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新民周刊︰話說《蝸居》,我們怎樣活著?/中國的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子
發佈時間: 12/3/2009 1:39:50 AM 被閲覽數: 45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著名意大利女中音Cecilia Bartoli /法国薰衣草/ wenxuecity
     


( from google)



450) this.width=450">
Nicolò Porpora - Come Nave in mezzo all'onde



上周二( 24/10/2009 )晚, 在伦敦巴比肯音乐厅,世界著名女中音Cecilia Bartoli 给伦敦的歌迷们演唱了她的最新专辑《 Sacrificium 祭献》里的一些曲目。我非常荣幸能去她的音乐会,这次还坐在舞台上, 当了 2 个多小时的观众背景《演员》。

Cecilia Bartoli 近年来潜心挖掘和演唱意大利巴罗克时期的一些当年被禁唱和被遗忘的歌剧, 她曾出过一专辑是《被禁唱的歌剧》, 今年 10 月 2 日全球发行了她的最新专辑《 Sacrificium - La scuola dei castrati 》, 还特别推出豪华限量版,配有很厚的一本小书介绍, 是喜欢意大利歌剧歌迷的好收藏。专辑中展现了从 17 世纪到 18 世纪中叶的意大利,万千男孩为音乐之美而献身的美丽和残酷,阉伶 Castrati 华丽凄美的世界。 以前西洋古歌剧里是没有女演员的,因此需要男扮女装,男发女声,男童可以发出女中、高音称为童声女高音 Boy soprano(treble) ,古时为了保持这种发音能力,在男童变声期前(8岁以前),对男童演员实行阉割,由此产生一种特殊的演员类别,称之为阉伶 castrati ,这就是西西莉娅提及的在 18 世纪中叶达到鼎盛时期时,仅在意大利,平均每年有超过 4,000 人以音乐的名义进行阉割手术,这也就是专辑名称的由来。

大家都期待能亲自聆听她的演唱,所以音乐会票很紧张,很多 Cecilia 的忠实歌迷也从世界各地飞来, 票早就脱销,大概在演出前的 2 个星期,巴比肯音乐厅又加卖一些舞台上的临时座位,也一售而空,据说巴比肯音乐大厅一般是不这样做的,只有当一些非常著名,呼声很高囊衾旨依幢硌菔保呕崃偈奔拥淖弧U獯挝业鹊搅艘徽磐似保羝笔北桓嬷洞夏愕?ID 证件入场》, 之后也陆续出来了些其他退票而且位子很好,我想算了,再好的位子我也不换了,这次我就在舞台上《陪》 Cecilia 和著名的意大利室内乐团和谐花园(Il Giardino Armonico)乐队演出吧, 这也许是上天的意思,安排我坐在他们旁边近距离观看体会, 得票后我也找了些 Cecilia 和著名的意大利室内乐团和谐花园(Il Giardino Armonico)乐队的资料学习了解,做了一点功课。

说起来这也不是我第一次现场听Cecilia Bartoli 的演唱了,最早还要追溯到多年前在巴黎世界青年日(WYD - World Youth Day) 聚会,当时 Vatican 梵蒂冈教皇 让-保罗二世Jean Paul II 也来了,当时教皇的身体很虚弱,教皇还带来了两位意大利的歌剧歌唱家: Cecilia Bartoli 和 Andrea Bocelli ,在巴黎西郊的 Hippodrome de longchamp , 巴黎的一个赛马场集会演出祈祷。 也是在那我看到了坐在玻璃防弹车里的教皇让-保罗二世,也第一次听Cecilia Bartoli 的歌唱,当时 Cecilia Bartoli 唱几首, 其中一首是莫扎特的Alleluja 。

话又回到伦敦音乐会:周二那天天气很不好, 刮风下雨很厉害,我大概提前 10 分钟到 Barbican , 一看舞台上台下都差不多坐满了观众,我有点着急,在门口我跟那位门卫说,我的伞放哪啊?那位黑人小伙说,那你去寄存吧,一看时间不多,我说可以就放你这了,我要去找位子了,他很好说话,好吧,待会儿你要记住来去啊。我很喜欢伦敦巴比肯音乐厅,音乐厅大小适中,工作人员很耐斯,也很慷慨,每次都给每位观众免费发一本关于演出节目的详细介绍。

第一次走上舞台当观众,看看台下,好多人啊,一位工作人员带我走去舞台上的左侧临时位子的第一排, 我还挺高兴,怎么还有第一排的位子在等我呢,可以坐下来就发现,我的前面就是一架大的仿古钢琴,挡住了不少视野,在旁边是一台管风琴,演出也快开始了,那就多欣赏古钢琴吧,还好,前不久自己还作了几个贴,关于 Cecilia Bartoli 和意大利和谐花园乐队的,知道和谐花园乐队被认为是世界上演奏巴洛克时代音乐最具创意,最好的乐队之一, 就坐在这支著名的乐队的古钢琴旁边听个够。 

Cecilia Bartoli 的嗓音是很特别,她的歌声热情,浑厚,深情,色彩很丰富,花腔繁复华美颇具表现力,戏剧性,花腔由高到低,由低到高,游刃自如,毫不费力,独一无二,被誉为《 灵动皇后》,听到她的演唱是一种享受。Cecilia Bartoli 诠释莫扎特、罗西尼的音乐独具特色,她也是目前世界上巴洛克时代音乐最佳的演绎者之一。

一开始乐队奏了两曲后,观众席上开始欢呼,掌声雷动, Cecilia Bartoli 出场了,她身穿如照片上那样的燕尾服带着礼帽走到台中间,然后把礼帽往一边一扔,全场一片喝彩声和掌声就开始了她的第一首曲子, Nicolò Porpora Sinfonia from “Meride e Selinunte” Allegro 她的新专辑里有不少 Nicolò Porpora 的歌, 据介绍, Nicolò Porpora (17 August 1686 – 3 March 1768)是意大利巴洛克时期歌剧作曲家, 他的学校在拿不勒斯一带,Nicolò Porpora 也是当时培养阉伶最著名的老师和作曲家之一, 很多著名的阉伶都出自他学校,他创作了一种练声法,男童们至少要练5年以上。

当时在欧洲,法国是反对对男童演员实行阉割, 而在意大利,特别是在拿不勒斯很穷,很多家庭都希望孩子可以过上好日子而把他们送去阉割, 望他们成名,在阉割的男童里成名的究竟是少数,大多数人的出路都很惨。 据资料上说,仅在拿不勒斯就有四所孤儿院,后来都全变成学声乐的学校,
 
Nicolò Porpora 最著名的学生叫Farinelli ,戏名是 Carlo Maria Broschi, 是意大利18世纪最有名的阉伶之一, 当年(1730s) 在伦敦的演出收入本来是1500英磅,最后获得众多名留贵族的欣赏捐赠,获高达5000英镑得演出费,Farinelli 的哥哥Antonio Caldara 也为他弟弟Farinelli 作曲,资料上说当年的著名的Farinelli , 在舞台上的歌声动人到让观众们都不能自我,都不能呼吸, 他能在高音一个note 上都持续好几分钟。

在 Cecilia Bartoli 演出的节目里曾两次唱了一位叫leonardo vinci的歌曲,而不是leonardo Da vinci, 据评论说不是我们大家熟知的《达芬奇密码》的达芬奇,leonardo vinci的歌都很欢快。亨德尔有一些曲子也是为阉伶所作,如他的 《Serse Ombra Mai fu 绿树成荫》

特别要提一句的是, 这次音乐会 Cecilia Bartoli 演唱的很多歌曲,自18世纪演唱过后就再也没人演唱,直到几百年后的21世纪,被一位叫 Cecilia Bartoli 的意大利女中音重新拾唱,歌曲重见光明。 当然Cecilia Bartoli 不是当年的Farinelli ,不可能完全再现这些歌曲当年风采,但至少Cecilia Bartoli 让世人知道了这一段歌剧历史,音乐界有的评论很挑剔,说她避开经典歌剧曲目,唱一些偏门歌剧,想避免与其他歌剧歌唱家的比较,《挑剔》那是音乐职业评论家们的本钱, 而我作为乐迷,我觉得已经从她的歌声中得倒了极大的享受和收获。

