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故地重游/改革30年後中國的困惑與出路/五年内两公斤黄金买上海一套房
發佈時間: 11/9/2009 6:47:05 PM 被閲覽數: 23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2009-11-09 12:06:53

故地重游---北加州湾区(图)

 

Henry Song

2009.10.26

 

从金银岛眺望旧金山的夜色灯火(图片被自动缩小了,点击小图会打开另一视窗看到大图)

 

1993年,用一只旅行大皮箱装起我当时的全部家当,塞进了后车尾箱,独自一人,从落杉矶奔到北加州湾区(Bay Area),就是世界闻名的高科技中心硅谷(Silicon Valley),混了八年.2001年,科技泡沫后股市大崩盘,dot com变成了dot bomb,被炸了一身擦屁股都嫌硬的股票费纸,携妻带子回到南加州的落杉矶,转眼又是八年.两个八年,一眨眼就没了,真快!人的一生似乎就是以八年作为基数去乘的,乘到9,也就和人均与世长辞的日子相隔不太久了,再能往上乘,算你赚到.


离开湾区,一直不曾好好回去走走,便是去,也是行色匆匆,仅能做蜻蜓点水般的停留.这次一个人前去,小住了九天,白天办事用不了几个小时,剩下了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

住在史丹副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旁Palo Alto城市的一对夫妇朋友,是当年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的受益人.公司股票于上市当天,便一路冲到了将近两百美元一股.作为手持几千万张原始股的创办人之一,一夜成了亿万富翁.经过不知多少次的分股,便是到了今天,经历了两次股市崩盘,股价仍逼近每股三十美元.两人在我到的第二天去了香港,房子空了下来,便成了我的临时居所,车子也留给我去开.空旷的大宅子,面积将近一万平方英尺,装潢得犹如宫殿,只是我一个人住着,除了看书看电视,便觉着那房子空得令人窒息难耐,让人生出无比的寂寞无聊,于是干脆随着性子,开了车四处兜风,把以前时常走过的路,又去走上几遍.

 

不得不说,我对湾区依然情有独衷,因为:

那里的天空,永远是干净的,不似落杉矶,一天不擦,桌上便是一层灰尘;

那里的空气,永远是清新的,不似落杉矶,时刻笼罩在一层灰蒙蒙的汽车废气之中;

那里的气候.一年至少有四季之分,虽然并不非常分明,但总胜过落杉矶,一年到头大太阳晒着让人犯晕;

那里的城市,虽然也有热闹繁华,但仍然存留着缕缕乡村的余韵;

那里的海岸,尽管不很辽阔,但既有沙滩的平坦,也有礁岩的嶙峋;

而那里的建筑,则更是落杉矶满眼望去的火柴盒一般的仓库风格所完全不能比拟.

 

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好处,那里的地皮与生活费用比落杉矶要高了很多.譬如,当年离开时,我在南湾一个小城市的又小又旧的老屋,四十万卖的,如今又翻了一番,八十万了.而居住在那里的人,十有八九都有三高:高学历,高科技,高年薪.记得当年曾经有句笑话道,在硅谷,随便往空中扔一快石子,掉下来肯定会砸着一个做IC的.所谓IC,就是Integrated Circuit(集成电路)的简称,但常被人们戏谑为Indian(印度人)and Chinese(中国人)的缩写.印度与中国,这两个亚洲的邻邦,都拥有悠久的历史,都盛产聪明的大脑,都有大批的留学生跻身于美国知名学府的研究生院,并在当年高科技的淘金热中,从四面八方涌向了硅谷,一起推波助澜, 共同创造了信息产业的革命.这其中,无数人一夜爆富,也有不少人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从天上又跌回人间,曲终人散,落寞离去.而最终留下的,则是一批真才实学的科技精英,扎扎实实地,正在酝酿着下一个科技革命.

当然,这些科技精英们,也自有理工科背景人士的种种特色,做人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而反过来说,就是免不了遇事认死理,为人处世象木棍一般僵硬.就拿高速公路上开车为例,你会发现,每个驾驶座上的人,似乎脑子里都挂有一张if.......then的软件编制程序图,不到万不得已,是绝不会轻易换线的.因为,if(如果)一条线可以一直开下去的话,then(那么)他们实在看不出需要换线的理由.上了高速,if(如果)他们不觉得需要马上下来,then(那么)他们会盯着自己眼前的路一条线开到底.你要是拿出落杉矶人的开车风格,没事将那车道换来换去,定会让你前后左右的人们都看着发狂,把你视为天上掉下来的怪物.而if(如果)他们不觉得你有换线的必要的话,then(那么)也许任你把那换线的灯一路打到终点,旁边线道上的人也多半会视而不见,不会让出空间给你进去.

我常会嘲弄湾区的朋友们死板教条不知变通,但这样的话立即便会招来湾区朋友们的反唇相讥:你们落杉矶人变通太多,毫无原则!

基于高科技行业人士以男性居多,那里免不了男多女少,汇集了大批的单身男子.记得当年曾经有电视报道,台湾有个婚介机构,专门召集了一批单身女子前往硅谷相亲,因为硅谷满地都是单身而又薪水丰厚,怀"财"不遇"美"女的华人钻石王老五.只是那些女人大多怀着对爱情的浪漫憧憬而去,最后却抱着对爱情的满腔失落离开.因为那些钻石王老五们,实在不知道怎么向她们适当适时地献上钻石戒指.他们也许精通好几种电脑语言,却往往听不懂女人最简单的问候;他们的双手宁愿没天没夜地触摸着电脑键盘,却不知如何去抚摸一脸期待需要他们怜香珍惜玉的面孔.一台台既不会讲话,又不懂风情的电脑,成了这些女人永远打不嬴的情敌.离开时,女人们愤愤留下一句怨气十足的话来:你们只会和电脑做爱,根本就不需要女人!

