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美國家庭領養3萬中國孤兒 他們過得好嗎?/ 關系網,中國的新宗族社會
發佈時間: 12/7/2009 4:37:29 PM 被閲覽數: 73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来自地狱的医生们/广陵晓阳
     

今天中午,我有幸聆听了Vivien Spitz女士的讲座“Doctors from Hell”( 注:我将之简译为“来自地狱的医生们”)。

1946年,年仅21岁的Spitz女士作为最年轻的法庭记者亲自经历和报道了著名的纽伦堡战犯审判( Nuremberg War Crimes Trials)。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个对世界二战中德国纳粹战犯的审判。第二年,Spitz女士作为6名法庭记者之一被选为经历和报道了对23名纳粹医生的审判(Trial of Twenty-Three)。二个审判,尤其是比较鲜为人知的对23名纳粹医生的审判,影响了Spitz女士的一生。她的同名著作《Doctors from Hell》记载了这些纳粹医生对人类犯下的令人发指、令人毛骨耸然、和令人心碎的罪行。受害者中大多数是犹太人,另外还有纳粹医生们认为的劣等民族吉普赛人,以及他们认为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身体和精神残疾人。Spitz女士在讲座中描述的事实和展示的图片敲打着我的心,有些图片令我流泪,有些图片令我不寒而栗。

在此,我不详细介绍Spitz女士在讲座和著作中所描述的。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网上查询或者购买她的著作了解详情。我要与朋友们分享的是她讲座中令我思考的三句话。这三句话的大意分别为:(1)二战中德国纳粹所作所为不仅仅是关于善与恶,而且是关于人们无视邪恶(indifference to evil)的教训;(2)当我们对邪恶熟视无睹时,我们就是在鼓励邪恶;(3)我们应该饶恕二战中德国的所作所为,但不应该忘记这些所作所为。如果人类忘记或者不承认二战中发生的这些罪恶,我们将容易重复犯类似的罪行。

Spitz女士的讲座使我联想起南京大屠杀、联想起二战中日本军人的邪恶行径、以及日本医生在其它国家(包括在中国)的罪行。Spitz女士的讲座也使我想到二战后日本和德国在罪行反省方面巨大的差异。“如果人类忘记或者不承认二战中发生的这些罪恶,我们将容易重复犯类似的罪行。” Spitz女士不是犹太后裔,而是一位德国天主教后裔。她如此地记载和暴露同一个种族人的罪行,而不是掩盖或者涂脂抹粉。在歌舞升平和强调和谐的社会里,如何保持清醒头脑?如何使正义的人们愿意以及能够指出社会的弊端和邪恶?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当我们对邪恶熟视无睹时,我们就是在鼓励邪恶。”

Spitz女士的讲座是为医护人员和医药科研人员上一堂医德课。纳粹医生和日本医生们的罪行发生在60多年前。然而,现今的世界依然有类似的罪行发生,只不过不是那么大范围和有组织而已。我记得不久前读到一条新闻。在中国一个偏僻边远地方发现一具没有器官的尸体。那是一位健康流浪汉的尸体。而他的多个器官却出现在广州一个著名的器官移植医院。同样,在我的女儿今年回国做义工的某个地区发生二起恶性谋杀女童案件。丧心病狂的凶手将二位受害女童的器官,包括角膜,都摘除了(《女儿所面对的现实(2):失学儿童及其它》)。如果不是有医护专业知识的人协助,外行人不可能做得如此彻底。善良的人们要保持警醒。“当我们对邪恶熟视无睹时,我们就是在鼓励邪恶。”

在讲座中,Spitz女士提到刚20岁出头的她参加“纽伦堡战犯审判”和“23名纳粹医生审判”的经历影响她的一生。从德国回到美国后,她一直被恶梦缠绕,法庭上所见所闻在她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使我想起写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张纯如女士。愿历史记住这些正义的记者和文字工作者!