意大利和谐花园乐队的演奏也是很出色,柔和, 营造出18世纪时期的音乐气氛,我还特别注意他们的乐器,其中几位笛子演奏家的笛子有的很短,有的还很像中国的笛子,但看起来是木质的,另外那位拉低音大提琴的,和Cecilia 一样辛苦,整个音乐会就没见过他坐过, 除了中间休息。

那晚原定曲目一共7+5首(+=interval),每演唱2-4首曲子, Cecilia Bartoli 就会休息一会儿,乐队会演奏一些巴罗克时代的曲子, Cecilia Bartoli 每次再回来,都会让大家眼睛一亮,换裙子了,而且一件比一件漂亮,戏剧性,把晚会推向高潮。可惜那晚坐在台上,不好多照相,好在下半场有机会我坐到更靠前台,视野好了很多。

450) this.width=450" allowaccess="always" allowfullscreen="true">


Cecilia Bartoli Lascia la Spina任我流泪》- 亨德尔的歌剧《Rinaldo 奥兰多》

演出完后 Cecilia Bartoli 加唱了两首,都是我非常喜欢的,第一首是来自新专辑Bonus的第3首,另一首就是很多歌剧演唱家喜欢唱的亨德尔的歌剧《Rinaldo 奥兰多》里的"Lascia la Spina任我流泪" , 当她唱起"Lascia la Spina任我流泪"时,歌中忧伤也感染了大家,我闭目倾听,眼泪还是流了出来 尽管 我在youtube 上也看过她的表演,还是不一样,台下观众里也有擦眼泪。

演出完毕,大家直奔音乐大厅外排队等待Cecilia 来签名,音乐会结束时大约晚上10点多了,等了20多分钟,排队很长,这是我见过的排队等签名队伍最长的一次,大家很有次序,等待的时候大家都相互交流,我前面的是两位英国神士和一位亚裔女孩,开始我以为他们是同事,后来才知道他们也是上次听Cecilia 音乐会认识的,他们都是Cecilia的铁杆乐迷,对Cecilia很了解,有的还准备新年去纽约大都市歌剧院听歌剧,女孩带来了很多她以前在Cecilia Bartoli 其他演出时拍的照片,拍得非常专业,她还告诉了我们一些Cecilia鲜为人知的事, 说Cecilia是为数不多的不轻易取消演唱会的歌剧演员,大家知道很多歌剧演员一有感冒 或不适就会取消音乐会,可Cecilia 有一次音乐会时感冒,演唱中间休息时赶紧冲热水澡,坚持唱下来,听了以后让我们都很感动。

等待签名时,巴比肯的工作人员发给大家一小白条,让大家把自己的名字写下来, 这样方便Cecilia写乐迷的名字,Cecilia给每个人的签名都写上乐迷的名字和她自己的名字,还画个心字,表示问好,非常细心热心。 伦到我前面这位女孩时,她问了Cecilia Bartoli 很多问题,Cecilia的助理显出有些烦躁,因为后面的队伍还很长,可Cecilia却非常耐心给她解答,还叫她上网获取图书馆查查,当她们谈到发声时,Cecilia还教了那女孩几招。 轮到我时,我们也说一会儿,我告诉她第一次听她演唱是在巴黎世界青年大会上,那时保罗二世教皇还健在, 她很高兴,她有求必应,我还告诉她在一个中文网站:文学城的音乐快递(YYKD) 也有一些朋友喜欢她的歌声,可以为音乐快递的朋友写几个字吗? 她非常高兴,欣然写下了:
To My Chinese Friends in YYKD - Cecilia Bartoli

我大概是排在队伍的中部,等她帮我签完名后, 时间已经是11:45PM, 她还是那么耐心,她看看排队的乐迷 然后说《It's moving on》, 我前面那位女孩说,今晚签名活动肯定要半夜1点才能结束。 我们几位乐迷一起走去地铁,大家议论的话题还是Cecilia和她的歌, 临别时我们没留地址什么的,因为大家知道彼此都是Cecilia 的乐迷, 说不定下次音乐会还会见面,相聚音乐会!

Cecilia Bartoli 不仅是一位优秀歌剧演唱家,难得的艺术家,更是一位热情,善良, 大气的女人, 非常喜欢她和她歌声!Ciao Cecilia !




当晚的演出节目单:

Il Giardino Armonico
Cecilia Bartoli mezzo-soprano

Sacrificium - La scuola dei castrati’

Nicolò Porpora Sinfonia from “Meride e Selinunte” Allegro
Nicolò Porpora "Come nave" aria of Siface from "Siface"
Antonio Caldara “Profezie, di me diceste” aria of Sedecia from “Sedecia”
Nicolò Porpora “In braccio a mille furie” aria of Mirteo from “Semiramide riconosciuta”
Nicolò Porpora Ouverture from “Germanico in Germania” [Allegro] – Adagio – [Allegro]
Nicolò Porpora “Parto, ti lascio o cara” aria of Arminio from “Germanico in Germania”
Francesco Maria Veracini Ouverture No. 6 g minor Allegro
Leonardo Vinci “Cervo in bosco” aria of Climaco from “Medo”
Leonardo Leo “Qual farfalla”, aria of Decio from “Zenobia in Palmira”
Francesco Araia “Cadrò, ma qual si mira”, aria of Demetrio from “Berenice”
Nicolò Porpora "Usignolo sventurato", aria of Siface from "Siface"
Carl Heinrich Graun "Misero pargoletto", aria of Timante from "Demofoonte"
Francesco Durante Concerto per archi No. 2 g-minor Allegro affettuoso
Antonio Caldara “Quel buon pastor”, aria of Abel from the “componimento sacro” "La morte d’Abel"
Nicolò Porpora Ouvertures from Cantatas “Gedeone” and “Perdono, amata Nice” Adagio – Spiritoso andante – Allegro
Leonardo Vinci “Quanto invidio la sorte… Chi vive amante” Recitative and aria of Erissena from “Alessandro nelle Indie”
Nicolò Porpora "Nobil onda" aria of Adelaide from
" Adelaide "







我就坐在这架仿古钢琴旁,声音很轻柔好听,跟乐队在一起齐奏是不怎么听得到它的声音。



管风琴?


我前面的一位歌剧谜,和Cecilia交谈甚欢






PS :

Review1 : BBC Music Magazine :
As the title suggests, Cecilia’s new discovery project revolves around the most famous castrato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the highly virtuosic and deeply emotional music that was written for those singers.
At the core of this project stand the city of Naples and the school of Nicolò Porpora (1786-1868). Some of the most famous castratos of all times, Farinelli and Caffarelli were amongst Porpora’s students.
Most of the works in the program have not been performed since the 18th century. Amongst others, there will be works by Porpora, Caldara, Giacomelli, R. Broschi, Leo, Araia a nd Graun .
Cecilia Bartoli is one of the classical music world's great stars, her fabulous voice and energetic devotion to her art earning her a loyal worldwide following, CD sales of over 6 million and many of classical music's most prestigious awards.
Those legions of fans, it must be said, have impeccable taste. This Italian mezzo soprano's beauty of tone and seemingly effortless precision in the most technically demanding of passages continue to amaze and invigorate opera lovers. Her repertoire choices and often innovative projects are all stamped with the Bartoli mark of individuality and excellence. To recent projects – a disc of music composed during 18th century Rome 's prohibition of opera, and an exploration of the musical world of legendary 19th century singer Maria Malibran – Bartoli last year added a wonderfully observed and ravishingly sung recording of Bellini's bel canto masterpiece La sonnambula.

‘Cecilia Bartoli stands apart from other classical artists with her talent for unearthing and breathing new life into long-forgotten music.’

Review2
Complaints recently lobbed at Renée Fleming and Angela Gheorghiu over shortchanging their concert audiences could not be levelled at Cecilia Bartoli. At the Barbican, like Judy Garland at Carnegie Hall, the Italian prima donna sang her heart out and could have gone on all night. Whether a less reckless expenditure of vocal energy might have yielded greater artistic returns is a moot point.

Bartoli was performing arias associated with the legendary 18th-century castrati, and her natural showmanship was in evidence from the moment she appeared in Dick Turpin get-out, with thigh-length boots, a scarlet-lined cape and a tricorne flamboyantly tossed aside as she took to the platform.

Cecilia is a true star. It is impossible to resist her bravado, and the audience duly went wild. But this was one of those occasions when her vices jostled with her virtues, and even her most ardent fans must have felt that the more virtuosic numbers did her no favours, pushing her way beyond the canons of bel canto.

