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我所喜爱的一些画家和他们的画 /中俄关系双面性/金风吹来的时候
發佈時間: 10/17/2009 4:30:28 AM 被閲覽數: 10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金风吹来的时候》- 甘雅丹/水云间~/wenxuecity
     
金风吹来 吹来的时候
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
月桂花洒落香透了竹楼
甜米酒荡漾香透了窗口
要问我家乡最美的时候
就是这金风吹来的时候

金风吹来 吹来的时候
我歌唱家乡家乡的金秋
姑娘们绣花唱醉了竹楼
乡亲们饮酒乐醉了窗口
要问我歌声最美的时候
就是这金风吹来的时候

2009.10.15
   
 
我所喜爱的一些画家和他们的画 (7) /借春天/ wenxuecity
     

透纳 (Turner)和康斯特堡 (Constable)是两位同时期的著名英国风景画画家,他们生前有所竞争,死后也经常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他们的绘画取材迥然不同,风格大相径庭;透纳成名很早,康斯特堡直至逝世后许多年才被广泛承认。但他们有着可贵的共同之处:即发自内心的对大自然的崇敬,创新的绘画艺术和具有独特魅力的表现手法,这些使得他们都不愧为伟大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大自然的讴歌者,都对英国风景画的发展有着贡献巨大,被称为“真正使英国风景画摆脱荷兰、法国或意大利绘画影响而走上独立道路的两个人”.

他们的时代是个群星荟萃的时代,政界有拿破仑,华盛顿;文学上有拜伦,济慈,雨果,歌德;音乐上有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伯特等等。这个时代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也被称作浪漫主义时期,人们对生活充满热情,崇尚个人自由,渴望探索新的东西,经历新的旅程。这个时期的大艺术家们都非常执着,不为他人的议论,世俗的惯例所妥协,他们充分地享受着生活带给他们的挑战,创造出许多为世代后人共享的达到了艺术巅峰的宏伟作品。

在2005年由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共同发起的“英国最伟大藏画”的公众投票中,透纳的“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获得第一,康斯特堡的“干草车”名居第二。

17. 透纳Turner (1775-1851) 全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
透纳出生于英国伦敦,父亲是理发师。他很小就展示了绘画天才,童年的作品被父亲贴在理发店里展卖。他14岁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校,15岁作品就被展出,26岁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皇家艺术学会会员。

透纳热爱敬畏自然,一生未婚的他有许多时间是在各地旅行,欣赏捕捉大自然的种种不同神韵,无论是绚丽明媚的晚霞,迷茫的白雾,还是惊心动魄的暴风雨都让他着迷,并用他自己独具的方式表现出来。有评论家指出他是“画光线的画家”,“能够出乎意料地掌握大自然的脉搏”。

透纳的创造对传统的风景画进行了革命性的冲击,他寻求的是大自然的变化对给人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感受。他的一些风景画中也有人或物,但他们都只是为了衬托自然而存在的。他早期的作品还比较写实,后期则注重对光线,水,风, 大气的意象的描绘,放弃了实物和细节,几乎只剩下了光和色。

他对自然近乎抽象的描绘为后来的印象派开辟了道路,莫奈和马蒂斯都很欣赏并仔细研究过他的作品。有时由于画得比较抽象,他经常要对他的作品标出哪边是上,以免挂错,而且他还很紧张他的作品在展厅悬挂的高度,因为他总是想把观者的视线引入到画的中心位置。

海上渔夫 Fishermen at Sea, 1796, 91 * 122 cm, London
这是透纳年21岁,学习油画仅三年后在皇家艺术学校展出的第一幅油画作品,他的光与色的技巧,动和静的平衡无不叫人赞叹,更重要的是他使观众在面对作品时能感到来自自然的那种震撼。月光和海景将在透纳的作品中占据不小的部分,画中漩涡也会以不同的形式在以后多次出现。