音乐《Remembrance (the Schindler’s List)》

附:Here are the Twenty-three names as taken from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Third Reich by Louis L. Snyder (下载于网络)

The Indictments Were on Four Charges: 1) Common Design or Conspiracy; 2) War Crimes; 3) Crimes Against Humanity; 4) Membership in Criminal Organizations.

Name; Sentence
1) Becker-Freysing, Hermann ; 20 years
2) Beigelbock, Wilhelm ; 15 years
3) Blome, Kurt; Acquitted
4) Brack, Victor; Death
5) Brandt, Karl; Death
6) Brandt, Rudolf; Death
7) Fischner, Fritz; Life in prison
8) Gebhardt, Karl; Death
9) Genzken, Karl; Life in prison
10) Handloser, Siegfried; Life in prison
11) Hoven, Waldemar; Death
12) Mrugowsky, Joachim; Death
13) Oberheuser, Herta; 20 years
14) Pokorny, Adolf; Acquitted
15) Poppendick, Helmut; 10 years
16) Romberg, Hans Wolfgang; Acquitted
17) Rose, Gerhart; Life in prison
18) Rostock, Paul; Acquitted
19) Ruff, Siegfried; Acquitted
20) Schafer, Konrad; Acquitted
21) Schroder, Oskar; Life in prison
22) Sievers, Wolfram; Death
23) Welz, Georg August; Acquitted

Only 23 of the Nazi Doctors were put on trial and 7 of those were acquitted. Even the doctors that were sent to prison did not serve their full time.
    wenxuecity
 
 
美國家庭領養3萬中國孤兒 他們過得好嗎?

中評社    2009-12-06

    國務院僑務辦公室網站刊載了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龍登高介紹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孤兒概況的文章,全文如下︰  
 
  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孤兒,構成一種新的特殊移民形態,目前人數大約有3萬多人,而且以每周100多名、每年5000多名快速遞增。來自中國的被領養兒童增長最快,但歷年總數不算多,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推算,美國有中國養女約22880人,遠遠低于來自韓國兒童。

  領養一個中國孤兒,通常要花費15000美元,至少要等待18個月,這是國際領養中時間最長的。不過領養者仍然願意等待,因為從中國比較容易得到健康的嬰幼兒,在中國只生一個孩子的政策與重男輕女的傳統意識,使不少健康的女嬰遭到遺棄。另一個可能的原因,華裔與亞裔作為模範少數民族,華裔子女會讀書的印象可能有一點影響。而種族歧視觀念在大多數美國人心中和美國社會中已成為歷史。因此,?管中國人不像俄羅斯人一樣是白人,也不像南美一樣鄰近美國,但領養者仍為數眾多。2003年SARS肆虐時,中國政府一度凍結領養,許多領養者陷入煎熬之中。盼望了一兩年的孩子,眼看就要團聚,卻要繼續忍受等待。更受不了的是,SARS也在威脅著孩子。36歲的醫生Liz Collins心急如焚,他說,中國政府的決定使我考慮這國家現在是否安全,但不足以阻止我前往。“如果那危險,那麼我的孩子正身處危險之中,我能夠丟下我的孩子不管,只管自己安全嗎?”因此,5月23日,她毅然前往中國領回了7個月大的孩子。

  被領養的孩子“得到了很好的發展,這些被收養的孩子不會覺得孤單的。”研究人員阿特伍德說 。領養父母不辭勞苦,帶中國女孩參加各種學習與活動,如周末的漢語班,讓她們與同膚色的孩子在一起學習生活,並希望她們長大後能掌握漢語,並對中國文化感到自豪。一些民間團體也適時推出相關活動。50歲的詹姆斯還經營一個收養中國兒童家庭的網站。

