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4︰
漢武帝時真的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了嗎?
筆者自從開始讀《論語》以來,便開始了總總的疑問。先是覺得有些人,歪曲了孔子,然後發現,孔子不僅被歪曲,而且被利用。而事實是孔子是戰國諸子的大宗師,孔子根本就不是儒家,也即不是後世的諸子之儒那個儒家(見筆者的《孔子不是儒家》一篇)。
當筆者的眼光開始往下看時,即到了漢代時,又發現了一個問題。一般人說儒家,都認為儒家真正登上歷史舞台是在漢代的漢武帝時代。這似乎有些道理。因為在春秋晚期,孔子雖然周游列國,可是在政治上一直不得意,基本沒人理他,還差點餓死在陳蔡之間。戰國時那個孟子也好不了多少。原因很簡單,因為那個時代需要的不是禮儀,不是秩序,不是仁義,而是後世曹操所說的,須要有才干的,不仁不義的人。那個時候,兵家、縱橫家、法家非常的吃香,很多人都做到卿士大夫丞相一級了。這很像如今中國大陸的現狀。
公平的說,說儒家那時候登上了歷史舞台,是可以的,但說漢武帝時代,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那問題就非常的大了。
秦國基本上以法家起家,統一六國後,還發生過焚書坑儒事件。焚書坑儒是統一思想的一個必然的過程,這有點像毛澤東在建國後的反右,毛不是很有氣魄地說過嗎,秦始皇才坑了幾百個儒,我們是幾十萬人。當然,秦燒書留下了技術方面的書,如醫書和種樹方面的書。這也與毛相似,毛說過,大學的理工科還是要辦的,文科嘛,就沒有必要辦了。
漢代開始的時候,如文景之治,采用黃老之術于政治,休養生息了60、70年。到武帝時代,六國之亂已除,國家經過休養生息,國力日強,需要一個大一統的新秩序以及這個新秩序的思想基礎。這個時候,儒家開始登場了。
那麼,武帝時這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如何出來的呢?
這個說法,取自一個自稱漢儒的董仲舒。所謂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8個字,是後人從董仲舒的“天人三策” ,即董與武帝對策的第三策中體貼出來的。
我們看看史料的記載。班固的《漢書。卷56。董仲舒傳第二十六》所載的原文如下︰“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僻之說減息,然後紀統可一,而法度明矣,民知所從矣。”
武帝當時很贊賞董仲舒的策論。同年,武帝采納丞相衛綰之議,罷黜“治申,商、韓非,甦秦,張儀之言”。
這些基本就是所謂的從漢代起,中國獨尊儒術的證據。但問題是,武帝當時沒有罷黜百家,僅僅罷黜了法家(申,商,韓)和縱橫家(甦秦,張儀)兩家而已。僅罷兩家,談何百家,後人也太夸張了吧。大概是儒家一直受壓,因此不惜夸大。
再來看看董仲舒其人。董仲舒號稱儒家,但他真的是儒家嗎?
董仲舒早年專攻《公羊春秋》,在景帝時,還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號稱今文經學大師。但董的核心思想有三,一是天人感應說,一是災異說,一是陰陽說與陰陽倫理說。其中,災異說也可化為天人感應說。
在《舉賢良對策》即“天人三策”的第一策中,董就發揮了“天說”,將“天”與“皇”結合起來,認為漢朝得天下的皇,是得“天”之道。這當然令武帝十分高興。然後董就又開始發揮他的天人感應的災異說︰“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及先出災害以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異以警惕之,尚不知變,而傷敗及至”。
董的意思是在皇帝的上面,還有老天管著,皇帝如果做錯了事,天就會降下災異來警告,如果皇帝還不改正,那老天就有懲罰皇帝了。漢武帝非常不喜歡董的這個說法。後來還差一點殺了董。
董的這個學說,不知是從哪里來的,肯定不是出于孔子,也不是出于孟子或荀子,但董號稱儒家,他認為自己的學說還是在六經之中的。
其實我們若看歷史的話,董的這個天人感應和災異說在中國的歷史上影響還是很大的,中國的歷代皇帝和民間都很信這個。直到明清兩代的時候,如果太和殿起火,或哪里地震,或哪里有水災旱災,皇帝都要想想自己做錯了什麼事,還要下一個罪己詔什麼的。即使到了毛的時代,當年毛在唐山大地震後去世,老百姓還相信是有什麼天人感應的。
董在《舉賢良對策》的第二策中,還是有一點傳統儒家的影子的。如要注重為君之道,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另外強調五常︰仁、義、禮、智、信,改革吏治等。
