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全球大国,不能不想到海权;想到海权,不能不想到出海口;想到出海口,不能不想到延边,珲春和防川;想到这三个地方,你的心口不可能不堵,堵在心口的,不仅仅是那把中国国境线与日本海人为切割开来的15公里,更有一个国人不愿面对的问题: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1:图们江口地图 为什么越是被国人认为与中国越亲的国家或政府越想勒中国的脖子,而且勒得越紧?
中国地图形似雄鸡,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珲春在雄鸡的咽喉部位,喉结是个叫“防川”的港口,从防川沿图们江到日本海出海口有15公里的“气管”和“食道”,卡在这条气管和食道上的是块硬骨头,叫“俄朝铁路桥”,该桥有8个桥墩,俄方一侧高的5个桥墩是俄罗斯修建的,朝方一侧矮的3个桥墩是朝鲜修建的。高的也通不了远洋航船,矮的只可通舢板。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2:骨鲠在喉,图们江下游俄朝大桥 沙皇帝国政府要比伟大的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政府凶恶吧?1858年和1860年,沙皇通过中俄《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侵占了中国从黑龙江口到图们江口大约100万平方公里的沿海地区,但1886年经过中国官员吴大澄的拼死力争,签订了《中俄珲春东界约》,规定插有中国国旗的船只,可以经图们江驶入日本海,俄国“不可阻拦”。从那时,从图们江到日本海的航路一直是畅通的,直到苏联治下的1938年,爆发日苏张鼓峰战役,日本战败,苏联封锁了图们江口,这一封就是70年。沙皇保留的,苏联拿回去了。
军国主义的日本要比苏联老大哥可恶吧?但1895年中国战败,日本占据朝鲜和中国的辽东半岛,也没有利用对朝鲜的殖民特权封锁从防川港到日本海的出海口。最猖狂时期的日本帝国没有对中国做的事情,苏联帝国做了。
“同志加兄弟”,“鲜血凝成了战斗友谊”的朝鲜与我们的关系要远远亲过苏联或者俄国吧?但17万中国志愿军烈士的鲜血换不来图们江水向日本海的流淌。虽然1964年朝鲜政府就答应中国船只可以通行图们江下游,但结果呢,上文提到,俄朝大桥的桥墩,朝鲜的比俄罗斯的更矮,“我让你通!”朝鲜同志心里可能这样说。
从1990年到1992年,中国与解体前的苏联和解体后的俄国政府多次交涉,并且签署了《中苏东段边界协议》,协议回到了清政府和沙皇政府《中俄珲春东界约》的立场: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船只可以在图们江下游自由航行。但是,1992年中国与韩国建交,惹怒了朝鲜,图们江下游扼住中国咽喉的朝鲜手指,力气用得更猛。
我不明白的是,志愿军的鲜血,朝鲜原油的90%,消费物质的80%,都从中国流过了鸭绿江,为什么中国的船只就不能流过图们江下游朝鲜一侧的桥墩。
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
 图3:那蔚蓝的海呵 出海权从有到无,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衰落和历届政府的无能;出海权从失到得,才可以验证出一个国家的复兴,政府的远见和效能,以及相关国家的真实面目。 记得俄罗斯大诗人费特写过一首不错的情诗,有这样的句子,“语言是无力的,亲爱的,销魂的是一阵暴雨似地热吻……”
国与国之间还是少谈什么劳什子“友谊”,即使不能热吻,也别缝我们的嘴唇啊,图们江的嘴唇。
吴稼祥:谁在扼中国雄鸡的咽喉 周恩来做红色特工司令都有哪些“绝招”? 2009/11/18 |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中央特科,主要是为了负责保卫上海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正好与国民党的调查科针锋相对,于是双方在上海滩展开了一场秘密战线的激烈较量。当时调查科的负责人是徐恩曾,特科的负责人是周恩来。巧合的是这两个不共戴天组织的负责人名字中间都有一个“恩”字。
