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蒙古人/真實的武松並沒有打過虎 /做個游戲,怎麼讀國內的新聞/一千八百萬知青下鄉真相
發佈時間: 10/31/2009 12:32:58 AM 被閲覽數: 14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蒙古人
 
喜欢湛蓝的天,喜欢蓝天上朵朵雪白的云,喜欢宽广碧绿的草地,还喜欢看以湛蓝的天空为背景的金黄色的树叶。在蓝天的映衬下,金黄色的树叶真是太美了。不过,那得等到深秋了。冬天喜欢看雪压枝头的美景,那必须是无风的时候,气温不能太低,这样下的雪不是粉状,而是wet snow。Wet snow均匀而厚厚地覆盖在纵横交错的树枝上,构成了一幅晶莹剔透的雪压枝头美景,那简直就是一幅抽象派艺术作品。哦,画家是画不出那种美景的。另外,还喜欢这首令我陶醉的曲子《蒙古人》。这些,你也喜欢吗?




《蒙古人》 by  黑鸭子


《蒙古人》

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
我出生在牧人家里
辽阔的草原
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
养育我的这片土地
当我的身躯一样爱惜
沐浴我的江河水
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
啊--这就是蒙古人
热爱故乡的人

 
 
 
真實的武松並沒有打過虎

劉繼興


行者武松是施耐庵筆下最著意刻畫的人物,寫得其幾近完美。金聖嘆點評《水滸傳》人物時曾說到,“武松者,天人也。”並解釋道︰“武松天人者,固具有魯達之闊,林沖之毒,楊志之正,柴進之良,阮七之快,李逵之真,吳用之捷,花榮之雅,盧俊義之大,石秀之警者也。”

《水滸傳》中,武松的故事佔據了很大的篇幅,像“景陽岡武松打虎”、“供人頭武二郎設祭”、“武松醉打蔣門神”、“武松大鬧飛雲浦”、“張都監血濺鴛鴦樓,武行者夜走蜈蚣嶺”……等等,這其中任何一段故事都是膾炙人口,千年傳誦的。然而,這一切都是小說家言,在歷史上並沒有真實發生過。

武松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且是位受人敬仰的俠義之士。《臨安縣志》、《西湖大觀》、《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史籍,都記載了北宋時杭州知府中的提轄武松勇于為民除惡的俠義壯舉。上述史籍中,武松原系浪跡江湖的賣藝人,“貌奇偉,嘗使技于涌金門外”,“非盜也”。杭州知府高權見武松武藝高強,人才出眾,遂邀請入府,讓他充當都頭。不久,因功被提為提轄,成為知府高權的心腹。後來高權因得罪權貴,被奸人誣諂而罷官。武松也因此受到牽連,也成了下崗之人。

高權離職之後,繼任的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是個很壞的家伙。他倚仗其父的權勢,在杭州任上虐政殃民,肆意魚肉百姓,草菅人命,人人皆言其惡,稱之為“蔡虎”,四方百姓對這只吃人不吐骨頭的惡虎怨聲載道,都恨不得啖其肉,寢其皮。

嫉惡如仇的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拼上性命也要為民除害。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沖上前去,向蔡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于獄中。

武松的義舉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轟動,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于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真實的武松並沒有打過景陽岡上的猛虎,他義殺蔡京兒子最後慘死獄中。施耐庵在《水滸傳》中,把武松的結局寫為他後來成了清忠祖師,得享天年,表達了對這位俠肝義膽的大英雄的深深敬意

 

sql: 做個游戲,怎麼讀國內的新聞
2009年10月29日[天下論壇]

國內的新聞有時候是不能直接從字面讀的,因為有些是不能直接寫出來的,要從字里行間象偵探一樣抽絲撥繭才能真正讀懂。不知道高考是不是已經加了這方面的閱讀技能測試。要不咱們在這先練習練習,就當是游戲。

要求︰從下面的文字中找出不合理的地方,並找出事件的邏輯解釋。(全文附見後)

