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黑钢琴 淡淡幽情】专辑《千言万语》等十四首连播/小声音/wenxuecity | |
 |
| | | |  |
专辑名称:黑钢琴 淡淡幽情 专辑艺人:李嘉 董音 出版公司:广东音像出版社 发行公司:广州市风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ISRC:CN-F18-07-603-00/A.J6 出版日期:2008年1月9日
淡淡幽情 清浅记忆 聆听不曾离去的动人旋律【黑钢琴】
曲目: 01.千言万语 02.一水隔天涯 03.何日君再来 04.有谁知我此时情. 05.但愿人长久 06.几多愁 07.初次尝到寂寞 08.我只在乎你 09.甜蜜蜜 10.独上西楼 11.小城故事 12.在水一方 13.又见炊烟升起 14.人约黄昏后
|
| |
中國古人類神秘消失 中國人祖先是純正非洲人(組圖)
現代快報
中國古人類 怎樣神秘消失
◎中國科學家自測DNA探秘身世,我們的祖先來自非洲
◎科學家怎樣通過DNA檢測,找到祖先的“遷徙地圖”
◎6萬年前,中國土著是怎樣消失的
中國古人類怎樣神秘消失
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通過DNA分析得出結論︰現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因為強有力的科學支撐,他的觀點得到了很多人的贊同。可是,如果金力教授的結論是真的,為什麼我們跟非洲人長得如此不同?那些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古人類的後代又都去了哪里?他們是被遠道而來的非洲人干掉的嗎?
所有現代人的祖先是20萬年前的一個非洲婦女?
記者找到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譚婧澤老師,她告訴記者,金力教授發表的這個關于中國人起源于非洲的觀點早在2001年就已經問世了。當時他帶領一個研究團隊專門就中國人的遺傳分子進行了研究,他們想研究中國人到底起源于哪里?是否如前人所說的全世界的現代人都起源于非洲?最後他們得出的結果和前人得出的結果竟是一致的。
金力教授他們提出的中國人起源于非洲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1987年的時候就有人推出整個人類都起源于非洲。最早推斷出人類起源于非洲的是卡恩和威爾遜兩位科學家。
1987年初,卡恩和威爾遜等人提出,將所有嬰兒的線粒體DNA向前追蹤,最後會追到大約20萬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婦女,即現今全世界人的祖先。大約在13萬年前,她的一群後裔離開了其生活的非洲家鄉,分散到了世界各地,代替了當地的土著居民,最後在全球定居下來,演化成了現代的不同人種。于是有人把這種理論叫做“夏娃理論”。認為現代人類是單一起源並來自非洲。
此後,越來越多的遺傳學證據都支持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範圍內的現代人都起源于非洲。1998年中國科學家褚嘉等人利用30個常染色體微衛星位點分析了南北人群和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的遺傳結構,微衛星標記多態性和進化樹聚類分析都支持現代中國人來源于非洲,並經由東南亞進入中國大陸。
由于微衛星位點突變率較高,對研究較久遠的人類進化事件和人群遷移有一定的局限性,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宿兵等人發展了一套Y染色體的單核 酸多態性標記(簡稱SNP)研究理論,來研究中國人的起源問題。而Y-SNP這套研究理論,也就是金力、李輝他們運用的研究理論。
這個驚天結論是從一個古老的DNA分子引出的
在2001年的時候,金力教授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全球權威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名為《Y染色體遺傳學證據支持現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的論文,這篇文章從DNA的角度分析,得出了“現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這個結論。
在譚婧澤老師提供的這篇支持現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的論文中,記者了解到,金力教授他們是通過人類基因中的Y染色體的遺傳特性來研究人類起源的。為什麼選用Y染色體?是因為Y染色體從遺傳角度來說相對更單純。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有兩套染色體,一套來自父親,一套來自母親。在這些染色體中,Y染色體是男性染色體,只由父親一方遺傳而來,這就減少了基因突變率,所以通過Y染色體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基因遺傳的“歷史軌跡”,因此,包括金力教授在內的很多遺傳學家都把這種遺傳物質作為研究現代人類起源的最佳材料。
金力他們利用了3個古老的Y染色體上的SNP作為研究重點,即M89、M130和YAP這3個古老的Y-SNP,這3個Y-SNP又都是在M168突變型的基礎上產生的3個突變類型。
為什麼用M168這個遺傳分子?金力他們在文章中這樣解釋,“據認為,M168是人類在非洲時產生的突變型,其原始型只出現在東非人群,除非洲以外的現代人及部分非洲人都帶有M168的突變型,M168是現代人類單一起源于非洲的最直接證據。”
科學家怎樣通過DNA推斷古人類生活年代
有人會奇怪,科學家是怎麼知道一個DNA分子的年代的?為什麼說M168在原始的非洲時期就已經存在了?這個DNA的存在時間是怎麼推斷出來的?
