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英國7歲男童畫作遭藏家搶購 被比小畢加索/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文章︰身陷危機的帝國
發佈時間: 12/3/2009 1:43:22 AM 被閲覽數: 28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英國7歲男童畫作遭藏家搶購 被比"小畢加索"(圖)
 
 
新華網

 
    


  小威廉森和他的畫作


英國7歲男孩基龍-威廉森27日在家鄉諾福克郡一家畫廊舉辦個人畫展,全部畫作在14分鐘內被一搶而空。此時,距威廉森開始學畫不過1年有余。

畫作賣光 出師大吉

威廉森共展出16幅水彩畫、油畫和蠟筆畫,描繪了海濱、碼頭、日落、教堂等風景。

畫廊負責人阿德里安‧希爾介紹,人們被威廉森的繪畫技藝震驚,日本、加拿大和德國的收藏家快把熱線打爆了。

英國《觀察家報》29日援引希爾的話報道︰“這令人難以置信。畫展幾乎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我曾遇到過畫作被一搶而空的情況,但從沒見過搶得這麼快的。”他說,所有作品共賣出1.7萬英鎊。

畫展當天,威廉森的母親趕到現場時,發現作品已被賣光,“當然驚訝,我們為威廉森高興。畢竟對于藝術作品來說,其他人的評價至關重要。”

繪畫天賦 得到肯定

威廉森2008年隨家人到德文郡和康沃爾郡度假時第一次拿起畫筆,畫下一艘小船。

此後,他的繪畫水平迅速提高,掌握各種技巧,尤以畫海濱和鄉村風景見長。他成熟的畫風以及不容置疑的繪畫天賦得到專業人士肯定。人們把他比作“小畢加索”。

希爾說︰“威廉森是當今最令人艷羨的英國藝術家之一。我認為能和他比擬的少年藝術家只有年少時的畢加索。威廉森還在不斷進步。他的進步速度令人驚嘆。”他告訴《觀察家報》︰“威廉森年紀輕輕就掌握各種繪畫技巧,對一些畫家而言,達到他的程度需要很多年。”

“繪畫是我最大愛好”

畫展大獲成功後,威廉森興奮不已,計劃買一套蠟筆作為聖誕節禮物慰勞自己。

希爾介紹,威廉森畫畫是出于個人喜好。像許多7歲大的孩子一樣,他還喜歡在公園里踢足球、玩電腦游戲。”

威廉森的父親說︰“威廉森在畫展當天早晨還擔心人們不喜歡他的畫。我告訴他,要是能在一個月內賣出幾幅,就證明他的畫不錯。人們說他會成為一名空前絕後的大師。他們認為威廉森的畫會升值,所以才會投資。”

威廉森說︰“這太棒了。我原本只期望能賣出一兩幅畫。繪畫是我最大的愛好,不過我也喜歡踢足球。”

 
 
 

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文章︰身陷危機的帝國(圖)

 


  本期《新聞周刊》封面文章撰稿人弗格森(NiallFerguson)是哈佛大學歷史系、商學院教授。他同時還擔任牛津和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他在文中認為美國龐大的財政赤字將對世界經濟帶來嚴重沖擊,他也對美國實力因此而逐漸衰退感到擔憂。同時,他以歷史的教訓反駁了凱恩斯學派對聯邦政府高額負債有益的觀點。

  大西洋兩岸國家的規模大小和地形雖有差異,但它們卻出現相同形式的經濟危機︰在金融體系發生大規模危機後,政府介入挽救私人金融體系便緊接著出現大規模財政危機。危機會因國家經濟規模對外界造成的影響而不同。冰島和愛爾蘭的影響與美國不可同日而語。若美國被財政危機拖垮,整個世界經濟實力的平衡會發生轉移。可以說美國掌控金融體系的能力與維持全球有影響力的軍事實力緊密關聯。

  凱恩斯學派的學者們認為,有必要增加三分之一的聯邦債務以為避免第二次大蕭條。結果可能是那樣,雖已有人認為刺激帶來受益被夸大,乘數效應已變得微乎其微。

  若無巨大的政府開支,三季度正增長可能會非常低。GDP的半數或三分之二實際增長歸于政府投資項目,特別是靠現金補貼更換舊汽車和對首次購房者補貼的政策。但要想達到依靠市場自身推動的復甦過程,美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三季度3.5%的增速已被向下修正為2.8%。此處需記住,是因整個公共行業借款發生巨大變化才使經濟刺激計劃奏效。因聯邦政府以往一直靠赤字運行,又因各州實質上在增加稅收和削減開支,此次刺激計劃的實際規模更接近從2007至2010年間的GDP的4%,遠低于11.2%的赤字。