(1)記者今日從省公安廳獲悉,經法醫鑒定結果顯示,司機孫長城孫長城尸表無任何外傷。民權縣人民檢察院多次要求死者親屬對尸體做進一步尸體檢驗(解剖),但孫長城家屬堅持不同意尸體解剖,並要求高額賠償。

問︰是說的廢話麼?
答︰當然不是,尸表無任何外傷,想要告訴讀者的意思是,是內傷造成死亡。

(2)2009年10月24日凌晨4時58分,民權縣公安局110指揮室接到報警︰民權縣龍塘鎮龍東村孫軍正石料場,一名開封男子在本人車輛駕駛室內死亡。接到報警後,民權縣公安局副局長吳連富在向局長宋德啟匯報的同時,即帶領黨委委員李勇、刑偵民警先期趕赴現場。局長宋德啟獲知情況後,迅速帶領局黨委委員王文杰等隨後趕赴現場。

問︰有什麼問題麼?
答︰有。在中國,有因為一般的110報警,當事人不是江澤民,不是中央領導,不是省市領導,不是身家千萬以上的大款,就是一農民,要副局長一邊向局長匯報一邊帶人趕赴現場的麼?當然沒有。所以只有一種解釋,開封男子在本人車輛駕駛室內死亡,原因是警察的行為造成的,作的大了點,給領導惹麻煩了。

(3)經調查得知︰ 10月24日凌晨0點許,開封縣曲興鎮曲興村孫長城(男、漢族、河南省開封縣曲興鎮曲興村人)駕駛低速農用運輸車(車牌號豫B2903),經由S211省道從南向北往民權縣運送沙子,途經民權縣花園鄉治安卡點。在行駛時,孫長城未開車燈,車速較快,執勤人員示意其停車,孫與其妻張繼霞因害怕接受處罰,不停車,繼續行駛至花園村十字路口,在執勤人員的一再警告下才停車。在執勤交警糾章過程中,孫長城不開車門,不出示駕駛證、行車證。在這種情況下,孫長城的妻子張繼霞下車向執勤人員表示歉意。執勤人員反復交代行駛時必須打開車燈,並再三提醒注意行車安全後,將車輛放行。放行後,據與孫長城一起運送沙子的同行講,孫給他們打電話說︰前方有交警查車。

問︰上面的調查結果是誰給的?
答︰調查結果只能是警察提供的。請看,如此文明執法的過程,對當事人連個手指頭都沒踫,而且連踫的機會都沒有,當事人還如此無理,態度蠻橫,不配合,就當事人的老婆,沒事找事的瞎害怕。有這等事?就一農民?再借他七,八十是個膽,他敢這麼對警察?

(4)問︰對于後續調查如何解釋?
答︰如果警察沒做什麼,造成了嚴重後果,為什麼要立即組織局紀檢、督察人員對此事件開展調查處置工作?如果只是為了本著對當事人高度負責、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用得著擺這麼大陣仗?打死你我也不信。

(5)問︰記者如此寫報道,警察如此解釋,除了認為讀者都是白痴以外還可能有別的解釋嗎?
答︰當然。比如腦殘,弱智,傻冒,等等等等。。。


附全文︰
10月27日,河南省會某媒體報道,10月24日凌晨司機駕車與妻子經過民權時被交警攔住,雙方因查車引起爭執,孫被交警踢襠部一腳死亡。

記者今日從省公安廳獲悉,經法醫鑒定結果顯示,司機孫長城孫長城尸表無任何外傷。民權縣人民檢察院多次要求死者親屬對尸體做進一步尸體檢驗(解剖),但孫長城家屬堅持不同意尸體解剖,並要求高額賠償。

2009年10月24日凌晨4時58分,民權縣公安局110指揮室接到報警︰民權縣龍塘鎮龍東村孫軍正石料場,一名開封男子在本人車輛駕駛室內死亡。接到報警後,民權縣公安局副局長吳連富在向局長宋德啟匯報的同時,即帶領黨委委員李勇、刑偵民警先期趕赴現場。局長宋德啟獲知情況後,迅速帶領局黨委委員王文杰等隨後趕赴現場。