被拖去解体的无畏号战舰
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1838, 91 * 122 cm, London
无畏号战舰曾屡建战功,尤其是在1805年的海战中重创了拿破仑和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从而奠定了英国海上霸权的地位。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这种帆船战舰逐步为蒸汽机船代替,退出历史舞台。画中它被一艘小蒸汽船拖回港口,即将被解体。与难看的蒸汽船相比,这艘战舰显得更为庄重,优雅。灿烂的晚霞象是在为这位退役的英雄致以最后的敬礼,整个画面壮观,瑰丽。



暴风雪——港口外的汽船
Snow Storm -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1842, 91*122 cm, London

这幅画是当时已年近七十的透纳让水手们把自己绑在桅杆下亲身体验暴风雪肆虐海上情景之后画下来的。对这幅画首次展出时很不被理解,尤其是其色彩的运用。当时有尖刻的评论说透纳用了巧克力,蛋黄以及黑醋栗果冻作颜料。透纳回应说“他们以为海是什么样子?我真希望他们当时也在场。”透纳对颜色和情绪之间的联系一直都很感兴趣,我想透纳可能认为只有这些颜色才能表达充分出暴风雪下大海的狂怒,以及在铺天盖地的海浪中挣扎的船儿时刻都有被巨涛击沉海底的那种岌岌可危,甚至更加进了他本人当时的情感色彩。

令我不解的是我在网上找了很长时间才找到下面这幅色彩最接近原作的,而大多数都被加进了一些绿或蓝的颜色,难道是上载图片人的再创作?




雨,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
Rain,Steam and Speed – The Great Western Railway, 1844, 91 * 122 cm, London

可能是为了表示蒸汽机车的惊人速度,透纳在火车和轨道上用了比较重的颜色,而河里的小船和远处的传统式样桥梁则相对静止,与之形成对比。这幅画让我想起了一个中国成语“风驰电掣”。




诺汉姆城堡,日出 Norham Castle, Sunrise 1845, 92 * 122 cm, London

透纳的创作灵感源源不断,而且非常具有自我突破能力,在晚年为更好地展示大自然中的光和雾,他将水彩画的技法运用到油画创作中来,把颜料调的很稀,薄薄的刷上一层,使画作变得透明。他的物体几乎失去了轮廓,迷蒙与水天之间。



今年4月拥有最多透纳作品的英国Tate Gallery 曾在中国展出了透纳的112幅作品,包括上面的“海上渔夫”和这幅日出。




18. 康斯特堡Constable (1776 - 1837) 全名John Constable

康斯特堡是英国人引以为豪的最伟大风景画家之一,但在生前他却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的作品不被英国主流所认可,他本人在52岁时才被正式接纳为皇家艺术学会的会员,而这时他挚爱的妻子,父母都已去世,没有人可以和他分享这迟来的荣誉。康斯特堡出生在一个殷实富裕的磨坊主家庭,他的父亲曾希望他成为牧师,但他一直对绘画尤其是风景画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在皇家艺术学校受到专业训练,虽然他的父母希望他能做一个肖像画家,这样可以有稳定的收入,也容易建立起自己的名声。但康斯特堡只是敷衍了事地画过几幅肖像,把他的精力热情全部投入到风景画的创作之中。他爱上了附近的一个姑娘,可是姑娘的父母认为康斯特堡不能给他们的女儿带来生活上的保障,拒绝了他的求婚。直至7年以后康斯特堡从他父亲那里继承了磨坊,他们才被准许结婚。他们有7个孩子,但他的妻子在40岁时就患结核病去世了。这对他的打击很大,忧伤和悲痛一直伴随着他,从此以后他画的往往都是他曾经画过的景物。

如果说透纳的作品表现了对大自然的敬畏,那康斯特堡则更着意于人于自然的和谐。他的风景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优美的世界,人们似乎可以从他的画中感到闻到大自然的清新和芳香。每每看着他的画,我都希望我能身置其中。康斯特堡的天空,云朵是我的最爱。他为了真实地描绘光线的瞬息万变,还专门研究了有关的气象学专著,他称光线为上帝全能之光(God Almighty’s Daylight),并认为自然与当时盛行的历史题材,英雄人物等一样具有崇高的精神和道德的力量。但他的思想超前了他的时代,因而屡遭拒绝,特别是在他的本土-英国。