同為復旦大學現代人類研究中心的李輝副教授在一次訪談中解釋說道,分子人類學用的是非基因的DNA序列。因為基因是有生理功能的,是不能隨便變化的。如果基因隨便變的話,我們人的健康狀況就會受到影響。
而在他們的分子人類學研究里,在研究的材料方法上有兩個基本點,一個是非基因,一個是單倍遺傳。線粒體DNA和Y染色體DNA就是單倍遺傳分子。在Y染色體上,基因也很少,大部分都是非基因序列。在非基因序列中,會分析兩種突變類型。一種叫做單核 酸多態突變(即SNP),它的突變很罕見,也很穩定。同一個突變歷史上不會重復出現,也不會變回去。所以全世界Y染色體各種類型的結構關系就是據此構建的。另一種叫做短串聯重復突變(STR),這種突變是在不斷變長變短的,而且變化是勻速的。所以只要調查到突變的總量,再除以突變的速度,就可以得到Y染色體各種類型的產生時間了。
也就是說,通過這種叫做SNP和STR的DNA分子的突變規律,突變分子的出現時間可以被推斷出來。M168這個突變分子的出現時間也就可以推斷出來了。
中國人的DNA都帶有非洲的遺傳痕跡
金力他們從中國各地找了近1萬例男性隨機樣本做實驗,通過研究發現,所有樣本都只具有M168僅有的三種突變。也就是說,這9988例樣本中,M89、M130和YAP這3個最古老的遺傳分子只發生了三種突變︰一種突變成了M89T、M130C和YAP-,發生這種突變類型的個體最多,有 9329例,佔93.4%;一種突變為M89C、M130T和YAP-,這種類型的比例佔3.7%,有370例;最後一種突變為M89C、M130C和 YAP+,有290例,佔2.9%。除了這三種突變外,沒有其他新的突變種類出現。
這個結果和除非洲以外的世界其他地區的基因分型結果是一致的,就是說M168在非洲之外的地區沒有出現新的突變,也都是只出現了這三種突變,只有有新的突變樣本出現才能說明中國人不一定都是起源于非洲。
所以,金力他們檢測的這近1萬名中國男性的樣品全都攜帶有來自非洲的“遺傳痕跡”,這從另一個角度又支持了非洲起源學說。
這個結果也出乎金力他們的意外。
通過DNA如何得知祖先的遷徙路線 金力他們除了想找到是否存在中國獨立起源的證據,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考察這3個古老的Y染色體單倍型的分布頻率,來研究中國各地區人群的遺傳結構、分布特點及其與中國周邊地區人群的遺傳關系。通過這些遺傳分子如何能知道人類的分布和變遷情況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民族的遺傳分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和共性。在金力他們的研究中,他們通過M89、M130和YAP發生的三種突變類型,就可以推斷出中國各民族人群的分布和遷徙過程,比如突變成M89T、M130C和YAP-這種類型的人在漢族人群中出現的幾率最大,樣本中漢族人數也最多,達到 93.4%。而其他兩種突變型在少數民族人群中出現幾率大。根據現有民族的分布特點,大致就可以推斷出人類的遷徙和發展情況。
李輝曾經以自己的DNA分子做研究,來推斷自己的祖先大概來自哪里。他從自己的Y染色體上看到,他的Y染色體是O1型,根是在北部灣沿岸、海南以西那一部分。O1的發現能追溯到兩萬多年前,大概到了一萬多年前的時候,就擴散到了廣東、台灣、福建這些地方。到了8000年前的時候開始到了今天的江浙沿海一帶。O1型的Y染色體大約是七八千年前到達江浙沿海的這一批人的類型,是這里的原住民類型,所以他推斷自己祖先的歷史是一萬多年前在廣東,到了八千年前到了浙江、上海。
同理,科學家也能推斷出非洲人是如何遷徙到世界各地的,包括中國。但非洲人是如何克服沿途遇到的各種障礙而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比如他們是如何翻越高山、走過大河,又如何克服地區間不同的氣候條件而生存下來的?對于這個問題,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李士林老師說,人類的祖先在遷徙過程中沒有什麼目的性,主要看哪里的環境適合生存,就會往哪里走。
根據當時的地理環境條件來看,非洲人應該會沿著海岸線往世界各地分散,因為海岸線上可以同時獲取陸地和海洋中的食物,方便他們生存發展,隊伍也會越來越大,從而延伸到全世界,包括中國。
為什麼說我們的祖先是純正的非洲人
但即便古代非洲人克服了自然環境阻礙,來到了世界各地,包括中國,而為何獨獨非洲人成了我們的祖先,而當時生活在本土的人類群體他們又都到哪里去了呢?為什麼遺傳科學家能這麼肯定地說現代人都是非洲人的後代呢?而不是本土人的後代或者說是本土人和非洲人雜交的後代呢?
對于這個問題,金力他們是這樣解釋的,他們在做實驗之初,也是帶著對非洲起源說的疑問來做的,他們也考慮過本土人類遺留下來的可能。畢竟,在亞洲特別是中國出土了很多本土古人類的化石,並且這些古人類化石在時間和形態上都呈現出良好的連續性和繼承性,而為何最終現代人都成了非洲遷徙過來的人的後代了呢?是否有可能存在本土人類的遺傳?
所以金力他們才從中國取了這麼多樣本來實驗,試圖找到和過去發現的樣本有不同的地方,即M168這個突變型有了新的突變,但是結果依然沒有。所以金力他們最後得出的結論還是跟之前的結論一樣,中國人也是來自非洲的。
本土人類是怎樣消失的呢
而本土古人類都去了哪里,金力他們仔細研究中國出土的化石證據後發現,在古人類和現代人之間存在著斷層,所有屬于古人類的化石都有10萬年以上的歷史,而現代人類的化石都不到4萬年(大多數在1萬~3萬年間),也就是說至今沒有發現5萬~10萬年間的人類化石這一直接證據來支持多地區起源假說。金力他們分析後認為,這種化石上出現斷層也並非偶然,因為,東亞大陸在這一時期大多數的生物物種都已經滅絕了。
5萬~10萬年前的人類化石斷層與第四紀冰川期在該地區存在的時間大致相符,由于第四紀冰川的存在,使得這一時期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東亞,以及其他地區絕大多數生物種類難以存活,包括本土人類。而非洲,因為靠近赤道,溫度相對較高,那里的古人得以繁衍存活。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院的孔興功老師告訴記者,在冰川期,赤道地區的溫度平均也就比現在下降1-2℃左右,而越往兩極,溫度就下降得更多。
也許正是這個原因,使得生活在靠近赤道的這部分非洲人生存了下來,而其他大多數地區的古人都消失了。被譽為歐洲人起源的尼安特人就被推斷是在2萬年前左右滅絕的,因為這時候正是冰川期的最盛期。
而非洲人正是在冰川期結束後,也就是大約6萬年前由非洲開始往東南亞由南至北進入了中國大陸,從而取代了中國大陸上的冰川期前的古人類,成為現代中國人的祖先。
從金力教授的觀點來看,似乎中國人起源于非洲是鐵定的事了。但人們對此還是有很多疑問,最大的疑問就在于,僅從幾個遺傳分子就能看出整個人類遷徙發展的過程了嗎?所以還有一部分科學家對此持懷疑態度,他們認為,DNA遺傳分子的說法不能完全排除本土人類也有遺留下來並繁衍後代的可能。
DNA檢測 並不能證明夏娃洲籍 ◎鏟形門牙和眼眶形狀藏著我們的身世秘密
◎地質學家為何支持“中國人本土起源說”?
◎DNA檢測,到底可信度有多高?
的祖先究竟起源于哪里?面對上海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研究中心的金力教授提出的“現代中國人起源于非洲”的觀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吳新智院士堅持認為︰中國本土古人類從未滅絕,他們進化成了現代中國人。換而言之,現代中國人是一脈相承的。那麼,吳院士的依據是什麼,能經得起推敲嗎?
