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留美秀才群體 /世界上最辛酸的生存方式
發佈時間: 12/7/2009 4:40:05 PM 被閲覽數: 256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黑暗和光明:探访柏林恐怖刑场/广陵晓阳

     
【前言】:在去年寒假旅程中,我没有在博客记录下我和全家柏林之行的日记。因为写到柏林,我必定会写到探访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而写到探访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我必定会提起第一次德国之旅探访达豪集中营的感受,那是我最不愿意想起的一段思想活动。然而,本周三参加Vivien Spitz女士的讲座“Doctors from Hell”(《来自地狱的医生们》)勾起了我的回忆。参加完讲座后,我很难过的原因之一是我想起了我在探访达豪集中营时的思想活动,我有极大的可能是对纳粹所作所为沉默无言者之一。我向先生和一位非常好的女友分享了我的感受后,他们都用“知耻而后勇”来鼓励我。但愿如此吧。我祈祷我永远不会被放在那样的环境被迫做选择。我更加祈祷二战那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


《黑暗和光明:探访柏林恐怖刑场》


沿着柏林著名的查理检查站向西走,在Niederkirchner街道8号,有一个露天照片展。那是没有太多人知道的Topography of Terror露天照片展。 Topography of Terror,有人将之直译为“恐怖地形”,有人将之意译为“恐怖刑场”。这个场地曾经是纳粹警政总部所在地。其附近曾经还有其它最为恐怖的机构:盖世太保总部、纳粹党卫军中央司令部、党卫军安全局以及1939年以后的帝国保安总处。多少亡魂曾经在那里被残酷地葬送。这些建筑在1945年被盟军的炸弹摧毁。那段不光彩的历史应该是德国人最不愿意提及的。然而,为了记住历史教训,不重蹈覆辙,德国政府和人民勇敢地面对国家历史上的黑暗。1987年,他们在这里举办了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直至今日还在继续。

提到探访柏林恐怖刑场,不得不提起我和全家第一次德国旅程探访的达豪集中营。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们有幸每年出国旅游,曾经探访过20多个国家。无论是富裕发达的国家,还是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一个象德国那样使我省察自己的灵魂。我们二次探访德国,前后相差近10年。第一次旅程主要集中在德国西部和南部,包括探访了慕尼黑和离慕尼黑80公里左右的达豪集中营。探访达豪集中营的经历终生难忘:不仅仅是那些亡魂承受的苦难与折磨令人泪流满面;不仅仅是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以及令人毛骨悚然的焚尸炉;还有我探访时的思想。当时,我对人类对人类有如此残酷的行为难以置信;我对人性充满失望,甚至绝望;我省察自己时可怕的发现了自己的软弱和卑微。当时我想,如果我不幸生为达豪集中营关押的“犹太人、政府不喜欢的人”(吉普赛人,身体或精神残疾人,等等),我是没有勇气和信心忍受那么多的苦难与折磨。我很可能会选择鱼死网破或者自杀。如果我幸运的生为“优等民族”,即使我不狂热地追随希特勒,我会对纳粹所作所为保持沉默和明哲保身。我绝对没有勇气成为达豪集中营关押的“政治犯、宗教界人士”。当时,我被自己的想法都吓了一跳。曾经,我自认为自己是一个正直、敢说敢当、和有良知的人。原来,我是那样的软弱与不堪。

如果说探访达豪集中营使我发现人性的黑暗与丑陋,那么探访柏林恐怖刑场则使我发现黑暗中人性的闪光。我和全家第二次旅程主要集中在德国东部和北部。刚开始准备行程时并没有包括柏林。在欧洲国家许多首都中,柏林在文化、艺术、建筑等方面对我的吸引力不大,还不如德国其它一些城市。然而,我在美国认识的二位德国朋友强烈推荐我去柏林看一看,是他们告诉了我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

我和全家在柏林住了二个晚上,停留了二天,其中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了探访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其实,展览地并不大,图片也不是太多。如果一晃而过,用不了一个小时。但是,我和全家却用了一个上午阅读和思想那些图片,比我们原来计划的时间长了许多。每一张图片就是一个故事,其文字介绍将人带进了那个黑暗的岁月。那一个个在黑暗中为真理和正义与纳粹抗争而牺牲的人所作所为感动着我们。这些勇敢坚强灵魂中的许多人原本有高官厚禄,完全可以随波逐流过着舒服的生活。然而,为了正义,他们牺牲了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露天照片牺牲者中,少数人是为了个人政治利益与希特勒抗争;许多人是为了民族利益,感觉到希特勒这个恶魔将给德意志民族带来灾难;还有许多人是从人类普世价值出发,感觉到希特勒和纳粹所作所为是对人性的践踏。其中一位正义军官在狱中写给妻儿的绝笔信令我泪流满面。