这样的话,估计那些王老五们,很多人最终应该还是没有听懂.

 

金银岛上,回望旧金山.左面是横跨海湾连接旧金山与奥克兰市的海湾大桥.图中尖顶的建筑是旧金山

标志性大楼Transamerica Pyramid Tower(泛美金字塔楼)

 

 

到了湾区,自然不能不去旧金山.对我而言,与其一头扎入市区的喧闹,不如隔着一片海湾静静地对着它远眺.唐人街,渔人码头,九曲花街,意大利城,这些游人必到的景点,自己去或是带朋友去,不知道多少次了,早就对我失去了引力.而让我百无厌倦的却是,开车上到海湾大桥,中途从金银岛(Treasure Island)下来,前观奥克兰(Oakland),回望旧金山.

金银岛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由美国联邦政填海而成的一个人工小岛,位于旧金山市与奥克兰(Oakland)市之间的海湾之中,连接两座城市的海湾大桥(Bay Bridge)从岛上横跨而过.小岛的名字源于那本有名的<<金银岛>>小说,因小说作者Robert Louis Stevenson 曾小住旧金山一年,便让这个岛屿在填成之后,获得了拥有如此名称的殊荣.小岛原本是一个海军基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冷战结束后,美国大幅削减军队,全国关闭了许多军事基地,金银岛就是其中之一.岛上原本可以看到荷枪实弹的士兵把守着基地的大门,如今已经对大众开放,任游人随意出入了.

  

当年海军基地的码头,年久失修,如今成了海鸟们的休憩之地

 

基地关闭后,曾传出各种对小岛未来的计划方案.几年前听说有开发公司要在岛上兴建别墅与体育馆,并且准备对非岛上居民上岛时收费,之后进行环境调查,发现岛上的土壤中含有过量发射性及各种有害物质,不适合居住.不知道这些开发计划如今怎样了.反正这次去,并没有看到收费的关卡.

进了基地的大门,随意在岛上开车转着,时时会看到几排墙壁已经颓败破落的营房,在风中默默伫立,似在守卫着冷战年代东西方剑拔弩张的记忆.在面对奥克兰市的海湾大桥下,找到一片不大的空地,停车下来,信步走到水边,看到一快突进湾里的水泥平台.走上去,竟不期被那台上刻着的文字与符号吸引了.最上端,刻着两个字:NO NUKES(不要核武),让人忍不住去猜测,当年那个驻守在这里的军人,面对着一片辽阔的水域,仰望着雄伟的海湾大桥,刻下这样的文字时,带着是怎样的心情.文字左下方,刻着一个奔驰汽车的标志.美国号称是车轮上的国度,汽车渗透在美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是这奔驰并不是普通的汽车,这个标志,是否还带有更多的含义呢?

 

海湾大桥下,一块突进海湾的水泥台,刻着不同寓意的文字与符号.反对核武的NO NUKES,奔驰汽车

的标志,和一个能够引发进花论与上帝创造论两派人士各自图解隔空交战的鱼的原始图形

 

这个奔驰的商标,之后经朋友指点,才恍然大悟,其实应该是个和平的图案.可惜的是,刻此标志的人,并没有把那中间的一竖一刻带底,让我一时未能看出它与NO NUKES呼应的相关含意.这也许是不经意的疏忽,但回头去想,却似乎歪打正着地体现了和平主义者缺少一贯始终的通病,往往为了一个特例的事件,涌向街头群情激奋地举旗呐喊,但战争仍是打了,和平主义者最后还是四散开来,不再出声,世界也并没有变得比以前更加和平.就如那石板上的标志,因为中间的一竖没有一贯到底,反到从和平的象征,变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四个轮胎工具的标记.

而右下方,则刻着一条鱼形图案.看似一个简单的线条,但其中却展现着美国社会一个很大的思想对立.

美国无疑是当今世界上科学最进步发达的国家,而同时,美国有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口自称为基督徒.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科学讲求的是实证,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信奉的是达而文的进化论,而基督教强调的是信念,对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信奉的是上帝创世论.于是,进花论者与创世论者便形成了两大阵营,交战不止.从公立学校是否应该同时开设进化论与创世论的课程,到法院门口应不应该竖立刻有摩西十戒的石碑,往往会吵到最高法院去决定.

 

 

 

基督鱼和达而文鱼(此图片来自网络)

 

这个鱼的图案,原本是早期基督教徒相互秘密联络表明身份的一种符号,源自希腊文ΙΧΘΥΣ,也就是鱼的意思.(谢谢博友瑞雪的提示,促使我去查了一些资料).而这个字,则是希腊文中意为"基督救主上帝之子"的文字中每一个字的第一个字母的缩写.基督教于创办之初,在罗马帝国曾被当作异端邪说受到压制,教徒也受到迫害,甚至遭到处死.教徒们为了相互秘密联络,便采用这个鱼的图案,以向其他教友,无需言语的沟通,表明自己信教的身份.这个图案,虽然如今不再拥有秘密联络的功能,但已经成了与基督教相关的一种象征.人们把这个鱼称为基督鱼Christian Fish.但这条鱼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便遭到一批达尔文进化论者带有不无讽刺与挑衅意味的篡改,将那鱼的下面加了两条腿,有的还在鱼肚内写上"Darwin"(达尔文)一字,被人们称为达尔文鱼(Darwin Fish).从此,这条鱼成了进化论者与创世论者隔空交战表明立场的一种宣示.