現代人類的歷史從晚期智人開始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邢松博士告訴記者,在探討這個問題前,必須先弄清楚“現代人起源”的概念。它和“人類起源”的概念完全不同︰人類起源指的是古猿在何時何地變成人;而現代人起源,就是長得像我們這樣的人的由來,也就是什麼時候出現的。目前學界的觀點是,現代人,即人類進化史上的最新階段——晚期智人,出現時間大概是在5萬年前到1萬年前。
晚期智人體征除具有某些原始性狀外,已基本上與今天的人類接近。他們的化石不僅在亞、非、歐三大洲分布廣泛,而且在澳洲和美洲也有發現。
據介紹,中國境內已發現的晚期智人有距今約5萬年前到3.7萬年前、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發現的“河套人”;距今5萬年前到3萬年前的廣西柳江縣的“柳江人”;距今3萬年前,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山頂洞人;約1萬年前,在四川省資陽市發現的“資陽人”。
按照金力教授的觀點,這遍布世界各地包括中國在內的晚期智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6萬年前到達中國大地的非洲人。
中國大地上一直都有古人在活動
吳新智教授卻認為,關于現代人類的起源的爭論實際上是“單一地區進化”和“多地區進化”的爭論。他本人的觀點是︰非洲並不是現代人類的唯一起源,而是各地都有現代人的進化過程,即“多地區進化”。從現代中國人的起源上來說,已經有許多證據可以證明,現代中國人的祖先就是本土的古人類。
上世紀20年代開始,中國考古學家在全國各地陸續發現了大量古人類化石。吳新智教授在研究這些化石時發現,它們所處的年代頗具連續性︰雲南元謀人距今170萬年,陝西藍田人距今115萬年~60萬年,北京人距今50多萬年~20多萬年,山東沂源人距今40萬年,安徽和縣人距今30萬年~20萬年,廣東馬壩人距今十幾萬年……
這些化石都在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在中國大地上,不同時間段都有古人類在活動。因此,今天的中國人完全有可能是一脈相承下來的。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目前在中國考古發現的化石都具有這樣的特點,即很少在同一地點或者附近發現不同年代的化石。這是為何呢?
關于這個問題,吳院士的回答是︰不是所有的古人類死後,骨骼都會變成了化石並且能夠保存,而且能夠被後人發現的。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沈冠軍教授支持吳新智教授的觀點。他告訴記者︰“通過測量和遺骨埋在一起的礦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變情況,就可以得出它們被埋藏的時間。”他和其他研究人員,通過測量和遺骨埋在一起的礦物中的宇生核素的衰變情況,測定了距今三四十萬年到四五百萬年前地質事件的年代,結果也十分有利于現代中國人起源于本土古人類的觀點。
“南京猿人”是我們的祖先嗎
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南京猿人”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許漢奎,也贊同人類“多地起源”。許漢奎告訴記者,“南京猿人”頭蓋骨化石,是農民在開采葫蘆洞古熔岩洞時偶然發現的。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在第一時間派出了幾位專家去實地考察,其中就有他。作為“南京猿人”骨化石的發現者之一,許漢奎始終參與了化石的研究。
後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成功復原了“南京猿人”1號頭骨化石原貌。研究表明,這顆頭骨的主人是一個21歲到35歲之間的女性,生活在距今約60萬年前,生前可能患有骨膜炎。她具有北京直立人的許多形態特征,並與中國不同時代的古人類化石有遺傳聯系。“南京猿人”2號頭骨化石復原後,顯示其是個壯年男性,處于直立人到智人的過渡階段。和1號女性南京猿人相比,他要更進步一些,有可能處于猿人向智人過渡的階段。兩個頭骨之間可能存在著十多萬年的差距。這證明了中國古人類是存在連續進化的。
許漢奎研究員認為,“南京猿人”為人類“多地起源說”提供了證據。
我們的鏟形門牙是哪個祖先留的
面對現代人起源的爭論,邢松博士認為,從現已發掘出來的古人類化石的牙齒來看,也可以證明,我們的祖先是一脈相承的。邢松告訴記者,牙齒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基因表現成分。中國人作為東亞黃種人,有一個有別于其他人種的明顯生理特征——鏟形門牙。這種門牙你可以自己去感覺︰用舌尖舔自己上門牙內側,然後再舔下門牙內側,就會發現,上門牙內側是凹進去的,而下門牙內側則是平的、不凹的。如果從門牙後面看,牙齒的兩邊鼓出來,中間凹進去,就像煤球鏟子一樣。這種門牙,至今還存在于80%以上的中國人口腔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現代歐洲人只有大約5%有鏟形門牙,非洲黑人大概有10%。中國境內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都具有同樣的門牙,這就說明在中國的人類進化是一個連續過程。
此外,從面部特征上,中國古人類化石有一系列共同點︰面孔扁平,鼻額角較大;鼻梁扁塌,眼眶呈長方形,外側的骨骼表面比較朝向前方,鼻腔前口與眼眶之間的骨表面比較平或微凹。早期標本的腦顱前部都有或強或弱的矢狀脊,腦顱最寬的部分靠近前後徑的1/3處,而額骨隆起最高處在腦顱下半部。這也具備延續性,基本和我們現代中國人相似。而這些都是非洲人所不具備的。
100多萬年來,“中國人”一直用最簡單的石器
此外,大量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的出土,也佐證了現代中國人來自非洲的觀點很難成立。在巴勒斯坦,考古學家發現了大約10萬年前的石器,由于其精致程度和易使用性較高,它屬于第三模式,比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的石器先進許多。這一地區是非洲古人類進入亞歐大陸最便捷的通道,如果按照遺傳學家的說法,中國人的非洲祖先在大約10萬年前走出非洲,6萬年前到達中國,然後完全取代中國本土古人類的話,那麼,這些途經西亞的非洲祖先就應該具有制作“第三模式”石器的技術,中國在那以後的石器也應該屬于“第三模式”或更高級的模式。
但事實上,中國古人類自從170萬年前制造出最基本的石器後,這樣的簡陋石器一直沿用到3萬多年前。目前,考古學家發現中國古人類使用過的石器中,98%都停留在“第一模式”階段。如果我們的祖先是在6萬年前從非洲來的,為什麼沒有帶來先進的石器制作方法呢?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和古人類研究所的黃萬波研究員在三峽研究古人類有二十多年,綜合前人研究成果,他認為東亞人類化石的體質特征一脈相承。不但如此,東亞古人類的文化也一脈相承,和世界其他地方都不一樣。比如說,非洲的石器中“手斧”佔據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已經有170萬年的歷史,一直用到5萬年前。這些手斧大多用黑曜做成,這是因為非洲的火山活動很豐富。而中國的手斧不太多,大多是砍砸器,材料取自河灘上的石英砂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也認為,上百萬年來,中國古人類留下的許多考古材料都有一脈相承的文化關系,也就是說,我們的遠古文化發展表現出連續性的漸進特征,沒有出現過中斷,也找不到被外來支替代的跡象。
不排除我們是“雜種”的後代
但吳院士也不排除現代中國人的祖先也摻雜了外來的人,包括非洲、歐洲“移民”,他們來了之後,和當地人進行雜交,然後產生後代。他把這種在連續進化的同時,有少量地跟境外雜交現象,叫附帶雜交。
“附帶”二字就是說跟境外雜交的情況比較少,多是其自身的不斷進化。
比如說跟歐洲、東南亞的還有混雜、雜交,就是基因的交流。基因的交流有一些形態上的證據,比如說眼眶,中國大部分人類化石的眼眶都是長方形的,而考古學家在廣東地區發現的馬壩頭骨的眼眶明顯是圓的。眼眶的形狀,是基因決定的,那麼,這個基因是從哪里來的? 在中國找不到根源。而在歐洲,這種圓形眼眶的比例就比較高。我們完全可以假設,這個圓眼眶基因的主人是從歐洲"移民"過來,並和當地人成功“融合”了。另外,考古學家發現,廣西柳江頭骨的枕部鼓起來了,四川、雲南各有一個頭骨也有這樣的構造,這些都是比較晚期的。中國再早的頭骨都沒有這個構造。而在歐洲,三萬五到十萬年前具有這種構造的頭骨比例相當高,十個頭骨當中有九個都有這個。所以說這個基因完全有可能是從歐洲過來的。除此之外,中國古人類還有個別的頭骨的鼻梁是比較翹的,這個在中國也找不到根源,可能就是從歐洲或者是非洲過來的,因為那里翹鼻梁比例較高。
許漢奎研究員也認為,“南京猿人”2號頭骨額骨上的正中矢狀隆起低而寬,也與歐洲和非洲直立人及早期智人相近,也證明了中國古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附帶雜交現象。
吳院士認為,這種雜交在早期是比較少的,但到了晚期,因為人的活動能力強了,交往越來越頻繁,所以到後面的幾千年就相當頻繁了。外來的基因多了以後,就把原來那樣的基因組成沖淡了。因此,中國現代人的眼眶有的是長方形的,有的就是圓的,或者是在兩者之間的。
用檢測DNA來推測人類歷史,可信度要打折
許漢奎研究員認為,用現在活人的DNA來推測人的歷史,顯然還有一些不確定性。那麼,我們為何不可以從化石當中提取DNA來研究呢?