对我来说,探访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是一次心灵的洗涤。


相关帖子:
《来自地狱的医生们》




音乐《Remembrance (the Schindler’s List)》


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介绍


恐怖刑场:露天照片展场地曾经是纳粹警政总部所在地。几十年来,这块位于柏林重点发展区域有充分利用价值的土地一直原封不动保留至今。恐怖刑场上方的柏林墙是现存的第二大段柏林残墙。


恐怖刑场地貌照片


为了追求正义与和平而牺牲的英灵们 (此照片下载于网络)


审训、关押“犯人”的地下室(此照片下载于网络)


恐怖刑场上方的柏林墙另外一面


位于柏林市中心纪念500多万二战中死难犹太人的“大屠杀纪念碑林”。我特别尊重和敬佩德国政府和人民对二战的反省。

   wenxuecity
 
 
中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留美秀才群體
送交者: 哆哆  2009年12月04日[教育學術]

在中國古代史上,秀才、舉人、進士等系列科舉功名都是眾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鑒于舉人和進士的層次高、人數少的現實情況,普通人只敢想不敢輕言實現。

唯有秀才這個耀眼的字眼是鄉村百姓可能有心力和財力實現的,也是一般人能接

觸到的讀書功名之人,實際上,數不清秀才才真正是中國封建社會鄉村中官方及

其文化意識的代表,是農村孩童致力實現的願望。

    尤其值得古人樂道和歡喜的是,與中進士和舉人的艱辛長途不同,相當一部

分聰穎的人很小年齡就能考中秀才。不說以前,就說近代既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如左宗棠14歲中秀才、李鴻章中秀才時17歲,天資超群的梁啟超更是在11歲便中

秀才。不過這些都是零星個別的情況,一般中秀才的年齡還是和曾國藩一樣二十

以上的年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有那麼一批人一起在十歲左

右的年齡便都被官方認定秀才資格,他們就是中國第一次官派留學生——120名

留美幼童。

    在容閎的催動下,清政府雖然決定派遣留學生出國,但是也頗有疑慮,當時

的中國民間社會對此更是極度懷疑,甚至畏之如虎。在這種情況下,曾國藩、容

閎等人不得不想盡一切辦法來吸引百姓送自己的孩子留學,其中一條措施便是給

予一定的出身,在他們擬定的章程中有如下規定︰

    選送幼童出洋每年以三十名為率,四年計一百二十名,駐洋肄業十五年後,

每年回華三十名,由駐洋委員臚列個人所長,听候派用,分別奏賞頂帶官階差事

。此系官生,不準在外洋入籍逗留,及私自先回,遽謀別業。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一句“此系官生”,也就是說他們是官府教育機構的學生

