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数据表明,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个博物馆,其收藏中国文物的历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馆时期,目前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万3千件,长期陈列的约有2000件。  这些藏品与古希腊、古埃及藏品等一并成为该馆收藏的最重要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大英博物馆的33号展厅是专门陈列中国文物的永久性展厅,与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印度展厅一样是该博物馆仅有的几个国别展厅之一。  该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然而,这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的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中的一部分,另外的十分之九都存放在10个藏室中,除非得到特殊许可,一般游客是无缘谋面的。  图为:《女史箴图》局部。某些藏品,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的唐代摹本只有特别的专家才可获得机会一饱眼福。《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直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  现在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其一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馆中的这件摹本。它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英军大尉基勇从圆明园中盗出并携往国外。  1903年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成为该馆最重要的东方文物,称之为“镇馆之宝”毫不为过。该摹本存放于馆内的斯坦因密室,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艺术研究室主任谢成水2002年曾偶然在该密室看过这幅摹本,当时在登记册上只有上个世纪20年代两个日本人来现场临摹过的记录。  在中国厅中央墙上有几十平方米的敦煌壁画,其割痕虽犹可见,却难掩其久远的鲜丽及三位“浓丽丰肥”菩萨的雍容华贵。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国宝级敦煌画卷及经卷多以万计,除了这幅壁画,其他藏品在中国厅内却难觅踪迹。  1856年到1932年间,多个所谓的“西方探险家”以科学考察为名深入中国西北地区达60多次,每次都掠走大量的文献文物。其中,尤以1907年匈牙利人斯坦因和法国人伯希在敦煌藏经洞劫掠的文物最多。  敦煌藏经洞的4万多件经书书稿中,大英博物馆就藏得1.3万件,中国现存仅三分之一,致使学术界有“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之嗟叹。或许是因为斯坦因的“贡献”巨大,大英博物馆专门将存放中国古画的藏室以斯坦因命名。  图为:《永乐大典》。此外,国宝级的中国波罗密佛经的最早版本、宋罗汉三彩像、宋明名画,45卷《永乐大典》等都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据说如果加上1973年并入大英图书馆的部分,该馆收藏的中国书刊有6万多种。该馆拥有七百万件文物,每年接待500万名参观者,其中有多少人到中国厅参观很难统计。  但只要去参观就不难发现,中国馆的参观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华人,尤其是近年来到英国的中国团组越来越多,参观大英博物馆中国厅成为团组在伦敦必不可少的活动。其他国家的游客也有,往往只是在这个位于博物馆尽头的中国厅匆匆一瞥。据介绍,因为英国政府拨款减少,加上游客减少,该馆财力紧张。  从1992年以来,中国厅的文物就很少被更换过。财力吃紧还导致职位减少,而与中国文物有关的职位首当其冲。财力吃紧也致使该馆无力开展中国文物的巡展和文化交流。这些状况都是有悖于该馆的办馆政策的,即展品必须经常更换,让库存文物与公众见面,以确保展馆吸引回头游客。  大英博物馆财力吃紧由一件事情就可见一斑:1990年由香港商人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把旧的中国陈列室扩建、改造,才有了现在这个有空调恒温陈列保护设备的新中国展厅,否则,价值连城的中国文物也许照样放在老旧的藏室里任凭虫吃鼠咬。  大英博物馆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由于财力等缘故,大英博物馆的文化交流活动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在某种意义上打了折扣。随着近年来中国国力的提升,英国对中国的关注日胜一日,开展对华文化交流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势头。  土耳其、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和希腊都要求大英博物馆送还他们认为属于自己国家的文物。尽管大英博物馆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压力,但他们仍然坚持这些文物应该留在自己手上,理由是这样可以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 以下是部分大英博物馆中国珍品文物图样:  公元前4500年左右的陶罐-双耳细颈椭圆土罐 简介:来自中国陕西半坡村,新石器时代,阳韶文化发源地 尺寸:高31.7厘米  玉珏-缺口玉环 简介:可能来自中国东南部,大约公元前4000-3000年,装饰用品  翡翠盘龙 简介:中国新石器时代,辽宁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 尺寸:4.6cm×7.6cm 来源:私人收藏品
玉面人兽脸 简介:新石器晚期,产地不明,江西和西安曾有类似出土物品 商代青铜鼎 简介:中国商代祭祀用品,公元前1200年左右 尺寸:20.3cm 来源:P.T. Brooke Sewell赠送  东周青铜簋 简介:东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内有周武帝的弟弟,康候生前的铭文记录。  东周青铜斛 简介:东周时期,公元前5世纪,山西出土,上有铭文  商代青铜樽 简介:中国商代,公元前12-13世纪,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尺寸:高43.6cm 来源:不明   清朝雍正年间瓷器,遗赠   明朝瓷器,私人赠送 
清朝瓷器,拍卖所得
凤凰网 清朝在“头等强国”呼声中覆灭
作者:古三月 “共识网”
清末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糟糕,“清末新政” 让当时全世界看到了一个重新崛起的头等强国。同时期崛起的日本,当时有一种思潮:“清国通过改革日益强大,如果再不下手,将永远失去挺进大陆的机会。”不止是日本,西方诸国都认为“清末新政”进步神速。(我在高校讲这段历史时也说:西太后十年改革开放,成效卓著。——王占阳)
这个延续了200多年的王朝,为什么在一片“头等强国”的叫好声中最终覆灭?有专家说,辛亥革命之前此起彼伏的群体性事件,导致了清王朝灭亡。根据历史学家考证,清末每年群体性事件(史学界的传统称谓是“民变”——王占阳)是一万起,而我们今天,每年群体性事件八万起。两者比较,清末一万起民变并不算多,怎么说亡就亡呢?