其實,早在1974年,國外的專家就在澳東南部一處距今約六萬年前的人類遺骸中,成功提取了線粒體DNA。當時的結論是︰它與在世界其他地區發現的、據認為是源自非洲的早期現代人類的古老DNA在遺傳上沒有聯系。這一結果表明,在澳大利亞出現的早期現代人,其演化路線獨立于非洲古人類之外。這個發現質疑了學術界流行的“走出非洲”理論。
不過,對于從化石中提取DNA進行研究,許漢奎告訴記者,這也有不妥之處,“化石在地下埋了那麼多年的歲月,DNA雖然具有穩定的特征,但作為有機的東西,它遇到水後會分解。從骨頭到形成化石的過程中,一定是有水在參與。化石形成後,其中的氨基酸鏈條早就斷了。”換句話說,化石中DNA極易受到污染。據介紹,美國曾在地下600多公尺下挖出恐龍的骨頭,作了詳細的DNA分析,結果卻被德國證實樣本早已被污染。許漢奎認為,到目前為止,也只有琥珀里的小昆蟲的DNA測定,是可以確定其遺傳問題的。
對于用檢測DNA的方法來推論現代人類的起源問題,吳院士有自己的看法。他曾在2002年看到美籍華人科學家李文雄和他的研究組發表了一篇文章,深受啟發。文章大概的意思是︰每一個遺傳位點,會捕捉人類歷史的一小段,只有對足夠多的遺傳位點做了研究之後,才能對人類進化的歷史達成一個共識。因此,用檢測少量的DNA法去推測整個人類的歷史,其結論的確有待斟酌。
很顯然,現代人類的起源要比想象中復雜得多。無論是遺傳學界還是考古學界的學者都仍將在這一領域繼續爭論,不斷探索。
波瀾不驚二十年:前東德從社會主義到共產主義(組圖)
經濟觀察報
“新歐洲”之旅
自2003年《十年滄桑——東歐諸國的經濟社會轉軌與思想變遷》一書出版以來,我雖然對東歐國家轉型的現狀仍很關注,但這方面的文章寫得少了。這首先是因為,我原本的專長是研究“甦聯東歐”的歷史,而不是現狀,對于“甦東劇變”之前的舊體制,也主要是關心該體制“從何處來”,而不是它“向何處去”。也就是說,我主要研究的是,東歐地區在從傳統社會向近代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如何“節外生枝”地 “岔”向了奧威爾描述的那種“1984年”式的體制,而這個體制怎麼又會“岔”回“主干”去,應當是另一個課題。但是天賜機緣,使我于1990-1992 年間在波蘭學習訪問,恰巧親身經歷了那場“劇變”以及劇變之後的“陣痛”時期,于是我的研究方向就順理成章地轉向了東歐的體制轉軌。
現在,絕大多數前“東歐”國家的轉軌已經塵埃落定,我們以《十年滄桑》一書對這一段的研究做了總結之後,雖然仍然保持著對這片土地現狀的關注,但主要興趣再一次轉回到了歷史。
星移斗轉,“十年滄桑”之後又一個十年過去了。其間,國內听聞到的消息,多以“劇變”是如何糟糕為主調。所以,“陣痛”時期的東歐報道自然很多。但在進入“第二個十年”之後,東歐的絕大多數國家已經走向復興,社會穩定,經濟持續增長,尤其是已加入歐盟的那些國家,已經開始了一場“新歐洲追趕老歐洲”的比賽。在這一情況下,“消息人士”則似乎把視線移向他處,不再對東歐感興趣,于是就有了所謂東歐 “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的說法。
直到去冬今春,由于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這些國家才再次走入國內媒體的視野。那些關于“東歐”轉軌國家在此次危機中受到重創的消息,以“東歐沉淪”、“東歐危機”、“東歐陷落”、“東歐貧血癥”、“東歐遭遇滑鐵盧”、“第二波金融危機的多米諾骨牌”等語句為標題,屢屢見于報端。另外,今年又剛好是東歐轉軌二十周年,很多朋友對此很關心,希望我們接著撰寫這些國家的第二個“十年滄桑”。
恰好在7月,我們有機會去德國、捷克、波蘭、斯洛伐克、匈牙利、奧地利六國做了一次考察旅行,其中波、捷、匈、斯四國都是轉軌國家,就德國而言,我們拜訪的柏林、勃蘭登堡、薩克森和薩克森-安哈特等州也都在前東德的地盤上。所以,除了在奧地利的一天外,我們的旅行基本上就是一次“新歐洲”之旅。雖然只是走馬觀花、浮光掠影,但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這些“前社會主義國家”在轉軌二十年之後,在當前的“金融危機”期間的世道民情與社會風貌。
需要說明的是︰今天這些國家對“東歐”這個概念很排斥。因為作為自然地理概念的“東歐”,本來只指俄羅斯,我們此行拜訪的各國傳統上都被視為地理意義上的中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這些地方也都是德國與奧匈帝國這兩大“中歐強國”的版圖。將這些國家歸入“東歐”,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冷戰”時期的政治地理觀念。如今波、捷、匈、斯等國均自稱“中歐國家”,以區別于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前南斯拉夫諸國等“巴爾干國家”以及前甦聯範圍內的“獨聯體國家”。不過,“中歐國家”這個概念與轉軌沒有什麼關系,而新加入歐盟的這幾個轉軌國家現在又以“新歐洲”自居,以區別于非轉軌國家的“老歐洲”和尚未加入歐盟的其他轉軌國家。
我們的一位英國朋友對“新”、“老”歐洲的分法頗為反感,他認為這是美國人喜歡的一種說法, “他們不願看到一個一致對外的完整歐洲”。盡管如此,我們拜訪的這些國家的媒體上確實常有“新歐洲”的說法,而這些媒體未必親美。一般認為,“考試”合格加入歐盟就意味著“轉軌”大功告成,所以“新歐洲”國家主要是作為“轉軌完成國家”區別于“轉軌中國家”的,而不是區別于“老歐洲”國家的。鑒于這幾個歐盟新成員國的情況的確有些不同于塞爾維亞這樣的“轉軌中國家”,我們的觀感或許不能涵蓋後者,所以將此行稱為“東歐之旅”、“中歐之旅”、“轉軌國家之旅”,確實都不如“新歐洲之旅”合適。
前東德︰“資本”不願來的“資本主義”?