Wivenhoe Park, 1816,56*101 cm, London
一幅让人心旷神怡的美丽画面。




弗拉弗特磨坊Flatford Mill, 1816-1817, 102*127CM, London

康斯特堡在这幅画中用了新的技巧来处理草地和树叶:他不仅交织运用了深浅不同的绿色,而且还
在绿色的旁边用其补色-红色来点缀,这样使得他的绿色色彩强烈而又统一,非常生动,有层次感,甚至还有人觉得有一种微妙的震动效应。一句话,他赋予了这些绿色以生命。

康斯特堡小时候也象画中的孩子们一样常在这里玩耍。




干草车 The Hay Wain, 1821,130*185 cm, London

康斯特堡不仅没有出过国,连苏格兰和爱尔兰也没有去过。他非常热爱自己家乡,可以说他自小就开始用画家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一切,对附近的每一个建筑,每一棵树,每一条河,每一块草地都了如指掌。他把对家乡,对自然的爱用写实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记录在一幅幅真实而感人的画中。当地政府也尽了最大的能力来保护这些出现他的画中的景色,因而他的家乡大部分都还保持着原貌。

他画中的云都是当地在那个季节所特有的云,在康斯特堡的笔下,云已经不是一般的背景了,而是整幅画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投影遥相呼应,显示出非常逼真自然的效果。

河里歇凉的马车,小码头汲水或洗涤的妇人,小船上的钓鱼人,河边好奇张望的小狗,这一切在绿树,草地,蓝天白云的衬托下组成了一幅既充满生活气息,又安详宁静的的英国田园风光。

虽然这幅画在2005年BBC举办的全民投票中获得了英国最伟大的藏画的第二名,但当年在英国却乏人问津,后来在法国展出时大获成功,为他赢得了1824年巴黎沙龙展的金奖。




玉米地,Cornfield, 1826,143*122 CM, London

又一幅洋溢着生活情趣的杰出作品。


   

 


 

 

中俄关系双面性的辩证解读


2009/10/16 


张敬伟
  12日起,俄罗斯总理普京抵京开启其3天的访华之旅。中俄之间的这次外交互动,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原因无外乎三:一是为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理以来的首次访华,中方对此极端重视;二是普京此番携带大的订单而来,优化了中俄之间的贸易结构,强化了双方的经济合作,弥补了中俄军事政治发展迅猛但贸易合作相对滞后的尴尬。尤其惹眼的是55亿美元的俄国订单锁定中国高铁技术,预示着中国民用技术开始为俄罗斯所重视,一改中国向来输入俄罗斯(军事)技术的局面;三是双方达成弹道导弹发射时互相知会的共识,可谓中俄关系的重大突破。

中俄关系的脆弱性

  对于此番中俄关系的解读,韩国《朝鲜日报》13日的评价是“中国和俄罗斯开始积极构建更上一层楼的‘蜜月关系’。”《环球时报》的最新民调则显示,超过4成的中国人认为,中国实力超过俄罗斯。

  确实,中俄关系近年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第三、第四两代领导人和俄罗斯的叶利钦、普京和梅德韦杰夫都不止一次地将中俄关系定位为“最好”。但是,作为两个地缘交接的大国,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充满了极其复杂的两面性。

  两国关系的所谓“蜜月”和“最好”,是大国互动和地缘政治态势所致。“冷战”落幕,俄罗斯解体,但并未为西方所接受,反而为北约东扩、颜色革命、导弹防御系统等西方设计的综合遏制举措所挤压。在此情景下,俄罗斯在中东欧乃至独联体内的利益空间被蚕食,这是中俄在欧美压力下的自然靠近,是国际政治连横合纵的必然选择。也正基于此,以中俄为核心的上合组织才能够抱团取暖,以打击“三股势力”为契机凝神聚力,在中亚地区彰显地缘政治的影响力。但必须指出,中俄之间的合作关系是西方遏制和胁迫下的联合自保。由此决定了中俄关系受制于外国环境影响的脆弱性。

