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三︰孔子不是儒家
落基山人的博客
筆者最近讀《論語》,讀來讀去,覺得孔子的思想,與後來所謂的儒家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原以為,是有人篡改了或歪曲了孔子的思想,可後來查了一些的資料,發現,孔子,根本就不是後世所說的儒家。筆者的結論是,孔子早于後世的儒家,與老子的地位相當,是後世很多學派的大宗師,因此,孔子大于後世的儒家。當然,後代的儒家尊孔子為其祖師,也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孔子的門人或門人的再傳弟子,成為了儒家。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說,《三字經》里開首的幾句話是,人之初,性本善,然後是性相近,習相遠。那麼,人之初,性本善這個話,不是孔子的,而是孟子的。筆者查遍《論語》,發現,孔子果然沒有說過這樣的話。而第二句性相近,習相遠,這是孔子的思想。那麼,有人說,孔孟是一家,其實,孔孟還真不是一家。
孔子,沒有人性本善的思想,孔子僅說過,食色,性也;再就是,那個性相近,習相遠。而我們看,同為儒家的荀子,卻與孟子的思想剛好相反,荀子說,人性惡。那麼我們要問,為什麼同是儒家的孟子與荀子的差異怎麼會這麼大?這有點說不通。
現在,能說得通了,因為,他們的思想,不是從孔子來的,孔子也不是儒家。孔子是被後來的儒家,硬拉來做他們的祖師爺的。這與老子相同,老子與孔子同時代,老子的思想,遠大于後世的道家,可也被道家拉做祖師爺。老子的《道德經》里,有很多兵家的思想,也有很多權術,政治方面的思想,與後來的莊子他們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漢代治國用的是黃老之學。
從時間上來看,孔子和老子,生在春秋晚期,而諸子百家,產生于戰國時代。所以,孔子不屬于諸子,當然也就不是儒家。
我們再來讀《論語》,就會發現,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有後世所謂的道家觀點,法家觀點,名家觀點,農家觀點,兵家觀點等等,當然更不用說後世諸子的儒家觀點了。
我們現在再來看一下古代的資料,來印證一下。
《漢書。藝文志》載︰“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故春秋分為五,詩分為四,易有數家之傳。戰國縱橫,真偽分爭,諸子之言紛紛淆亂。”
這里表現的一個觀點是孔子之後,諸子紛爭,各流派分出。我們現在雖不能說孔子是所有諸子之學的大宗師,如儒、法、道、墨、名、陰陽、縱橫、農、雜、小說,但我們仍可斷言,孔子思想博大精深,絕不僅僅是一個儒家所能涵蓋的,更不是儒家的某一個派別所能道破的。而孟子,不過是孔子的門人曾子的再傳弟子子思的門人而已。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序》中說︰“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
這里明確表示,儒家一派“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是說儒家有點硬拉孔子去做其宗師,目的是“以重其言”。其實這也就是表示,孔子與以後的儒家有所不同。但孔子畢竟授過徒,以後的儒家各派畢竟大多出于其門人之後。因此說,孔子與儒家有關系而已。
在《漢書。藝文志。諸子》中,收錄有前述的十家諸子名錄,孔子,老子,皆不在其列。而僅儒家一派收錄的人名便有二、三十個,荀子、孟子都在其中。
筆者以前也說過,孔子基本沒有聖人的觀點,只有君子的觀點;而孟子卻大談聖人,而且認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這更不是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應該說是十分博大的,因為孔子整理,編訂與修訂過的六經是孔子以前的古代文化典籍,其本身的內蘊就十分博大,不是戰國諸子之儒家那樣的狹窄。
後世偽托孔子的書很多,包括《孝經》,包括《禮記》中的很多篇目,如《仲尼燕居,二十八》,《孔子閑居,二十九》這二篇也是偽托之書,記述子張、子貢、子游與孔子的問答,以及子夏與孔子的問答。它們是儒家著作不假,且著于秦漢之間,但並不是真正的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本來就是超越戰國諸子各家之上的,且其本身就是一個集大成者。
孔子是儒家,因為孔子講了聖,仁,禮,義,君子等等後世儒家的主要內容;
孔子是道家,因為孔子講了無為而治,垂拱面南而治,講邦無道則隱等的道家思想;
孔子是名家,因為孔子講正名之說;
孔子是墨家,因為孔子講愛,講與民以時,也講儉;
孔子是兵家,因為孔子講治軍之要在謀定而後動;
孔子是法家,因為孔子講富國強兵。
一句話,孔子是諸子的大宗師,是古代思想的集大成者,是大于儒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