1990-1992年我在波蘭做訪問學者時,曾不止一次地去過這些中歐國家,但後來多次去俄羅斯各地,而沒有機緣重返中歐。所以行前我心里多少有點懸念,不知將要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中歐︰是像劇變之初那樣風雲變幻令人眼花繚亂的中歐?還是在“危機”沖擊下一蹶不振的中歐?
我們最先進入的是前東德,除了一些甦式的街道布局中留下的舊體制的痕跡外,這里的就業、社會福利、移民等各種問題都已經和原先的西德一樣,融入西方社會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眾所周知,過去的東德因為與西德近在咫尺,可比性十分顯著,由于處在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前沿地帶,故被甦聯領導人赫魯曉夫稱為“社會主義的櫥窗”,是東歐各國中經濟發展水平最高、民眾生活最好的國家。盡管如此,它當年的人均 GDP僅為西德的1/4,職工收入為西德的1/3,勞動生產率僅為西德的30%,進出口貿易為西德的1/10,科技水平落後于西德20年。當時東德與西德的說法不同,東邊說“只有生產好才能生活好”,西邊說“只有生活好才能生產好”,東邊是“勒緊褲帶增加生產”,西邊是建立“福利國家”的社會保障。從 1945到1961年,總人口1664萬的東德竟然有350萬人逃往西德,也就是說超過1/5的人口流失,而且期中許多還是各種人才。這場“逃亡潮”對東德政府的政治合法性構成了極大的沖擊。赫魯曉夫對東德領導人烏布利希說,“我們不能以開放的邊界與資本主義競爭了”,于是就有了柏林牆。但是,高牆的修砌也並沒能阻隔人們對西邊的向往,從1961到1980年,又有近20萬人成功逃亡,但也有許多人“越獄”失敗,喋血高牆,演成無數慘劇。1989年劇變時,東德游行隊伍高舉的口號就是︰“我們要像西德人那樣生活!”
劇變之後德國政府采取一步到位的“輸血”政策,以龐大的財政支持包攬了整個東部地區的經濟改革,從1991到1999年,西部向東部“輸血”高達7740億馬克,為東部建立起完整的社會保障體系。前東德公民的個人存款可以按1︰1的比率兌換成西德使用的馬克,這為前東德提供了其他東歐國家所無法企及的優勢,于是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全面實現了經濟轉型。前東德因為由統一後的德國政府包下來“買斷”,因而成為整個前甦東陣營中轉軌代價最小、復甦最快的一員。
但是,德國東部目前也是中東歐地區民眾心理落差最大、牢騷最多的地方。道理也很簡單︰現在這里的人們不是將自己的生活與過去相比,而是與西部的同胞相比,這與其他轉軌國家民眾對于更為富裕的“外國”的感受是不同的。
其他轉軌國家在“陣痛期”,都曾有過民眾收入一度降低的情況,但在前東德地區,雖然在“劇變”後的第一年里,大批工廠的關閉導致產值下降,但僅僅東部與西部的馬克按1︰1的比率兌換一舉,就使前東德居民的腰包一下子鼓起不少,購買力大大提高。前東德生產的低檔“衛星牌”轎車曾經滿街都是,在劇變之後,一下子就被西德的高檔車淘汰掉了。在二十年之後的今天,就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德國東部與西部差別並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全德統一的社會福利制度和東部人去西部工作,這兩個因素使得人們的收入趨于平衡。
但這樣的“拉平”並不能填平自尊心上的落差。前東德地區大批“低效率”的工廠關閉後,代之而起的第三產業與旅游業並不能提供充足的就業。雖然統一後的德國政府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西部資本到東部投資,以實現東部制造業在更新換代基礎上的復興,但是效果並不理想。二十年來,西部資本在東部投資的數字看起來很大,但大多是房地產與第三產業,制造業投資並不多。
為什麼呢?說來有些諷刺︰恰恰是由于劇變之後德國政府通過轉移支付,迅速實現了社會福利、勞工權益的“拉平”和收入的接近,從而使得西部的資本在東部得不到多少廉價勞動力的好處,更不可能開設“血汗工廠(專題)”,以產品回銷西部。另一方面,歐洲一體化使西歐企業可以更多地使用外國勞工,而東部的專業人才又前往西部就業,所以西部的制造業企業寧可就地雇用土耳其或巴爾干諸國的藍領和來自東部的白領,或者到比東部更貧窮的轉軌國家投資,甚至不遠萬里到中國來輸出“資本主義”,也不願去東部投資設廠,“剝削”那里的同胞。最明顯的例子是,中國生產的德國品牌的汽車現在已經遠遠超過了前東德地區的產量。
對于西部企業而言,德國統一帶給它們的真正機會就是全國市場的擴大,使它們可以瞄準東部人鼓起來的錢包,大力推銷自己的產品。這樣的舉動自然在兩邊都引起了抱怨。東部人怪西部人︰“我們的企業被你們的競爭搞垮了,你們又不來投資而只是傾銷商品,搞得我們沒了工作”;西部人覺得更冤︰“我們掏了那麼多的‘統一稅’來提高你們的收入與福利,使你們買得起我們的高檔商品,以至于西部經濟因此而減速,對此你們不感謝,反倒抱怨。說什麼我們‘傾銷’,你們自己不願買‘衛星牌’,難道也要怪我們?”
柏林勃蘭登堡門,曾為東西德國的分界線
“劇變後進入了共產主義”?