經調查得知︰ 10月24日凌晨0點許,開封縣曲興鎮曲興村孫長城(男、漢族、河南省開封縣曲興鎮曲興村人)駕駛低速農用運輸車(車牌號豫B2903),經由S211省道從南向北往民權縣運送沙子,途經民權縣花園鄉治安卡點。在行駛時,孫長城未開車燈,車速較快,執勤人員示意其停車,孫與其妻張繼霞因害怕接受處罰,不停車,繼續行駛至花園村十字路口,在執勤人員的一再警告下才停車。在執勤交警糾章過程中,孫長城不開車門,不出示駕駛證、行車證。在這種情況下,孫長城的妻子張繼霞下車向執勤人員表示歉意。執勤人員反復交代行駛時必須打開車燈,並再三提醒注意行車安全後,將車輛放行。放行後,據與孫長城一起運送沙子的同行講,孫給他們打電話說︰前方有交警查車。

孫長城到達民權縣龍塘鎮龍東村孫軍正料場後,因等候過磅,便與張繼霞在駕駛室內休息。當日凌晨4時許,張繼霞被排在其後等候過磅的司機叫醒。張繼霞叫孫長城起來開車去過磅時,發現孫長城不省人事,即喊人幫忙將孫長城送往龍塘鎮衛生院救治,並撥打120急救中心電話。120救護人員趕到後,發現孫長城已經死亡。

針對上述情況,民權縣公安局抱著對當事人高度負責、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高度負責的態度,立即組織局紀檢、督察人員對此事件開展調查處置工作。同時向商丘市公安局黨委、民權縣委、縣政府報告事件情況。商丘市公安局副局長張劍華帶領市局紀檢、督察人員趕往民權開展調查;同時,民權縣委成立了由縣政法委副書記劉建設牽頭的工作組,協調檢察院組成了由陳慶旭副檢察長及瀆偵人員介入調查,並積極接待群眾,做好解釋工作。孫長城尸體及車輛被及時轉到民權縣殯儀館,並接受了法醫尸檢。

10月24日下午,民權縣檢察院瀆職偵查局工作人員介入案件後,分為兩組,一組對孫長城的同路司機及其家屬進行調查取證;一組對卡點執勤人員進行調查。同時,民權縣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陳慶旭、民權縣人民檢察院聘請法醫李煜、民權縣人民檢察院法醫趙西平會同死者妻子張繼霞聘請的法醫杜某(河南鄭州某法醫鑒定中心法醫)共同對孫長城尸體進行了尸表檢驗,法醫鑒定結果報告︰孫長城尸表無任何外傷。此後,民權縣人民檢察院多次要求死者親屬對尸體做進一步尸體檢驗(解剖),但孫長城家屬堅持不同意尸體解剖,並要求高額賠償。

 

一千八百萬知青下鄉真相

 

 



作者:裴毅然
2009-10-28

知 青運動遠去,知青研究漸熱。法國漢學家潘鳴嘯(Michel Bonnin)先生的《失落的一代》(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年中譯本),乃“知青學”集大成專著。知青研究再演“敦煌故事”(敦煌在中國,敦煌學在 國外)--知青運動在中國,知青學在國外。《失》著所引參考文獻,外文也比中文熱鬧。

知青運動距今已四十周年,按說應該出現“知青學”專家與集大成專著。然而,上山下鄉運動不僅栓系文革,而且鉤掛紅色意識形態,牽扯著赤左學說的價值大方 向,因此只要馬列之旗還是中國上空的唯一之旗,只要這場運動肇始者還享有“三七開”的政治豁免權,“知青學”就無法在寰內得到真正有深度的展開,就必須“ 宜粗不宜細”與“淡化處理”。這場規模如此巨大、影響如此深遠的運動,居然從未躋身國家課題,白白“讓”與人家老外。《失落的一代》可謂生逢其辰,覷著其 時。

周恩來早已策劃三千萬知青下鄉

大陸“知青學”也出現一些台階性成果,但均屬初級階段的資料性歸掃,由于民間行為,所錄資料大多局限于下層個體親歷,即便涉及宏觀整體,亦受“必須克制” 的局限,尤其面對出版嚴審雄關,作者本人就“自覺”過濾掉不少資料。失去資料等于失去準確判斷的前提,誰都明白此間“厲害關系”。

