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烟雨濛濛/陳寅恪晚景:眼盲臏足 工資住房被奪.../《蝸居》台詞太YD
發佈時間: 11/18/2009 6:23:04 PM 被閲覽數: 11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金曲重温】“烟雨濛濛”。。两个版本    


450) this.width=450">




李茂山--烟雨蒙蒙
烟雨蒙蒙主题曲
muise
第一次偶然相逢
烟正蒙蒙雨正蒙蒙
第二次偶然相逢
烟又蒙蒙雨又蒙蒙
从此后惊涛骇浪
爱也汹汹恨也汹汹
从此后天崩地裂
恩也匆匆怨也匆匆
想当初何毕相逢
烟正蒙蒙雨正蒙蒙
细思量宁可相逢
烟又蒙蒙雨又蒙蒙
问世间情为何物
魂也相从梦也相从
叹世间情为何物
生也相从死也相从
muise
问世间情为何物
魂也相从梦也相从
叹世间情为何物
生也相从死也相从
从此后天崩地裂
恩也相从怨也相从
生也相从死也相从
                                                                                                 得了吧/wenxuecity

 

陳寅恪晚景:眼盲臏足 工資住房被奪 被批斗至死(圖)

 
廣州日報

  核心提示:1962年6月,陳寅恪入浴時滑倒在家中的浴盆里,摔斷右腿股骨,住院近7個月,股骨仍不能長合,自此長臥于床榻。當時,中山大學為他配備了三位護士進行護理。“文革”開始後,護士便被撤除。眼盲臏足的陳寅恪終日躺在床上或在木椅上靜坐。1966年,“文革”蔓延到中山大學。信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陳寅恪,難以幸免:工資停發,存款凍結,東南區1號樓被大字報覆蓋。後先生全家被趕出東南區1號,慘居一平房之中。

  


  
1969年10月7日,著名國學大師陳寅恪被批斗至死。


  中山大學南校區康樂園東南區1號,“紅磚樓房,林木蔥郁”,閑置多年後最近被裝修一新。這棟麻金墨夫人1911年捐建的二層小樓已有近百年歷史,先後有多人在此居住,但在中山大學人的心目中,它真正的主人似乎只有一位。

  2009年10月25日,“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陳寅恪辭世40周年紀念大會”在中山大學小禮堂舉行,能容納200余人的小禮堂擁擠到難有落腳之地。听者中既有學生,也有白發蒼蒼的老人,他們中幾乎所有人與陳寅恪並不相識,但都深知這個名字承載的文化重量。

  1969 年10月7日,79歲的陳寅恪抱病去世,這位歷史大師在康樂園內度過生命的最後二十年。“陳寅恪先生79年的生命行程,可以說是一次憂患之旅。在經歷過世變、家變和個人的病變之後,他晚年以衰殘野老自居,帶著‘文盲叟’的傷痕和淚痕,自哀而不自棄,繼續從事輝煌的筆耕,堪稱偉大的靈魂。”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陳寅恪的學生蔡鴻生如是說。

  


  求學:留學16年一個學位都沒拿

  陳寅恪家學淵源深厚。祖父陳寶箴,堪稱“經世致用”之材,擔任湖南巡撫時,他推行新政,銳意改革,湖南局面日新,被認為是“全國最富朝氣的一省”。圓明園起火時,陳寶箴正在酒樓飲酒,遙遙望見火光,怒火滿腔,捶桌號啕,“旁座者都為之動容”。寅恪父親陳三立積極佐助父親推行新政,被時人譽為“維新四公子”之一,變法失敗後與父親同被革職,發誓不再入仕,專心寫作,成為清末民初的著名詩人。

  陳寅恪1890年生于長沙,時為光緒年間,正值亂世。“十幾歲及後來自日本回國期間,終日埋頭于浩如煙海的古籍以及佛書等等,無不瀏覽”。舊學基礎既立,後來雖留學歐美,研讀西學,卻未被真正洋化。

  學生許世瑛在《敬悼陳寅恪老師》寫道:“北方的冬天酷寒,寅恪師不喜歡穿大衣,他總是在棉袍外再穿上一件皮袍子,有時還在皮袍子外加上一件皮馬褂,講課時講得興奮而感到有些燥熱,先脫去皮馬褂,有時候更脫去皮袍子,等到下課又一件一件穿了上去。”長衫、長袍、馬褂,成為陳寅恪畢生形象的寫照。