抱怨歸抱怨,如今德國東部的面貌確實發生了驚人的變化。我們在柏林下榻于泰爾托運河之畔,這里在劇變前本是東柏林南郊著名的工業區,而現在完全是一片綠化帶中稀疏的獨戶住宅群,綠影扶疏,清波蕩漾,昔日的煙囪與廠房都無影無蹤了。柏林以南的各城市也在大興土木,火柴盒式樓群構成的甦式市區很多又變成了“修舊如舊”的“古城”。
易北河畔的德累斯頓是前東德第三大城市,在古代原是薩克森選帝侯的宮廷所在地。薩克森在古代曾是德國的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而後來靠“鐵血”政策統一德國的普魯士,相對于薩克森而言,不啻是落後的“蠻族”,當年德累斯頓的古城要比普魯士佔據的柏林華麗、典雅得多,可惜卻在二戰末期著名的“德累斯頓大轟炸”中完全被夷為平地。冷戰時期,前東德領導人醉心于工業,不喜歡“舊社會”的那一套,位于東德版圖內的德累斯頓因而完全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工業中心。所以我最初沒有將德累斯頓列入考察日程,後來列入,也只是想看看那里的“國企轉制”的情況,以及這個“民主帶頭羊”二十年後的政治生態。听說要游覽景點,我還想這個東德的“鐵西區”會有什麼可看的?無非是發發“思古之幽情”而已吧。
沒想到車一開進城我就吃了一驚︰沒看到什麼“私有化的大工廠”,更沒看到街頭民主的遺風,看到的卻是活脫脫一整座當年的薩克森王城。美輪美奐的巴洛克式“古”建築︰聖母大教堂、茨溫格宮、阿爾伯特殿、森佩歌劇院、塔什貝格宮、宮廷教堂、王家城堡……座座有古風,以黝黑的大石為材質,似乎飽經風霜,很多雕塑都被精心“做舊”,有點“風化”的模樣。其實除了森佩歌劇院復建于劇變之前,其余多是劇變後這20年間復建的。聖母大教堂甚至是前不久剛剛啟用。如果沒有介紹,誰會想到這一大片“久歷滄桑的古城”其實不久前還是“東德的鐵西區”?德累斯頓如今已經以旅游、金融服務等為主業,有人說,這個當年被盛稱為“易北河上的佛羅倫薩”的城市,如今比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本身還顯得古雅。
對于這樣的變化,人們的評價自然是見仁見智。懷念當年工廠林立的人很失落,據說由于制造業的衰落,德累斯頓的失業率最高時達到30%,屬全德之最。雖然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高福利制度下的“自願選擇性失業”︰一方面許多前東德人無所事事,另一方面大量的外國打工者充斥于藍領工作崗位中。但與西邊同胞“個人奮斗成功者”的自豪相比,許多“吃福利”的東德人仍然感到不是滋味。要知道劇變前他們的收入與購買力雖然遠不如現在,但在“東方”各國中卻是首屈一指、令人稱羨的。東部地區的大型工廠雖然劇變後被認為是“低效率”的,劇變前卻代表了整個意識形態陣營的最高水平,那些壯觀的流水線、“高精尖”的設備贏得了東方“同志們”的多少贊嘆!當年,西邊的另一個世界他們雖然不能企望,但其他“東方”國家的羨慕使他們自視甚高。然而,柏林牆一倒,情況大變︰西邊“同胞”取代東邊“同志”,變成了主要的比較對象,“比下有余”頓時變成了“比上不足”。福利再高,也有一種接受“施舍”的自卑感,他們對當前生活的滿意度不如以前,也就不難理解了。
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比較了13個前社會主義國家轉軌之後,居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他發現,通常是1990年最高,此後雖有波動,但整體呈下降態勢。在前東德地區,1990年居民對生活的滿意度為6.59,2005年則下降為6.32。這個調查我認為是很有價值的。
但是,僅從這一點,能不能判定2005年的東德不如1990年呢?前東德人真的希望回到過去嗎?我想大概絕大多數前東德人不會這樣認為。在統一之後,許多前東德人並沒有感到自己進入了西部那樣的“資本主義”。一位東部的工程師自嘲說︰“過去我們過的是‘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柏林牆一倒,我們倒進入了‘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了!但我們唯一沒有體驗到的就是‘資本主義’,因為西邊的資本家寧可去 ‘剝削’土耳其勞工,也不願來這里‘剝削’我們。”
說這話的當然只有東部人。因為只有他們會以“按勞分配”還是“按需分配”來區別“社會主義” 還是“共產主義”。在西部盡管也有這樣兩個詞,但“社會主義”就是指“社會黨人”的主張,而“共產主義”就是指“共產黨人”的主張。不少德國西部人也把他們的民主福利國家認作社會主義,或者至少有濃厚的社會主義色彩,而“共產主義”只是過去東德搞的那一套,他們是不會把兩者相混淆的。
怎樣“轉軌”會更好?
但是在許多前東德人看來,雖然這西德式的“共產主義”似乎確實比東德式的“社會主義”富裕,但許多人還是對此深表遺憾。不過他們遺憾的究竟是什麼?是想回到過去的“社會主義”去呢?還是不滿于如今的“共產主義”而希望更深地融入“資本主義”?這是耐人尋味的。
前東德現在並沒有經歷制造業的復興,工業就業率也不高,轉軌的這兩個結果影響了東部人的情緒,其實如果按照另一種方式來轉軌,這兩個結果未必是不可避免的。比較另一些轉軌國家的情況,我們完全可以設想︰假如20年前東德沒有民主化,而是原來的執政者忽然羨慕起市場經濟的“花花世界”來了,他們完全可以用行政手段來“招商引資”,不搞什麼高福利和1︰1馬克兌換,更不搞西方式的自主工會,而是充分發揮廉價勞動力和隨意圈地的“優勢”,以鐵腕手段“減員增效”——如果是這樣,西邊的制造業資本不一窩蜂地涌進來才怪呢!土耳其人、巴爾干人也都不用雇了,東德的“農民工”比誰不好使喚?如果是那樣的話,東德沒準早發生“奇跡”了,制造業大暴發,廉價產品充斥西方,都不是不可想象的。如果是那樣的話,德累斯頓也會多出十倍的煙囪,而不是像如今這樣多出許多哥特式、巴洛克式的尖頂!——只是,如果這樣干,如今的東德人會更加滿意嗎?
其實如果這樣做,不要說東德的“社會主義”完了,西德的“共產主義”也要玩完。你西德人不是要什麼高福利、強勢工會嗎?資本都跑到東邊去了,看你工人還和誰討價還價?廉價商品從東邊再沖擊過來,你要不蔫了工會、黃了福利,怎麼跟東邊的血汗工廠(專題)競爭?
所以東邊不搞市場經濟則已,如果搞了,但又沒有民主化,那在統一市場上就難免“劣幣驅逐良幣”,野蠻市場經濟壓垮“社會市場經濟”和“民主福利國家”,都是不難想象的事!
