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文茜小妹大/看看美國人是怎樣攀比的/崩溃从这里开始 再谈金融危机
發佈時間: 10/20/2009 11:58:41 PM 被閲覽數: 12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文茜小妹大 2009年10月12日
   





















 

 

看看美國人是怎樣攀比的

 

2009-10-18
怡然

我開博之初的第二篇博文寫了“安的左鄰右舍”,故事講的是安與她的鄰居之間因互相攀比而生出的種種煩惱。記得當時有網友留言說,其實西方人攀比起來更叫厲害,只不過他們是不說出來。這個留言還真讓我琢磨了一會兒,覺得挺有道理。回想起來到美國十多年,與美國人的交往愈多愈深,對他們的了解也就愈加全面和客觀。說起來,美國人的攀比一點都不比咱中國人遜色,從某種程度上講,還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呢。

美國有句俗語“趕上瓊斯家”,表白的就是美國人的這種攀比心理。攀比最容易發生在鄰里之間。看看我們社區的美國鄰居,可能會讓你領略一番美國人之間的攀比大賽。

鄰居之間的攀比從與建築商簽合同買房子那天起就拉開了帷幕。要說這美國人之間的“比”也是極具特色的。咱中國人的“比”是求同,就是說,看人家買啥咱也買啥,可能是新移民生怕吃虧的緣故。可美國人的“比”則是求異,那就是說人家買啥咱就不能買啥,美國人嘛,總要整點兒與眾不同的東西。所以在買新房子時,從戶型(model)的選擇,到內部裝飾(options)的確定,他們會處處顯示出不與鄰居苟同,甚至連磚頭的顏色,門窗的式樣這樣一些細節,他們也會仔細斟酌,絕不輕易遜色于鄰居(當然有一些是建築商要求的)。這樣攀比的結果,不但比出了創意,也造就了這千姿百態的美國式獨立房。

那麼搬進來之後比什麼呢?哈,比園子的裝飾修整呵!這園子可是一座房子的面子噢。每年二月一過,看那一輛輛標著不同公司的園藝設計工程車就在社區內穿梭不停,干什麼呀?為美國人的大宅子整理花園,更換腐殖土,栽種新的花草,一年之計在于春嘛。要說美國人在園子上花錢那可比咱中國人大方多了。他們會請來上好的園藝設計師,每年都翻新花樣,以防鄰里們看久了會產生審美疲勞,而且家家都在你追我敢毫不示弱。這樣攀比的結果,那自然是使整條街呈現出一片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景色。

接下來該比什麼了呢?噢,比節日裝潢啊。一年一度的聖誕節,那就是鄰里們裝飾房子的大比拚。室內打扮成啥樣咱不知道,單單看看那些別具一格的室外燈飾就夠開眼的了。各式各樣設計不同的彩色燈泡,從門前屋後的灌木,車庫,一直爬到了房頂。還有不斷與時俱進的擺設,比如充氣的聖誕老人,吃草的麋鹿,等等。到了晚上,五彩紛呈,又如群星閃爍,讓人目不暇接。前幾年我父母來美國旅游,聖誕節之夜帶老兩口繞社區逛了一大圈,把他倆看得睜大了眼楮。“哎喲,快趕上燈展了!”

就是眼下馬上要臨近的萬聖節(Halloween)他們也不會放過。瞧瞧那些千奇百怪的牛鬼蛇神,早就守候在他們的門口了,再加上那天晚上的各種燈飾,是最能吸引孩子們的眼球。你再看看中國人居多的那條街,那才叫“這里的夜晚靜悄悄”呢。難怪小孩子們走到街口便打彎轉向,“快別去這了,他們沒有糖。”哈哈,連小孩都悟出道道來了。

看看美國人的攀比,你便會覺得,這“攀”是要實力的,這“比”更是要付出代價的。

攀比的心態往往伴隨著炫耀的心態。而最值得美國人炫耀的莫過于他們的房子。這一點在我第一次來美國訪問時就深深地體會到了。每一位接待我們的美國朋友,只要時間允許,都會熱情地邀請我們到他們家里,並非做客 (飯是要到外面吃的),只是看一眼,見識一下美國人的大房子。听到我們的溢美之詞,他們自然是喜上眉梢。人總是願意向外人展示自己好的一面,這本來是件無可厚非的事。