在美国,你常常会在路上,看到有的车子后面的档板上贴着这条鱼的图案.如果你看到图案上的鱼,下面画着两条腿,你就知道,那车的主人相信的是进化论,相信生命最早的起源来自海洋,然后走向陆地,长出了脚,最后演变出了人类;而那条鱼什么都没有,你就知道,车子的主人信奉的是上帝造物的创世论.人是上帝创造的,鱼就是鱼,不可能长出脚来走向陆地,更不会变成人!这块平台上的鱼,下面没有脚,刻图者显然是创世论的信徒.但是否将来有一天,会有好事之徒偷偷地给它添出两只脚来,就很难说了

 

气势不亚于金门大桥,而名声却远远逊色的海湾大桥(Bay Bridge),连接着海湾东西两岸的奥克兰与旧金山.

过了大桥,继续往东,就可以到达世界闻名的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C Berkeley)了

 

美国人很叫真,为了自己的信念,一向从不退让.好在这样的争吵,早就被立国之父们进行了规范,宪法明文规定政教分离,互不干涉.人人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但社会的一切运做依靠的是公正不偏的法律,并不因为人口的绝大多数是基督的信徒,法律就会对信神者多一些偏袒.所以,无论宗教人士与无神论者如何吵到天翻地覆,政府照常运转,社会依然有序,人人有权以自己的方式和平地宣示自己的理念,但绝不会各为其"主"地拖出枪炮走上大街开战.因为在民主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拥有并表达自己观念的权利,但谁也没有权利将自己的观念当作唯一真理强加于人.You do not always have your way, but you always have your say.(你不会永远事事如你所愿,但你永远可以表达心中所愿)所以,一条鱼各自图解,观点表达了,该干什么干什么,谁也不妨碍谁,也不会斥责对方的思想反动,更不会试图将对方关入大牢,甚至将对方置于死地.

 

 

 

 

現實與承諾相背離︰改革30年後中國的困惑與出路

 
《領導者》
 

  但最先躍入眼簾的,還是“改革共識”的破裂。

  一,“改革共識”破裂,公民權利覺醒——由改革年代到權利年代

  剛剛過去的建國60周年慶典,就時間而言是幸運的︰由于在此次全球金融風暴中的不俗表現,中國令全世界刮目相看,贏得前所未有認同;風暴源起于大洋彼岸,也使許多人對歐美“成功經驗”的可復制性、可持續性產生疑惑,從而對“中國特色”的道路探索多了一些期待。但它又是不幸的,金融風暴同樣影響中國,不但惡化了中國經濟的外部環境,更催熟一些內部危機。這種考驗,對一種還遠未成熟的發展模式、對一艘還沒經歷多少風雨的航船來說,結局很難逆料——生存還是毀滅,這可是個問題。

  眾所周知,不同于改革初期的億眾一心,今日中國已不再只有一種聲音,社會底層沉積不少怨憤。每年多達數萬起的群體性事件,就是矛盾頻發與社會積怨的表征。當我們試圖探詢積怨從何而來、往何而去時,權力腐敗、貧富分化、司法不公……紛紛進入視野。但最先躍入眼簾的,還是“改革共識”的破裂。

  在1980年代,“改革話語”曾向中國人承諾一個美好明天。就像聖經啟示錄中所預言的一樣︰惡人終將遭到審判,好人必上天堂,一切都將符合人們的道德期盼,可以皆大歡喜。那時的人們相信,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目的是為了帶動大家共同致富;通過經濟發展,可促使包括社會公正、政治民主在內多項目標的實現。這套話語就像一個魔咒,將中國人對未來的想象凝固起來,形成一種共識,使他們能夠容忍當下的犧牲與不平等乃至不公正,願意為明天付出代價。可以說,由 “改革話語”打造的這種共識,曾起到一整套社會保障也難以起到的作用——它不但使人們用不著擔心明天,而且為了明天可以付出今天。

  但是,承諾的一切遲遲沒有到來。在一代人可以度量的二、三十年間,現狀離承諾越來越遠。先富的人越走越快,後面的人已經望不到他們的背影,只能吃他們遠去的灰塵;經濟在持續高速增長,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但社會公正、政治民主等目標依然遙遙無期。這種現狀與承諾的背離,到2004年終于走到一個臨界點。一場偶然的“郎顧之爭”,不經意間扯破“皇帝新衣”,引發了全社會對改革的反思——“改革話語”遭清算,“改革共識”鏡破難圓。具有標志性意義的群體性事件——四川漢源事件,就發生在“郎顧之爭”後兩個月。這種時間上的重合,恐非偶然。

  在此之前,並非沒有對改革的抵制與批評。一些民眾從切身感受出發,本能反抗這種改革邏輯。但問題是主流話語認可這套邏輯。2004年的“郎顧之爭”,挑動了全民參與。民眾通過網絡這一新興傳播手段,以前所未有的整體姿態對代表著主流話語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群體發起猛攻。主流話語也需要認同,在謊言已被挑破的情境下,主流開始分化,其中大多數人已難保持那幅代表“政治正確”的嚴肅面孔,一些人甚至反戈一擊。真正頑抗到底的,只是極少數,他們的市場也日漸式微。