  許多社會團體都針對領養兒童組織相關活動。耶魯大學的土生華人學生協會組織“兄弟姐妹︰領養華人兒童耶魯活動(Chinese Adopted Siblings Program at Yale)”,每年兩次。幼兒大多四五歲,他們與大學生都講純正的美國英語,有的大學生還能講點不流利的普通話。項目活動有︰校園游戲玩耍,有“夜市”,有獎活動,東方傳統娛樂活動,根據菜譜自做中餐等,豐富多樣。幼兒歡天喜地,大學生則很有成就感,白人家長在旁愉快地休閑與交流。養女家庭免費參加,2002年4月13日第一屆,參加者有60個領養兒童及其家人,80名耶魯志願者,共約200人。第二屆增加到240人。土生華人與新移民不易融合,但與這些小孩則很快打成一片,因為這些小孩只是出生于中國,一進入美國就生活在主流社會之中,比土生華人還主流化,但同時又從主流走出來學習中國文化。

  華盛頓地區舉辦有“銀色春天中國語言和文化夏令營”。此夏令營已舉行了三年,吸引了很多領養中國孩子的美國人,他們想要其小孩接受中國文化和語言的燻陶。該夏令營主管王小姐表示,華盛頓地區有大約550個美國家庭領養了中國孩子。他們的父母希望孩子參加周末中國學校,?管年幼的小孩有被迫學習的感覺。 筆者在康涅狄克州的一家華文學校的調研表明,孩子們並不反感周末中文班的學習,但相當一部分並不十分自願。父母隨堂伴讀,耳儒目染中國文化,有的還非常熱心地充當志願者,義務承擔各項事務。

  帶著孩子學習的過程中,這些美國父母也接觸、了解中國語言和文化。民主總統候選人克里家族因為收養重慶方方,一家人也跟著學習與了解有關中國的一切。克里的姐姐柯勒說,從吃餃子到中秋節嘗月餅,過新年的舞龍、舞獅,隨著孩子學習中國文字與文化,他們知道得愈多,就愈覺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他們決定要讓方方同時學習中國及美國文化。小孩學得快,反過來會帶動和促進其美國父母更多地了解中國文化。了解與溝通是消除歧視和偏見的最佳途徑。民主黨候選人比以往任何一個總統或候選人都更快地認同中國,甚至前所未有地干脆提出贊同一國兩制,一定程度上受到他所喜愛的重慶外甥女的影響。SUZAN夫婦在前往成都之前,就請華人朋友打印了一張日常用語詞匯,在飛機上就跟筆者學起來,如“不”、“餓不餓”、“要”等。她與丈夫很激動地和我談起來,“我很激動,等了將近三年”,她拿出照片,端詳著,充滿慈祥與希望。女孩有點兔唇,但經過手術後已經好多了。夫婦倆憧景著未來,“我要教女兒說英語,將來送我的女兒去學漢語,學鋼琴……”

  這些被領養而成為美國人的中國女孩,從中國孤兒院走向溫馨的異國家庭,從被救濟到被寵愛,生活條件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一點也不過分。Mark and Garland Tenholder記述了他們領養南昌女孩Jenny的過程,充滿喜悅與快樂,夫婦倆還要領養第二個女兒,為Jenny找一個妹妹,一家人在興奮地計劃著。 新墨西哥州琳達夫婦的養女,凱莉,因再生障礙性貧血,需要相配的骨髓,琳達不辭辛勞兩次前往亞洲尋找。

  這些孤兒既然成為美國家庭的孩子,就享受美國人幼兒補貼、免費義務教育和其他相應福利。美國的孩子不僅屬于父母,更屬于社會與國家,父母不能打孩子等法律保護兒童的權利。生育和領養孩子,美國人的觀念與中國人有所不同。中國家庭一般只有一個孩子,美國家庭要麼有幾個孩子,要麼一個也沒有。絕大多數中國夫婦都希望擁有自己的孩子,至少有政策許可範圍內的一個孩子。在農村,許多家庭還希望有一個男孩。美國人不一樣,許多夫婦年輕時不願自己生育和撫養孩子,有的希望撫養孩子但不想自己生育,或者願意養育孩子時已經失去生育能力。在這種情況下,不少夫婦通過領養孩子來享受天倫之樂,一盡為人父母的責任。另一種情況,妻子為家庭主婦,以撫養孩子為樂,當孩子長大成人,主婦在家孤獨難耐,通過領養孩子來繼續自己的角色。因此在美國不時可以看到,白人父母慈愛地抱著黑人孩子或黃種人孩子,也可以看到,一個家庭里有白人孩子,又有黃種人孩子和黑人孩子,一個家庭成為一個小地球世界。據美國政府的統計,2000年美國生活有160萬18歲以下的被收養兒童,佔總共6500萬兒童的2.5%。