,而明清時期的秀才專指府(或直隸州)學、縣學的生員。很明顯,在這里清王

朝一開始就給予他們以秀才的資格。而後歷經艱難,終于招夠四批一百二十名幼

童。關于他們當時的年齡,史載如下︰

姓名
 年齡
 姓名
 年齡
 姓名
 年齡
 姓名
 年齡
 
蔡紹基
 14
 蔡廷干
 13
 梁如浩
 12
 唐榮浩
 13
 
鄧士聰
 14
 鄧桂廷
 13
 唐紹儀
 12
 唐榮俊
 14
 
容尚謙
 10
 黃有章
 13
 唐致堯
 13
 吳其藻
 12
 
張康仁
 14
 梁金榮
 14
 容耀垣
 10
 譚耀芳
 10
 
譚耀勛
 11
 容尚勤
 11
 徐振鵬
 11
 黃耀昌
 13
 
蔡錦章
 14
 張有恭
 12
 鄭廷襄
 13
 劉玉麟
 13
 
程大器
 14
 唐國安
 14
 徐之 
 12
 盛文揚
 12
 
歐陽賡
 14
 唐元湛
 13
 鄺賢儔
 12
 陳金揆
 12
 
史錦鏞
 15
 卓仁志
 12
 鄺景揚
 13
 陳紹昌
 13
 
鐘俊成
 14
 李恩富
 13
 楊兆楠
 13
 陳福增
 14
 
鐘文耀
 13
 李桂攀
 14
 楊昌齡
 12
 梁金鰲
 11
 
劉家照
 12
 宋文
 13
 曹嘉爵
 12
 陶廷賡
 12
 
陸永泉
 14
 陳佩瑚
 11
 曹嘉祥
 11
 潘斯熾
 11
 
潘銘鐘
 11
 鄺景垣
 13
 黃季良
 13
 林聯輝
 15
 
何廷BR> 13
 鄺永鐘
 13
 林沛泉
 12
 林聯盛
 14
 
梁敦彥
 15
 甦銳釗
 14
 盧祖華
 11
 馮炳忠
 12
 
黃仲良
 15
 梁普時
 11
 周長齡
 14
 梁丕旭
 12
 
陳鉅溶
 13
 梁普照
 13
 祁祖彝
 12
 鄺炳光
 13
 
陳榮貴
 14
 方伯BR> 13
 朱錫綬
 10
 鄺國光
 13
 
鄺榮光
 10
 容  揆
 14
 曹茂祥
 10
 沈壽昌
 11
 
吳仰曾
 11
 溫秉忠
 12
 康賡齡
 12
 陸德彰
 13
 
曾篤恭
 16
 吳應科
 14
 沈嘉樹
 11
 吳煥榮
 13
 
黃開甲
 13
 吳仲賢
 14
 周萬鵬
 11
 周傳諫
 11
 
羅國瑞
 12
 曾  溥
 12
 朱寶奎
 13
 周傳諤
 13
 
錢文魁
 14
 陸錫貴
 13
 宦維城
 10
 朱汝淦
 11
 
牛尚周
 11
 張祥和
 11
 孫廣明
 14
 金大廷
 13
 
曹吉福
 13
 王鳳陛
 14
 袁長坤
 12
 王仁彬
 12
 
詹天佑
 12
 王良登
 13
 吳敬榮
 11
 沈德輝
 12
 
石錦堂
 14
 丁崇吉
 14
 程大業
 12
 沈德耀
 14
 
黃錫寶
 13
 陳乾生
 14
 薛有福
 12
 黃祖蓮
 13
 

   可見,他們當時的年齡大致就是梁啟超和左宗棠考中秀才的年齡,即十歲到

十五之間。雖然他們不是考上的,但百余名這麼年輕甚至幼小的孩子一起成為大

清的秀才,的確是中國歷史上的奇觀。這背後,隱含著早期留學教育歷程啟動之

艱辛!!!

 

(圖文)世界上最辛酸的生存方式 只為活著

中國圖騰網    2009-12-07

    生活艱辛 父子兩代相繼賣腎求生

  在巴基斯坦,由于生活條件惡劣,許多居民艱難度日。為維持生計,許多人不惜賣腎賺錢,一些家庭中甚至發生了多人相繼賣腎還債的現象。在首都伊斯蘭堡的姐妹城市拉瓦爾品第,一戶父子兩代都在磚廠打工的家庭生活貧困,父親、兄弟、妻子相繼賣腎還債維持生活,一個腎10萬盧比,約合1200美元。他們身上的刀疤似乎在向人訴說著生活的無奈和辛酸。

  巴基斯坦兒童為生存被迫在邊境走私糧食等物品

  由于巴基斯坦國內局勢動蕩,為了生存,一些孩子被迫在邊境地區走私糧食等違禁物品,他們不僅要提防遭到警察毆打,還要警惕時刻都有可能發生的自殺襲擊。薩巴爾‧米娜身上裹著一條淡綠色的披肩,上面滿是灰塵。歲的她沒有機會上學,而要走一個小時的路去工作,小小年紀的她整天都要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兩個國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之間走私面粉。

    台灣8旬老婦為賺生活費街頭招嫖

  2008年7月,台灣一名78歲王姓老婦的拄著雨傘在台中公園拉客時被逮,這是她第四次被抓。因年紀大,她拉客的價格只有五百元(新台幣),但扣掉房間休息費,每次只能賺三百元。

    英國在阿富汗反恐英雄為生計拍賣榮譽勛章

  一名在阿富汗反恐戰爭中獲得最高榮譽的英國退伍兵阿姆斯特朗,將其獲得的英軍最高榮譽勛章——十字勛章交給拍賣公司拍賣,以便改善自己和家人的生活條件。對此,阿姆斯特朗說︰“我只想讓我女兒能擁有她想得到的東西。我不是有錢人,這次拍賣的收獲希望能保證我們一家子有未來。只要我下了決心。沒有什麼能動搖我決定的。”