  對明天的幻想破滅了,人們不得不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今天。“改革”已不再可靠,于是只能靠自己掙出一個未來。原來人們認為︰自己與國家一體,國家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相互之間賬沒有必要算得那麼清楚;甚至有些人認為,自己欠國家的。現在重新算帳,許多人才發現,原來其實是國家欠了自己;相比那些 “先富起來的人”,自己已付出太多。此情此景下,老百姓就沒有原來那麼“好說話”了,他們開始明白自己的權利所在,開始在自我利益上寸步不讓。

  從那時開始,社會氛圍發生微妙變化,官民關系逐漸有了一絲劍拔弩張的味道。對政府官員來說,中國的老百姓似乎突然變得不那麼“听話”,他們越來越對利益“斤斤計較”,越來越不願意讓步、犧牲。他們不但開始眼楮盯著,要求政府全面承擔包括社會保障在內的各項公共職責;而且在諸如征地、拆遷、國企改革等利益糾紛上據理力爭、寸土不讓。沒有人再願意充當那個“付出代價”的冤大頭,政府也不可能再“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而不得不分出精力、財力,關顧民生、安撫民意。“改革”成本越來越高,“發展”速度被迫放緩。中國現在面臨的難題是,經濟增長創造的財富總量雖驚人,由少數人分利也能制造不少億萬富豪,但因為人口過多,分到個人手中,每個人擁有的數量也有限,未必足以提供經濟進一步所需要的內需。理想狀況是︰每個人都將財富交到政府手中,集中力量辦大事,過去60年一直是這樣做的。但“改革共識”的破裂使這種集中已再難可能。人們發現︰交到政府手中的錢,其存在和使用似乎已與自己沒多少關系;政府主導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成果並不能被大多數人所分享;在與權力相近的少數人輕易就富得流油時,不少人的明天乃至今天沒有保障。于是許多人開始要求把自己那一份拿回來,由自己掌管——事實上,政府通過調節利益存量以刺激增量的能力已受到極大限制,除非它能對付得了特殊利益集團。

  方向的調整不是那麼容易的,在這種情況下,承擔著“發展”使命,因而不得不致力壓縮成本的政府官員,與民眾的關系趨向緊張。當政府以強力推行自己的意圖而罔顧民意時,民怨滋生了;當公共行為中被發現夾雜官員個人私利時,民憤在滋長。這是後改革共識年代的新景觀︰無庸置疑,以特殊利益集團為軸心的利益轉移仍處于“正在進行時”,但其烈度、廣度尤其是明目張膽的程度,其實可能已不如1990年代後期之甚,然而民間的反應烈度卻遠非1990年代可比。

  意識是存在的反映。社會情緒的變化雖落後于現狀變化,但它改變了人們對現狀的接受與容忍的維度和程度,使變化的效應沿著特定方向,即民眾意識已經覺醒、已經敏感的方向凸顯。這種積怨將對當代中國產生何種影響?取決于社會對它的認知與應對。民怨源起千頭萬緒,化解它不是政府單方面可完成的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要解決它,首先必須認識它。

  二,“和諧社會”的困境與行政權力的多重悖論

  從2004年的萬州事件開始,群體性事件等社會沖突開始呈現“無直接利益沖突”特征。個別人利益沖突引發的事件,之所以能聚集大量“無直接利益沖突”的人群,乃是因為社會積怨的存在。在這里,具體的利益沖突只是火星,許多人心中存積的不滿,才是燃起大火的遍地干柴。政府慣常的處理方式,卻無助于積怨的化解。從2004年的漢源事件開始,政府對待群體性事件大多采取嚴厲定性,快速出動警力壓制,事後對利益受損群眾予以經濟補償,對“帶頭鬧事”人從嚴處置這四步“組合拳”。這種方式雖能平息事態于一時,卻不足化解積怨。即使是得到補償的“受益者”,同樣會因定性不當而感到被不公正對待——火星雖然熄滅,干柴依然遍地,甚至越積越多,在等待著下一次的燃起。

  在任何社會民怨都是常態。可以說,中國這60年的每個時期,都曾滋生和積聚民怨,只不過內涵和表現形式有所不同而已。與西方社會不同的是,中國的權威政體對“穩定”有著剛性需求。由于政治系統高度依賴自上而下的秩序性,任何秩序的不穩定,都可能致使系統的效率喪失,乃至發生癱瘓。因此,中國政府對 “不穩定”的容忍程度很低,很多時候必須把穩定放在“壓倒一切”的位置,力爭將不穩定因素“解決在萌芽狀態”。美國政府可以在伊拉克戰爭期間放任數百萬人上街游行示威反對戰爭,而中國在1950年代、1960年代、1980年代三次開放民意表達的嘗試,都幾乎釀成難以收拾的局面。這種中西方體制包容性的差異,是解讀中國政府高度執著于穩定的關鍵,也是理解其在處理社會積怨、群體性事件等問題上思路“僵硬”的關鍵——源于思維慣性的思路易改變,源于體制特性的思路卻難改變。

  民怨產生于具體利益。簡單說,就是有人自覺利益受損,或蒙受不公正對待,而政府未能為其主持正義。因此,民怨中確實天然包含對政府尤其是基層官員的不信任乃至敵視,認為政府或其官員已經“不可依靠”。這些人介入群體性事件的動機,既有情緒發泄的心理成份,也有借人多勢眾欲將事情鬧大、迫使政府不得不重視、不得不公正處理的功利成份。正因如此,事件中群眾的矛頭往往指向政府,事態往往快速升級。這種對政府的針對性,以及快速升級的破壞性,反過來又使一些官員有理由將事件定性為“破壞穩定”,從而動用專政手段強勢處理。