  被領養中國孤兒,雖然人數不多,但作為一種新型的移民,處于美國主流社會之中,容易受到主流的關注,一方面孤兒會迅速美國化,另一方面也會以其中國文化因子影響美國社會。茲建議︰

  其一,簡化手續,促成這種新型移民。美國人的生育形成分工,並且形成全球化下的生育分工與人口流動。領養兒童在美國存在一定的社會需求,這也是一種正常的現象。顧慮會給中國丟面子是多餘的,相反會成為促進中美交流的一種紐帶,尤其是長遠來看有著很大的積極影響。再者,中國社會目前還不能為這部分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與成長條件。因此,應該疏通渠道,簡化手續。目前在中國領養孩子手續最為繁,耗時最長,一大摞文件、表格令人望而生畏。建議減少國內的涉外領養部門,減少環節,中國收養中心主動與美國收養服務中心(HOLT ADOPTION SERVICE CENTER)協商,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手續。但應保存和保持聯。

  其二,由有關民間團體,建立信息庫,與領養孤兒及其家庭保持聯,逢年過節發送賀卡;邀請全家來中國參加夏令營活動,讓中國移民與其美國父母一起了解中國社會和中華文化;應對方要求幫助聯親生父母;應對成長過程中可能發生的事態。孩子往往成為一個家庭的太陽,會正面和積極地影響和改變一個家庭,一對美國夫妻又會影響周圍的美國人,如此中國文化在美國主流社會中將無聲潤物。但她們成長的過程中,她們被領養的身份,她們的黑頭黃皮膚,也會給她們獨特的人生歷程與感悟 。

  其三,建議學者展開追蹤調研,這一獨特的華人移民群體及其美國家人,她們的成長過程及其與美國家庭、社會的互動,呈現出與其他移民群體迥然不同的狀態,並與中國社會、中華文化產生相互影響,從而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與現實意義。

 
 
 
 
 



 

關系網,中國的新宗族社會

落基山人

到了西方的中國人,第一感覺往往是,在路上,踫上個陌生人,還是老外,可這個陌生人的老外會跟你打招呼,早上好之類,我們中國人很不習慣,因為我們在國內已經被教育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這個教育不僅僅是理論上的,因為有許多現實的例證擺在那里,血淋淋。跟陌生人搭話,沒有好下場。


但你能由此就判斷中國人沒有禮貌或沒有人情味嗎?不能。因為中國人是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的,在自己的若干個小圈子中,中國人很熱情,也很有人情味。只是,與西方人不同的是,中國人的圈子有點小而已。家庭的圈子,親戚的圈子,同學的圈子,朋友的圈子。中國人的圈子是以自我為中心一層一層向外擴展的。而馬路上踫到的陌生人當然不在這個圈子內,冷淡一點也沒什麼關系。中國人也不習慣幫助陌生人,有什麼事,現在的第一反應是打手機,叫朋友來。


那麼西方人難道沒有圈子嗎?肯定有。比如眾所周知的肯尼迪家族,現在還有那個布什家族。當然還有以教育背景為圈子的,如哈佛大學的畢業生等等。而且西方人還光明正大地有一個推薦制度,你要找工作,就得有人推薦,這個推薦還非常的重要。你在哪一個圈子中,你被哪些人推薦,是非常重要的,決定你的未來。


有圈子,就是有情有義,但不一定有公義。而沒有了公義,這個社會就會變得不平等,就會形成等級。只是西方很幸運的是,有了基督教的這個平衡在,既有圈子,又有基督的公義在,這樣社會上的公正還能保證。那個推薦制度也還不會完全的腐敗。


中國人有圈子,人在圈子中也會有情有義,但由于沒有基督教的平衡,公義和公正就會打折扣。也因此,中國人的推薦都很私人化。現在的北京大學在全國的中學里搞推薦上大學,目的是好的,可會有什麼結果呢?不知道。老毛當年也采用過推薦上大學,即工農兵學員,結果如何?