    法國“豚鼠人”︰為生計以身試新藥

  每年,法國有一萬人自願報名,充當制藥公司試驗新藥的“實驗田”。一旦體檢合格,他們就成了新藥上市前的最後一批試驗者。抽血、B超,沒完沒了的檢查,有時還伴著頭暈惡心等副作用。他們中的有些人,已經把這項工作當成自己補貼家用的一種途徑,戲稱自己是試驗新藥的職業“豚鼠人”。驅使他們從事這一行當的主要目的,是因為職業“豚鼠人”收入輕松,而且待遇不菲。

   丹麥女足為生存參加裸體比賽

  丹麥AWSA女足俱樂部的球員們,為了解決俱樂部的經費困難,集體同意以裸體的身份,出戰一場與丹麥的一支老年男子足球隊的友誼賽,拍攝所得當然是全部歸屬于這支半業余的足球俱樂部。

   非洲女童做雛妓只為生存 稱不想活活餓死

  在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雇佣童工似乎正在逐漸成為歷史。但在非洲,近年來童工的比例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上升的趨勢。“我寧可死于艾滋病,因為那樣會比被活活餓死要活得久一點。”一個非洲童妓曾這樣說。對兒童而言,選擇去做妓女是為了生存而不是為了賺錢。

    印度家庭因負債導致代孕母親數量激增

  美國媒體近日報道,現在越來越多的印度醫院開設代孕服務,因為這在印度是合法的。而一些印度婦女為了得到不菲的金錢,也甘願提供這樣的服務。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來到印度尋找代孕母親。

   西班牙女曲球員為生存拍裸照

  雖然在奧運賽場上女性運動員已經穩穩地佔據了半壁江山,但是女子體育運動在世界上的發展狀況並不容樂觀。為了尋求更多的贊助,包括澳大利亞女足、意大利某女排俱樂部、西班牙女子手球隊等為了生存而拍攝裸照,2008年3月,一支西班牙地區曲棍球隊為了球隊的生存也“一脫成名”,為某雜志拍攝了一組優雅裸照。

    巴基斯坦男子長“魔鬼臉”靠嚇人博同情為生

  在距離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爾100公里遠的拿熱瓦而(Narowal),有一個面孔長的像魔鬼一般恐怖的人。由于他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無法治愈的遺傳疾病,導致身體一些部位變形,臉上和身上都凸凹不平,仿佛電影里的天外來客。這個不幸的人是文盲,無家可歸。由于外表奇異,他博得了不少人的同情。很多路人或出于憐憫,或出于驚愕,都施舍給他,他于是終日矗立街頭,以恐嚇過路者為生。

   “美人魚乞丐”為求生存 走上街頭募捐

  美國佛羅里達州一群在水上樂園從事表演的“美人魚”小姐們由于所在的公司可能倒閉,面臨失業的危機,而她們為了拯救這項娛樂事業,同時也為了保住自己的飯碗,身著美人魚的裝束走上街頭募捐。

    為幫兒子籌學費 美國媽媽1萬美元“賣”額頭

  美國鹽湖城一名38歲的母親為了讓自己的兒子能上私立學校,于是將自己的額頭空間以1萬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家網絡賭博公司打廣告。

    土耳其兒童賣藝乞討求生存

  8歲的女孩海倫阿斯蘭在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布爾的地鐵站內賣藝乞討。無論刮風下雨,她每天從下午2點一直到晚上8點都在這里乞討。海倫是伊斯坦布爾近萬個兒童乞丐中的一個。兒童乞丐問題在土耳其十分嚴重,在飯店、商場、車站、地鐵、醫院等公共場所都能見到兒童乞討的現象。

    英國肥胖女孩為活命減掉200斤 為生計又增肥

  勞拉‧雷普利是一名體重480斤的英國肥胖女孩,3年前醫生告訴她,如果不減肥她很難活到25歲。在花掉8000英鎊辛苦減掉200斤後,一個新的問題又擺在了如今25歲的勞拉面前,如果她繼續減肥將無法得到每個月600英鎊的政府殘疾人津貼。由于勞拉沒有工作,每個月還有一筆花銷,不得已她只好放棄減肥計劃。目前,勞拉又開始增肥,用巧克力棒代替谷物食品,在短短一個多星期,她就增肥了十幾斤。

    普吉島遭海嘯重創復甦緩慢 女性從妓求生存

  2005年,在南亞印度洋海嘯過去一年後,受災頗為嚴重的泰國旅游勝地普吉島正在逐步重建,外地游客也陸續重現,但是,更令人擔憂的問題也出現。因為更多的女性不堪生活困頓已經開始加入性服務者行列,以維持生計。國際援助組織指出,在普吉島上有數以千計的婦女像阿拉雅這樣在海嘯災難後從事性服務工作。

 

西方謀士的理想世界與另一世界的陣痛

 