  三个例子足以说明中俄关系的这种尴尬。一是科索沃冲突和前南使馆被炸。战前,俄罗斯坚决站在斯拉夫兄弟的前南一方,甚至排除空降兵和军舰摆出和北约不惜一战的态势。但在关键时刻,俄罗斯退缩,中国成为唯一坚决支持前南的大国。结果是中国使馆被炸,中美关系霎时紧张,这是俄罗斯涮华的第一次;二是京奥期间,俄罗斯和格鲁吉亚在南奥塞梯发生武装冲突,破坏了中方千方百计营造的“奥运停火”愿景;三是最近,美国宣布放弃在东欧的捷克和波兰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俄罗斯总统宣布附和美国制裁伊朗的信息。前者被欧洲媒体解读为美俄出卖欧洲小国,后者则被解读为俄罗斯背弃中国使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处于困窘状态。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俄两国的关系也在发生微妙变化。俄罗斯担忧中国发展过快的不安也屡屡在俄罗斯政媒和民间有所发酵。近期传闻的所谓中国租用海参威的消息就在中俄两国间掀起不大不小的波澜,促使中国官方辟谣。一个海参威,其实揭开了中国人历史上的领土情结,更凸显俄罗斯对远东地区鞭长莫及的现实忧虑。

俄对中国的疑惧

  这次普京拿来的55亿美元订单,对中俄贸易关系是个极大促进,但依然没有改变中俄贸易的结构性困局。据统计,中俄贸易2008年不过600亿美元。和中美、中日、中欧、中国东盟贸易相比,中俄贸易绝对值较小,形成不了贸易纽带下的利益攸关关系。贸易全球化语境下,没有经贸利益的深度融合,所谓的伙伴和友好是苍白无力的。

 更重要的是,中国对俄输出商品价格低廉,由于前些年不法商贩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负面影响。中国货在俄罗斯的商业信誉很不好,是质劣价廉的象征。而俄罗斯亦将对华武器和能源输出视作机会主义的谋利手段。如在俄罗斯远东输油管道的建设上,利用“安大线”和“安纳线”的中日之争待价而沽;在对华售卖武器上,要么要价过高,要么不予售华尖端武器。
  吊诡的是,俄罗斯在对印度、越南军售上,却毫不吝啬地输出最尖端武器。这凸显俄罗斯依旧固守“中苏”交恶时的旧思维,对华缺乏战略信任,希望在地缘上打造制衡中国的据点。尤其在中国和越南在南海重现矛盾的时候,俄罗斯5月份向越南出售了价值18亿美元的6艘“基洛”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及部分弹药装备,组建潜艇部队。俄罗斯的军售行为,很让中国不爽,也使南海局势变得更为复杂和动荡不安。

  俄罗斯对华的这些“小动作”,其实折射了俄罗斯对华复杂而又敏感的现实心态。俄对这个南方邻居的迅速崛起,其实要比地缘辽远的美国更为疑惧不安。中俄为轴心的“上合组织”发展迅猛,“金砖四国”似已抱团成型,不过是场面上利益支撑的友谊。一旦利益冲突,中俄之间的矛盾就会浮出水面。

  总之,中俄关系的双面性是客观存在。对中国而言,关键还是要更新外交思维,逆转根深蒂固的“一好百好”外交习惯,涵养更为现实和理性的大国利益外交。

作者是中国时评人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觀點大踫撞 90後女大學生︰白毛女當嫁黃世仁/野生動物真情流露一刻/阿拉伯流行爱情歌曲
  • 沙叶新:焦仁和在台湾和我的一次谈话/太阳风暴和2012年的玛雅预言/蓝色的探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