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萨风筝情】群星 /袁世凱曾被譽為近代班超/江青進入...
發佈時間: 10/26/2009 9:37:18 PM 被閲覽數: 17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萨风筝情】群星:筝情·萨克斯
     



唱片名称:筝情·萨克斯
唱片艺人:群星
发行公司:广东怡人音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公司:广东音像出版社
ISRC:CN-F18-09-434-00/A.J6
发行时间:2009年7月


专辑介绍

以具有情歌代表作的旋律,中西乐器的感性对话, 让您进入一个情感丰富的世界中, 每一个音符勾起您心中的情怀,品味着大师们时尚且经典的情感力作!

专辑曲目

01. 我是真的爱你
02. 偏偏喜欢你
03. 你是我最深爱的人
04. 天上飘着雨
05. 想起
06. 把悲伤留给自己
07. 心如刀割
08. 分手在那个秋天
09. 不装饰你的梦
10. 擦肩而过
11. 会呼吸的痛
12. 我会好好过
13. 好人好梦

Xiaokanshijie/wenxuecity

 

袁世凱曾被譽為“近代班超”

趙焰


     1882年,也即光緒八年壬午發生的朝鮮內亂,對于袁世凱來說,是改變他個人命運的一次大事。關于這次內亂的原因和詳情,目前有很多版本,莫衷一是,說法不一。得到公認的一點是,此次內亂是由當時韓王生父李應和王妃閔氏之間的權力斗爭引發的。當時的韓王李熙,是由旁支入繼的,即位之初,年僅十二歲。因為未成年,朝廷商定由生父李應執政,稱為大院君。大院君富有才略,思想上卻相對守舊。執政十年之中,雖然朝鮮社會秩序安定,王室的威望提升,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以及王公大臣的貪污腐化,一直沒能得到有效約束和改變,依舊是閉關鎖國。朝鮮政治的因循守舊,在鄰國日本迅速崛起的背景下,自然成為國內改革和激進派的攻擊目標。韓王李熙親政之後,由于性格懦弱,朝政大權很快被出身世家望族的王妃閔氏攬走。閔氏以韓王的名義,效仿日本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雖有良好的初衷,但由于控制不力,親日勢力日見膨脹,諸多勢力渾水摸魚。一時間,朝鮮物價飛漲,人民怨聲載道。

  大權旁落的大院君一直盤算著東山再起,動亂的形勢正好給他提供了機會。不久,閔氏政權的軍事改革,又因拖欠軍餉,引起了廣大士兵的不滿。大院君抓住時機開始反擊了,他一方面派人在社會上散布流言,一方面組織力量準備反撲。一場發生在父子之間的爭斗開始上演,大院君發生暴動,唆使叛軍圍攻王宮以及敵對勢力的宅第,殺死政敵閔鎬謙、金輔鉉等,閔氏毫無防備,只好倉皇逃跑,藏匿于民間。漢城的局面變得不可控制,叛亂的朝鮮軍隊又襲擊了日本使館,日本公使逃至仁川,乘英艦返回日本。朝鮮的動亂,正好給覬覦朝鮮半島的日本找到了借口,日本內閣立即開會研究朝鮮形勢,決定派兵至朝鮮問罪。中國駐日公使黎庶昌得知這一消息後,急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上報朝廷,火速派兵增援朝鮮。這個時候,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適逢母親去世,開缺回到合肥老家守制。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一職,暫由李鴻章的老部下、兩廣總督張樹聲署理。張樹聲在接到電報後,立即與總理衙門進行了商議,決定派兵前往朝鮮平亂,調吳長慶所部六營開往漢城,並派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率戰艦接應。