我們看,水滸中的英雄們都很有情有義,他們中如有一個落難,大家都會來幫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所以義是第一位的。只是,這個義可能沒有憐憫,沒有公正在。朋友說,我有一個仇人,要殺掉,水滸弟兄會毫不猶豫地說,我來干,我來殺掉他,而不問什麼緣由,也不問是非。

這就是中國人的情義與圈子。很獨特的。


那麼,中國人的圈子為什麼會這樣呢?有沒有什麼傳承在呢?當然有,其傳承就是中國已經持續了幾千年的宗族社會。



中國人在歷史上有很長的時期是生活在宗族社會中的。就是在一個地方,一個大家族,大家都是親戚,有遠有近,家族里有大排行,如老毛,在小家庭里是老大,但在毛氏家族里的大排行是13,人稱13伢子。在這個宗族社會里,有時會發生一些很有意思的現象,即一個6歲的小孩,可能是一個年紀50歲了的人的爺爺。50歲的人要叫這個6歲的小孩為祖父。這很普通,因為輩分大嘛。


筆者2002年回國的時候到過黃山腳下的兩個世界人類遺產之地,一個是宏村,一個是西遞。這兩個地方也是李安拍《藏龍臥虎》的外景地。都是村子,每個村子都有上百間白牆黑瓦的很高大的房子,村子里還有小河流過,這小河是人工的,是為了吃水和洗漱洗衣用的,非常的干淨,是流水。每家都有天井,都有牌匾,都有若干治家的格言掛在牆上,當年肯定非常的富裕。村子外面還有天然的小河,將村莊與外界隔開,有的地方是用牆隔開,一定是為了安全的緣故。整個村莊自成一體。村前的廣場還有歷代所得的皇帝所賜的牌坊。西遞與宏村是徽商們的杰作,也是徽派建築的經典之作。也因此被憑上世界人類遺產。


筆者看過這兩處的村莊,對什麼是中國的宗族社會有了感性的認識。而且,村莊中有祠堂,還分男女,有男祠堂,女祠堂,當然還有大戲台。祠堂是宗族開會的地方,是討論整個村子一切大小事的地方。有族長。原來沒有女祠堂,後來因為男人都常年在外經商,族里只剩下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大小事都要由女人們來決定,于是才又建了一座女祠堂。祠堂都很高大和敞亮,四周有牌匾,上面多寫著禮義廉恥這幾個字,而且多是名人手筆。好像西遞村祠堂的字是曾國藩的。



一個宗族,大家的關系是非常的緊密的,是互相幫忙的,無論是經濟,還是教育,還是婚喪嫁娶與傳宗接代,大家都要管。比如,你家沒有兒子,那就可以從別的家過繼一個。好像周恩來就是被過繼到別人家的,周的搞人事關系以及察言觀色的本領,就是在大家族中歷練出來的。


到了49年以後的新中國時代,農村的宗族社會衰落了,因為很快有了人民公社了。但在城市中,又形成了新的宗族社會,那就是單位。


50年代到90年代,城里的單位是人們生存的核心所在。你一進入單位,就基本要干到死。于是,你的所有的一切,單位都管。經濟,就是錢,當然要單位發;房子,要單位分;結婚,也要單位開證明,婚禮,單位一般也要參與;計劃生育,單位也要管;你有什麼事,如被抓進公安局了,要單位的人去領你出來;你若死了,單位要開追悼會,要給你辦喪事。總之,你的一切幾乎都盡在單位的掌握之中。也因此,你的朋友與人事關系基本就在單位中。人們在單位中的關系是比較緊密的。這是中國當時的新宗族社會。與日本的企業有些相像。而你一旦離開了單位,你就是孤魂野鬼,你就會被整個社會排除在外。在5060年代,你若沒有單位的介紹信,你是寸步難行,坐火車上外地都不行。