  些許便宜面包 圖書館里度日

  1902 年,13歲的陳寅恪開始其16年的海外留學之旅,他先是以自費生身份到日本,留學4年後,因腳氣發作,陳寅恪回國,日本留學生活畫上句號。1918年7 月,歸國4年的陳寅恪再續留學之旅,赴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梵文與巴利文,兼及印度哲學與佛學。1921年一戰結束後,再赴德國,進入柏林大學研究梵文。

  第二次留學德國期間,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費資助,但因時局動蕩,資助難有保障,生活著實困苦。陳寅恪三女兒陳美延回憶:“經濟來源斷絕,父親仍堅持學習。每天一早買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圖書館度過一天,常常整日沒正式進餐。”

  當時留學國外,很多人專為學術而學術,對碩士、博士學位並不在意。傅斯年歐洲7年求學,回國時只留下幾本筆記。陳寅恪國外留學多年也是未拿半個學位,為讀書而讀書不用學位裝點門面欺世盜名,直至現在仍是美談。

  教授:“教授的教授”在戰爭中顛沛流離

  1925 年秋,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先後受聘。1926年8月,自德回國的陳寅恪告別長達16年的海外游學生涯,抵達清華園,清華國學研究院迎來“四大導師”的最後一位。時年陳寅恪僅37歲。但僅一年後,王國維投昆明湖自盡。陳寅恪教授作為他的同事與好友撰寫了碑銘,是為學術史上不朽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碑文抒發思想自由之真諦,“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為學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不過,隨著王國維跳湖自盡,梁啟超隨後病逝,趙元任準備出國講學,清華國學研究院唯剩陳寅恪苦苦支撐。1929年7月,盛極一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宣布解散,僅存4年,徒留後人惋惜追憶。

  國學研究院解散後,陳寅恪轉而為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兩系合聘教授。他講課時不僅本校學生和外校學生來旁听,就是清華本校教授朱自清、吳宓與劉文典等也常來旁听,“教授的教授”自此流傳。

  這幾年,陳寅恪享受到生命中難得的幾年舒心生活,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的淪陷,讓事業家庭兩順的陳寅恪開始顛沛流離的轉徙生活。陳寅恪和妻子共育三女:長女流求、次女小彭、三女美延。全家從北京出發,幾經輾轉,來到昆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臨時合作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授課。

  1939年春,牛津大學擬聘請陳寅恪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陳寅恪不習慣昆明高原氣候,時常鬧病,便于暑假離開昆明經河內到香港,準備全家赴英倫,但因旅費難以籌集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遺憾未能成行。

  此後,陳寅恪在廣西大學授課期間,曾冒被轟炸的危險經湖南衡陽到粵北石坪,在遷至該地的中山大學講學數日。他應該不會想到,這只是自己與這所大學緣分的剛剛開始。

  講課:“書上有的不講”

  戰後,陳寅恪復到清華大學教書,直到1948年底離開。其間,他也曾去英國醫治眼疾,卻是無功而返。此後,眼疾伴他終生,生命後期幾乎雙眼失明。天意弄人,正在學術高峰期的陳寅恪只能帶著目難明視的痛苦鑽研學術、傳道育人。

  1949年1月16日,陳寅恪抵達廣州,住進嶺南大學西南區52號,開始在嶺南長達20年的生活,彼時,解放戰爭仍在繼續,廣州尚未解放。國民黨赴台灣前曾有“搶運學人”計劃,對身在廣州的陳寅恪自是念念不忘。

  (本文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作者:徐靜)

  一名學生上課,也認真備講義

  國民黨戰時內閣教育部長杭立武許諾,只要陳離開廣州到香港就給十萬港幣和新洋房,最後到了幾近哀求的地步。但他態度堅決地要留在嶺南大學,並對人說“何必棄父母之邦”。

  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胡守為回憶,1950年,嶺南大學歷史系僅有三位學生,選讀陳寅恪課的學生僅有他一人。盡管如此,每逢上課以前,陳老師必叫助手讀一遍講義給他听,上課時還要穿著整齊。