   1882年8月16日,吳長慶率六營官兵及水師提督丁汝昌的主力鎮東、泰安、日新、拱北四艦,從登州向朝鮮開拔,行駛到半程的時候,台風大作,吳長慶只好帶人馬回威海衛暫避。8月19日,慶軍再次出發。袁世凱的職責是在“前敵營務處”負責軍需和勘定行軍的路線。此前,精明的袁世凱就通過朝鮮使者金允植,把朝鮮的政治、軍事以及地理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8月20日早晨,船只到達朝鮮南陽馬山浦港後,袁世凱帶領前敵營務處數人率先登陸,選定了大軍登陸地點及進抵朝鮮的行軍路線。第二天,吳長慶指令某營為先鋒率先上岸,該營官表示士兵不習航海,多數暈船,請求稍緩。吳長慶大發雷霆,將該營官當場撤職,命令袁世凱接替。袁世凱接管後,立即部署登陸,兩個小時就完成了任務。

 在此之後,袁世凱在向導金允植的帶領下,以前敵營務處第一營代理管帶的身份,率先鋒營向朝鮮京城挺進。這個時候,當年李鴻章的精銳部隊淮軍已呈出暮氣沉沉的狀態了,由于久疏戰事,清軍行軍緩慢,紀律松弛。行軍途中,竟有士兵對朝鮮民眾進行奸淫搶掠。袁世凱知曉之後,一口氣殺了七個違紀士兵,提著違紀士兵的腦袋去見吳長慶。清軍士兵被震懾住了,再也不敢胡亂違紀。吳長慶見袁世凱如此果敢,對袁世凱更信任了。

  清軍進駐漢城之後,依照事先商量的方針,決定繼續維持朝鮮的現狀,支持韓國現任國王。對于大院君,按照上峰的要求,押解至中國;對于其他勢力的暴動,采取堅決鎮壓。考慮到大院君手下尚有數千武裝,吳長慶在與袁世凱等人商議之後,決定先拜訪大院君,穩定他的情緒,然後用計生擒。8月26日,吳長慶等人專程來到大院君住處拜見,雙方言談甚歡。大院君很高興,主動提出回訪看望。吳長慶回到營地之後,立即安排袁世凱部署親軍抓獲大院君。當天下午,大院君率領數十位隨從來到清軍駐地。袁世凱設計將大院君的衛隊阻攔在中軍之外,對大院君宣讀了朝廷旨意,然後請大院君入轎,強行轉移到軍艦上,押解到了天津。

  由于大院君束手就擒,群龍無首,朝鮮的內亂很快就平息。日本此時還沒來得及派兵,沒了借口,也就不好派兵了。接著,閔妃也回到了宮廷,對清國恢復她的地位和統治,非常感激。韓王和閔妃設宴招待吳長慶、張謇、袁世凱等,又單獨會見了袁世凱,聆听對朝鮮事務的意見。朝鮮事件平息下來之後,清廷獎賞有關人士,袁世凱自然也在其列——袁世凱從七品“中書科中書”的虛餃,一躍為正五品的同知。這一年,袁世凱才二十四歲。

朝鮮平叛後,袁世凱按照清廷的要求,繼續駐軍朝鮮。幾個月後,朝鮮國王向清國提出,希望派人幫他們組建一支帶有現代化意味的新軍。這個時候,因外交形勢吃緊,李鴻章已接到朝廷的召喚,提前結束了丁憂,重新回到北洋大臣的位置上。接到朝鮮的要求後,李鴻章把這項任務交給了駐守朝鮮的吳長慶,吳長慶也就把任務交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接到命令後很高興,自己很長時間研究過軍事,終于有了一個用武之地。因為對西方軍事科學已有所接觸,袁世凱在訓練朝鮮軍隊時,以自己熟悉的淮軍訓練方式為主,也借鑒了一些英國德國的操法陣法等。袁世凱在當地招募了一千人,分為左右兩營,配備了新式火槍、大炮等彈藥裝備,親自對這些士兵進行訓練。一個月以後,朝鮮國王在春塘台進行檢閱,在袁世凱口令的指揮之下,這一千名昔日的農民和自由職業者,無論是出操隊列,還是射擊搏斗,一個個有模有樣。李熙非常高興,對袁世凱的才干贊不絕口,又將自己的舊軍,調撥五百人交給袁世凱。不久,韓王李熙再次閱兵,看到這支新軍又有很大進步,大為贊賞,竟要封袁世凱擔任全國陸軍大元帥,由于李鴻章的干涉,這項動議不了了之。這一支朝鮮新軍,在後來的“甲申政變”中,幫了袁世凱的大忙。

