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曼陀铃等/俺村的秋色/博士自杀源于.../我很喜欢的一首诗
發佈時間: 10/26/2009 2:28:55 AM 被閲覽數: 13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Torna A Surriento (曼陀铃等)/纸纸/ wenxuecity
     
   
/ wenxuecity
 
 
 

俺村的秋色 -- York Region Ontario

Fruitpassion

俗话说,近处无风景,大凡指的是家门口每天经过的那些街道,在人的眼中是平凡的。

我们村 York Region Ontario,是一片开阔的田地。在它的北部,居住着一群不愿近噪华,但愿享安宁的人。他们大部分是医生,商人,高级知识分子,他们似乎很“农民”,但却是真正懂得享受的一群,过着悠闲的生活。

秋末,我喜欢开车慢驶在这些没有柏油覆盖的路上。我喜欢那份宁静和朴实的感觉。

1.



2.


3.


4.


5.


6.


7.


8.


9.


10.


 

 

海归博士自杀源于学术圈忧人现实

 

红网日前发表署名夏余才的文章,题为:海归博士自杀源于学术圈忧人现实。全文如下:

  9月17日,在浙江大学任讲师的一名海归博士留下6页遗书后跳楼自杀。在跳楼前6天,他刚提交了申报副教授职称的相关材料。网络盛传浙大曾经给该博士口头承诺,但却未能履行。(10月22日华商网)

  当我们在扼腕叹息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时,我们又不能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名海归博士踏上了不归途?是职称申报,还是校方承诺?作为局外人,我们无从得知。然而,不管哪种原因,我们都不能回避和逃避的是,我们需要为这名海归生命的流逝而承担一定的责任。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做过一次海外留学与归国人员现状的大调查,其结果显示,不回国的留学生最大的顾虑是感觉时下国内是“人情社会,关系网复杂”。事实也似乎再次印证了他们的顾虑。在浙江大学自杀海归博士的遗书里,他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在此时刻,我认为当初的决定下得是草率的,事后的发展完全没有预计,感谢一些朋友事前的忠告。国内学术圈的现实:残酷、无信、无情。虽然因我的自以为是而忽视。”

  正如浙大党委宣传部部长沈文华所说,适应环境有一个过程。为什么许多海归一回到国内就出现了“水土不服”?原因即在如此。因为国外的环境与国内的环境,特别是学术环境,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也诚如一位海归坦言,在国外,圈子似乎只是在专业上形成的。可在国内就有所不同,不但有学术圈子,还有行政圈子,甚至学术圈和行政圈结合起来形成更复杂的圈子。

  事实是很多海归并不懂得国内的人情和关系,也不愿意将精力放在人情与关系的处理上。有人感叹,怎么有些在国外蛮有成就的人,一回到国内就难有作为呢?其原因亦在于此。据调查,有83.4%的留学生表示,特殊政策并非吸引他们回国的主因。看来即使政策最好,如果国内关系和人情的复杂程度是“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话,海外的留学生仍然会选择不回来。

  既然我们要大力引进和吸收人才,就应该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不至于让他们在复杂的人情和关系网中沉浮,更不能让他们倍感绝望,乃至有了轻生的念头。海归博士的自杀,以及他在遗书中所写的话,不能不给我们再次敲响警钟!而他的自杀,其后果也不仅仅丧失的是一位优秀的人才,更为严重的是还将会影响到更多身在海外渴望回国报效的留学生,使他们对回国抱有一种畏惧心理,并由此而阻止了他们踏上回国之途的脚步。

 

我很喜欢的一首诗

 

本帖由 世道变了 于 2009-10-25 编辑

严格地讲,不应该叫做诗.虽然行文青涩不成熟,也不知道诗作者是谁,不过我很喜欢它的意境,它表达得很好:

你说你什么都是我的

你说你什么都是我的
而我却只是想要你的心
爱来爱去,爱到最后
我们还剩下些什么?
是不是没有了心
就无法爱
是不是没有了黑暗
就无法躲藏
是不是没有了翅膀
就无法飞翔
是不是没有了空气
就无法呼吸
是不是没有了双眼
就无法流泪
是不是没有了双手
就无法拥抱
是不是没有了双脚
就无法奔跑
是不是没有了时间
我们就能永远在一起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走出非洲/《孙子兵法》是大毒草/涂序新,你用生命告诉我们.../大阅兵...
  • 博士跳楼,只恨生不逢时/丧心病狂的.../对中华文明伤害最大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