  但據國會預算辦公室(CongressionalBudget Office,CBO)預計,本財年赤字最終會超過1.4萬億,約佔GDP的11.2%。這是過去60年間出現的規模更大的赤字,以相對價值計算後會比 1942年戰爭期間略高的赤字。但美國現未處全面戰爭狀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局部沖突不是構成聚集金融風暴的主要因素。

  據初步判斷,這1.4萬億赤字還只是開始。按照CBO最新預測,聯邦赤字將從今年GDP的11.2%降至明年的9.6%,從2011年的 6.1%進一步降至2012年的3.7%。這一比例在可預見的未來會保持在3%以上。從貨幣角度看,公眾今年持有的總債務(剔除政府機構,但包括外國人持有的數量)將高于去年的5.8.萬億,2019年將升至14.3萬億,從佔GDP的41%升至68%。

  人們目前仍看不到結束狂熱借款的跡象,除非削減國民相關的各種受益,或加稅,否則,絕不會有另一種形式的預算平衡。據CBO的最低長期預測結果,形勢到 2039年時更嚴峻,公眾持有的聯邦總債務將佔GDP的91%。但像熱衷于赤字財政的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是不會對此感到擔憂的,因美國1945年的赤字曾達GDP的113%。

  在不談1945年與2039年間的巨大時代差距,先看CBO以最悲觀的,預測2039年債務可能達GDP的215%,也即達整個經濟產出兩倍債務的財政遠景。未來結果將是以對人口結構變化、醫保成本和其他一些變量的假設為轉移。如CBO假設未來30年的實際GDP年均增長2.3%。此處關鍵點是表明長期延續的聯邦開支和財政收入的不平衡。它清晰地表明在以上任何一種假設下,總債務不會減少;且當它接近整個經濟產出的5倍時,最終會讓財政崩潰。

  另外一種算法是計算無融資條件下的社保和政府主辦醫保體系(Medicare)的債務。新近得出的預測結果是,它將達到104萬億美元,是當前聯邦政府債務的10倍。但凱恩斯學派人士不會感到緊張,因美國每年能輕松新籌資1萬億。這里需要懂得日本家庭和金融機構在從1990年代開始的零增長的 20年中,是以何種方式讓日本公共債務爆裂的(高達200%的GDP)。

  美國家庭今年二季度是國債的大規模的淨拋售方。共同基金僅買入1420億,養老基金和保險公司購買國債的數量更少。銀行是主要買方。據金融業內機構統計,美國銀行當前約將13%的資產配置在各種政府債券上。以歷史標準看,此比例也是最低的。若銀行將國債比例增至1990年代時的比例,可以想象它們每年可買入2500億政府債券。但這只是假設。據10月份數據顯示,商業銀行仍繼續拋售國債。

  由此可了解,國債只剩下兩類潛在大買家,美聯儲和外國投資者。前者二季度大量買進國債,而後者同期也增持3800億。據摩根斯坦利分析師們對數據逐項分析後得出的結論是,到明年中期,對國債的需求會減少5980億,約合新增發國債總量的三分之一。

  當然,中國朋友可能會再施援手,繼續增持已是數目龐大的美政府債務。中國目前持有發行在外的,約為美政府債券總量的13%。在此儲備累積過程中的高峰期,中國每月購入的美國債曾一度佔當月發行量的75%。

  但國際金融領域中是沒有免費的午餐。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的經濟學者伯格斯坦(C.Fred BergSten)的看法,若此趨勢延續,美國經常項下的赤字到2030年會升至GDP的15%,而美國對全球所欠的總債務淨額將達GDP的140%。在此情形下,美國每年對外國債權人的還款將高達7%的GDP。

  是否出現這一幕並還不能讓人確信。但至少有一點已出現,中國人在抱怨他們已握有太多的美國債。另一問題是美元大幅貶值似乎很可能,因為美國處于能夠以自己貨幣借款的幸運地位,讓美聯儲有了能按照自己意願發行貨幣的權力。

  歷史能堅定支持重大財政危機一定會尾隨重大金融危機的命題。馬里蘭大學的卡門•萊因哈特(CarmenReinhart)和哈佛大學的肯•羅格夫 (KenRogoff)兩位經濟學者在《This Time Is Different》一書的結論是,在任何一次金融危機之後的3年內,政府債務平均增加86%。緊隨債務爆炸後,如下兩件事之一必會發生︰或通常是以外國貨幣的債務的償還違約,或是來一輪高通脹,讓債權人倒霉。所有歐洲大國的歷史都充滿如此經歷。的確,連續償債違約和高通脹一直趨向于是帝國衰退的最確定的征兆。

  美國因其都是美元債務,所以不會出現償債違約。然而,重要的問題是人們究竟是否會看到美聯儲會開動印鈔機,之後便出現價格飆升和實際債務負擔減少的舉動?這正是全球投資者擔憂的可怕一幕。這也是他們為何選擇拋售美元,購買黃金的原因。