In Porpora's Come nave and Nobil onda, for example, too much forced, threadbare tone marred the passages of coloratura, articulated in Woody Woodpecker style. Some squally high notes were sharply pitched, and others were squeezed rather than floated. This was kamikaze singing, and its over-assertiveness became very wearisome.

There were sunbursts. The moment the pressure comes off the voice and the pace slows, Bartoli still blossoms as a supreme musician, finely tuned in style, sure in breath control, firm in legato, and imaginative in her relish of the text. In Broschi's Chi non sente and Caldara's Quel buon pastor, she was the embodiment of baroque melancholy, and her delicious sense of fun came to the fore in Leo's Qual farfalla and Vinci's Chi vivi amante.

Yet there wasn't really enough good music to sustain a concert that lasted over two and a half hours, padded out with perky overtures and sinfonias played by Il Giardino Armonico.

Heard in bulk, the clichés of this period of music are all too evident, and I couldn't stop my mind wandering to an announcement in the programme that next June Bartoli will confront the challenge of Bellini's Norma. Now that I would like to hear.

( Cecilia Bartoli at the Barbican, review 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music/opera/6660250/Cecilia-Bartoli-at-the-Barbican-review.html


Review3 写得很挑剔

A Cecilia Bartoli concert is a package deal. You get a big personality, an extrovert show, a still-remarkable voice, and a lot of technically difficult vocal music on the margins of the repertoire from her latest CD. Plenty of people have had it with the Bartoli phenomenon. But a lot of others can't get enough. She packs a hall and they adore her.

Bartoli made a great entrance dressed like a pantomime principal boy. But this offering was not for the squeamish, especially if you buy the extravagantly illustrated CD. It's a celebration, if that is the word, of arias written for 18th-century baroque castratos, mainly by the Neapolitan composer and teacher Nicola Porpora, whose many pupils included the famous Farinelli. Most of the pieces chosen by Bartoli were either dazzlingly fast, enabling her to show off her coloratura, or spun out in the minor key, showcasing her often ravishing, but thinning, legato. Occasionally there was a novelty, like Porpora's nightingale aria from his opera Siface, complete with bird song accompaniment, and, more interestingly, a harmonically imaginative aria by the German composer Carl Heinrich Graun. In the end, though, most of these pieces merged into one another. And since Bartoli is anything but a castrato, the insights into the vocal art of this brutal tradition were necessarily limited. One spent a lot of the evening longing for some Handel, which only arrived in the encores.

The issue with Bartoli comes down to a clash between two things. On the one hand, she remains a brilliant vocal technician with an unusually rich if small mezzo soprano. On the other, in her later career she increasingly avoids singing anything of great musical significance, or anything in which she can be compared with others. She is a special and disturbingly evasive artist.

http://www.guardian.co.uk/music/2009/nov/25/cecilia-bartoli-review

 
 
 

新民周刊︰話說《蝸居》,我們怎樣活著?(組圖)


  


  擁有自己的一套“蝸居”是每個都市白領的夢想


  


  買房心切的購房者們蜂擁而至


  


  面對高攀的房價、工資不漲、預算有限的現狀,擅長精打細算,用小錢和小空間活出大生活的“蝦米族”群體隨之出現,其生活方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推崇


  


  中國的年輕夫婦大多有著“蝸居”般的生活


   我們怎麼活著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簡直豬狗不如。” 一名廣告策劃者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

  《蝸居》女主角海萍說︰“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連串數字蹦出︰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百四,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這講的是一個房奴,一個小三(第三者)的故事。這麼普通,卻打動人們的視听。《蝸居》的編劇六六說︰“每一個在寫字樓中擁有1平方隔間、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交、中午吃盒飯的人,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不管是熱播劇《蝸居》還是楊浦的殺妻自殺案,反映的都是轉型社會中都市白領在光鮮外表之下的不能承受之重。年輕人從來都是社會中壓力最大的族群,面對就業、結婚、生子等重重人生關卡如過山車般呼嘯而來,面對從學校到社會、孩子到成人的質的跨越,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愛情和面包的不可兼得,都讓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奔奔族”困惑而焦慮。

  當然,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可是在這樣一片蠅營狗苟的浮華下面,在爬得更高、漲得更快、走得更遠的理論指引下,“奔奔族”如何才能選擇另一種“幸福而平淡的生活”?

   99%的女人都是海萍

  她代表了大都市里辛勞打拼的大多數女性,在孩子、房子和票子組成的柴米油鹽間磨光了傲氣和理想。

  撰稿‧王 倩(記者)

  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找不到我的家,在人來人往的擁擠街道,浪跡天涯;

  我身上背著重重的殼,努力往上爬,卻永永遠遠跟不上飛漲的房價;

  給我一個小小的家,蝸牛的家,能擋風遮雨的地方,不必太大;

  給我一個小小的家,蝸牛的家,一個屬于自己溫暖的,蝸牛的家。

  ——鄭智化,《蝸牛的家》

  2009年上半年,紅了《潛伏》;2009年下半年,紅了《蝸居》。這現象就好比,理想主義再美好,我們總歸要回到現實。只是,《蝸居》成為社會熱議話題的走紅過程,有點不尋常。

  早在7月底,它已經在上海電視台電視劇頻道播出,差不多同時期,北京、南京、杭州和甦州等多個城市的地面頻道也都播出了該劇。當時片方沒有做任何宣傳,該劇在上海電視劇頻道開播初期收視率一般,但等到電視劇快播完時,已經創造了今年該頻道的收視率新高,而且在申城老百姓中引起了熱議。當時上海一家平日只登國內一線女星封面照片的都市時尚周報,僅僅因為編輯非常喜歡該劇,就讓毫無名氣的女星李念(妹妹海藻的扮演者)出現在了該報的頭版,李念的經紀公司對此也甚感意外,旗下大大小小明星多盼望此待遇啊,怎想輪到了這麼個不出名的丫頭。不過只此一家,其他媒體並沒有對這部現實劇給予太多關注。

  當時的《蝸居》就是這麼小打小鬧,幾個月後就大不一樣了。11月16日,《蝸居》在東方衛視首播,衛視頻道輻射全國的優勢在此刻放大了《蝸居》的社會效應。

  《蝸居》不是中國版的《欲望都市》,更不是“有兩個好爸爸版”的都市偶像劇《奮斗》。這部從房子問題說起的電視劇,其爭議性的話題迅速從“很黃很暴力” 挪開,轉向了房奴和都市生活的壓力,轉到了婚姻和情感的真諦,轉到了貪官和小三的道德扭曲。甚至有買不起房的年輕人在網上發言,這樣的電視劇也能獲許播出,難道政府有意調控高房價了嗎?他們相信文藝作品也是社會變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蝸居》現象再一次驗證了網絡時代議題設置的可能性和重要性。但不是所有的電視劇都能成為社會現象,《蝸居》是創作者對這個時代沉重生活的正面直視。高昂的房價如同蝸牛身上的殼,整個社會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在都市的快節奏下逐漸變異,人們到底還能承受多久?其實很多社會情緒本不該由一部電視劇來承擔,文藝解決不了實際的吃喝問題。

   菜價、工資、房價都是真實數據

  所有和編劇六六接觸過的人都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她的快人快語,她的回答總是很干脆,開頭會開個玩笑,甚至不忌諱拿自己開玩笑,只要耐心听下去,她到最後肯定會說出真實的想法。她會說,不看自己寫的電視劇,不喜歡評判自己的作品,不怕被觀眾砸磚頭。但是緊跟著就會詳細地解釋自己的觀點,她其實很怕被人誤解自己在作品里倡導的價值觀。她形容自己是銅牆鐵壁,“第一,我從不粉飾太平。第二,我從不說謊話,要麼不說,要說就說真話。”

  就在《蝸居》在東方衛視播出前,《新民周刊》記者專訪了六六,當時還未被卷入“露骨對白”風波的六六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異常風趣。這也是一種職業精神,因為當時正值宣傳期。幾天後《蝸居》過熱了,六六在自己的空間里宣布封嘴,她還沒習慣成為名人後毫無隱私的生活。