李宗仁有一次回忆起当时的景象:“我当时是学生,觉得‘清末新政’时期一天比一天好,蒸蒸日上。”清史学者也有这种感觉,当时有不少西方传教士长居中国几十年,其目的是在清国当一份官差,谋一个官爵,以披戴清朝官服为荣耀。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经济、军事、教育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都很大,改革措施和步骤有条不紊,都有具体的时间表,甚至比我们今天的改革更有效率。比如司法改革,整个司法系统、审判系统、监狱系统跟国际接轨,而且在辛亥前颁布了新的律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这套东西做好,可见当时新政的效率之高。
行政改革的力度更大。清朝把中国传统科层制:吏部、刑部、礼部、工部,改成当时国际通行的外交部、陆军部、海军部、工商部。地方自治也卓有成效。“清末新政”时期的社会治安远远好于民国,地方乡坤们自觉地把治安管起来,很有序。
清末各省成立了咨议局。这个局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民意机关,对地方督府有很大的反制作用。中央后来进一步明确预备立宪,这是朝廷自己革自己的命,准备于1912年限期立宪。这么大一个事情,皇帝和朝廷有共识,有时间表,但没想到1911年就完了。
再看教育改革。废科举、建学堂、官派留学,新式教育成为国策。当时有国立的西式学校,大学、中学、小学都有。也鼓励民间创办,不像我们现在的教育,国家全包了,基本上被国家垄断。那时教会可以办、私人也可以办,整个教育改革还是有规模的。
军事改革做得更早。淘汰旧军,编练新军,把以前的八旗、绿营、勇营,全部变成巡防预备营或淘汰掉。从制度、编制到训练方法全部都是西式的,要求各省都要编练新军。没有这项改革,就没有后来的淮军和湘军。
在遭遇境内外敌对势力围攻和民族危机全面爆发的情况下,在那样一个环境中能这么走,显示出清朝政治领袖的改革勇气和魄力。清末新政几乎没有出什么乱子,官民有普遍共识:不改革就完蛋,洋毛子比我们强大。1911年清朝垮台的时候,并不是它最失民心的时候,老百姓对它的感觉还不错。
搞得不错,为什么稀里哗啦地就完了呢?1908 年光绪皇帝和西太后相继逝世,这是一个转折点。两娘崽死后,3岁溥仪当皇帝,实际由“孩子他爸”载沣当家,载沣当年也才25岁,像我们今天80后出生的孩子,要他来管理一个国家,什么阅历都没有,生在深宫,不谙世事,清末新政还能搞下去吗?