《失落的一代》之所以集大成,在于它對大量原始資料進行全面系統地歸納梳耙,整體考察,取精用宏,立樁深固。就資料而言,一冊在手,“知青”可知。為全面概要了解知青一代提供了迄今為止最合適的綜述性讀本。

筆者也是知青(鄉齡八年),一直關注“知青學”,但《失》書中一些資料仍聞所未聞,三十多年前的舊聞對我仍是新聞,一路發嘆“原來如此!原來如此!”若非 讀到此著,將終身不了解這場運動的全局性資訊。如從一九五六年起上山下鄉就和解決失業“結合”起來了;一九六三年周恩來計劃十八年內動員三千五百萬知青下 鄉。上山下鄉乃是中共政府在實踐中摸索出來的解決失業之策--借助紅色意識形態,將無法解決的失業大包袱甩給農村。

我從《失》書中得知︰

中央之所以迅速對雲南知青作出讓步,與一九七九年初已決定的“對越自衛反擊”有關,“如果在此邊境地區發生大規模社會沖突,就很不利于開展反擊戰斗。”上 山下鄉在一九八○年被終結,並非中央主動認錯,而是“社會上各種形式的抵制與抗爭,在一九七九年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就促使政府最終放棄了這場運 動。”包括農民的消極抵制。

黑龍江全省百余農場,每個農場都上報過好幾起女知青遭強奸,有時幾十起。《南京之歌》作者任毅差點被槍斃,後判十年徒刑,蹲足九年。一位老媒婆因介紹城里女知青給郊區小伙子,獲罪“破壞上山下鄉”,吃了槍斃!

為維持“安定團結”,政府必須在上山下鄉問題上言行二元化。一九七八年李先念說︰“國家花了七十億,買了四個不滿意。”青年不滿意、家長不滿意、社隊不滿 意、國家也不滿意。鄧小平也認可。對上山下鄉的荒謬性一清二楚,但決不能承認政策錯誤,在宣傳上還得讓知青認為在廣闊天地得到“寶貴的再教育”。副總理紀 登奎明確表述高層共識︰“我們的指導思想是宣傳下,做到不下。不宣傳上山下鄉就不能安定,就要亂套。”

尚有八十萬知青永留農村

《失》書提供了一系列資料︰八十萬知青被永遠留在“廣闊天地”。一九八○年年仍有十五點五萬知青下鄉、與農民結婚的知青總數四十三萬。得到下鄉豁免權中, 干部子弟百分之四十二,工人出身百分之三十一,普通家庭百分之四,出身不佳百分之一。文革十年,大學生減少一百多萬,技校生減少二百多萬,整個中學教育停 頓,有的地區因初中生全部上山下鄉,停辦高中。

為安置知青,國家投資每人五百,農村插隊每人一百七十八到三百零三,農場每人六百九十到一千一百一十九。內蒙昭盟送知青下鄉人均每年一千元,相當中級干部 年收入,但知青卻根本做不到自給。四川某農場安置一名知青需一千九百元,而安置在社隊工廠一千三百元,進鄉鎮企業僅需五百元,知青下鄉成了比開工廠還昂貴 的事兒。還買來四個不滿意,引發對懷疑社會主義優越性的“三信危機”對馬列主義的信仰危機、對中共的信任危機、對社會主義的信心危機。據港府統計,僅一九 七○到一九七五年,至少十萬大陸青年逃港。 真是何苦來哉?!