在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袁世凱的生活與經歷,就跟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國有關了。從1882年開始,一直到1894年,除去當中回國的兩年時間,算起來,袁世凱一直在朝鮮生活了十整年。從現在的資料看,袁世凱在朝鮮這十年的情況,一直含混而模糊,沒有翔實記載。也的確,那一段時間袁世凱只是一個影子,他最大的任務,就是按照李鴻章和朝廷的意思,遏制日本和俄國的勢力,阻止可能來臨的危險。

到了1884年,風雲突變,由于中法戰爭硝煙再起,國內防務空虛,李鴻章不得不將吳長慶部從朝鮮撤回一部分,以加強遼東半島的防務。李鴻章命吳長慶帶三營兵力回國,其余在朝鮮的三營,由吳兆有擔當統帥,袁世凱輔助。清國撤出一半兵力之後,日本人認為機會來了,這時候清國正跟法國作戰,哪有精力來處置朝鮮事務呢?在日本勢力的直接支持下,朝鮮國內親日派“開化黨人”金玉均、樸泳孝、洪英植等,計劃發動政變,奪取政權。對于朝鮮“開化黨人”的行蹤,精明的袁世凱了解得一清二楚。1884年12月2日,金玉均等人向吳兆有、袁世凱、張光前等人遞上請柬,想在宴會上見機行事,突然動手,殺了吳兆有等人。吳兆有、張光前心生疑慮,準備回絕邀請。袁世凱不同意,說,如果我們全部不去,等于向對方示弱。于是,袁世凱讓吳兆有和張光前留守,自己輕騎簡從,上門赴約。袁世凱提前一個小時到達,在主人還沒到齊的情況下,獨自要了份酒菜,大吃大飲,談笑風生。等桌上酒菜席卷得一干二淨時,袁世凱對樸泳孝等人說︰我今晚有事,不能久待,要立即回營。沒等樸泳孝反應過來,袁世凱攥住樸泳孝的手,一直走到自己馬前,飛身上馬,帶著幾個隨眾絕塵而去。這樣的情景,就像是當年關雲長“單刀赴會”的再現!

兩天後,政變爆發了,清廷的史書把這一次暴亂稱為甲申政變。“開化黨人”在日本人的支持下,攻佔了王宮,活捉了韓王李熙及閔妃,殺死了執政六大臣,宣布改組政府,逼迫韓王用鉛筆書寫了“日使入衛”四個字,送至駐日使館,為日本入侵朝鮮制造理由。袁世凱在第一時間得到政變的消息後,當即和吳兆有、張光前商討對策,吳兆有和張光前主張等候北洋命令,袁世凱認為時不待人,極力主張用武力保護朝鮮國王。商議後的結果,是由吳兆有致函朝鮮國王,請求允準率兵保護。信函送達朝鮮國王手中後,由叛亂分子挾持的韓王李熙當然下詔,不許清國軍隊進行干涉。朝鮮大臣金允植、南廷哲來到清兵大營求救,袁世凱要求見韓王也受阻。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當機立斷,決定帶兵強行進宮。吳兆有率兵入左門,袁世凱率兵入前門,張光前殿後策應。日軍見清軍入宮,首先開槍,袁世凱立刻進行了還擊。叛軍抵御不住,挾持韓王且戰且退。袁世凱帶兵追擊,將日軍團團圍困一小山坡上。晚上,日軍和朝鮮叛黨堅持不住,突圍而逃。袁世凱將韓王李熙搶回。然後,韓王召集文武大臣,宣布日本陰謀及亂軍罪狀,宣布改組政府,抗議日本公使勾結作亂。日本駐朝公使竹添一看形勢不妙,自焚使館,狼狽逃回日本。眾叛臣金玉均、樸泳孝等也隨之逃往日本。甲申政變遂告平定。一直到十多天之後,北洋大臣針對朝鮮事務的命令才到,要袁世凱等“堅壁自守,以待調停”——如果依照李鴻章的意思,朝鮮這一次叛亂就成功了,日本吞並朝鮮的企圖,就要提前十五年。