  為什麼想寫這個故事?為什麼這個故事會是這樣的發展走向?為什麼劇中人物的命運會是這樣安排的?六六說我不知道,“可能是我借了神之手。我下筆那時刻起,人物就有了他自己的靈魂,他會按照自己的意願去行走。古希臘有句話,創作就是藝術之神繆斯附在了你身上。靈感來時,就拼命地寫;靈感走了,你就去過自己的生活吧。我所有的作品都是這樣的。”2005年她花了20多天就寫出了轟動華人圈的小說《雙面膠》。

  《蝸居》最初就是六六寫給每一個在城市的寫字樓中擁有一平方隔間、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交、中午吃盒飯的人的。她在劇中寫的是江州這座虛擬的城市,但其中出現的所有和生活相關的數據,菜價、房價和工資等等,全部都是她從現實中找來的真實數據。但是2006年寫小說時的數據,用2009年的眼光來看顯然差得太遠,所以有人指責電視劇太假,就10萬元怎麼會造成這麼大的悲劇呢?“劇中所有的價格都是有出處的,只能說3年後,人民的生活更富裕了。”

  六六的寫作對象其實就是像劇中的姐姐海萍那樣的年輕人。沒有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女性們大多過著這般真實到殘酷,卻萬般無奈的生活,她代表了大都市里辛勞打拼的大多數女性,在孩子、房子和票子組成的柴米油鹽間磨光了傲氣和理想。而在姐姐的身邊,妹妹海藻看似被逼上梁山當了貪官的情婦,拿愛情當良心的擋箭牌,生活安逸,仿佛能夠一直保持著所謂的詩意浪漫和純真善良。

  海清最初拿到劇本時最想演的角色不是姐姐海萍,而是妹妹海藻,因為姐姐一點都不可愛,她的話句句如利劍。海萍在大多數觀眾心目中的評價果真如此,刻薄、虛榮、小市民,甚至很多人贊成一個觀點,如果不是她硬要買房子,海藻不會淪落到最終悲慘的結局。

  六六並不這麼看,“海萍是個正常的女人,她有我們所有女人正常的情感。我不懂大家為什麼恨她?因為她需要一套房子,把妹妹逼上了錯誤的生活道路?我不這麼看。她要一套房子,不是因為虛榮,她是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她對生活的抱怨,緣于她沒有踫到合適的機會,她在迷惘中爬行。一旦她找到了門路,她是不惜力氣的。她給我們大多數的平頭百姓一種希望,就是憑自己的努力,任何人都可以在這個欲望都市里站穩腳跟。而海藻,其實是她本人放棄了努力這一條道路。”

  如果把話說得再直接些,現實生活中的大多數女人都像海萍那樣的不討人喜歡。你有工作壓力,有還款壓力,要帶孩子,做家務事,還得時刻防著老公出軌,這樣的日子,還想讓女人風姿綽約、善解人意,還要有小情小調,真是挺難的。用六六的玩笑話說,海萍其實是99%正常女人現實生活的寫照。如果觀眾覺得她不可愛,也只能說明一點,我們大家都不太喜歡我們現在的生活。所以,她賦予了海萍這個角色承載社會主流價值觀的重任,她相信社會的進步靠的是一群積極向上努力奮斗的人,而她借筆成名,奮筆疾書,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分子。

   都市生活里無法回避的問題

  海藻的扮演者李念說,她走在大街上都被人罵做“小三”。出演了《渴望》的凱麗至今都被中國老百姓喊做“劉慧芳”,這是一部電視劇的成功,也是一個演員的悲哀。李念的未來是否也是這樣,現在還未知,起碼六六不覺得需要去安慰這個年輕的女孩。

  “捧殺和棒殺,都是走紅的途徑。沒什麼不好的,有人想被罵還得不到呢。而且你們只听到了她被罵的時候,我相信罵她的人大多是電視機面前的主流觀眾,可是你們為什麼不去听听那些偷偷摸摸在心里喜歡她的中年男性的聲音呢?我見到的40歲以上的男性對李念那個角色多多少少都有些幻想,他們就說非常理解宋思明為什麼會喜歡上海藻。只是他們比較陰險狡詐,不太善于在網絡上向公眾表達內心感受。”六六說,自己寫的都是社會最真實的反映,是都市生活里無法回避的問題。

  有所思,不代表著一定要行動。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就在于人有自控能力,尤其是為人夫和為人父的責任感。導演滕華濤強調,電視劇結局時的人物命運,完全表達清楚了創作者們對于角色的態度,“一個貪官的命運,一個小三的命運,在結局處已經表達得非常清楚了。當然你一定要問是否同情,一個單純的小女孩,最後走到了這個地步,最終我可能也唏噓過。但我多次強調過,其實在她剛走上第一步時,就決定了她最終的命運只能是這樣的。”

  六六自己撰文旗幟鮮明地支持宋太太這個角色。她說,也有觀眾給她反饋,希望改變故事的結尾,不要讓海藻和宋思明這麼慘,因為“他們是真愛”。現實中不僅男人可能喜歡海藻,很多女孩也會憐憫她,覺得她無辜。

  六六相信一句俗語,“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她在采訪時經常提到古希臘哲學家西塞羅的一句話——晚年幸福生活的盔甲,是之前悉心奮斗的歲月,“你是要享受自己努力奮斗得來的成果,還是希望獲得走捷徑得來的淒涼。這是一定的,你最終的結局就是你之前種下的果子。”

  所以最終,海藻和宋思明“罪有應得”,宋思明在被追捕途中主動撞向了卡車,海藻因為宋太太的毆打而流產,摘了子宮,從此不能生育。在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主創們看來,不能生育是一個女性最大的悲劇,而新新人類們還意識不到這點,甚至會覺得出國多好啊,于是“為小三說話”的帽子又被扣在了《蝸居》身上。意在批判“小三”現象的主創們只能干瞪眼,這不是瞎鬧嘛。

    路是你自己選的

  愛是她的劇本核心嗎?六六說,“妖精照鏡子”,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

  《蝸居》是編劇六六、導演滕華濤和演員海清這組“鐵三角”之間的第三次合作。總制片人金維一評價說,“這是近年來少見的現實主義力作。電視台這樣的戲不多,不是我們不喜歡這樣的題材,而是沒有太多的創作者寫得出這樣的力作。當初我們決定投拍該劇就是因為題材好,要找一個非常好的契合點來反映當下社會現實的豐富性、復雜性和矛盾性,那最好的選擇就是房地產。”

  歷代中國人可能都沒有過像現在這樣的局面,你有沒有買房子,買了一套房子還是兩套,可能就會影響你未來十年甚至後半輩子的生活,房子對人生發展軌跡的權重實在太大。金維一說,最終電視劇還是比較忠實地反映了六六原著小說的原貌,沒有像其他很多文藝作品改編時出現“這個不能拍,那個不能提”的局面。

  六六的作品寫的是家長里短,但在長期合作者滕華濤看來,“劇中蘊涵的是她對社會的思考,我的工作就是把她的思考轉化成畫面”。他們兩人從《雙面膠》(2007年)開始合作,到《王貴與安娜》(2008年)再到現在這部《蝸居》,正好把他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高速發展的社會之下,對于社會、家庭和愛情的思考全部放在了這三部戲里。

  滕華濤比六六年長兩歲,按照“三歲一代溝”來衡量的話,他們兩人可以算是同齡人,對事物的看法很接近。而且一個為男性,一個為女性,創作者的男女性別差異對于家庭劇的影響力也降到了最低。《雙面膠》的視野並不大,直接面對的就是小夫妻和雙方父母之間的婆媳關系和金錢關系。滕華濤的評價是,“我們所展示的,表面是一個婆媳關系。但我看小說時就對六六說過,她從婆媳關系寫起,其實真正想寫的是城市里兩代人的文化沖突,南方和北方的(地區)文化沖突,以及我們後來在《蝸居》里所展示出的一個在小城市出生到大城市闖蕩的年輕人的心態,他和都市人的不同。這個他,可能是大學畢業生,也可能是最普通的打工者。這在當時拍《雙面膠》時,我們並沒有足夠的篇幅來展現,所以現在我把它放在了《蝸居》里,這就是我拍《蝸居》的動因。”滕華濤說,他不想揭露社會陰暗面,他只是在講述大都市各個階層人群的心態。他的一句話已經傳開了,“不能天天都是湖南衛視”,人們也需要思考。