中央特科的前身是1927年5月周恩来在武汉领导中共中央军事部后成立的“特务工作处”,也叫特务科,科长顾顺章。下设4个股,保卫股负责中央领导人和机关安全;情报股专搞情报;特务股也叫“打狗队”,镇压叛徒为主;匪运股负责收编江湖武装。汪精卫政变后,特务股由武汉迁往上海,成为中央特科的班底。
1927年秋,周恩来向中央建议成立中央特科,下设四个科:总务科负责后勤与善后;情报科负责刺探与反谍;行动科又称红队,即红色恐怖队,负责营救同志和清除叛徒;电讯科负责各种联络和培训无线电专业人员。情报科人才济济,有陈赓、李克农、钱壮飞、胡底、潘汉年等。而电讯科更使得红军在战场上成为千里眼和顺风耳。1928年11月14日,由向忠发、周恩来、顾顺章组成特别委员会,以加强对中央特科的领导。
1931年顾顺章叛变后,中央特科大改组,原来人马撤往苏区。新特科由陈云、康生和潘汉年负责,其中陈云负总责,兼总务科长。康生为副手,兼行动科长。潘汉年为情报科长。
中央特科成立不到两年,就在上海租界巡捕房、上海市政府公安局、上海淞沪警备司令部、南京各国驻华使馆,以及通讯社、地方法院和其他国民党政军机关安插了红色特工或眼线,其中比较出名的是成功策反了中统的要员杨登瀛,清除叛徒何家兴,清除叛徒白鑫。
也许有人会问,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众所周知的领导人,也是红色特工的最高司令。上世纪三十年代他长期在上海领导秘密工作,处境非常凶险。当时被捕人很多,叛徒很多,认识他的人更多,为何他一直安然无恙?因为周恩来有从事地下工作的不少“绝招”。
首先看“住”。他经常变换住所,最长不过一个月,往往只住半个月。因为从邻居注意到消息传开起码要几周的时间,两周换个住所就最安全。而且,每换一个地方,周恩来就改一次名字,从不疏忽。尤其是知道周恩来住所的人员严格控制,从不超过两三人。
再看其“行”。由于社会上认识周恩来的人太多,所以他把外出的时间严格控制在清晨5点至7点和晚上7点以后,其余时间如无紧急情况决不外出。此外,周恩来异常细心。他对上海的街道布局、交通走向和人流状况都事先进行过仔细研究。外出时尽量不走主要交通要道,从不搭乘公共交通,只走弄堂小巷,而且从不到公共场所。
再看其“貌”。见过周恩来的人往往会过目不忘,因此他外出时必经过仔细化装。他通常以商人的面貌出现,尤其又留起了大胡子,使熟人很难辨认,因此党内很多人又称其为“胡公”。旁人听了以为他姓胡,不知是指其貌。
正因为这些众多心细所构成的“绝招”,使得对手们怎么也找不到他的踪迹。
孙果达
(作者为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军事指挥与管理教研室教授) | 一泡尿冲垮满清皇朝 2009/11/19 | 作者:刘继杰
看了我朋友钱跃君的文章《一次野餐引发一场和平革命》,倒钩起我一个话题来。想当初满清皇朝的垮台,却是由一泡尿引起的。这印证了古人说的,千里堤坝,毁于一旦。
好多年以前看过一本野史,叫什么名字不记得了。书里讲到了辛亥革命的个中详细。后人学历史,都认为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其实辛亥革命和孙中山一点儿关系都没有,他是后来从科罗拉多落矶山上下来摘桃子的。
辛亥革命以前,同盟会和中兴会,确实发动过几次武装起义,但都失败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广州黄花冈起义。当时起事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是广东,孙中山的老家,那里山高皇帝远,满清派兵增援路途遥远,所以是起事的首选。另一个是北京,满清的老巢儿。如果把北京拿下了,全国各地就群龙无首了。想当年汪精卫气壮山河,单身入王府,刺杀摄政王,就是这个目的。汪精卫一介书生,却大义凛然,当年是荆柯刺秦王再现,多少人崇拜的对象。后来为了救民于水火之中,竟不顾自身的名节当了汉奸,这是后话。
武昌是个不起眼儿的地方。虽然武汉三镇,地处华夏腹地,但当时的人和现在一样,已经是重港口不重内地的了。十几年前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俄克拉荷马市的联邦大楼被反政府分子炸掉了。有记者问那俄克拉荷马州长,说你能不能解释一下他为什么炸俄克拉荷马,不去炸纽约洛杉矶华盛顿特区,你猜那州长怎么说,他说我们是美国的心脏地带,不炸我们炸哪儿。我听了差点儿笑掉大牙。