  一些官員動輒將事件定為惡性,指責“別有用心的人”或“境外敵對勢力”的介入,動機不難理解。這不僅是為了方便警力介入,達到以最簡單快捷方式控制局面的目的,更是為制止類似事件發生,截斷群體性事件的效應傳導機制,對潛在參與者發出威懾和警告——如果遍地干柴都被點燃,局面將不可控制;如果所有利益受損者都要求補償,社會財富存量也可能因無力支付“擠兌”而發生“崩盤”。

  針對民間積怨以及社會意識分裂所導致的緊張局面,中央的對策是提倡“構建和諧社會”,而達致和諧的前提是成果共享、利益均沾。在這方面,迄今為止政府已有不少動作,包括調整收入分配,加大社保力度,注重維護民眾的基本權益,試圖制約官權,限制官員侵害民眾的行為包括對民眾反抗(群體性事件)的過度反應。

  但這種努力受到兩方面的制肘。其一,在調整利益存量能力受限的制約下,政府能夠依賴的資源,惟有越來越龐大的財政汲取能力以及國有企業。由于沒找到對付特殊利益集團的有效方法,剩下來的這塊蛋糕,必須能同時滿足掌控經濟宏觀面、供龐大的共利集團分肥、兼顧民生等多重需要,利益調整的效果可想而知。

  其二,更重要的是,由于無法放心其他社會力量的壯大,政府必須始終把好力量開放的閘門,上述一切目標的操作,只能由行政力量獨自完成。于是,行政力量必須同時顧及多重可能相互沖突的目標。既要在征地、拆遷等事項中維護民眾利益,從而不得不抬高“發展”成本,又必須加速“發展”,降低成本;既要制止地方官員因行為粗暴、反應過急而將小事化大、激化民變,以免最後不得不由中央“買單”,又要保證絕對穩定。這種自相矛盾要求的指導思想,或許是希望將官員對 “發展”、“穩定”等傳統目標的追求限制在尊重民眾基本權利的框架和底線內。但問題在于,由于一切操作均須依賴行政力,而以科層結構為特征的行政力,是一種只有在目標單一、明確時才能發揮效率的力量。相互抵消的目標,逼使行政力或左右搖擺、舉棋不定,或偏于一極,不是喪失效率,就是背離初衷。

  從這個角度,更可理解執政者提出“和諧社會”時動機之真誠與急迫。改革開放已有30年,在促使經濟增長、提高社會自由度的同時,也帶來貧富懸殊、官僚集團自利化等負面效應。2004年“改革共識”的破裂正因為此。這兩種負面性由于都具有自我繁衍的能力,使得當初鄧小平所擔心的“改革失敗”,已經不止是一種擔心,而成為正在逼近的危險。正像“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針對經濟可持續增長開出的藥方一樣,“和諧社會”也是他為當前最迫切的社會問題開出的藥方。作為社會治理多年的參與者與觀察者,他深知中國問題病癥之所在。“和諧社會”的核心,就是要“讓全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目的是重新贏得大多數人的認同。

  但是,人們看到,雖然問題的表現和解決問題的動機都很迫切,但構建和諧社會的動作並不急迫,而是徐徐而進,多是在貧富、官民的利益邊界之處著手,沒有觸動已經形成的利益格局。從官方的諸多動作看,雖然強調調整收入分配,要求向中下層傾斜,但既沒有清算富人已有財富的合法性,也沒有縮減官員可自利的權力空間;雖然《勞動合同法》對資本在一次分配中的強勢地位有所限制,但真正能改變勞動者談判地位的獨立工會組織並沒有放開;雖然提升了社保的覆蓋面和償付標準,但與財政收入、尤其是行政費用的提升遠不成比例;雖然更重視對民眾基本權利的保護,強化了對官員的問責,但官員手中不但仍握有足以侵民的權力,而且也有足夠的理由與借口,例如發展、穩定,因此官侵民權、民利仍不絕于縷,沖突時有發生,問責大多流于形式……自5年前“和諧社會”口號正式出台以來,很難說現狀究竟是相對“和諧”了,還是更不“和諧”,兩方面的證據都不難找到。

  不是著力于既成格局與存量結構的調整,而是在邊界之處利用增量進行操作,這種方式可稱之為“邊際推進”。其力度無疑小于俄羅斯對問題富豪的“點殺式”清算,也不能稱之為“溫水煮青蛙”。“溫水煮青蛙”的結果是明確的,死的一定是青蛙;而“邊際推進”卻結局難料,不知道最終是解決方案戰勝問題,還是問題戰勝解決方案。

  三,出路在于壯大中產階級

  可以從政治力量的角度,將當下中國社會大致分為四個層級,分別是最高執政者、既得利益豪強勢力、中產階級和低層民眾。最高執政者及其周圍人自成一股力量,他們在推進和諧社會目標上與中產階級、低層民眾是一致的,但在維護穩定的需要上又須依賴于既得利益豪強勢力。于是,對穩定的維護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對既成利益格局的維護,和諧社會只能徐徐“邊際推進”。因為和諧只是目標,政權穩定才是底線。