作者︰俞力工   

令人矚目的繪圖


  這張地圖系由美國國家戰爭學院退休中校彼得斯(Ralph Peters)繪制,發表于《武裝力量月刊》2006年6月號。同年10月,彼得斯在其著作中再次提及它反映的是 “中東的較理想狀態”。2006年,正值黎巴嫩受到以色列全面攻擊,美國國務卿賴斯卻揚言該次軍事行動為“建立新中東必須經受的陣痛”。


  (Map Copyright Lieutenant-Colonel Ralph Peters 2006)


  黑體字標示領土擴充國家


  紅體字標示領土喪失國家


  灰色顯示領土無變動國家


  此圖令人矚目,還有許多其他原因︰一.當時美、英聯軍已實際有效將伊拉克肢解為北、中、南三部分;二. 阿富汗塔利班充分利用巴基斯坦邊疆領土進行戰略撤退,使得佔領軍投鼠忌器。因之,解決阿富汗問題必須連帶解決巴基斯坦問題;三. 彼得斯系美國資深情報人員與知名戰略家,退休前職務為國防部副參謀總長辦公室主任,他的主張非比尋常;四. 該地圖所概括地區恰好就是1997年以來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再三指出的“歐亞大陸的`巴爾干?不穩定地區”;五. 2008年底,美國國家情報分析局副局長芬格爾(Thomas Fingar,U.S.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Intelligence for Analysis)以“2025年全球趨勢”(The Global Trends 2025)為題的報告,也對分裂巴基斯坦提出類似看法。與此同時,《紐約時報》也開始將該繪圖公布于眾;六.雖然它並非美國官方地圖,卻為北約組織屬下防務學院培訓高級軍事人員課程所采用。據加拿大全球化問題研究中心(Centre for Research on Globalization)中東問題專家納振若亞( Mahdi Darius Nazemroaya)提示,該地圖自2006發表以來,已在美國戰略機構、政策與軍事機構廣為流傳;六. 更關鍵的是,最近巴基斯坦情況的惡化,已蔓延到伊朗俾路支地區,使得伊朗國家安全受脅;七.再者,美國與印度關系積極改善,而中印關系卻隨之惡化,顯示該構思目標一石多鳥,絕非無的放矢。


  核心目標


  整體看來,此地圖的核心目的有四︰一是按抑強扶弱、分而治之原則,將甦伊士運河、中國西北邊境與也門南端之間的“三角地帶”重新切割(即“巴爾干化”),以使土耳其、敘利亞、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諸強國極度削弱,而新建立的或經擴張的弱國,如約旦、黎巴嫩、也門、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終不免對西方集團產生長期依賴性;二是封鎖敵對國家之間互相結盟的途徑,例如,在巴基斯坦西南端建立一個“俾路支自由國”,以使中國無法利用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鋪設油管,以滿足能源需求;三是新建立“庫爾德國”與“阿拉伯什葉國”,以便將該地區的石油與油氣資源“一網打盡”;四是降低與土耳其、沙特阿拉伯的結盟層次,以直接駕馭整個伊斯蘭教世界。


  “新中東”圖涉及問題甚廣,筆者無法一一評述。以下,僅就若干大端加以介紹,至于當前處于焦點地位的南亞,當予以集中討論。


  庫爾德地區


  首先,“庫爾德國”的建立,必須迫使土耳其、伊拉克、伊朗、敘利亞各自奉獻一塊土地。在周邊國家虎視眈眈之下,“庫爾德國”的唯一生存之道便是以出賣廉價石油換取外力支持。伊拉克庫爾德地區自1991年起,已逐步形成獨立王國。當前不只是藐視巴格達中央政府的存在,甚至還自行與外國簽訂開采本地石油的條約,其軍事力量足以對付伊拉克阿拉伯人的挑戰。此外,庫爾德地區又早已成為顛覆伊朗庫爾德地區的軍事基地與培訓戰員的所在地,由此可預見“庫爾德國”的建立,必須以制服伊朗為先決條件。


  阿拉伯什葉國與西方的慣技


  跨越波斯灣左右兩岸的“阿拉伯什葉國”一旦形成,也不可能讓頓然淪落為貧油國的“伊拉克遜尼國”、沙特阿拉伯與伊朗所容忍,因此其先天的脆弱性將與“庫爾德國”大同小異。 中東“巴爾干化”如此推進,其肢解過程實與1990年代南斯拉夫的遭遇不相上下,即西方列強先以割裂主權國家的部分領土為手段,待建立起若干個“新獨立”國家並引起沖突時,再以“國際人道干預”為托詞,對“國際”紛爭進行軍事干預。