  流傳的說法是陳寅恪有三不講:書上有的不講,別人講過的不講,自己講過的不講。這樣,備課和講課就像學術研究一樣甚是辛苦,有時提前十到七天備課。

  更有甚者說陳寅恪可以背誦《十三經》,胡守為認為這也不準確,“說他熟悉是可以,但不能說全能背誦”。倒是曾有學生回憶:“陳老師記憶極好,我在成都任他的助手時,指示我代查資料,往往連版數、頁數以至行數都對。”

  1952年,陳寅恪一家搬入中大東南區1號樓。中山大學歷史系教授劉志偉說,“中大有個傳統,這棟樓是給學校最好的教授住的,是學術崇高的象征。”同年秋,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嶺南大學被取消,中山大學遷入康樂園。中大迎來了史學大師陳寅恪。

  著書:靠口述艱難完成巨著

  從上世紀40年代中期開始,陳寅恪視力嚴重衰退,只能略辨光影,學校專為他修葺白色水泥路,涂上白漆,方便辨識,還在房屋東側的路口設了一道護欄,以保安全。當年,學校對知識分子的苦心由此可見一斑。

  陳寅恪記憶力驚人,通過自己口述讓助手黃萱記錄,1953年末開始,僅用半年時間便完成六萬多字的《論再生緣》。

  其實,過程卻是殊為不易。蔡鴻生介紹,寫《論再生緣》和《柳如是別傳》的過程基本是這樣:陳寅恪開具書目,黃萱到圖書館找到圖書,拿回來念給陳寅恪听,陳寅恪是邊讀邊思考。第二天,他會將自己前一天記在腦子里的想法口述給黃萱,黃萱記錄。隨後,黃萱再讀給陳寅恪听,加以修改,最終定稿。

  也正因此,大腦日夜疲勞,也讓陳寅恪晚年離不開安眠藥。有時想好了問題準備第二天告訴黃萱,但第二天卻忘記,只好重新來過。陳寅恪晚年著述的艱難,大略可以想象。

  黃萱家在中山醫附近,彼時交通不便,可以說陳寅恪經常是焦急等待,原因就是記在腦中的東西需要宣泄出來,否則太過緊張。每次都是口述完畢,陳才能放松下來。

  家中上課 陽台就是課堂

  因視力原因,陳寅恪就在家中上課,家中陽台就是課堂。陳寅恪坐在椅子上,用基本不帶方言的普通話帶領學生在歷史中穿梭遨游。1955年進入中大歷史系的劉凱隆這樣寫道:“二樓小客廳連著一條寬寬的內走廊,那便當做臨時課室使用,靠窗那邊安排十來張桌椅,課椅當面放一張藤椅,旁邊安置一塊小黑板。陳先生便在這里為後學展開了波譎雲詭的歷史畫卷。”

  1957年時,選修課一周兩節,但因健康原因,陳寅恪一周分上兩次,每次只上一節。

  
大師離去

  


  1962 年6月,陳寅恪入浴時滑倒在家中的浴盆里,摔斷右腿股骨,住院近7個月,股骨仍不能長合,自此長臥于床榻。當時,中山大學為他配備了三位護士進行護理。 “文革”開始後,護士便被撤除。眼盲臏足的陳寅恪終日躺在床上或在木椅上靜坐。但其巨著《柳如是別傳》還是在1965年完成,煌煌80余萬字。

  有人說,《柳如是別傳》是陳寅恪的內心寄托之作。明末清初,歌伎才女柳如是在動蕩亂世,夫君降清,她力勸其殉節,後遭小人惡意逼索錢財,柳遂投繯自盡,以保氣節。其實,陳寅恪晚年處境與柳如是何其相似。

  
學生發難 告別講台

  


  1957 年,全國性“反右”斗爭開始,陳寅恪雖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也未能幸免。大字報對其口誅筆伐,有學生發難,稱他是“徹頭徹尾的資產階級權威學者”,更有人稱其 “誤人子弟”,這深深刺痛陳寅恪的心,他憤而致書中大校長,提出“堅決不再開課,以免‘貽誤青年’”,從此告別講台生涯。

  1966年,“文革”蔓延到中山大學。信奉“獨立精神自由思想”的陳寅恪,難以幸免:工資停發,存款凍結,東南區1號樓被大字報覆蓋。後先生全家被趕出東南區1號,慘居一平房之中。

  1969年10月7日, 一生推崇“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陳寅恪走完79年的人生歷程。妻子平靜地料理完他的後事,又安排好自己的後事,就像她對人說的:“待料理完寅恪的事,我也該去了。”兩人離世相隔僅45天。