  目標雖好,用意也善,但這樣一種受到諸多限制的“邊際推進”,再加上執政者的任期限制,很難說能夠把中國推向何處。由此也凸顯了執政者理論建構的重要意義︰縱然在胡錦濤任內“和諧社會”不能取得顯著成效,但旗幟畢竟打出去了;如果這面旗幟能夠深入人心,贏得廣泛認同,後任者將不得不蕭規曹隨。路線如果能延續下去,主要功勞當在首創,正像改革開放的功勞必然歸諸鄧小平一樣。

  在執政者對社會影響力度有限的情況下,其他層面力量的作用將彰顯,這未必不是當下中國的一個契機。具體說,由基本立場所支配的其他各階層的行動指向分別為︰既得利益豪強勢力在稍微顧及穩定的前提下,將繼續對民利和國利的攫取;這種現狀顯然令中產階級不滿,但後者已有一定利益,所以行動意願並不強烈,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底層民眾仍然不得不奮起抗爭,與政府和既得利益豪強勢力形成某種對立。

  由此可見,當下中國最“革命”的力量是底層民眾,最“反動”的力量則是既得利益豪強勢力。如果這兩種力量壯大,主導社會進程,中國社會不是暗無天日,就將永無寧日。惟有中產階級,他們既對既得利益豪強勢力有所反感,又不會輕易采取過激行動;這種力量既有利于穩定,又有益于改良和進步。因此,他們才是真正良性的力量。惟有這種力量的壯大快于其他力量,中國的未來變化才會趨于良性。

  正如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在提振內需一樣,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即在中產階級的成長速度。更重要的是,內需與中產階級高度正相關。壯大中產階級,是提振內需的關鍵。個人社會地位由底層到中產的躍升,意味著消費能力與意願的質變。由此可見,中國的前途命運,就這樣被系之于一個關鍵點上,這是真正的生死存亡之局。

  以此解讀“和諧社會”戰略,即可得出結論︰調整收入分配,讓全民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其目的和方向應為,擴大中產階級,縮小既得利益豪強勢力與底層民眾此兩個層級。就社會結構而言,和諧社會必須是以中產階級為主體的紡錘型社會。在社會達致這種結構性穩定之前,和諧只能接近,難以實現;縱然能實現于一時,也難持續,易生反復。

  實際上,“文革”前的中國,就類似紡錘型的和諧社會。當時除上有一小撮官僚特權分子,下有一小撮“地富反壞右”外,其他處于社會中間層的人,社會地位、經濟狀況差別不大。城鄉雖有較大差別,但因為人口流動性差,事實上被分隔為兩個社會,形成一種“二元社會,分別和諧”的景觀。

  這種“二元和諧”,是以國家對社會的高度控制,包括計劃經濟為前題的。市場經濟所要求的人員流動性及信息開放性,使這種“和諧”在今天已不可復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惟一出路是邁向中產階級社會。

  四,“穩定”在中國的特殊涵義及政府的擴張秉性

  在此,有必要將民眾最關注,政學兩界最感棘手的權力腐敗與特殊利益集團問題單列出來,集中探討︰沿著壯大中產階級這條路,能不能走出腐敗久治不愈、甚至愈演愈烈的怪圈?

  人們看到,除自身權利或利益受損外,社會不滿大多來自于民眾心中感受到的不平或不公。當代中國,一種特殊現象積聚了最多的社會不公正感,那就是一些手執權力的人及其接近者迅速致富。30年經濟增長的成果,極大部分落到這些人手中,加劇了貧富分化。與其他動物不同,人類是具有自我意識和社會比較意識的萬物之靈,不可能僅僅因為吃飽喝足就感到滿足。所以,不公正所造成的社會積怨,不會因經濟增長乃至生活水平提高而消弭,“端起碗吃肉,放下筷罵娘”成為普遍現象。

  那些依托權力迅速致富的人,被稱為“特殊利益集團”。特殊利益集團“特殊”,就“特殊”在運用公權力謀取私利。在這里,權力成了一種資本,而且是最具贏利能力的資本。10多年前賴昌星透露的致富秘訣“在中國,最賺錢的生意是投資權力”,至今並沒有過時。

  權力資本化是官商勾結的基礎,在這種利益聯盟現象中,雖然官商二方缺一不可,但官員掌握的權力才是造成這一切的決定性因素。在市場競爭環境下,權力的介入可產生一種“劣幣驅逐良幣”效應︰拒絕與權力合作的人,容易成為失敗者。因此,官商勾結現象具有通過成敗示範實現自我繁衍的能力。

  顯而易見,要瓦解官商勾結的特殊利益集團,關鍵在遏制權力。一些慣于從西方照搬理論與經驗的人,主張通過縮減政府權力,減少政府的經濟職能,對權錢交易釜底抽薪。這種主張混淆了中西兩種不同的政治邏輯與現實情境。在西方,國家是從社會中產生,政府需要獲得民眾同意後才能進行統治。而在中國,國家是一種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力量,對社會的統治依靠的不是民眾的“同意”,而是國家對社會的控制。因此,保持國家對包括經濟在內的社會領域的控制力,是維持這種體制的基本需要。除非能改變這種邏輯,克服這種需要,否則,縮減政府權力在客觀上是不可能的。