  就目前資料所據,西方國家擁有的石油資源至多佔全球的4%(美國不足2%),而伊斯蘭教國家則佔有75%以上份額,其中,絕大多數又埋藏在上述兩片土地下。早于1947年,英國的戰略家就提出“控制石油資源即控制世界經濟”的遠見。鑒于此,觀察“新地圖”,必須以石油資源圖同時加以比照,否則無法洞穿其間奧妙。

 


  (黑塊為油田,藍塊為油氣田)


  (注1)


  伊拉克與敘利亞


  1991年起,伊拉克的遜尼派人口與什葉派人口早已給佔領當局武斷地圈入了“中部”與“南部”兩塊生活圈。“伊拉克遜尼國”(中部)原本貧油,繼而失去海岸線, 頓然萎縮成一個寄人籬下的內陸國。以巴士拉為中心的什葉派生活圈,實已牢牢控制在英軍手中,一旦這個“阿拉伯什葉國”的疆域再囊括沙特阿拉伯的波斯灣“富油區”和海灣對側的伊朗“富油區”,則無論是維持石油的暢通供應,或是促成運輸安全,均給西方提供了最大方便和保障。就此意義,對西方利益而言,這當然是個“最完美”的前景。至于數十年後,能源采盡之時什葉派人口如何自處,恐不屬西方戰略家操心之事。


  按照地圖的規劃,敘利亞的海域將為擴大後的黎巴嫩領土所覆蓋,近三分之一的土地又割讓與新建的“庫爾德國”。依此情況,敘利亞可算是徹底矮化。


  土耳其


  土耳其曾于九十年代積極協助北約組織肢解前南斯拉夫而立下汗馬功,如今為了成全“庫爾德國”的建立,似得犧牲近三分之一的領土。百年來土耳其延循著一條“脫亞入歐”和“世俗化”道路。無奈911事件之後,美國悍然發動一輪新的十字軍東征,便喚起了土耳其人民對基督教世界的疑慮與舊恨。 “反恐”、“反伊斯蘭”啟動之後,迅即把土耳其伊斯蘭教黨(“正義與發展黨”)推上了領導舞台,也因此加強了歐洲聯盟拒絕接納其為新成員的理由。彼得斯似乎看準了土耳其不會就此罷休,如何維持張力,造成土耳其與“庫爾德國”的互相消耗,不失為維持西方優勢的最佳部署。


  沙特阿拉伯


  早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沙特阿拉伯與美國之間就有“以石油供應交換安全保護”的約定。半個世紀來,該國向美國采購的軍備與軍需設施總價值已超過1000億美元。這個1974年才取消奴隸制的國家,多年來不止是運用巨大財富干預他國的內政,也支付了1991年海灣戰爭40%的軍事開支。它不斷地鼓勵本地伊斯蘭教原教旨派(指瓦哈比派)往國外傳播其極端思想,同時卻又憂心忡忡有朝一日同一批清教徒們不再容忍統治階層的貪瀆腐敗而揭竿起義。2001年沙特終于意識到西方的“反恐”與“反伊斯蘭”不分彼此,于是在兩年後美英攻打伊拉克期間拒絕美軍使用設于沙特的軍事基地。如今,依照地圖的構思,沙特將放棄波斯灣西側的所有石油資源。除此,還得把南端部分疆域讓與也門。此外,又要將剩余土地一分為二,左邊蛻變為類似梵蒂岡的“神聖伊斯蘭國”,右側形成“沙特本土獨立地區”。


  伊朗


  伊朗的石油與油氣大多埋藏于波斯灣右側,因此“恰巧”可與海灣左側的沙特產油區拼湊為一個新國家(“阿拉伯什葉國”)。為減輕來自伊朗的抗拒,彼得斯建議將伊朗北部領土各分割一部分給阿塞拜疆和新建立的“庫爾德國”,東南部則讓俾路支錫斯坦省與巴基斯坦的俾路支省共同組合為“俾路支自由國”(Free Baluchistan)。為何伊朗這塊不曾有過分裂情緒的省份單單為了不同宗教派別屬性(此地多為遜尼派,有別于佔伊朗多數的什葉派人口)便任人切割,似乎誰也說不上個道理。按此原則,美國境內基督教派如此之多,應當可編制個百衲圖。


  以巴問題


  該地圖另一個深藏不露的“亮點”在于,彼得斯雖然對60年來最為國際社會所關注的“以巴問題”提出了“以色列領土回復至1967年戰爭前狀態”的建議,然而接觸到巴勒斯坦的前途時,卻以“地位未決”一筆帶過。如此草率,不啻說明,他的優先秩序在于以夷制夷、巧取資源,而不是對阿拉伯民族福祉有所關心。