有人會說,美國人也就是在家和左右鄰居比一比,到了公司就沒那麼比了。沒錯,公司里同事之間確實很少談論那些很私人的事情,比如很少有人會刨根問底地詢問你住什麼樣的房子,開什麼車。但是這並不說明他們在心里沒有比較。曾經去參加一個公司的短期培訓,有一天接到通知說第二天公司有一個野炊聚會(picnic party)。令我大為驚訝的是,我的那幾位美國同事第二天全都鳥槍換炮,開來了自己最心愛的坐騎。我想他們的用意是再明顯不過了。可惜那時的我整個兒一土老冒,連三色火鍋(奔馳)與四個圈(奧迪)誰好誰差都鬧不清。

美國人除了比房子,比車,照樣也會比孩子。前一陣子在網上熱議的名校問題,很多人對中國家長的望子成龍頗有微詞。其實好多美國父母也同中國父母一樣的望子成龍。有些父母甚至把名校看成是一種社會地位的象征。有這種意識的父母也把子女所上大學的名聲和自己的家庭榮耀聯系起來。一些成績好的學生被名牌大學邀請見面,其父母就會若無其事而又心存炫耀地問別的家長︰“你們家斯蒂文沒去哈佛見面會嗎?遺憾,我以為他也可以去的。”有些覺得尷尬的家長則搬出歐洲名牌大學來平衡心理,聲稱自己的孩子是準備去牛津大學的,言下之意,對美國的名牌大學不屑一顧。足見一些美國父母的攀比之心啊。

如果說鄰里間的攀比,不管是比房子,比車,還是比孩子,總歸這種“比”還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至少會催人努力,把日子過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那麼,有些攀比則只會使人心生嫉妒,或產生不平衡心理。我在公司就曾經認識這樣一位美國人。那時他已人過四十,可仍然單身一人且住在公寓里,沒買房子。有兩件事最使他敏感,一個是房子,一個是孩子。記得每次刮風下雨,他都會問有房子的同事,“你們家房子怎麼樣了?有沒有漏雨啊?”或者說︰“你們家房子上的瓦有沒有被風吹跑啊?昨晚風可是夠大的了。”剛開始,大家誰也沒在意,可是,漸漸地大家听他的話有些不順耳了,心說︰“你小子準是嫉妒我們有房子啊。”最可氣的是,他還經常不知趣地問別人︰“你小孩怎麼樣啊?有沒有染上流感啊?最近流感可是很猖獗呵。”終于有一天,辦公室的秘書向他高聲抗議了︰“嗨,我說你要是不會說話就免開尊口吧。你瞧我們家兒子給你詛咒的,本來好好的,昨天晚上卻發起高燒來了。”這位老兄見惹惱了別人,以後自然收斂了許多。瞧瞧這攀比,都把人搞得變態心理了。

你若問攀比到底害人有多深,有些經濟學家甚至把美國這場空前的經濟危機歸咎于美國人多年秉承的攀比心理,正是這種攀比心理導致美國人在過去一,二十年里不斷加大消費力度。曾看過一個相關的報道,受訪人格林女士就這樣描述自己的心態道︰“心里沒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比如說當你看到別人買了大豪宅,而自己還住在一間很小的公寓里,就會想,我到底什麼地方不如別人,為什麼不去貸款買大房子,別人可以的我也可以。”經她這番點播,我才大徹大悟,難怪美國會有次級貸款,也難怪會有那麼多銀行拍賣房。有了這麼強勁的攀比心態,是什麼人間奇跡都能創造出來的。

這位格林女士讓我想起了我來美國認識的第一位房東。說實話,就是從她那兒,我初次了解了美國人的攀比。記得每次我熨衣服(國內帶來的真絲衣服),她總要在旁邊嘖嘖稱贊幾句,末了還不忘加上那句“唉,我可不想學這個手藝,再說,即使學會了,阿倫他也不會讓我做(阿倫是她的男友),不把他的衣服送干洗店去洗,那他可就太沒面子了。”是啊,有錢誰不知道送干洗店呢?可我知道,我的這位房東她其實並不富裕,不然也就不會和房客混住在一起了。但是她真的喜歡像富人那般地生活,哪怕只是追求些細枝末節,她身上有著典型的英格蘭情節。這時我才頓開茅塞,美國人的攀比敢情是有淵源的,不然,莫泊桑就不會寫下那篇著名的小說《項鏈》了。