  在這種體制情境下,“穩定”具有特指涵義。它不是指一般的秩序穩定、避免動蕩,而是要求國家對社會、政府對民間保持優勢控制,即力量對比上佔優勢,場面上能控制,不管是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領域。這就促使政府有必要直接掌握乃至壟斷大量資源,尤其是涉及暴力手段、集體行動力和信息掌控方面的資源,從而強化了政府的擴張秉性。這種體制性的需求根深蒂固,從這頭壓下去,從那頭又會冒出來,甚至不以政府領導人的主觀意願為轉移。1980年代,中國領導人曾設想在不改變根本體制的情況下放松管制、增進自由,但在體制未變的情況下,放松管制必然導致統治動搖。大量對抗性事件及反對性力量的增加,迫使統治者不得不回到加強控制的軌道上來。自從1990年代中期市場體制基本確立以來,政府對經濟的介入實際是越來越多,而不是越來越少。不久前,胡錦濤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特別強調︰“發展是硬道理,穩定是硬任務;沒有穩定,什麼事情也辦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去。”

  五,“管住權力”的惟一必要前提

  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問題的思路不能停留在“縮減權力”,而應該著眼于怎麼“管住權力”做文章。實際上,“縮減權力”的思路本身就有缺陷,其中隱含一種從觀念出發的“想當然”。即使在作為資本主義典範的美國,“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也曾造成19世紀中後期的眾多腐敗與黑暗。亨利?亞當斯在其小說《民主》(Democracy)中曾借主人公雅可比的口描繪說︰“我已經活了75歲,這一輩子都生活在腐敗中。我走過很多國家,沒有一個國家比美國更腐敗。” 從19世紀90年代到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進步時代”,就是以擴大政府對社會經濟事務的積極干預、變“小政府”成“大政府”作為基本取向的。這種改革不但打造了政治清明,而且奠定了“現代美國”的基礎,與其後20世紀30年代的的羅斯福新政及凱恩斯主義一脈相承。

  站在當代中國的具體情境下,應該主要參考具有體制和文化可比性地區的成功經驗。幸運的是,在許多方面與中國大陸相似的香港與新加坡,其政治廉潔度多年來居世界前列,其經驗比之西方更值得中國借鑒。

  香港、新加坡兩地“管住權力”的經驗很簡單,那就是嚴刑峻法,從嚴治吏。以新加坡為例,它不但首創了要“讓腐敗者在政治上身敗名裂,在經濟上傾家蕩產”的提法,實際上也是這麼做的。首先,法律對權錢交易的認定極其嚴苛,公職人員只要收受與政府機關或公共機構簽約人或其代理人的報酬,不管是否為對方謀取利益,也不管收受好處多少,都會被認定為受賄行為。對“收取報酬”的範圍規定極為寬泛,既包括金錢、禮物、證券和財產,也包括信息、服務、恩惠和許諾等。其次,在證據上采取有罪推定,如果發現有官員消費明顯超過收入,或擁有與收入不相稱的財產,法院即可作為貪污受賄的證據。再次,在量刑上實行逐項量刑、合並計算的刑罰制度。

  這些法規都很簡單,也易于操作。移之于中國,絕對足以震懾貪官。對比中國現狀,不難從中找到官商勾結、權錢交易屢治不愈的奧秘。特殊利益集團不僅擁有利用權力攫取利益的強大能力,更擁有通過權力影響政策、法律的制訂,扭曲其執行,為自我利益“保駕護航”的強大能力。因此,“無罪推定”在中國被最多運用在職務犯罪上,美其名曰“貪官也應有人權”;在許多國家可以相比貪污受賄罪加一等的巨額財產來歷不明罪,在中國最高刑期僅僅10年(1年前還是5年);雖然公眾千呼萬喚,官員財產公開法案就是不出來……法律對特殊利益的呵護如此無微不至,它們焉得不發如雨後春筍?

  今日中國與上世紀70年代前的香港較類似。當時香港,以權謀利也無所不在︰救護人員接病人到醫院要“茶水錢”,消防員開水龍頭救火要“開喉費”,住院病人領取開水或便盆要打賞醫院護工……弄得天怒民怨。這一切亂象,卻在短短幾年間,由于一個矢志澄清吏治的港督而被改變。

  在香港、新加坡的吏治豐碑上,難以抹去麥理浩、李光耀的個人印記。再完善的治理結構,其建構與運行也需要“第一動力”推動。就“管住權力”的制度建設而言,“第一動力”需具備三個特征︰自身清廉,具有強烈的澄清吏治意志,掌握足夠的權力。真正有效的治理結構搭建起來並獲得社會廣泛認同後,就會產生一種自我維持、自動運行的力量,此時,才可擺脫對“第一動力”的依賴。

  因此,執政者真正澄清吏治的意志,而不是稍微減輕腐敗的烈度以緩解社會不滿;真正打擊一切腐敗,而不是在不妨礙自己腐敗的前提下限制其他人腐敗,才是“管住權力”的惟一必要前提。
 
 
 
没搞错吧?
 
五年内两公斤黄金买上海一套房
 
 
 
第一财经日报

在未来5年内,你有机会用两公斤的黄金在上海买一套现价200万的房子。

张庭宾 (资深财经评论员)

两公斤实物黄金可以买上海一套房。

没搞错吧?是的,您没有看错。这个房还不是指上海远郊的房子,而是指在内环线附近约100平方米的房子,现价大约200万元人民币。而两公斤黄金的现价是多少呢?买到手约50万元。

或许有人会问:这是否意味着,未来5年,金价涨一倍,房价跌一半?你这样理解也可以,我只是想说,在未来5年内,你有机会用两公斤的黄金在上海买一套现价200万的房子。请注意,不是首付,而是拥有完全产权。