  審視這張地圖期間,筆者腦海里不斷跳躍著近年評論界頻頻出現的兩個概念,即“建設性混亂”(constructive chaos)與“擺布下的混亂”(managed chaos)。前者,其實就是指中國人常說的“不破不立”,後者,或可理解為“渾水摸魚”。以下,不妨針對阿/巴問題,進一步加以探討與印證。


  阿富汗/巴基斯坦問題


  巴基斯坦境內印度河以西的土地,大部分為英國1893年從阿富汗手中強行借用的土地。根據當時英國與阿富汗兩國的協議,該地區于百年後,即1993年將歸還阿富汗。1947年巴基斯坦這個新國家建立時,領土也包括印度河西側,意味著佔據了應當歸還阿富汗的土地。巴基斯坦為防止阿富汗收復舊土,同時為了配合美、英的“支援阿富汗民兵、抗擊甦聯佔領軍”的政策, 1980年代中期便開始大規模扶持塔利班勢力(包括本拉登為首的“基地”恐怖組織),並助其于1996年奪取政權。


  巴基斯坦的出發點很簡單,只要透過本國的普什圖族人不斷對阿富汗普什圖人施加影響,以普什圖人為主體的塔利班政權即便不是個傀儡,也至少會對巴基斯坦心存感激而不再提出領土要求。


  就阿富汗的境況而言,2001年美、英聯軍摧毀塔利班政權後所組成的新政府,部分成員來自具有俄羅斯與印度背景的北方聯盟的軍頭,部分則來自買辦集團(如現任總統卡爾扎伊此前為美國石油行業的肩客)。集合這兩股力量,別說是無法克制塔利班的反撲,政令下達範圍甚至無法超過首都。據聞,目前塔利班已實際控制80%以上的領土。


  塔利班政權解散後,其存在形式轉入地下,游擊力量日益增強。普什圖族人的生活圈原為一體,每當阿富汗一邊的塔利班成員受到壓力,自然會利用巴基斯坦一方的普什圖地區為避風港。于是乎,數年前美英佔領當局即已開始拉攏塔利班的溫和派,以圖孤立塔利班的核心力量。另一方面,又對巴基斯坦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其掃蕩境內的塔利班分子。


  巴基斯坦政府兩年前勉為其難地向本地塔利班與其同黨進兵,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在于其人民對美國的不信任猶過于對待塔利班,甚至超過印度。就巴基斯坦人民看來,美國逼迫巴基斯坦清除境內的塔利班,等于是讓其人民自相殘殺,而美國的最終目的無非是與印度一道,肢解巴基斯坦,並趁機銷毀其核子武裝。如今巴基斯坦動亂不堪,無以數計的暴動與成功暗殺行動顯示坦利班勢力深入政府高層,也說明政府對境內塔利班用兵,必然導致族群矛盾與教派矛盾的激化,也終將把約計20%的普什圖族(加上難民則比例更高)推向阿富汗一邊。該情景只消對照彼得斯的“肢解圖”,不能否認巴基斯坦人民的直覺判斷具有超乎尋常的準確性。


  眾所周知,印度掌握的核武器遠遠超過巴基斯坦。然而在美國加強與印度的核能合作時,卻對巴基斯坦的核安全嚴加監控。不難理解,一旦該國的核武、核技術外溢,首當其沖的是美國。歸根結底,癥結還在于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兩世界間的瓜葛。巴基斯坦最大的“錯”,在于屬于伊斯蘭教世界,因此難以回避肢解一劫。


  按照彼得斯的構思,巴基斯坦的殘余領土,僅僅相當原有的一半。經此沉重打擊,再加上核武的解除,似乎唯有靠鐵拳政治來維護內部安定。巴基斯坦軍方既然兩年前決定為美國火中取栗,相信對鐵拳統治也早有充分準備。不論如何,巴基斯坦在南亞區域將失去任何地位。


  (上圖為現況,下圖為肢解後)


  印度


  古今中外,每當備戰時期,合縱連橫的潛規則始終是,大、小兩勢力聯合一道,夾擊中間勢力。該潛規則的另一層屬性,便是勢大一方具有絕對主導權。較近的例子如︰美日抗中,美中抗甦,中巴抗印,甦越抗中…。