话说哪天夜里,一个小校,夜里起夜,没有到规定的地点方便,就在院子里放水了。正放着一半,后面一顿皮鞭打来,原来是一个管代,类似于排长的,看到他有伤风化,不由分说,一顿皮带打将下去。打得那小校吱哇乱叫。
院子里响动大,正睡觉的士兵们都起来了。出来看热闹。那管代的皮鞭又向众人挥去,看什么,都回去睡觉。也许是他有点儿太过份了,激起民愤,士兵们就跟他呛呛起来了。言语不合,动起手来,大家人多手杂,七手八脚,竟把那管代打死了。大家一看事情闹大了,也豁出去了。士兵们操起枪,把那些长官们一个个都给毖了。一时武昌城里枪声四起,那整个兵营就这么哗变了。哗变传到别的部队,越闹越大,有些低级军官也参与了。那时谁都没想到哗变之后怎么办,大不了落草为寇,上山当土匪。
闹大了之后,士兵们就推举首领,结果最大的是一个连长,好象姓张。那张姓连长说我官位太小,咱们最好找一个官儿大点儿的,有号召力。结果找不到,营长团长们都被杀死了。再往上找,就是想起黎元洪来了。那黎元洪本是个乡绅秀才,屡考不中,就投笔从戎了,那会儿当了个不管事儿的副旅长。
于是一行人马就杀向黎元洪家去了。那黎元洪躲在床底下,不敢出来。那张姓连长用匣子枪指着床底下,说你出来我不杀你,不出来我一枪崩了你狗日的。
黎元洪哆哆嗦嗦地出来了,象筛糠一样。那连长说,我不杀你,但你得跟我们一块儿造反。黎元洪说造反是要砍头的,我不敢。那连长说你要是不造反,我现在就砍你的头。黎元洪为了保命,就答应了。
于是这一干人就打着黎副旅长的名义,出去招兵买马,于是各路起事人马,就都投奔到黎元洪靡下来了。但黎元洪只是个傀儡,在他后面拿枪顶着他那个张姓连长是真正主事儿的。
黎元洪还起草过一纸造反有理的宣言。那黎元洪本是个文人,舞文弄墨本是他的看家本领。一纸造反宣言写下来大有《讨武氏檄》的风范。
这武昌一闹,全国各地就都举义旗了,一时英雄四起。消息传到京城,那袁士凯一看机会到了,就去和摄政王商量,说你看现在这样,我也不一定保得了皇室。与其玉石俱焚,不如瓦全,干脆让皇上逊位算了,我可想法保你们爱新觉罗一族的性命。摄政王一看也没别的法子了,就答应了。
于是北京就和平解放了。袁士凯成了大英雄。后来推举大总统,大家说非袁莫属。袁士凯说造反是从武昌起的,他们是一等功臣,我们都是跟进的。这么着吧,大家要是看的起我,这总统我当正的,黎元洪当副的。这样我也不会于心不忍了。于是,黎元洪就从武昌去了北京,当了临时副大总统。
那黎元洪进京的时候那张姓连长本来想跟了去的。黎元洪说,我此一去是凶是吉还不好说,这里是我们的老巢,还需你老兄坐镇。那连长就留下了。结果黎元洪进京之后绝口不提那连长,跟人家说举事造反都是他蓄谋已久的。
临时政府安定了局面,第一件事就是裁军。黎元洪就派人到武昌,专门把那个张姓连长给裁了。那连长拿着复员津贴,到了北京,黎元洪却不见他。不时派人给他一些银两接济他。那连长有了钱就喝酒,喝了酒就吹嘘他从床底下把黎元洪逼出来的事儿,别人不信,黎元洪知道了却很不高兴。后来就找了个人把他给做了。也有人说是饥寒交迫,毙死街头的。
这时候孙中山还在丹佛泡妞儿。那孙大炮是个英雄,英雄就爱美人儿。他走到哪儿就爱到哪儿,而且还都是豆蔻年华的。当初在日本的时候,有个日本国际友人支持他,让他住在自己家里,结果他把人家十五岁的女儿给睡了。那国际友人看他是个人物,将来必有出头之日,也没为这事儿跟他翻脸。后来回国住在一个朋友家,他又把人家二十出头儿的二闺女给勾搭上了。他朋友可不干了,把他给赶了出来,那二闺女就跟他离家出走了。因为孙中山家有发妻,就是孙科的生母,所以国民党的元老都不认那二闺女是他的正房,只看做是小妾。于是那二闺女就跟国民党对着干。后来国民党丢了大陆,逃跑到一个小岛上去了,那二闺女的哥哥,姐夫妹夫都是位高权重的人物,她们全家都去了那个岛上。二闺女死活不去,留在大陆,成了国母。本来天下都已经太平了,但孙中山又找人跟袁士凯谈判,说你要是不让我当总统我就给你捣乱,造反是我的本行儿。袁士凯为了安定团结,就把大总统让给他了。
当初孙文起事的时候的口号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其实满清逊位以后这个目的已经达到了,但他还是不干,非得自己当总统不可。所以这打天下的,别看他口号喊得震天响,其实还是为了过一下那坐龙椅的瘾。
歪了归齐,这大清王朝,是让一泡尿给冲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