一朝君主一朝臣,新皇帝上台之后,一大帮贵族公子哥跳出来开始收拾人,也就是当年骑马遛鸟的那帮人。首先把汉人的权力给收了,把当时公认的能臣袁世凯赶走,陆军部交给荫昌,他是公认的一个饭桶。军权和中央各部委大权全部揽过来,成立了“皇族内阁”。
这个“皇族内阁”大失人心。内阁共有11个人,9个是满人,其中5-7人是皇族。这还了得?地方政府就发起请愿,一拨接一拨,大多是地方士坤。这些人想通过立宪运动,跟满人政权分享政治权力,扩大发言权,没想到新皇帝上台后搞出这样一个“清一色”的内阁。
更绝的是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太平天国以后,湘淮军迅猛崛起,地方势力(也是汉族势力——王占阳注)抬头。这种势力早就让清朝统治者坐立不安。 1905年之前,地方政府拥有开矿、修铁路权,这次要收归中央政府,收归国有,这样地方政府的“财路”被中央切断。于是四川爆发了“保路运动”。虽然当时四川人修了几年铁路,一寸铁路也没建成,修路的钱被人拿到上海炒债券去了,亏了。于是,四川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来一场运动,没想到这一运动开启了清王朝覆灭的序幕。(本文援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的观点)
不知道是历史在调戏我们,还是我们在调戏历史。当我们醉心于“头等强国”的时候,历史却以一种近乎猥亵的姿势,在我们性感的屁股上狠狠地抽上一巴掌。
[王占阳点评:(1)从人心和群体性事件角度看,现在比清末危险得多。(2)清朝主要垮在满汉矛盾上。在这方面,现在比清末安全得多。(3)满汉矛盾导致无能政府和皇族内阁,后者是直接原因,也是深刻教训。(3)下层的群体性事件与上层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满汉矛盾)相结合最终造就了革命形势,导致了“头等强国”的突然灭亡。]
西班牙科学家:蒙娜丽莎神秘微笑源于视觉误差(图) 新华网
 蒙娜丽莎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网站报道,西班牙两位科学家通过神经学和光学分析,对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进行了新的解读。两位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系视觉误差所致。她的笑容之所以时有时无,是因为我们在注视她的时候,眼睛会向大脑输送不同的信息。 意大利著名画家莱昂纳多-达芬奇创作的《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肖像画杰作。画中蒙娜丽莎的妩媚笑容具有一种如梦似幻的千古奇韵,被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为什么刚刚还容光焕发,转瞬间就神情严肃?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令无数欣赏者和研究者感到困惑。 西班牙阿利坎特神经科学院科学家路易斯-马丁内斯-奥特洛与迭戈-阿隆索-帕布罗斯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视网膜上不同的细胞在向大脑传递不同类别的信息或“频道”。这些频道会将视觉范围内物体的大小、清晰度、亮度和位置进行编码。奥特洛说:“有时一个频道会覆盖另一个频道,那么你就会看到微笑;有时其他频道占优势,那么你就看不到笑容了。” 为了详尽分析蒙娜丽莎若隐若现的微笑,马丁内斯-奥特洛和阿隆索-帕布罗斯让志愿者在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并了解他们所看到的笑容变化,来研究不同的视觉频道。 一开始,二人要求志愿者在不断变化的距离观赏画像。在距离很远时,看到的图像很微小,志愿者很难分清其面部表情。随着距离接近,画面变大,他们开始看到笑容——画像越大,笑容越容易看到。这表明中央视觉细胞与外围视觉细胞一样能够传递出笑容信息。 接着,他们比较了光线是否会对观察蒙娜丽莎的笑容产生影响。两种细胞会决定物体在环境中的亮度:一种是“集中细胞”,只有在物体中心明亮时才会受到刺激,它让我们看到夜空中的明星;另一种是“分散细胞”,当物体中心黯淡时才会被激活,让我们能够分辨出书本上的文字。 马丁内斯-奥特洛让志愿者分别注视30秒钟的白色屏幕和黑色屏幕,然后再让他们观赏蒙娜丽莎画像。志愿者在注视白色屏幕后更容易看到蒙娜丽莎的微笑。白屏减弱了“分散细胞”,因此奥特洛得出结论:“集中细胞”能够感知蒙娜丽莎的微笑。 眼睛长时间注视也会影响志愿者观察到笑容,奥特洛说。他们利用软件跟踪20名志愿者注视画像的位置,同时分析他们眼中蒙娜丽莎的笑容变化。在注视了一分钟后,志愿者倾向于集中到蒙娜丽莎嘴巴的左侧,并判断出她在微笑,这进一步证明中央视觉细胞在解读笑容。 这当然也不是此次研究的全部结论,因为当志愿者在瞬间分辨出微笑时,他们的眼睛会不由自主转向她的左脸颊,这说明外围视觉也在发挥作用。 难道说达芬奇试图给观赏者增加困扰,而不是为科学家提供灵感?奥特洛说:“这是确定无疑的。他曾在笔记中写道,他要画下丰富变化的表情,因为那才是他眼中的芸芸众生。” 这当然不是科学家第一次试图解读莱昂纳多-达芬奇的名作了。1993年,加拿大美术史家苏珊-吉鲁公布了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成果,她说蒙娜丽莎那倾倒无数观赏者的口唇,是一个男子裸露的脊背。美国马里兰州的约瑟夫-鲍考夫斯基博士则认为:“蒙娜丽莎压根就没笑,她的面部表情很清楚地说明她想掩饰自己没长门牙。” 法国里昂的脑外科专家让-雅克-孔代特博士认为蒙娜丽莎刚得过一次中风,半个脸的肌肉是松弛的,脸歪着所以才显得微笑。 2000年,对艺术史有着浓厚兴趣的哈佛医学院神经科学家玛格丽特-利文斯顿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与人体视觉系统有关,而不是因为画中人表情神秘莫测。她将人们的视觉分为中央视觉和外围视觉,而蒙娜丽莎的微笑在外围视觉区域会比中央视觉区域更加清晰。利文斯通说:“如果看着她的嘴巴,便永远无法捕捉她的笑容。” 2005年,一个美国研究小组表示,从视网膜至视觉皮质间路径上的干扰因素会决定我们看到的是笑容还是其他的表情。(唐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