  《雙面膠》拍完後,導演滕華濤和女主演海清紅了。然後這個“三人組”又把六六在2003年寫的小說《王貴與安娜》拍成了電視劇,寫盡了一段40 年的婚姻中的爭吵與甜蜜。當時滕華濤在和六六就作品進行溝通時,發現“我們20多歲時,無論父母說什麼,都覺得煩,這都什麼老掉牙的事了,有什麼可以天天叨叨的;可是等我們到了這個年紀時才發現,他們說的是只有這個年紀的人才能感悟到的非常重要的東西。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小時候家長教育我們的‘做人的本分’。現在財富越來越多,但那些都不提了,好像不重要了,其實這些才是我們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王貴和安娜是中國式的英雄人物,我希望用一部溫暖的作品,讓他們兩人把一些正常的價值觀說出來,延續到下一代人身上。”

  這次,主創們又回到了帶點殘酷的寫實之路上,只是“正常的價值觀”這個想法沒有改變。就在拍攝《王貴和安娜》時,滕華濤想到了拍攝《蝸居》的理由,“我想要表達一種基礎的價值觀,我生活的改變要靠我自己的奮斗努力。我為什麼一定要讓海清演海萍,為什麼要在劇中強調海萍這個角色,我從來沒有讓劇中某個人站出來或者跳起來吶喊一句,你們不應該這樣做。我展示了一些東西,但這並不代表我認為這些是對的。反而,我給了人物兩種選擇的可能,其實你面前有兩條路,你到底走哪條路,是要你自己選的。”滕華濤說這番話時,網絡上尚沒有出現諸如“當小三比當老婆好”之類荒謬的觀後感,但顯然他已經預料到人們可能的反應。只是他沒有想到這種社會論調的反響會如此地強烈,差點把電視劇拖入了它本義的對立面。

  人們習慣了看到的是別人展示出來的繁華,繁華下的沉重往往不被外人所感所知。而《蝸居》展示的恰恰就是繁華下的這片沉重,很多人偶爾見一次沉重就會恐懼,事實上完整的世界里肯定既有繁華也有沉重,而每個人在完整的世界里都會有不同的選擇。為什麼《蝸居》會產生這麼大的反響呢?或許是因為它敢于直面真實的人生吧。

    7個真實版的《蝸居》故事

  上海,白天五彩斑斕,夜晚霓虹閃爍,但在繁華背後,其實酸甜自知。

  撰稿‧美 陸

  這座國際大都市里有很多和房子相關的真實故事,或許你會常常在《新老娘舅》里見到這樣的人和事,以下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幾個真實的故事。

  1. 32歲宅男死守亭子間

  32歲的王先生,父母是生活在外地的知青,他在高中時一個人回到了上海,住在了爺爺奶奶家。爺爺奶奶去世後,唯一的一間老廂房留給了他。

  他在這里一住就是15年。

  5年前他的戶口凍結了,說是要動遷。那時他有一個女朋友,催著他買房。王先生總是說,等動遷吧,房子就有了,自己的存款可以拿來裝修、買車、買股票。漸漸地,整個上海的房價都在漲,女朋友和他分手了,他手上的存款已經付不起首付。

  偶爾他會想,動遷了,我要把房子買在那里買在這里。但是,他現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等待,等待著動遷。他說,他準備好當一個釘子戶了,有了大房子,再去好好找個老婆。

  2. 換房換掉了骨肉親情

  驪阿姨早早就為兒子在市中心全款買下了婚房,寫的是兒子一個人的名字。兒子結婚後,精明的兒媳賣掉了市中心的這套房子,改在環線外買了一套更大的房子,理由是生了小孩,要改善居住條件,為此她還向公婆要了50萬元。驪阿姨心中有過不悅,但考慮到孫子,還是咬牙答應了。

  沒想到,僅僅半年之後,兒媳又以太遠、生活不方便為由,要把環線外的房子賣掉,重新搬回市中心,她再次向公婆提出,希望能援助他們房款加裝修款百八十萬。驪阿姨這回猶豫了。

  但兒媳竟然不管不顧地賣掉了環線外的房子,並在市中心看好了房子下了定金,揚言說,如果驪阿姨夫婦不拿錢出來,他們一家三口就將流落街頭。驪阿姨徹底憤怒了,她想明白了,兒媳如此折騰,無非就是為了把自己的名字順理成章地加到產證上去。結果,老人的積蓄被掏空了,同時被掏空的還有骨肉親情。  

  3. 要面包還是要愛情

  阿東和女朋友小君大學畢業後,進了同一家公司。公司規定,在職員工不得談戀愛,否則就開除。為了保住工作,兩個人隱瞞了情侶的身份。漸漸地,阿東成為了公司的年輕業務骨干,常常在各地奔波,聚少離多。而小君因為年輕漂亮,也得到了年輕有為的老板的親睞。

  當小君察覺到一絲不妥時,她告訴了阿東,不想再隱瞞他們之間的關系。可阿東卻覺得,現在正是賺錢的機會,我在這個公司站住腳了,不能輕易放棄;我賺錢,就是為了早點買房子娶你,大家忍耐一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阿東不知道他的話傷害到了小君。在女孩子看來,好像他愛的是錢而不是自己。阿東在外奔波,孤獨的小君在老板的鮮花攻勢、噓寒問暖和深情告白之下,不自覺地也愛上了老板,和阿東的關系也越來越遠。終于有一天,阿東拿到了一筆豐厚的年終分紅,他攢夠錢買房子了。可是小君告訴他,自己已經答應了老板的求婚,希望以後大家還是朋友。

  小君嫁給了老板,成了全職太太,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

  阿東離開了這家公司,買了自己的房子,開了自己的公司,雖然辛苦,但也一點點地有了起色。只是每個晚上,他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卻從來沒有找到過家的感覺。  

  4. 買房首期在哪里

  張瀾大學畢業後一個人來到上海工作,同事給她介紹了男朋友小沈。雖然張瀾對小沈的第一印象很一般,但小沈卻對她一見鐘情,經常給她打電話噓寒問暖。久而久之,兩人走到了一起。

  相處半年後,小沈父母就催著兒子趕快把婚事辦了,張瀾卻想等兩人攢夠了房子的首付款再結婚。小沈父母知道小珊的想法後,提出讓他們先結婚,婚後他們會給小夫妻50萬買房子的首付款。張瀾听了公公婆婆的許諾後,很快就領了結婚證,並舉行了婚禮。

  轉眼結婚已大半年。其間張瀾看了好多套房子,但每次打電話和公婆提到首付時,公婆都閃爍其詞。為此張瀾經常讓丈夫往家打電話催促父母給錢,小沈開始說父母答應給就一定能給,但催促的次數多了,小沈也開始不耐煩了,他改口說買房子不是父母分內的事。

  這時張瀾懷孕了,她對房子的事更加著急︰現在租的房子太小了,孩子出生後根本不夠住。于是趁懷孕休假,她回家和婆婆正面提起買房子首付款的事。令她沒想到的是,婆婆竟然說︰“我什麼時候答應了?”

  張瀾對于婆婆的出爾反爾非常氣憤,而丈夫的態度更加令她覺得自己受騙了。一次次的吵架令夫妻感情大受傷害,張瀾甚至萌生了離婚的念頭。但是腹中的小生命卻在一點點長大,無奈的張瀾真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5. 中年危機

  徐小姐和丈夫曹先生結婚15年了。當年徐小姐家庭條件不錯,一心要嫁給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後來認識了曹先生,他是農村人,經濟條件很差,從部隊剛轉業,身上只有5萬元存款,有工作但不穩定。因為沒錢,去北京玩時甚至露宿街頭,所謂的旅游就是坐公交車,從第一站坐到最後一站,看風景。不過他在軍校讀過建築工程專業,為人樂觀幽默,也很能吃苦。于是一個從小嬌生慣養的上海女孩,嫁給了一個來自農村的窮軍官。

  1995年秋,他們花了15萬元不到的錢,買了浦東楊浦大橋附近的64平方米的二室一廳當婚房。過去,徐小姐經常打的,在外吃飯;結婚後,她也養成了坐公交、在家做飯吃的習慣。1998年兒子剛出生時,曹先生辭去了一個月2000元的工作,和朋友們合伙開了一家裝飾公司,開始接廠房裝修的生意。 3年後公司賺了100多萬,他們後來又買進了兩套房子。