  2009年11月,中山大學東南區1號重修後對外開放。大師已經遠去。大師不曾遠去。
 
 

《蝸居》台詞太YD 編劇︰性難道不正常嗎?(圖)

南方網
  


  
《蝸居》被評真實反應現實。


  新聞背景 

  由《雙面膠》及《王貴與安娜》的作者六六再次參與編劇打造的電視劇《蝸居》原本以“房奴”和“反腐”為切入點,講述一對夫婦為在上海買房子而經歷的艱辛故事,現實主義的題材殘酷、坦白而直接,但有一些觀眾沒看進去這些,他們對其中貪官和二奶的線索尤其感興趣。11月15日,一個名為《天雷滾滾,史上台詞最淫蕩的電視劇》的帖子出現在天涯社區“娛樂八卦”論壇里,樓主“花痴小馬甲”不辭辛苦地將電視劇里貪官和二奶調情的“露骨”對白一一截屏,三日內點擊率高達11萬多人次,回帖有3000多個。對此不少《蝸居》的支持者強烈抗議,表示不應如此膚淺地只關注片面部分,更應看該劇的整體立意。而編劇六六昨日在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表示:“性難道不正常嗎?對于這些純潔的觀眾,我感到很抱歉。”   

  台詞很黃很露骨,大多網友很驚詫

  “故事講述的是一對夫婦為在上海買房子而經歷的艱辛故事,但這個電視劇完全跑題了,變成為一部漂亮女孩為達目的甘心做二奶的故事,大家看看這些截圖,是否台詞過于露骨……”天涯網友“花痴小馬甲”貼出了一堆截圖,引起不少網友的驚呼。

  網友“漂移的豬”發言表示:“驚呼……看了LZ的截圖,莫非這又是一部傳說中XXX立牌坊的所謂現代都市劇。這些編劇們所謂現實就是把對話說得盡量直白,刺激,不要矜持,不要隱瞞欲望就對了。投資商和導演們、編劇們,要的就是這收視率。刺激的台詞,單純的淫蕩……

  也有網友調侃看了這些截圖,覺得有必要去看看這部電視劇,如網友“奔跑的骷髏”就問:“是帶不暴露視頻的H文?太強悍了,要放深夜劇場吧,那段跟BF聊電話同時跟情夫調情的簡直是典型的AV教程啊,這都能播出來,太太太OPEN了,有必要down下來膜拜一下。”

  而一部分網友則直言該劇最好不要在8點檔播出,網友“88438”表示:“雖然這樣的內容不必禁,但分級還是要的吧?這個內容我估計在香港和歐美都不能播出,起碼是15歲以上的限制級……”

  網友也有冷靜派:“YD的人只能看到YD”

  對于如此“露骨”的畫面,也有完整地看完電視的網友在一片驚詫聲中表示了不同的意見,認為“YD的人只能看到YD”。

  網友“941omg”憤怒地表示:“一群淫人摳出那些小部分鏡頭來滿足自己的意淫欲,還順帶著號召一幫人批評這部劇,偏這里很多人都沒有看完整,而傻乎乎地跟著樓主的思維瞎噴口水……里面描寫最多的是什麼你們看過了嗎?那是政府一幫子人虛偽貪婪,拿國家建設項目獲利,官商勾結,還有挪用社會保障基金炒期貨,然後巨額虧損,這些很赤裸裸的社會問題你們怎麼就沒看到呢?……我覺得,很多人接受不了這樣的情節,或者就是因為這些太真實了,家長里短、錢、房子、愛和欲、調情等不堪字眼。”

  他的意見也得到了網友“blackfish2001”的贊同:“明明一部蠻好的片子,大家就非得把里面的東西掏出來單獨觀賞,然後對著掏出來的東西大加議論,最後由此推斷出整個片子是A是B還是C。”

  《蝸居》作者、編劇六六的回應

  “(台詞赤裸?)性難道不正常嗎?(不擔心廣電總局嗎?)沒有啊。我覺得廣電總局對我挺好的。

  “(現在有觀眾不接受露骨台詞)觀眾比較純潔,我感到很抱歉。對于這些純潔的觀眾,我感到很抱歉。”