《失》書分析深刻,言大陸學人所不敢言︰毛也善于耍弄陰謀詭計,在發動文化革命的過程中就暴露無遺了。他非常明白思想意識形態是他主要的政治賭注。假如中 國政府變成一個注重經濟效益的理性政府,毛就會失去他實際權力的一部分。(頁25 )狠狠“運動”自己及周圍的一切,乃是極權主義者緊緊攫權必須乘坐的大車。(頁22-23)共產黨的宣傳工具,毫不猶豫地假借老百姓的嘴把要強加于民的思 想說出來。(頁223 )

絕大多數大陸學人莫要說“不敢放肆”,就算拎著膽子說出來,也沒有哪家刊物敢為你提供平台。我終于明白自己當年的命運猶如一飄飛葉。一千八百萬知青、被呼“萬歲”的人民,不過是毛澤東這些“歷史巨人”掌中的“白老鼠”--文革犧牲品與四個現代化廢品,知青成傻青。

文革後只有四十三萬九千知青進入大學,進入“上層建築”的知青總數不超過百萬。十八分之一的成才率,既是一千八百萬知青的個人不幸,也是整個國家的災難。 全社會最優秀的青年精英被流放到毋須任何文化知識的“世界盡頭”,各行政機構充斥低能干部。意識形態的價值錯位直接造成如此觸目的賢愚倒置。隨著文化被文 盲嘲笑,知識被愚昧扼殺,民主也被暴君徹底坐壓。走向民主的五四回到原點。從五四走來的中共,竟托起毛澤東這位紅色大帝,實在是全體中國士林(尤其延安士 子)的集體恥辱。二十世紀中國人文知識份子的集體理性哪去了?文化的過濾功能哪去了?怎麼會讓封建專制如此整體還魂?難道一句“歷史造成的”,能夠避開文 化追責嗎?為什麼會由我們東方人(包括東歐)為一項西方學說集體埋單?為什麼我們對赤左謬說只能“實踐而後知”?

至今還有老知青愚呼青春無悔

如今大批老知青仍渾然不知上山下鄉運動“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仍在自娛自慰地高呼“青春無悔”,竭力為當年的苦難尋找浪漫價值,仍在將“白白浪費” 說成“無悔犧牲”。作家張承志甚至宣稱︰“我們是得天獨厚的一代,我們是幸福的人。”稍感遺憾,《失落的一代》未對這一“老知青現象”展開深入論析。

不過,有始必有終。知青下鄉乃是標準的飲鳩止渴,上山下鄉是赤左學說在紅衛兵一代身上崩潰的起點。上山下鄉使他們走近現實,也就同時使他們認清什麼是反現 實。知青成為結束文革的主力軍。一九七八年底各地知青返城請願成為最大的“社會不安定因素”,迫使中共“認清”不發展經濟必然帶來的政治後果,從而推動“ 工作重心的轉移”。

千萬知青如今“人還在,心未死”,成為思想最解放、追求自由最堅定的群體。各地知青不斷出新聞,如香港知青協會于二○○八年成立,協會任務之一即“傳承中 國知青記憶,獨立表達自己的歷史”,六月六日該會在北角舉辦“知青史研討會”,潘鳴嘯、歐陽因(譯者)、寒山碧先生到會。老知青、兒童文學家周蜜蜜“爆料 ”︰當年粵北農場一些知青晚上關燈集體性愛,她的工作就是陪懷孕女知青去做人工流產;一對知青因戀愛被抓,軍代表召開批斗大會,逼他們“表演”性愛經過, 這對苦命鴛鴦連夜逃上山,告別生命,以死抗爭。在內地,政府至今仍需為這場運動埋單,如兩萬上海援疆老知青仍在為“同等待遇”請願,“知青現象”還在延 續。“知青學”必將持續走熱。對國內老知青來說,總不能再自我“淡化”、自我“冷處理”。再不抓緊搶救第一手資料,再不深化認識這場“帶著體溫”的運動, 實在有點對不起自己失去的青春。

一個隔著千山萬水的法國人(盡管是中國女婿),比我們還“熱愛”知青,還了解知青運動,走在我們前面,終究讓我們有點撐不住。畢竟,知青學是我們的“門前雪”呵!



--原載︰《開放》,2009年10月號

 


上兩條同類新聞:
  • 【I believe】/ 一股轻烟/揭秘上海青幫往事︰文人兼職當老大/理想主义的破灭
  • 英格兰秋色 /毛澤東、劉少奇在大躍進前後言論對比錄/《魯豫有約》雷人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