  老公的生意越做越好,在家的時間卻越來越少,經常就睡在辦公室。兒子越長越大,徐小姐把所有的重心放在了兒子的身上,但是晚上,偌大的雙人床總是少了一個人。偶爾曹先生回來了,也是一身酒氣倒頭就睡,連說話的時間也沒有。徐小姐常常嘆息,還不如當初兩個人坐公交車的日子。

  6. 單親的婆婆,何時才有自己的家

  華女士是一位離異的單身母親,兒子順利踏上工作崗位後,母子倆買下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自住。兩人的積蓄都被掏空,新房一直沒有裝修,想等到兒子結婚時。沒想到,兒子現在找的那位女朋友卻堅持不肯與婆婆同住,華女士只好計劃著在附近再買一套一居室獨自居住。

  然而日益高漲的房價令華女士越來越望而卻步,眼看著手里的存款與房價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遙遠,兒子和女友也陸續步入了而立之年。華女士想過自己出去租房,但是孝順的兒子又堅決不同意,在他看來,租的房子永遠不是真正的家,自己寧可不結婚,也不會讓母親獨自出去租房。就這樣,憂心忡忡的華女士不知道何時才能為兒子騰出結婚的空間。

  7. 為了房子,我把自己逼上絕路

  樂樂和康康是在上海讀大學時認識的情侶,康康是外地人,樂樂是知青子女,都是靠自己在都市里打拼的年輕人。工作了幾年後,他們倆共同的賬戶里面已經有5萬多元了,這在康康家鄉算是一個大數目,可是在上海,面對房價,這只是小小的零頭。

  工作的壓力讓樂樂焦躁不安,她質疑自己的能力,也懷疑康康有別的女人,兩人吵架的次數越來越多。不幸的是,康康真的和一個上海女同事有了感情。

  康康走了,他把兩人4年來存下的8萬塊錢,全部改在了樂樂的名下。樂樂沒有找到康康,那個戶頭里的錢卻一直在變多,康康還是在某個地方不斷給這個戶頭里匯錢。直到有一天,康康告訴樂樂,他決定和女同事結婚了,因為女同事有一套老房子,結婚用足夠了。康康說,從今天起我就不能給那個戶頭里存錢了,對不起。

  接下來的幾天,樂樂瘋狂加班工作,直到累倒。一則新聞讓她眼前一亮,瘋狂的樂樂辦了5張信用卡,套現13萬多,又拿著康康和自己攢的10萬多元,買下了一套離市區很遠的小戶型。終于有了房子,即使面對的是可怕的房貸,首付24萬,按揭60萬,每個月至少要還5000元,樂樂依然覺得很幸福。每天吃咸菜饅頭,找朋友和同學借錢時經常遭遇白眼,但她還是覺得,終于活出了這口氣。(感謝東方衛視《蝸居日記》欄目提供資料)

    殺妻和自殺

  在心理學家眼中,30歲左右的年輕人從來都是社會中壓力最大的族群。他們頂著學業、就業、生活三座大山的巨大壓力,被稱為是中國社會壓力最大、最水深火熱的“奔奔族”。

  撰稿‧陳 冰(記者)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

  發生于3年前的香港巴士阿叔事件早已被世人遺忘,但“你有壓力,我有壓力”、“未解決”卻成風行一時的流行語。

  你有壓力,我有壓力!誰沒有壓力?!

  身處于房價高、教育費高、醫療費高的“三高時代”,學習、工作、交友、結婚、生子、事業、家庭……樣樣惱人,事事煩心。

  電視台熱播劇《蝸居》將中國獨有的“一套房子引發的悲劇”上升成為全民大討論,變身籌碼的房子,讓愛情、婚姻、家庭統統變味。而不為房子發愁犯難的上海楊浦白領殺妻爾後自殺案,則將家庭壓力演繹成徹底崩潰後的瘋狂,徒留下19個月大的先天性心髒病患兒獨自承擔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在全民壓力時代,我們還不得不面臨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現代人的壓力提前了——18歲的孩子開始考慮找工作,才工作的人開始考慮養孩子,才有孩子的父母卻在憂慮孩子結婚……

    楊浦殺妻案

  發生在11月11日凌晨楊浦區仁德路文化花園的那場悲劇,至今仍然讓上海的市民震驚、錯愕。

  這對夫妻,有令人稱羨的工作、有價值200萬元的房子、30多萬年收入、兩輛私家車,還有一個19個月大的兒子……這個外人眼里似乎很完美的家庭,卻發生了一幕“夫殺妻後再自殺”的人間悲劇——小夫妻大吵一個晚上,丈夫在爭執中掐死妻子,然後跳樓自殺身亡。

  很快,關于這場家庭悲劇的各路小道消息甚囂塵上,馬上有人不遺余力地人肉搜索。整座城市都在討論這出駭人听聞的慘劇,而小三、婆媳關系等影視劇中常見的橋段也紛紛粉墨登場。隨著越來越多知情人的發帖,人們在種種蛛絲馬跡中得以拼湊出這對夫妻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的人生軌跡。

  案件的女主角程悅頻就職于西門子公司多年,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知青子女的經歷,讓她跟父母的關系並不融洽,內心深處隱藏著深深的不安全感,所以,這個長相精致的漂亮女孩在丈夫面前有著過多的依賴和“無理”,而在眾多的追求者中,也正是因為丈夫的寬容而成了她最後的MR.RIGHT。

  對丈夫的依戀,不時的“小女人做派”,偶爾的無理取鬧,程悅頻忽略了丈夫在工作上也會面臨種種壓力,她通過“作”獲得了釋放,可是丈夫卻無處可逃。漸漸地,程發現丈夫好像不太喜歡回家,甚至開始對她有些不耐煩,爭吵時有發生。程不時自責,但事後並沒有收斂體諒丈夫,反而情緒更大。

  根據與程多有交往的朋友透露,程懷孕保胎期間,程本人不適應娘家人來照顧她,她說原因是她跟自己母親感情很淡,反倒是對婆婆感到很親,因此婆婆照顧她比較多。可是基于生活習慣不同,比如對于物品的歸置,婆媳間產生了矛盾。程總是向丈夫抱怨婆婆的一些做法,丈夫對婆婆的責問一方面加重了婆媳沖突,另一方面開始感到事情並不完全像程說的那樣——而這一點,使得已經不和諧的夫妻關系更加趨于緊張。

  產後輕度抑郁,使得她更加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尤其是面對丈夫。工作上的惶恐,則加劇了抑郁。一年多前,程所在西門子公司跟她簽訂了一份幾個月的勞動合同,程當時的推測是公司可能會不再雇佣她。她對這樣一個不倫不類的短期合同感到非常失望。

  對失去工作的惶恐和對孩子先天性心髒病的擔心互相交織,程變得異常敏感而又焦躁不安,她開始變本加厲地“作天作地”,進而使得原本搖搖欲墜的婚姻關系雪上加霜。不堪其煩的丈夫最終走到了另外一個女人身邊尋求安慰,並要求和程離婚。

  盡管和丈夫沖突升級,甚至遭到丈夫的拳腳相加,程還是極力想挽回這段走在懸崖邊上的婚姻。她申請了公司內部的崗位調整,準備全身心地挽回丈夫的感情。但丈夫似乎鐵了心要離開這個“作女”,而且“只要房子,不要兒子”。

  程悅頻一度打算和丈夫離婚,但是基于對患有先天性心髒病的孩子治療的擔憂,程決定用不退讓作為策略來換取丈夫在經濟上的讓步。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經過一整夜的爭吵之後,悲劇還是發生了。

    與“魔鬼”的斗爭

  上海市滬家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賈明軍律師多年來一直從事婚姻家庭法律案件的代理和研究。在上班途中听到這則新聞,第一感覺就是“沖動是魔鬼”。在他經手的上百件離婚案件之中,夫妻雙方動刀見血的事件並不罕見。

  “在夫妻爭吵,一方沖動時,另一方很少能降下火氣、心平氣和,‘服軟’、息事,所有的案例中,配偶另一方都是‘火對火’、‘頂著上’,造成矛盾不斷激化,直至極致情緒迸發,釀成平靜心智後難以理解的舉動及悲劇。”

  賈明軍律師感慨,夫妻爭吵一般會被認為是“家務事”,即使警局、居委會介入調和,往往也是息事寧人,治標不治本,也難以治本。我國目前沒有夫妻關系理療的相應機構,婚姻生活危機、情感矯治、婚姻生活心理咨詢行業仍在初始階段,普通百姓對婚姻生活危機應急處理沒有準備,導致夫妻吵架裂痕和矛盾,只能大部分靠夫妻二人自然愈合。