这是“庭宾透市”专栏开栏两年多以来,级别最高的预测之一。

自2007年5月开栏,本专栏属于此级别的判断有:2007年7月,“我们将见证一个动荡的金融时代”;2007年9月,“黄金突破730美元,一个美元王朝的背影时刻”;2007年10月,“A股将进入盛极而衰的阶段”;2008年4月,“中国的世界工厂将可能休克”,“姑息热钱, 上证指数或先扬后抑跌破2000点”;2008年10月,“A股大反转只待释放流动性信号弹”……

但上述预测比起此次预警而言,就其内在含金量而言,却是不可比的。因为,以上的判断都是单一市场(或单一投资品),其收益是单向的,而在股市下跌阶段只是少赔钱。

需要强调的是,就这个“两公斤黄金可买上海一套房”的判断,国人对此的不同态度,将决定其未来个人和家庭的财富命运。即,如果出现了相反的操作——追涨房产,而不买黄金,5年之后,他很可能成为个人与家庭的惨败者,不仅将输掉过去的财富积累,还将输掉未来10~20年的时间,输掉儿女快乐幸福的青少年;而如果将只够首付的钱不买房,而是买入黄金,则在金融动荡的岁月里,你将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乃至成为赢家。

这个判断牵涉到未来两个最重要市场的基本预期。一是国际黄金市场,其实它是黄金与美元等纸币间相互定价的市场,这是国际金融货币最核心的市场;二是中国房地产市场,它是涉及国人财富量最大的市场。

对于国际黄金市场,本人4年前就预期每盎司金价将上涨到3000美元以上,当时的价格是429美元,这一基本判断在今天更加坚定。所不同的是,现在进一步限定了时间范围,5年之内,即2014年年底之前。至于其原因,本人过去几年中阐述的文章不下50篇,最近更出版了《黄金保卫中国》一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证,在此不赘述。

对于内地房地产市场,在2009年以前,我一直认为它是会涨的,但在二季度以来,本人反复明确警告房地产继续上涨的巨大危害,并指出,如果楼市继续上涨,那也将是最后一轮上涨。如果再涨30%,则未来3年内,房价将最少下跌50%。

仍然有人对于房地产硬泡沫的“永垂不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种幻想源于两方面:一是从供方来说,是地方政府的土地既得利益支撑;二是从需方来说,源于中国人的“结婚房”情结。在男女比例失衡的背景下,丈母娘的强大力量要求女婿买房结婚,这种现象尤以上海为盛。

这所谓的双重支持其实都不靠谱。如果房价继续上涨,社会因土地权分配不合理而矛盾更加突出,则行政体制改革将会倒逼而出,不排除未来地方政府会丧失土地分配支配权;二是在90后生存方式更加自由散漫的背景下,即使男方“祖孙三代”血拼一套房,可人家90后未必领这个情。

有一个道理在当今必须大声疾呼,那就是,尽管“女”人头顶一套房,就是“安”——女人想拥有一套房子是天性,不管年轻待嫁女,还是已婚丈母娘。但在现今楼市背景下,这个“安”字很有可能变成“困”字,变成“囧”,甚至变成“牢”字,不仅将女儿女婿困进去,还会将孙子孙女困进去,最后也会将婆家娘家困进去。炒股也最多炒成个股东,还能等解套或等重组;而现在仍要买房,那不排除弄成个“负资产”——即干了几辈子却背了一屁股债。

所以这时挥剑斩断“结婚房”情结,变买房为租房,将买房的钱拿一半买实物黄金,是改变被投机客暗算的“不二法门”。投机客的暴利就是靠贷款在低价买房,制造市场短缺,然后疯抬楼价,点准年轻人被丈母娘逼着买房的死穴,一套套放高楼价,自己获得暴利,而套牢年轻人。

从这个角度讲,80后的偶像韩寒不买房是可佩的,他完全有能力买房,但就是不买所谓豪宅。本质而言,这是代际战争——既得利益的50、60、70后与80、90后的战争,前者占据了土地楼市的既得利益,然后不断抬高楼价,逼迫后者高价接盘,而80、90后的父母辈(也是50、60、70后)做了帮凶。80、90后必须反其道而行之,否则必成输家。

某种意义上,本人是70年代中的“叛徒”之一,但是,这个叛是源于公正和仁爱,否则,社会就没有了良知底线。如果既得者尽丧良知,年青人丧尽理想,那么这个世界在精神上就已经毁灭了。

命运是掌握在个人手中,但你的大脑掌握在自己手中吗?

春天年年来到人间来到人间
漫山遍野百花争艳百花争艳
啊我们失去祖国没有春天
鲜花朵朵何时开在心田
music...

漫山遍野百花争艳百花争艳
我们只有无限悲痛都涌满心间
怀里抱着束束鲜花有谁理睬
心酸的故事啊传遍人间
music......

可爱的姑娘去卖花呀去卖花
朵朵花儿含着辛酸含着辛酸
啊一朵鲜花千滴泪千滴泪
朵朵鲜花欲卖谁出祈愿
姑娘为何去卖花呀去卖花
心中泪水浸着心碎有谁可怜
心酸的故事啊传遍人间
music...

姑娘为何去卖花
啊姑娘为何去卖花呀去卖花
心酸的故事啊传遍人间


歌曲连接
wenxuecity/

amazing_grace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鹤群》飞呀飞,飞翔在黄昏的天上/ 反恐戰爭與文明的沖突 -- 從德州屠殺事件談起
  • 清华国学研究院何以人才辈出/上海青幫三大亨︰杜月笙逃港 黃金榮掃街到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