人們對生活的滿意度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比較維度。1990年整個東歐沉浸在政治浪漫主義的狂想中,對轉軌的復雜性缺乏清醒的認識,很多人認為只要改換了社會體制,生活便會一帆風順。那個時候人們的滿意度高,是因為和舊體制時期相比。到了2005 年,“劇變”早已成為“過去時”,而比較的參照系變成了德國西部,滿意度下降實屬情理之中。
生活滿意度在不同人群中的差異,則更為明顯。劇變時已過而立之年、已在原制度中建立自己的事業、尤其是已經進入官僚體制的人,對于轉軌的滿意度很低,所以前東德的六個州也是由前東德執政黨統一社會黨改成的“民主社會主義黨”的大本營。現在民主社會主義黨約有五六萬黨員,主要反映的是東部一些已經消失的國有企業的職工、干部和老人的聲音,而年輕人對現在生活的滿意度則與老年人截然相反。從這樣的狀況中能否截取出“東歐人民今不如昔,懷念遠去時光”的結論,實在大成問題。
事實上,甚至如今的民主社會主義黨能夠反映東部弱勢群體的呼聲,也是劇變之後的事情。劇變以前的東德執政黨,權大氣粗,內有發達的秘密警察系統,外有幾十萬甦聯駐德軍隊撐腰,號稱是“工人階級政黨”,其實哪里把工人真當一回事?今天從著名的勃蘭登堡門西望,與東邊“菩提樹下大道”相對的是前西柏林的“6月17日大道”,這條西柏林最寬廣筆直的大道的名字,就是紀念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潮的。當時東德大批工人示威,抗議當局提高勞動定額卻不漲工資,東德當局開槍鎮壓,釀成血案,成為冷戰時期整個“東歐”第一起大規模民眾抗爭事件,也是後來民眾大逃亡、政府不得不建起柏林牆圈禁民眾的緣由。如果這個黨真的是靠工人的選票上台,它怎麼敢這樣對待工人?
“馬克思大街”上的思考
如今,民主社會主義黨確確實實是靠弱勢群體的選票生存了。二十年來他們兢兢業業,為自己的選民謀利益,在民主政治中站住了腳跟。他們的根基仍在前東德地區,盡管在這“東部六州”總體上他們的支持者也是少數,但在一些市鎮,他們已經贏得選舉,上台執政,在一些東部州,他們也開始與社會民主黨等其他左派力量合作而嶄露頭角。而在劇變之初,由于其背負著歷史包袱,其他“民主左派”曾經很長時間與民主社會主義黨劃清界限。德國主要的左派黨社會民主黨,至今也沒有在與民主社會主義黨合作的問題上松口。但是在東部各州,面對右派強大的勢力,當地的社會民主黨在前些年就已經開始與形象大有改善的民主社會主義黨合作,以擴大左派的政治空間。最典型的就是德國首都柏林市,現任的市長是社會民主黨人,副市長是民主社會主義黨人,可以說是個左派市政府了。當然,這種情況在“新歐洲”並不罕見,憲政民主體制下的政黨輪替在這里已經成為常態。比如波蘭和匈牙利,在劇變後的二十年間,“前共產黨人”或由共產黨改組而來的後繼黨在全國大選中獲勝,主持中央政府,均有好幾次先例了。比起他們,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的成就算是小的。
在當今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無疑是對現行轉軌方式最不滿的政治派別。但是他們也並不主張回到過去,其實柏林牆就是在他們還在台上時被推倒的,昂納克等“斯大林主義者”也是被他們開除的。他們已經告別了極權主義,但並沒有告別馬克思主義。而對本文前面講到的“另一種轉軌方式”,他們會更有好感嗎?最近我們的一位左派朋友曾到柏林訪問過他們的一些活動家,據他說,本是想向這“兄弟黨”傳授經驗的,但令他大為吃驚的是,還沒來得及開口,對方就提出了一連串的質問︰你們的一些做法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嗎?你們的一些政策工人能同意嗎?……這位朋友于是感嘆說,真沒想到他們落到了這步田地,還如此教條而不知變通!
但我卻想,當年的東德執政黨又何嘗是完全按照馬克思主義行事呢?而在今天的德國,為了獨攬大權什麼事情都可以干的勢力還能存在嗎?今天這些左派人士憑著那些“落伍”的理念能否贏得選舉並掌權,固然難說,但起碼他們的真誠能贏得一部分選民。如果他們毫無原則,還有誰會把選票投給他們?從另一方面講,在今天的德國,用不著看誰的臉色講假話,只要是自己真信,又不強迫別人,“教條”一點又何妨?
來到前東德地區,我的一個發現是,這里在“劇變”後,並沒有像一些國家那樣,發生大量更改地名的事。除了薩克森州的“卡爾.馬克思城”恢復了開姆尼茨的傳統城名,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的發祥地薩克森-安哈特州的維滕貝格前面加了個“路德城”的前綴之外,其他前東德時期帶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地名都沒有改。我們下榻的勃蘭登堡州小鎮克倫馬克瑙就有一條卡爾.馬克思大街,我們住的酒店門前是托馬斯. 閔采爾大街,但是劇變之後這些街名都沒有變。進入柏林東部,保留下來的地名就更多了︰如卡爾.馬克思大街、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倍倍爾廣場、李卜克內西大街、盧森堡大街、蔡特金大街等,如今都保持原名。馬克思恩格斯廣場上的馬、恩大型塑像也仍然聳立,接受左翼民眾的瞻仰。甚至洪堡大學主樓正廳內也仍然瓖嵌著馬克思的名言︰“哲學家的任務是解釋世界,而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俯視著來往樓內的莘莘學子。當然,這些左派名人都是德國人,外國人就未必受到這樣的待遇了。東德曾經有一個“斯大林城”,現在叫做艾森許滕施塔特,不過那是赫魯曉夫時期就改了名,不是劇變後改的。如今,即便在社會主義國家,似乎也沒有以斯大林命名的地名了,倒是在“資本主義花花世界”的巴黎,現在還有一個斯大林格勒廣場。
我們的一些朋友看到這些地名,大概又會驚呼起來,引為前東德人民“懷念過去”的證據了。但是我們還是有點平常心吧。曾經的極權體制下,左派上台就要消除右派痕跡,右派上台就要消除左派痕跡,這都是不知哪個年月的老黃歷了。今天的東柏林當然仍有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新歐洲”各國也都是如此,也許他們有朝一日也會通過選舉“重新”上台執政,但是他們不可能再像在1953年6月17日那樣對工人搞 “專政”了。——這就是我在從“馬克思大街”走到“6月17日大街”時的感想。(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
经典笑话(转)
pandal /wenxuecity