 寫于二零零九年十月十八日   

萬維

 

 

 

崩溃从这里开始 – 再谈金融危机

 

2009-10-19

巴菲特为金融衍生品下了最通俗易懂,最准确的定义,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武器”。虽然他自己也购买,涉及了“大规模杀伤武器”的交易,而且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营救了那些“too big to fail”的金融机构,和保护那些为各类资产进行欺骗性评级公司,诸如穆迪公司,不仅早应该被破产接收,还应该被司法机关起诉,而巴菲特恰恰是其最大的投资人。我在早先一篇博文“巴菲特 - 谁创造的股神?”有详细的叙述。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9&postID=4807

今天说的是这些“大规模杀伤武器”已开始显露其“威力”。据最近几天的布鲁姆博格 Bloomberg)的报道,哈佛大学刚刚付给投资银行5亿美元,来终结他们的金融衍生品合同,那些“利率互换”(interest rate swap)保险开始逆向开火,如果不提早终结合同,那损失更可高达11亿。而且哈佛还同意在未来的30-40年间,赔付4亿25百万,来抵消高达7亿6千万的互换合同。“利率互换”是一种典型的“大规模杀伤武器”,利用复杂的数学模式计算出来的利率公式,与交易对方来对冲因利率变化而增加的借贷风险。哈佛的金融衍生生品合同承销商包括高盛,大通,及摩根·斯坦利等机构。 

哈佛为此冻结了职工薪水,停止招工,减员,并提供提早退休计划,来缩减开支。并到处寻找资金来完成未结束的学校工程项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合同于2004年签订时,现奥巴马的经济顾问主任,莱利·萨默斯当时正是哈佛的校长,《名利场》 Vanity   Fair)早先登过一篇关于有关哈佛大学正在经受其373 年建校史上最糟糕、最危险的经济危机的新闻,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作为前哈佛校长的萨默斯,是在2001-2006年期间,不仅导致哈佛盲目扩张,管理混乱,还在号称”擅长“的金融衍生品领域,使哈佛损失了上十亿美元,而且因他因号称“女子学理天生不如男”,遭受抨击而不得不于2006年引退,但他执政期间的低劣表现,对今天的危机他还是难辞其咎。请看我另一篇博文“精英的结局”。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908&postID=12914

耶鲁大学,乔治城大学,洛克菲勒大学,也同样遭受了损失,具体数字没有报道。

 更让人惊心的另一个“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牺牲品是,是布鲁姆博格今天的另一篇文章,标题为“奥拉巴马的世界末日证实了地方政府的寓言”。讲的是奥拉巴马州的杰佛逊郡,即将面临历史上最大的政府破产,1000多名郡政府官员下了岗,还有前郡委会的主席,莱利·朗佛得(Larry Langford)正在面临超过30亿的下水道债券起诉案。这个民主党的现任博明翰市市长被指控接受现金,劳力士表,和高级服装,协助当地一投资银行拿到7百多万的费用,帮助郡对下水道债券进行再融资。

 杰佛逊郡政府和加利福尼亚州,佛罗里达州同样,在销售地方政府债券的“闭门交易”过程中,损失巨大。这种无任何竞争的债务销售,让地方政府官员在银行销售人员面前变得异常“脆弱”,最后还是由纳税人买单。

 同样发生的,在朗佛得领导下,杰佛逊郡还与大通签订了“利率互换”合同,大通的销售人员告诉郡政府“利率互换”可以帮助减少利息成本。但是,这些为50亿保险的互换却在评级下降后“爆炸”了。

 更甚的是,全国范围的上千的政府借贷者,选择了同样的策略,企图用“金融衍生品”来避险,反而却引爆了“大规模杀伤武器”。他们即将面对同样的资不抵债局面。杰佛逊郡的例子代表了现今2.8万亿的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地方政府债券销售的不透明性诱引了腐败的发生。证券委正在对此进行调查朗佛得是否用再融资的钱贿赂政客。

 这些“大规模杀伤武器”可随时被引爆在任何地方。金融危机过去一年多了,联邦政府仍无任何措施来监管,限制,甚至继续令其膨胀,变成“bigger to fail - “更大”而更不可失败。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单簧管波尔 /徐福確實是日本第一位君主神武天皇/徐志摩和郁達夫一對寶貝
  • 蝶儿飞/罕见文革高清彩照(图)/死囚示众/中共六大开国元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