  在賈明軍經手的上百件離婚案件中,一半以上跟第三者有關。在離婚率不斷上升,律師事務所業務蒸蒸日上的同時也帶動了另外兩個行業的火爆發展,那就是婚姻咨詢和調查公司。賈明軍曾經建議過許多鬧著要離婚的夫妻去做一些心理咨詢,同時,心理咨詢公司也會將那些婚姻確實無法挽回的客戶介紹給律師事務所。兩者的聯動導致有的律師事務所直接開出了心理咨詢室。

  同樣,為了徹底查清另一半以及“小三”的狀況,調查公司的業務量也大得驚人。僅調查手機通話單一項,就可月入過萬。在這場貓捉老鼠的“躲貓貓” 游戲之中,當事人甚至會為了某種目的使出“釣魚”的絕活。“為了讓另外一半對小三死心,專門派人誘惑小三出軌,以此來達到讓另一半回心轉意的目的。”

  如果說愛情是享受,那麼婚姻就是忍受。在誘惑日漸增多的今天,忍受“小三”、忍受出軌,大概是已婚一族在房子、孩子之外面臨的最大考驗。電視劇《蝸居》中“二奶”郭海藻的經歷就被不少年輕女人羨慕,在她們看來,被有權有錢的男人包養是件幸福的事情,這樣的老男人既可以滿足一個女人的所有虛榮,又可以輕易地完成人生的原始積累。如果上蒼真的給了這樣一個機會,她們一定會毫不猶豫地抓住它。在一個青梅竹馬卻幫不上忙的小男生,和一個一切都能幫你搞定的已婚成功男士之間,你會如何選擇?

  面對空前的社會壓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想法在聰明而又貌美的女人間迅速獲得市場,只要看看大學校園女生宿舍樓下每逢周末停滿的高級轎車就可見一斑了。因為“一個男的愛一個女的,什麼都先別說,先送上一沓鈔票,讓這女的有安全感,然後奉上一幢房子,至少在你傷了這個女人以後,雖然她的心失落了,可是身體有著落”。

  有不少人極其鄙視這樣的“奮斗”,但社會學家卻說,在一個價值多元的時代,我們需要尊重別人的選擇。每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如果真有人認為這樣的選擇有利于自己的人生,那也無可厚非。唯一該注意的是不應該將此大肆宣揚,影響他人。

    “奔奔族”

  其實不管是楊浦的殺妻案還是熱播劇《蝸居》,反映的都是壓力時代下的都市白領生活狀況。這是一群在理想與現實、情愛與家庭中面臨無數困惑而又備顯無奈的一族。有時現實的殘酷是那麼赤裸裸,以至于《蝸居》的編劇六六說︰“每一個在寫字樓中擁有1平方米隔間、月月還房貸、出門坐公交、中午吃盒飯的人,都能從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而在心理學家眼中,30歲左右的年輕人從來都是社會中壓力最大的族群。他們頂著學業、就業、生活三座大山的巨大壓力,被稱為是中國社會壓力最大、最水深火熱的“奔奔族”。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教授徐光興指出,這個年齡段的年輕人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處于激烈競爭的環境中,他們除面臨工作的壓力,還有成家、子女撫養和社會交往等諸多壓力,還有不少人剛剛結婚、孩子小,各種經濟壓力較大,工作機會和外界誘惑較多,發展空間也大,這些都會讓他們困惑迷茫,產生焦慮心理。如果這種心理不能得到有效舒解而日積月累的話,一旦發生某種觸發事件,他們就會將這種壓力一次性宣泄出來,往往會引發悲劇。

  更為重要的是,愛情是奔奔族心中永遠的痛!女奔奔族夢想白馬王子的浪漫,男奔奔族夢想著白雪公主的溫柔,但銅臭味粉碎了奔奔族的幻想,面對超級現實的只認績優股的MM,男奔奔族只能望洋興嘆!但是,自視甚高的奔奔族不希望“將就”,寧缺毋濫、一個人同樣精彩的觀點彌漫他們憂傷的心靈,愛情的貶值、一夜情泛濫讓很多奔奔族隱隱作痛,于是乎大批剩男、剩女出現在供求關系本來就失衡的婚姻市場。

  2009年,一部講述都市白領愛侶難尋的偶像劇《敗犬女王》在台灣大獲成功,轉而在互聯網上引起內地網民的極度共鳴。這位33歲、整天被工作塞滿生活的“白骨精”(白領、骨干、精英),縱然有高收入、高學歷和成功的事業,卻永遠感情無著,只能做一只人生戰場上的敗犬。

  不少網友有感而發,紛紛開始在網上“曬壓力”。

  “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簡直豬狗不如。” 一名網友稱自己做廣告策劃,為了掙表現,參加工作一年,沒有休過一個節假日,什麼雜活都在干,“現在還腰肌勞損”。

  “周圍的人都把我當入侵者”、“業績考核年年都在翻”、“馬上30歲了,結婚費用還沒著落”、“不敢懷孕,怕被開除”、“工資太低,怎麼耍朋友”等。白領們大倒苦水,天天加班,卻不比民工掙得多多少,還動不動遭遇老板的威脅︰你願干就干,上午把你fire(解雇)掉,下午就能找到一大堆候補!

  《蝸居》女主角海萍則代表千千萬萬白領說︰“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連串數字蹦出︰房貸六千,吃穿用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費三百四,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賬四百,至少!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這些數字逼得我一天都不敢懈怠。”

  安全感消失、經濟危機、人才過剩,導致年輕白領工作壓力大。而除了工作本身的壓力,單位中復雜的人際關系、同事間的互不信賴、以及領導獨裁方式引起的工作氛圍不和睦,使得都市人的朋友越來越少、工作越來越多,心里越來越累。

  在都市生活中,超過半數的白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疲勞。長期處于非正常的壓力下,人會出現神經衰弱的各種癥狀。一個明顯的特征是,城市人口的生育能力不斷下降,部分區域的調查數據顯示,已婚人群中不孕不育的比例達到了7%至10%。

  全國不少地方的生殖醫學專家做了一些調查和研究,他們發現,與三四十年前相比,男性每毫升精液所含精子數量從1億個左右已降至目前的2000萬到 4000萬個。在上海的專業精子庫中,提供精子的很大一批骨干力量是大學生。但從捐獻的情況看來,相當大一部分精液質量已經達不到要求,不但精子數量少,而且精子活力也不夠。再加上女性的過度晚婚晚育,導致很多家庭被動成為“丁克”家庭。

  即使那些有幸成為準父母的年輕人,上帝也多了一份考驗。流產、胎死腹中的慘劇時有耳聞,“保胎進行時”更是和剖腹產一樣,漸漸成了孕育新生命的常態。近日,知名國情專家胡鞍鋼撰文建議,中國應調整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婦生育兩個孩子。也許,真的需要我們擔心的是,當政策允許的時候,我們已經生不出來了。

    “房奴”血淚史

  福利分房早已成為明日黃花,住房公積金少得可憐,又趕上無恥之徒畜牲一樣遍地炒房,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才發現如果不吃不喝睡大街衣麻袋一年攢的錢才能買四五平方住房,貸款住進新房一點都開心不起來——要還20年的貸款啊!