1、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还一针;人还犯我,斩草除根。 2、我允许你走进我的世界,但不许你在我的世界里走来走去。 3、明骚易躲,暗贱难防。 4、天没降大任于我,照样苦我心智,劳我筋骨。 5、执子之手,方知子丑,泪流满面,子不走我走。 6、红豆不长南国,长我脸上了,真相思! 7、我深信,会有一个男人是为受我的折磨而来到这世上的。 8、西游记告诉我们:凡是有后台的妖怪都被接走了,凡是没后台的都被一棒子打死了。 9、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说出来让大家开心一下。 10、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 11、虽然你身上喷了古龙水,但我还是能隐约闻到一股人渣味儿。 12、我诅咒你一辈子买方便面没有调料包。 13、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啊。 14、妈妈问我有男朋友了么,我说没有,妈妈说:这个可以有,我说:这个真没有…… 15、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16、雷锋做了好事不留名,但是每一件事情都记到日记里面。 17、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 18、令人不能自拔的,除了牙齿还有爱情。 19、当生活心怀歹毒地将一切都搞成了黑色幽默,我顺水推舟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流氓。 20、时间太瘦,指缝太宽。 21、小姑娘们梦中都想找一匹白马,睁开眼发现满世界都是灰不溜秋的驴,悲痛欲绝后,只能从驴群中挑个身强力壮的,这样的驴就被命名为:经济适用男 。 22、我就要哭,我就要闹,一宿一宿不睡觉,手里拿瓶安眠药,拿根小绳要上吊。再丑也要谈恋爱,谈到世界充满爱。 23、我们的目标:向钱看,向厚赚。 24、我是你转身就忘的路人甲,凭什么陪你蹉跎年华到天涯? 25、 间歇性郁闷症发作期间,生人勿扰,熟人勿找。 26、没有医保和寿险的,天黑后不要见义勇为…… 27、琴棋书画不会,洗衣做饭嫌累。 28、说金钱是罪恶,都在捞;说美女是祸水,都想要;说高处不胜寒,都在爬;说烟酒伤身体,都不戒;说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29、挤公交是包含散打、瑜珈、柔道、平衡木等多种体育和健身项目于一体的综合性运动。 30、老娘法眼一开就知道你是个妖孽了。 31、手插口袋,谁都不爱 。 32、手拿菜刀砍电线,一路火花带闪电。 33、单身并不难,难的是应付那些千方百计想让你结束单身的人 。 34、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你吃鱼,我吃肉,看着别人啃骨头。 35、念了十几年书,想起来还是幼儿园比较好混! 36、他们说我是BT,让我去做CT,结果我是ET。 37、我的优点是:我很帅;但是我的缺点是:我帅的不明显。 38、我当年也是个痴情的种子,结果下了场雨……淹死了。 39、很多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是能够入土为安的爱情总比暴尸街头要好 。 40、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 41、据说,人只有两个选择,忙着死或是忙着活,我想我有了第三种选择:忙着等死 。 42、春困夏乏秋无力,冬日正好眠。 43、思念不能自已,痛苦不能自理,结果不能自取,幸福不能自予。 44、小时候我以为自己长大后可以拯救整个世界,等长大后才发现整个世界都拯救不了我。 45、如果你注定不能给予我期待的回应.那么就保持在安全距离之外吧。 46、请不要把我对你的容忍,当成你不要脸的资本。 47、 女子无才便是德,我一定是太缺德了。 48、诸葛亮出山前也没带过兵啊,你们凭啥要我有工作经验。 49、用嘻哈的蓝调精神来过二胡一样的生活。 50、鸵鸟的幸福,只是一堆沙子。 51、老天,太蓝!大海,太咸!人生,太难!工作,太烦!和你,有缘!想你,失眠!见你,太远! 52、一觉醒来,天都黑了。 53、喝药递瓶,上吊给绳,跳楼的挥着小手绢送行。 54、铁杵能磨成针,但木杵只能磨成牙签,材料不对,再努力也没用。 55、傻子偷乞丐的钱包,被瞎子看到了,哑巴大吼一声,把聋子吓了一跳,驼子挺身而出,瘸子飞起一脚,通辑犯要拉他去公安局,麻子说,看我的面子算了。 57、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 59、树愈静而风不止,我愈恋而他不在。 60、多想某天醒来睁开眼,发现自己坐在小学教室的课桌椅上。老师掷来的粉笔头正好打在额头上。 61、少年不胡作妄为,大胆放肆,试问老年时哪来的题材话当年。 62、作为一个怪兽,我的愿望是至少消灭一个奥特曼。 64、再过几十年 我们来相会 送到火葬场 全部烧成灰 你一堆我一堆 谁也不认识谁 全部送到农村做化肥~ 65、学问之美,在于使人一头雾水;诗歌之美,在于煽动男女出轨;女人之美,在于蠢得无怨无悔;男人之美,在于说谎说得白日见鬼。 66、我以为我很颓废,今天我才知道,原来我早报废了。 67、不成熟男人的标志是可以为了理想壮烈的牺牲,成熟男人的标志的可以为了理想卑贱的活着。 68、生活就像宋祖德的嘴,你永远都不知道下一个倒霉的会是谁。 69、阳光温热,岁月静好,你还不来,我怎敢老去? 70、人又不聪明,还学别人秃顶。 71、我以神的姿态,闪耀在这美的瞬间.凡人勿扰… 73、年轻的时候,我们常常冲着镜子做鬼脸;年老的时候,镜子算是扯平了。 76、要努力!!为了你的奥迪我的迪奥。 77、我是白领:今天领了薪水,交了房租水电,买了油米泡面,摸了口袋,感叹一声,这个月工资又白领了… 78、执子之手,将子拖走。子说不走,好吧,关门放狗! 79、生活,就是这样.永远占领着绝对领导的位置,当无数的傻子高呼着自己控制了生活,掌握了命运.却没看到,生活在更高的苍穹上.露出讥笑的嘲讽的面孔。 80、他就是一盆水,倒入你的米堆里,若干年后,清水变成了醇香的酒,而你变成了一堆废弃的烂米,不是没用了,还可以拿来喂猪的。 81、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愿做人民币的奴隶。 83、我不是天桥上算命的,唠不出那么多你爱听的磕。 84、生活二字二几十年来回味得我大小脑抽搐,脊髓痉挛。始终不得要领。 8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自己未化妆的脸。 86、天山童姥——外表正太,内心却有三百六十五道裂痕,每道裂痕上书春夏秋冬四字,沧桑到妖。 87、世事往往如此,想回头也已经来不及,即使你肯沦为劣马,不一定有回头草在等着你。 88、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其实爱情死不了人,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然后我们欲哭无泪,我们辗转反侧,我们久病成医,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我也不是沙,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擦干了泪,明天早上,我们都要上班。 89、曾经和朋友一起仰望星空,随之我们泪流满面,他是因为失恋,我则是因为扭伤了脖子。 90、其实你我都一样,人人都在装,关键是要装像了,装圆了,有一个门槛,装成了就迈进去,成为传说中的性情中人,没装好,就卡在那里了。就是卡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