袁世凱在朝鮮經歷的描述,資料來源一般出自沈祖憲、吳生的《容庵弟子記》。這一本由袁世凱親信和弟子編撰的書,當然不乏溢美之詞。雖然過于贊譽,但不能否認的是,袁世凱在朝鮮的事跡還是非常突出的,也是有著凜然大義的。這同樣可以從清廷對于袁世凱的屢次嘉獎中看出。肩負使命的袁世凱在朝鮮英氣勃發、堅定勇敢,雖然有些方面做得過于激進,但在總體上,袁世凱對于朝鮮時局的把握是準確的,也是妥當的。

 

 

1966年,江青進入政治權力的主航道

陳遠


1966年,對于江青來說,是她生命中最得意的一年。在宣告文化大革命開啟的《“五一‧六”通知》下達12天後,中共中央下達了《關于中央文化革命小組名單的通知》。在這份名單中,江青名列陳伯達和康生之後,職位是副組長。

三個月後,陳伯達患肺炎,入住北京三一醫院,文革小組組長由“第一副組長江青同志代理”,“第一副組長”的稱謂,第一次被提出,而江青也正式稱為“中央文革小組”的靈魂人物。

《江青全傳》作者寫道︰要想了解文革小組在國家中的作用,只要想象一下如果美國出現一下情況是什麼樣子就不難理解︰里根總統解散了他的內閣,只在白宮班子里挑選幾個忠于自己的人,組成一個小組,並任命南希‧里根負責這個組織,作為美國臨時政府,而里根本人則是在高興時才過問一下。

中共八十多年的歷史,只有十年文革的非正常時期,才出現了這樣非正常的現象。

毛澤東對于這種狀況卻十分欣賞,他甚至說︰“古之民,不歌堯之子丹朱(丹朱不肖)而歌舜;今之民,不歌中央書記處而歌中央文革。”

江青的提升令人吃驚,她有過淒慘的童年,顛沛流離的青年,甚至在當上“第一夫人”之後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她只是一個“家庭主婦”,黨中央在她和毛澤東結合之時就規定了她不能參與毛的政治生活,甚至,就連那樣的狀況,也一度出現危機。但是現在,她開始進入政治權力的主航道。

四年前的1962年,階級斗爭再次被毛澤東重新提起,江青從中看到了機會,她把投機的目光投放到了文化領域,她的演員經歷,讓她認為她是這個領域有資格的發言人。在那一年里,江青在上海觀看並審查了上千個劇本,上海市的市長柯慶施,是為數不多支持江青和毛澤東婚姻的領導人,與江青有著緊密的聯系,這讓江青在上海的活動得以順利地開展。也是在上海,江青和張春橋、姚文元結成了緊密的聯盟。

江青的第一槍投向的是早年曾經對她表示過輕視的劇作家田漢,在江青的授意下,當時上海市委書記兼《文匯報》總編的張春橋下令刊發了一篇批評田漢劇作的文章,言辭激烈。

緊接著,江青跑到了北京,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造京劇,樣板戲就是在這一時期出爐了。不過,江青在北京踫了釘子——北京市市長彭真根本不買她的帳。