  雖然房子不是一個筐,可以把什麼問題都往里面裝,但誰也無法否認,房子是當今中國社會最為敏感的一根神經。丈母娘推高房價也罷,敗犬女王助長房價飆升也好,無論關于房價的論調多麼離譜,都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上海收視率極高的家庭糾紛調解節目《老娘舅》,十有八九都跟房產有關。由房子引發的貪官腐化、人性扭曲、道德失衡、價值觀念錯亂,或家庭關系、愛情倫理考驗,在動蕩的房價面前,走馬燈一樣頻頻亮相。房價扭曲了現實,扭曲了情感,扭曲了人性,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11月19日《中國青年報》做了一則關于“幸福和房子的關系”的在線調查,八成被調查者認為“幸福和房子有關系”,這部分人中又有69.9%的認為“房子是幸福家庭所必需的”。但現實卻是,部分年輕人需要15到20年時間才能買套房子。高房價時代,那些囊中羞澀難買房子或者貸款艱辛供房的“負二代”正在遭受精神和物質的雙重沖擊。這就是“蝸居”時代——人生所有的夢想被一套房子給束縛住了。

  《蝸居》的主人公從決定買房開始,所有角色的命運都在不知不覺中轉變,從為了攢夠首付當“房奴”直至被一套房子壓垮愛情、親情乃至人生。其中最打動人心的部分,就是郭海萍夫婦購房的經歷,它真實再現了每個在大城市打拼的無房一族的艱辛過程。“賺錢的速度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30年的貸款還完,利息都滾出一套房子了”。當海萍終于出手買下了上海郊區的兩居室,卻收到無比諷刺的短信“江甦移動歡迎您”,真可謂命運弄人啊。

  無獨有偶,近日一位80後網友發帖《當房奴遇上甲流,公司落井下石》,傾訴自己的生活竟然和熱播電視劇《蝸居》的女主角一樣。

  “半個月前,我就開始嗓子干疼、發炎、發燒……雖然病情很快控制住了,但(確診甲流的)經濟壓力實在讓人難受。因為一年前買了房子,每個月壓著 5000元的房貸要還,兩口子的工資加起來也就每月1萬元出頭,還要過日子,贍養雙方父母,交際應酬,為孩子存錢……這次一病在家躺一天就少一天的工資,心里很急。”生于1985年、網名為“柔柔小茜”的天涯網友在天涯雜談發帖講述自己半個月來的經歷。

  好不容易醫院開出證明可以上班了,單位又以可能引起大家恐慌為由不讓“柔柔小茜”上班。無奈之下,“柔柔小茜”的丈夫不得不臨時找了一份兼職來籌集下月房款。“柔柔小茜”的遭遇引起許多網友的同情和感慨︰“這將是房奴們的常態,稍微出點狀況就壓力很大。”

  還有那麼一些人,也在為房子的事情犯愁。比如說海藻的扮演者李念。她希望自己的房子能夠更大一些,更敞亮一些,“那樣的房子,即使把爸爸媽媽接來住或者在家聚會也不會感覺局促。不過,那樣的房子在當下的北京很貴,即使我掙的錢比海藻那樣的女孩子多很多,買起來也會有很大壓力。”

  記者的朋友則在博客上寫了一段這樣的故事——

  同學C見面時,在我面前長吁短嘆,我問,為何?

  他說,我在愁幾時能買別墅。

  這就說嘛,誰沒壓力呢?就像誰不想過得更好呢?
 
 
 

任志強︰中國的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子(圖/視頻)

中國經濟網

  

  視頻︰任志強稱年輕人就應該買不起房


  


  
漫畫︰中國的房子太便宜了


  一部電視劇《蝸居》引起了全國範圍內關于當今持續攀升的房價和年輕人買房問題的熱議。大學畢業後踏入工作崗位不久的青年80後們究竟該不該買房?針對青年置業問題,任志強再次“直言不諱”︰年輕人就該買不起房。

  中國40歲以下購房比例全世界居高

  任志強說,如果從發達國家來看,30歲以下的人沒工作幾年,就靠自己獨立收入去買房的幾乎為0,非常少。如果未來收入不足以滿足住房按揭貸款或者購房支付能力的話,都買不起房。

  中國的傳統習慣讓大家不得不買房,所以年輕人購房比例居高。也就是說,在中國40歲以下的購房比例接近于60%—70%,這個比例在全世界都沒有過,原因就在于中國的房子太便宜了,原因也在于中國有一個巨大的50年左右的福利分房制度,所以讓大家更願意把擁有私有住房來作為自己的夢想。

  任志強說,在美國有一套房有一部車是夢想,如果在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都稱之為夢想,在中國30歲左右的人就實現了這一夢想,應該說中國的消費能力和消費觀念,已經遠遠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或者很多很多的發達國家。

  “居者有其屋”應改為“居者有其所”

  任志強認為,我國大部分的人都是在40歲左右才分到房子,30歲以下的人是沒有房子的。結婚常常是住集體宿舍,合住房子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任志強說︰“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要一下子超越自己的父輩呢?這里有一個最大的錯誤觀念,就是住房體系中,總是說居者有其屋,按道理說,應該是居者有其所,有地方住就行了。 ”

  附︰任志強“雷人”語錄

  1.“粉絲賣到魚翅的價格才叫泡沫。”

  “泡沫是世界經濟融入中國以後才出現的詞語。只有將粉絲賣到魚翅的價格才是泡沫。房地產就是‘魚翅’,而魚翅貴也不是泡沫,粉絲也是粉絲的價格,也不是泡沫。”

  2.“人人都買得起房 有其所者不應再買房”

  “有其所者不應買商品房,享受國家分配或限價、低價方式供給住房的不應購買商品房。正是因為對‘有其所’的理解變成了要有產權的“有其屋”才產生了社會的爭論和政策的動搖。”

  3.“房地產商需要囤地 地里有糧心中才不慌”

  “現在商品房的供應指標越來越少,今年也同樣,國土資源部說的81個城市增加這麼多供應量,80%是經濟適用房,20%是商品房。如果擔心下一頓沒有了,房地產是要囤地的,手里有糧心中才不慌。”

  4.“工資在漲 GDP在漲房價不漲就不對”

  “工資在漲,GDP在漲,房價不漲就不對了。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在收入增長時房價降低或者不漲,不符合經濟規律啊。”

  5.“中國人太有錢,房子太便宜”

  “為什麼中國30歲以下的買房佔比高達30%以上?就是中國的房子太便宜了。事實上,在歐美、日本、韓國,30歲以下的年輕人是買不起房子的。中國的年輕人也應該是這樣。而目前中國的年輕人,基本上是靠父母的支撐才能買得起房子,也就是典型的‘啃老族’。”

  6.“我們只是當丫環的。”

  “國有企業家、國有資本,政府讓干什麼就干什麼,不讓我們干房地產我就不干房地產。我們只是當丫環的,都是政府說了算。”

  7.“宏觀調控不為了讓房價下跌,是為了穩漲”

  “宏觀調控的目的不是為了讓房價下跌,而是讓房價穩定增長,不能因為房價沒有下跌就認定宏觀調控不到位。”

  8.“房價降了,房地產開發商有權不蓋房。”

  只要市場有需求,小戶型再多開發商也會繼續,因為有錢賺。房價上漲會吸引更多開發商來蓋房子;反過來,如果大家都不蓋,房價也就上去了——總之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

  9.“房地產就該是暴利行業”

  “沒有巨大的利潤支持,無法建設品牌,因此房產品牌就應該是具有暴利的。”

  10.“我是商人,不考慮窮人”

  “我是一個商人,我不應該考慮窮人。如果考慮窮人,我作為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就是錯誤的。因為投資者是讓我拿這個錢去賺錢,而不是去救濟窮人。”

  11.“沒買房的人都虧了”

  “沒有買房的人都虧了。”“人民收入還在漲,土地資源不能增長,這兩頭已經限制住了,那房價能不漲嗎?”

  12.“中國可供開發的土地還有很多”

  “其實中國有的是地,我從來沒有覺得中國沒有地了,9600萬平方公里,我們只佔了全國國土的0.3%,按同樣的人口密度,1%的國土就可以把中國的16億人全放在城市里,會用多少提出?用不了多少。”

  13.“高檔房本來就是窮人買不起的”

  “從全國的情況調查,中國擁有第二套住房的比例只佔8%,而這里面商品房的不到6%。高級的小區兩會期間全亮著,主要為了兩會時間用,這些房子本來窮人買不起的。”

  14.“公布發商成本等于讓男人公布老婆的三圍數據”

  開發商是絕對不能公布成本的,這等于讓一個男人把自己老婆的衣服全部扒光,讓大眾目測三圍是一個道理,所以基本上不可能實現。

  15.“我的房價不會降,讓外地甚至境外富人來買房”

  以“我的房價不會降”而頻遭記者圍堵的北京政協委員、北京市華遠集團總裁任志強,建議北京放寬二套房購買政策,讓更多外地甚至境外富人來京購房。房價本身就是控制人口增長與控制人口素質的門檻。過度擴張保障性住房建設,佔用巨大的土地資源,使得房地產投資量縮小。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英國7歲男童畫作遭藏家搶購 被比小畢加索/美國《新聞周刊》封面文章︰身陷危機的帝國
  • 朱元璋杀了多少人/冯云山的真面与假面/日本外侵鼻祖竟是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