  台詞個性?——“台詞如果沒有特點的話,那一定是不可能。因為現在寫電視劇的人太多了,一定是有什麼地方比別人強的,那你才會突出來嘛,這覺得這是我個人風格吧,我平時講話都是這個樣子。”

  粉絲憤怒只關心二奶貪官?——“我覺得看電視劇就是一樂兒,仁者愛山,智者愛水,不管電視劇說什麼,你內心都會有不一樣的回應,對吧?你本身對生活有思考的人,你可能在電視劇里就看到了思考,如果你本身比較關注這些成熟對話的話,我覺得也沒什麼。觀眾本身有他們的評判標準,但我也有我自己所定的標準。對我來講的話,我沒有考慮過觀眾的感受。”

  為何不回避兩性調情?——“我是覺得所有的現實生活中的痛苦我都不回避,那是正常的,你要是看到邪惡了,那你才不正常。我寫的電視劇不是兒童劇,如果我寫的是兒童劇的話,我會非常注意。但我寫的劇是現實題材的電視劇,我要是寫出一個純情的言情片,那也就不是電視劇了。我的描述只是還原生活,至于你能通過我的電視劇得到什麼、你希望得到什麼,那是你看我的電視劇的感受,我沒有辦法去影響你。”

  為何《雙面膠》沒引起露骨爭議?——“《雙面膠》可能是因為還不夠紅火,有爭議是好事。”

  其實它的更多台詞 一點不黃,還很經典

  撇開視頻截圖,該劇中被眾多網友頂起稱贊的台詞,非但不黃不露骨,反而很經典。這些都是出自鄔君梅扮演的宋太太之口,她以一個冷靜的中年已婚女人身份,對閨密、對丈夫、對“小三”說出一段段經典的“正室宣言”,被無數網友頂起轉載。

  “該得到的我都得到了。愛我的丈夫,可人的女兒,應有的社會地位和尊重。女人到我這個年紀,活得這麼舒暢的,不多。我沒任何怒氣,我倒是很同情你,希望你能在我這年紀上,也能擁有與我一樣多的東西,而不是像過街老鼠一樣出門小心翼翼。希望你以後的丈夫在知道你這段不堪的歷史之後,依舊把你當成寶貝。”

  ——宋太太對“小三”郭海藻說。

  “我種了20年的西瓜,到了收獲的季節,硬生生的被別人收割了,憑什麼呀!你家男人要是也這樣,你也能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宋太太得知宋思明有外遇後說。

  “做女人就是得對自己好點,吃好,喝好,玩好,萬一一個不小心出了意外,別的女人就用咱省下的錢,住咱積攢的房,睡咱節省用的老公,打咱心疼的娃。你說咱克勤克儉的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一心為家,有什麼意思,總有些碩鼠來偷咱積攢下來的糧食,與其別人花,不如我們自己花”

  ——宋太太對閨密說。

  “你是我丈夫,我要的,不是你多麼風光顯要,多麼飛黃騰達。那都是給外面人看的。我要的,就是到老有個伴,孩子有個爸爸。不過,現在我知道了,我這十幾年的付出,得到的不是自己老了以後有個相互扶持著走向墓地的人,卻是在為別人做嫁衣裳。我度過了苦盡,把甘來留給後人。宋思明,你說你一回來,我就給你張臭臉看。是的。的確如此,因為,我沒辦法笑出來。我每天早上醒來,枕頭都是濕的,心里都是涼的,屋里都是空的,然後你要我在你回來的時候卑躬屈膝請求你, 討好你,承歡你?我做不到。我們兩個,好聚好散。我不去指責你有多麼的無情,多麼的忘恩負義,多麼的朝三暮四,因為到我這個年紀的女人,早就該明白,男人都是一樣,年輕的時候需要墊腳石,中年的時候需要強心針,晚年的時候需要根拐棍。我活該自己做了墊腳石。沒什麼可抱怨的。但是,請你不要在無情上再加卑鄙,把分裂家庭的責任還推卸到我的頭上。不愛了就是不愛了,不談對錯,不談誰負了誰。但不要給自己貼上道德的標簽。”

  ——宋太太對宋思明說 10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芭蕾舞和巴赫音乐] 舞蹈 /中國人為什麼不能傻一些/美国农夫的家
  • 音乐小神童Emily Bear /囧 已过时(out)!网络开始玩 烎/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