  但就現在看,通脹仍還是相當遠的一幕。在失業率超過10%,工會勢力受到削弱和全球制造業巨量的閑置產能情形下,現在不具備1970年代的導致劇烈通脹的壓力。僅憑近期對公眾的調查結果,以及普通債券和通貨膨脹保值債券(tips)之間的收益差就可看出,公眾對通脹的預期也相當穩定。

  然而,還會出現從各角度看比通脹更糟的另一幕。正在發生的是真實利率在上升。據眾多經濟學者的大量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總債務與GDP比例的大幅提高,往往引發實際利率上揚。近期一份研究結論,政府債務與GDP比例每增加20%,便導致實際利率上漲20-120個基點(0.2%1.2%)。這一幕會以下面三種方式表現︰名義利率上升而通脹維持不動;名義利率不動而通脹下降;或是噩夢般的,名義利率上升和通脹下跌。

  今天的凱恩斯主義者否認這一幕會發生。但歷史教訓能證明他們是錯誤的。過去已有過多個名義利率在通縮時照樣上升的現象,即1930年代的法國。進一步看,日本似乎正在顯現這一幕。日本新財長上周承認,他高度關注政府債券收益率近期上漲的現象。同樣在上周,日本政府承認價格在溫和上升3年後,再次退回通縮。

  同樣一幕發生在美國也不是不可想象的。外國投資者可能會對美國債收益提出更高要求,以補償他們所持有的疲軟美元。經濟下跌情形中的通脹可能會繼續讓人們感到吃驚。但畢竟目前消費價格通脹仍為負。

  人們為何會對通漲前出現實際利率上漲而感到擔憂?答案是一個負債龐大的政府,甚至負債更龐大的公眾,實際利率上漲意味著他們償債負擔更沉重。大多數債務相對較短的期限,意味著高比例的債務必定每年後延。這也意味著利率上漲會令人感到恐慌地在整個系統快速蔓延。

  經CBO預測,即使利率在低位,經濟恢復增長,聯邦政府所要支付利息會從今年財政收入的8%升至2019年的17%。若利率略微上調,經濟仍在低谷,付息總額會很快達到財政收入的20%。歷史也證實,一旦償債支出達財政收入的五分之一,經濟必然出問題,並會很快落入信用程度不斷惡化的怪圈。投資者不相信此經濟體能夠償還債務,他們因此會收取更高利息,由此讓借款人境況變得更糟。

  這種情況對超級大國的影響更嚴重。原因是,隨著支付利息吞噬更多預算,一些包括國防在內的開支就必須縮減。據CBO估計,大幅削減國家安全開支的相對份額已列入聯邦預算考慮中。據五角大樓的計劃,國防開支將從目佔GDP的4%降至2015年的3.2%,到2028年再降至2.6%。

  以本文作者估計,醫保開支從長期看,將從當前GDP的16%升至33%。但在除醫保、社保和支付利息之外的開支,會從當前的GDP的12%降至未來的8.4%。

  以上就是帝國如何步入衰落之途的一幕幕情形。它起源于債務爆炸,以迫不得已削減國防開支所需的各種資源而結束。這也是選民們為何對美國龐大債務更擔憂。據調查機構拉斯穆森(Rasmussenreport)的最新調查結果,42%的美國人現表示,本屆總統任期結束前將赤字削減一半應是最重要的任務,重要程度遠超過24%的被訪者認為醫保是最重要的。但簡單地將赤字削減一半還不夠。若美國不盡快拿出令人可信的,在未來5-10年內平衡聯邦預算的辦法,債務危機可能導致美國實力大幅下降的危險是非常實際的。

  史上已有多個先例。哈普斯堡時代的西班牙在1557-1696年間共發生債務違約14次。同期,因過度沉溺于來自新大陸 (14.30,0.20,1.42%)的白銀而最終被通脹擊垮。大革命前的法國在1788年前拿出皇家收入的62%來償還債務。土耳其帝國也走上同樣道路,支付利息和分期償還債務的比重從 1860年15%的財政預算,猛增至1875年的50%。人們還不應忘記最後的大英帝國。在兩次世界大戰間,支付利息耗去了英國財政預算的44%,讓其在面臨德國威脅時要重新武裝起來極端困難。

  這就是稱之為帝國沒落的生命攸關的計算法。在無大刀闊斧的財政改革出現前,此算法接下來也會適用于美國。(皖東)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朱元璋杀了多少人/冯云山的真面与假面/日本外侵鼻祖竟是女人
  • 文茜世界周报2009年11月28日/周恩來策劃鋤奸案/胡适的35个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