彭真看了《沙家 》的演出,說那就像“一杯白開水”,並且,如果他听說江青要在哪個劇院排戲,他就會把那個劇院提前訂出去;如果他听說江青要在報紙上發布消息,就會馬上指示新聞界不要發表。在當時的北京,彭真完全有能力做到這些。

毛澤東在此時表示了對妻子的支持,他公開贊揚了《沙家 》。在江青的戲劇改革完成的時候,幾乎所有文藝界的人都表示了反對,曾經沒有讓昔日藍隻在《賽金花》中扮演主角的夏衍、抱怨“江青一來,事就難辦”的周揚等等,還有毛澤東的同僚們,除了彭真,還有劉少奇、鄧小平。這些人後來在文革中逐一被打倒。

對于反對的聲音,江青是不在乎的,只要毛澤東喜歡就可以。也是從那個時期起,毛澤東對江青表示了全面的支持。

江青開始籌劃在文化界掀起一場風暴。她意識到這場風暴的掀起要借助于毛澤東的力量,當她意識到這一點時,她開始成為毛思想的傳聲筒。

受到毛澤東在1959年稱贊海瑞的啟發,歷史學家吳 寫于1961年的《海瑞罷官》,在1965年受到了毛澤東的批評,毛在一次會議上宣布吳 的戲在政治上是有害的。毛的態度之所以發生變化是因為此時的政治形勢發生了變化︰彭德懷因為大躍進的失敗激烈地抨擊了毛澤東,結果被罷免了國防部長的職位。這讓毛覺得這戲影射了他,毛的感覺讓江青找到了發揮的地方,在她的授意下,姚文元寫了批評《海瑞罷官》的文章,發表在《文匯報》上。江青的這種發揮,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毛澤東的心理,這讓毛澤東認為,除了江青,他身邊盡是些拖後腿的人。

到了1965年的冬天,江青已經逐漸靠近了權力的中心。

三十年代,江青曾經被國民黨逮捕,為了出獄,她寫下了悔過書,聲明放棄她對革命的看法並脫離共產黨。在更早之前,作為上海灘上的明星藍隻,江青在男女問題上的不嚴謹也是出了名的,雖然這其中,有一些女人要想出人頭地就要付出更多的因素。

越靠近權力的中心,江青就越擔心她過去的底細被人揭發出來。凡是那個時期在上海和她生命軌跡有交集的人,都在她登上中央文革小組第一副組長之後被無情的清洗,還有過去反對過她的那些人。

清洗並不是江青一手包攬的,她一個人忙不過來。但是她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在北京大學,江青遇到了一群反對她的學生。“我們要絞死你!”“我們要油炸你!”學生們用那個無序的年代里特有的語言表達對她的不滿。面對這樣的狀況,江青表現出了她少有的幽默︰“我現在非常忙,等我有時間,我一定請你們來絞死我,來油炸我。”

她一點也沒有想到,將來有一天她會為自己的倒行逆施付出代價。

毛澤東在慢慢變老,江青的權力欲望無限膨脹。

一個沒有制度保障的混亂社會,這種權力欲望的無限膨脹反而會讓這一時期更快的過去。

1976年,毛澤東去世,四人幫被捕,文革結束。

江青被捕時,態度依然強悍。因此李敖評價她“至少不孬”。

1991年5月14日,江青自殺身亡,歷史對她的改觀定論是︰陰謀家、壞女人、禍國殃民者。

如果我們想要客觀地敘述歷史並從中尋找借鑒,就不能因為她曾經歪曲過歷史就歪曲她的歷史。其實,江青的悲劇,不能單單說是由于她的品質惡劣,在更多的程度上,她反映了在非正常的年代里,殘缺的制度對人的扭曲。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假如爱有天意 /涂序新博士錯在哪里/共生鏈︰上海樓市中介最後的戰爭
  • 曼陀铃等/俺村的秋色/博士自杀源于.../我很喜欢的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