但是中國社會到了90年代,尤其是98年停止福利分房之後,一切就開始變了。單位還有,但單位的職能沒那麼多了。除了發錢,別的基本不管了。同事之間的關系也不那麼密切了,當然,人情味也就淡了。人們的朋友也不局限在單位之中了。人們也可以跳槽了。


那麼,中國人沒有了宗族社會嗎?有的,變成了關系網了。


現在的中國人活著,必須要編織自己的關系網,至于在那個地方干還是次要的。


這個關系網一般由幾個層次組成。一個是親屬關系,小家庭的,大家庭的,包括父系和母系的兩個方向,可以伸展出去到幾代,堂系和表系,都在範圍中;另一個是同學關系,從幼兒園開始,幼兒園同學,小學同學,中學同學,大學同學。不僅是同學本身,還包括同學的家長都在關系網中。


現在的人,為什麼那麼重視學校,不僅僅是為了受比較好的教育,更大的是為了編織好的關系網。你的同學中有部長的兒子,有省長的孩子,市長的孩子,那是不一樣的。現在很多富人家的小留學生,因為受教育是在西方,錯過了在中國本土的中學時代和大學時代,他們很多人回到中國後都很後悔,為什麼?因為他們失去了中學和大學非常有用的關系網,人脈網。大學更重要,因為你一旦是某一個大學出來的,你就與所有這個大學的畢業生是校友關系,不僅僅是你那個年級和你那個班的同學而已。這個資源是太重要了。為什麼在中國的官場有清華幫?其實在中國所有的地方,幾乎都是以學校來劃分勢力範圍的。而學校的好壞也很重要,因為好學校的學生以後的發展,平均來說要比一般的學校要好。



而在現在的中國,因為傳統意義上的單位有點瓦解了,人們對關系網的建立就更加重視了。

為什麼大家都拼命地開各種同學會,就是這個原因。


除了親屬和學校的關系網之外,還有各種的網,甚至你是哪一家俱樂部的成員,你是玩什麼的,如圍棋,釣魚,騎馬,登山,滑雪,共同的愛好也可以建立關系網。當然,有共同的色情愛好也可以建立網。很好玩呀。


在這個網中,人們可以交流信息,可以相互進行投資,甚至可以同生死共患難。


宗族社會有一些的價值標準與取向,其中比較重要的是,血緣,情義,遠近。這些的價值觀也被繼承到關系網中了。因此,中國人的關系網中,公義和正義是不重要的,所謂情義無價。情義的關系是不講正義的。重要的血緣,情義和遠近。誰和你的血緣近,情義近,誰和你的血緣遠,情義遠那是要分得很明白的。這里的血緣已經超越了天然的血緣,包括同學關系和朋友關系都可以進入血緣的概念。


現在,中國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如果沒有關系,那是非常的難的,尤其是好工作。硬件上都要有,文憑之類的,但軟件上那就要拼關系了,主要是拼父母的關系網如何。包括公務員,公務員是要考試的,但考過之後,如何,還要看關系硬不硬。而且,現在國內是國企開始吃香起來。筆者原來的單位,也不是什麼特別好的單位,但這次回國筆者听說,今年要進16個人,報名參加考試的有4000人,哇,想不到呀。


對于海歸也是如此,如果你只是一個拿個海外文憑的學生,沒什麼用,回國後當然還要看關系,看你父母、親屬,你的同學和朋友的關系如何,你的人脈關系硬不硬,否則,你是什麼都干不成的。


關系網,就是中國現代版的新宗族社會。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流行古典/大調查︰通脹離我們還有多遠?/最後的背叛──恩格斯臨死揭露馬克思
  • 中文好歌/二戰男女失衡 甦聯婦女與日戰俘有染屢禁不止/《蝸居》集結社會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