那麼,漢武帝真的采用了董的這個儒家的學說了嗎?答案是沒有,或僅僅用了一點。離“獨尊”還差得遠。甚至連武帝要罷的法家和縱橫家這兩家,漢武帝也沒有實行。因為漢武帝是雄才大略的人,他要擴張,要征戰,要擊敗匈奴,他運用的當然還是法家的東西,因為法家的東西對于擴張,用兵可以說是立竿見影,十分有效,有秦國的成功之道為鑒。所以後代儒生說漢武帝是“霸”,而不是“王”,按孟子的思想,“王”道才是儒家的理想。
漢武帝豈止運用法家的東西,還運用縱橫家(甦秦、張儀)的策略。他派出張騫出使西域,就是要張騫與西域諸國合縱聯橫,好孤立匈奴,最後達到他擊敗匈奴的大志。
其實有漢一代,儒家也只是個擺設,後來漢代的一個皇帝干脆挑明了,說,我們漢家治國,是外儒內法。這其實是中國歷代統治者的真實嘴臉。包括毛澤東在內,都是外儒內法的治國手段。
最後的問題是,到底誰是儒家?如果以孔子為儒家,那孟子他們就有問題了;如果董仲舒也是儒家,那麼孔子和孟子也有問題了。有人說,儒家也是發展的,這話听著很耳熟,像馬克思主義也要發展一樣。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儒家觀念,是從宋代的朱熹他們來的,即從《大學》和《中庸》的角度來重新解釋孔子和孟子。這便是宋代的新儒家。
當不成海歸,就念念生活在美國的好
劉以棟
二十年前,能出國還是讓許多人羨慕的。那時候,許多中國大學畢業生都以出國為榮。
時過境遷,二十年後的今天,等我好不容易在美國安頓下來以後,又時興海歸了。可惜,不是每個人進出國門都是那麼輕松自如的。現在海歸做不成,就在這里念念生活在美國的好。安慰一下自己,也給自己將來後悔沒有海歸留下點反面論據。
首先,感覺美國人和人之間比較平和。因為美國的官員是選舉出生,所以從聯邦政府的官員,到州政府的官員,再到市政府的官員,大家至少在公開場合還比較理性,表現也比較溫和。象中國北京的官員到深圳的酒店公開性騷擾小女孩的事,如果發生在美國,首先他會被逮捕,然後再通過法律程序來判決,結果不但他的官當不成了,還得賠償感情損失,甚至坐牢,這輩子基本也就完了。所以,如果比爾-蓋茲在美國公開場合打你一巴掌,那麼你這輩子就可以靠他養著了。從這一點看,美國官員怕百姓,富人怕窮人,結果是人跟人之間比較平和,相互尊重。
其次,美國的污染不象中國那麼嚴重。美國的污染以前也很嚴重,但是大家意識到這一點以後,慢慢就加強這方面的管理,減少了污染的危害。美國一座工業城市的河水以前曾經自己燒起來。我的一位朋友的朋友搞房地產開發,洛克菲勒故鄉的市政府願意給他免費提供一塊地。他找專家驗證以後,結論是那塊地一百年以內也不能住人。原因是,當年的標準石油公司掩埋了許多工業垃圾在那片土地上。搞環保的朋友講,污染包括水、氣和土地等不同方面的污染。以中國的人口密度,以中國有限的適宜居住面積,發展如果以污染為代價,那麼以後對中國人的健康影響會很大。
第三,美國小孩成長的環境比較寬松。在美國,何時生小孩,生幾個小孩都是夫妻之間的事,不需要誰恩準。小孩如果去公立學校,按居住地為準,沒有戶口要求,更不需要贊助費。小孩考大學,錄取也相對公平。真的不明白,為什麼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的高考分數線要比山東的沂蒙山區那樣的偏遠地區低許多。哪邊的教學條件好,不是明擺著的嗎! 網上解釋“知書達禮”,既會念書,又會送禮。
第四,美國的醫療條件比較好。美國的醫生雖然也有好壞之分,但起碼都上過四年醫學院,受過三年住院醫培訓。華爾街日報上講,中國的醫生,受過大學教育的不到20%。農村的醫生,受過高等教育的只有2%。最近美國關于醫療改革的討論搞得沸沸揚揚,其實美國如果也象中國那樣,培養一批赤腳醫生,問題就可以解決。可惜,美國標榜人的生命是平等的,所以都應享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看看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人均壽命,大家就能體會他們的醫療條件有多好。再看看農村的人均壽命,就能理解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第五,美國的生活費用比中國便宜。以前一直以為中國生活費用低,經過這些年美元貶值,中國物價飛漲,所以美國現在許多城市的生活費用比中國的大城市低。美國的房子,在中國叫別墅,其價格即使換成美元,也比美國許多城市房價高了去了。美國的房價,一般是家庭收入的三至五倍;中國的房價,可能是家庭收入的十至十五倍。這里的中國特色是,因為中國的獨身子女政策,所以男方家長,女方家長,再加上小夫妻一起來供房。如果以後房價下跌,那麼男女雙方家長養老依靠誰。
中國的蓬勃發展,是我們值得自豪的事。作為八十年代的新一輩,我們也為二十年後回首往事,沒有為中國作出任何貢獻而惆悵。但是,歷史不能重新再來,過去已經成為歷史。任何假設都僅是假設,不能改變現實。如果想做海歸的話,那麼就找機會回去;如果海歸做不成的話,那麼就想想生活在美國的好,安心過日子。魚和熊掌,自古就不可兼得。/萬維
| 【极致女声】《陪你一起看草原》- 草原天籁歌曲十一首/lili~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