  在如此規則支配下,印度之長期“回避”聯美抗中,而屈就于聯甦抗中,屬于“脫軌現象”。個中原因在于,美國主導了聯中抗甦格局。這是一個讓印度領導階層長期耿耿于懷的尷尬場面。因之,歷史上每當出現任何契機,印度從來沒有放棄過追求聯美。例如,五、六十年代之交,印度選擇了與美國一道支持中國西疆的分離運動;911事件前也積極響應美國所推動的“戰區導彈系統”部署計劃;當前又欣然參與美、日、澳、印“四邊聯盟”(quadrilateral alliance),對中、俄、伊朗進行戰略圍堵,以及,為強化此部署而展開的“妖魔化中國”運動。


  本年10月17日納真若亞先生(Mahdi Darius Nazemroaya)在《地緣戰略棋弈︰中印之戰》(注2)一文列舉了許多與中國為敵的理由,認為印度精英階層除了把中亞也看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因此具有在中亞與印度洋威脅中國能源安全的沖動之外,還自認為是與西方人同源同種的“雅利安人”後代,與其“共享普世價值”。他們同時又將1947年印、巴分裂視為奇恥大辱,因而無法容忍中、巴的聯盟關系。1990年以來,印度推動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使得具有兩百多年歷史的買辦勢力更加活躍,更加與西方精英結為一體,于是乎,與美國聯手牽制中國,自是順理成章、責無旁貸。


  納真若亞先生對印度的社會病理分析洞若觀火,也對中國提出了善意的警告。他有所疏漏的是,中國的精英階層絲毫不落于人後,短短六十年內,無論國際政治格局為何,參與代理戰爭的紀錄並不亞于印度。某些領域,譬如硬性規定按65%的順差比例購買美國債券,便遠非印度精英所能望其項背。其他如都市規劃、言行舉止、服飾打扮、傳統文化,中國精英早已率先放棄民族色彩。換言之,相對中國,印度更加處于全球化邊緣。


  換個角度觀察,就歷史經驗,只要勢力居中國家臣服于最大勢力,上文所述的“潛規則”立即破解。具體言之,無論是“美中抗俄”格局,或“美印抗中”,都存在“脫序”的可能。畢竟,迄今俄羅斯依舊是唯一可置美國于死地的超級核武力量,中國的戰略地位也非印度所能攀比,摧毀更加適合打下手的中國,未必符合美國利益。只要中國臣服美國領導,印度的精英就會再度為失寵而頹然失望。同理,俄羅斯未必沒有投靠美國、讓中國落單的可能。歷史上,惟有潔身自好,維持等距關系,才能促成長期、穩定的三國鼎立局面。


  奧巴馬上任,凸顯美國人民反對新保守主義胡作非為的立場。為了迎合民意,奧巴馬競選期間也信誓旦旦做出“結束阿富汗戰爭”的承諾。但是面對早已啟動的龐大戰爭機器,奧巴馬的個人作為有如螳臂當車。如果以美國總統之尊都在新保守主義擺設的棋譜上如履薄冰,我們就不能太過苛責遠在天邊的印度或新加坡精英向美國釋放熱情了。


  結語


  根據“新中東”理想繪制的地圖並非唯一的一張。早在十年前西方國防機構就曾出現過依據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繪制的“文明圈圍堵圖”。不論這些藍圖之間有何不同側重,一個共同的目標即是維持西方的優勢。為實現此目標,不外乎加強軍備和削弱假想敵這兩種手段,而摧毀、肢解與控制資源均屬後一類型。


  遠的暫且不提,冷戰結束以來的一系列事件,如歐洲巴爾干的肢解,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甦丹內戰、盧旺達大屠殺,非洲大湖區戰爭,索馬里內戰,黎巴嫩戰爭,今年的加沙事件,以及不久將來可能發生的伊朗、委內瑞拉戰爭,均可察覺到,這些災難都是為了滿足一個世界的願望,另一世界必須經受的“陣痛”。如果把視野放大至十九世紀,則第一次 “陣痛”接生了一個優勢佔盡的“白種人盎格魯薩克森新教國家集團”(WASP);這一次“陣痛”,除了資源壟斷之外,估計還會搭上不少性命。


  2009/11/27


  注1︰資料來源http︰//www.theglobaleducationproject.org/mideast/info/maps/middle-east-military-and-oil-map.html


  注2︰參見︰Geo Strategic - Chessboard︰ War Between India and China? http︰//www.globalresearch.ca/index.php?context=va&aid=7453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國家庭領養3萬中國孤兒 他們過得好嗎?/ 關系網,中國的新宗族社會
  • 流行古典/大調查︰通脹離我們還有多遠?/最後的背叛──恩格斯臨死揭露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