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喜欢/為何兩岸三地都學不會美國的政論/美國真正的可怕之處在哪兒/廖亦武作品具有責任感與歷史感
發佈時間: 12/6/2011 8:01:40 PM 被閲覽數: 82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喜欢你的名字】中文歌曲选听

来源: 无情有义2011-12-06
 

 

 

 

 

為何兩岸三地都學不會美國的政論?
 

香港蘋果日報



因公外出,順道到北美訪友、探親。無意中看到幾回電視節目,覺得很有意思,就給大家略說。



第一回是在「歷史台」或「歷史頻道」播出的。那是個探索古代埃及的故事。從尼羅河兩岸展開,遍訪古帝王墓穴,用科學方法嘗試解開木乃伊背後的謎。當然有解說,但客觀平實,毫不武斷。倒有點像「罪案鑑證科」片集的緊湊。不同的是,它內容充實,富色彩,饒有趣味卻不是娛樂性質。


整個探索過程,歷時數年,花上龐大人力物力。是美國人又借機會宣傳「大美國主義」?錯了。除了主持人,研究隊伍中,美國人佔少數;主力是埃及本地的人員:研究古埃及王國史的、專研木乃伊的、古陵墓學者等,都是埃及不同組織、學會、博物館的負責人;更從比利時請來古代契形文字專家、法國的裹屍布專家,發表各自的冷靜科學判斷。


甚有說服力,儘管結束時沒有結論。


花上偌大的勁,為了甚麼?許多人會問。值得嗎?對主持機構有何好處?怎麼可能受歡迎?合成本效益嗎?等等。相信我們當中,不少人真會這樣問的。我倒想反過來看。是不是正因為我們事事只從盈利着眼,所以媒體生態有今天這個樣子?進一步說,該節目據悉大受歡迎,廣告不絕,不拿政府一毛錢。


這反映了甚麼?


第二回是一個晚間新聞「評論」節目。名曰評論,卻不板着臉孔「作秀」。


受訪人是個競逐共和黨提名的。他是前猶他州州長,也是駱家輝之前的美國駐華大使。(因摩門教徒身份受質疑的競逐者,也不只他一個。與本文無關。不論。)採訪者是節目主播,都有一般美國媒體人物與政治家聊天的特性:多少有點語帶挖苦──說調侃吧,但謔而不虐,沒有人身攻擊。


雙方在台上談,就像閒話家常,常有自嘲字眼。觀眾也笑聲頻傳。那種不矯揉、不做作,帶着微笑又技巧的論國是,時而互相取笑,時而互相恭維,卻是來得那麼自然。


邊看邊想:論政,本來可以輕鬆一點。談話,不宜照本宣科。為甚麼,兩岸三地的人物,都學不會?為甚麼我們的訪談雙方,都那麼一板一眼的,顯得枯燥無比?除了民族性不同,是否有深一層的解釋?


讀者聰明,當有以教我。


鄧文正
政治文化評論員 

 

 

美國真正的可怕之處在哪兒?


 


劉亞洲 


美 國真正的可怕之處在哪兒?美國 雖然有著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 最先進的科技,但我認為這並不 可怕。據它 的隱形飛機來去中國很自由,但 這也沒有什麼可怕的。它可怕的 東西不是這些。


1972 年我在武漢大學讀書,上政治 課,一個政治老師講:美 國是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國家 的代表,已經日薄西山,氣息奄 奄了。我, 工農兵大學生,一身軍裝,立即 站起來,反駁:老 師,我覺得你說 得不對。美國雖然不像中國一 樣,是早晨八、九點鐘噴薄而出 的太陽,但它 也不是什麼夕陽,而是正午的太 陽。老 師氣白了臉,結結巴巴地說:你 這個同學,怎麼敢說 這話!他 沒有問我為什麼要說 這話,卻用了一個字。 其間心態,一眼看穿。就是這個 腐朽、沒落的資本主義國家,卻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領導了世界上 最新的一場科技革命。我大學畢 業後,正逢改革開放。


我 又有一個觀點:美國是由千千萬 萬不愛自己祖國的人組成的國 家、但他們都很愛美國。那時很 多領導人,一邊罵美國,一邊把 子女往美國送。反差巨大!講了 半天,美國可怕之處何在呢?


我 自己感覺有三點:


第 一,美國的精英體制不可小覷。


他 的幹部制度,他的競選機制,能夠 確保決策者是一批精英。我們中 國的悲劇,大到國家,小到一個 單位,多數的情況是,有思 想的人不決策,決策的人沒有思 想。有腦子就沒位子,有位子就 沒腦子。美國正好相反,他的寶 塔尖體制,正好把一批精英弄上 去了。


因 此,第一,他不犯錯誤,第二, 他少犯錯誤,第三,犯了錯誤他 能很快改正錯誤。我們是犯錯 誤,這是第一。第二,常犯錯 誤。第三,犯了錯誤很難改正錯 誤。美國用一個小小的臺灣牽制 了中國整整半個世紀。他把這個 棋子走活了,走神了,一個臺 灣,改變了東亞的國際政治生 態。我最擔心的中國新世紀發展 的戰略框架因為臺灣而扭曲。


現 在對強勢民族來說, 領土的重要性大大下降,已經變 追求領土為 追求國勢。美國人對任何國家都 沒有領土要求。它不在乎領土, 它在二十世紀的全部作為都是造 勢,什麼叫造勢?除了經濟強大 以外,民心啊!有了民心國家就 有凝聚力,失去的領土可以回 來;沒有民心,你擁有的土地肯 定會失去。有的國家領導只看一 步。美國行事往往看十步。因為 如此,所以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發生的每一次重大的全球性事件 都在加強美國的地位。


如 果我們被它牽著走,就可能丟掉 所有的戰略籌碼。我一再講,美 國的戰略重心不會移到亞洲來, 但不意味著它不包圍中國。很多 同志只看到美國在軍事上包圍中 國,就像很多人只看到中美雙方 在科技和武器裝備方面的差距, 而沒有看到在大戰略、尤其是外 交層次上比裝備落後更嚴重的失 衡。我們的對美外交,要麼有措 施沒有境界,要麼有細節沒有全 域。·11之 後,美國迅速在兩個月之內 拿下阿富汗,從西面包抄中國。 日本、臺灣、印度的軍事壓力也 未減輕。看起來我們從·11中 得到了一些眼前的利益,但這些 利益不出一兩年可能就會消失。 我認為對我國的戰略包圍是另外 一種,不是軍事,超乎軍事。


你 看,近些年,我國周圍的國家紛 紛改變社會制度,變成所謂的民 主國 家,俄羅斯、蒙古變了,哈薩克 斯坦變了。再加上原先的韓國、 菲律賓、印尼,再加上臺灣。這 種威脅對我國而言比軍事威脅更 厲害。軍事威脅或許是短期效 應,而被所謂的民 主國 家包圍則是長期效應。


第 二,美國的大氣與寬容。


你 要到歐洲去,再去美國,你會發 現一個重大差異:歐洲早晨大街 上沒有什麼人,而美國早晨大街 小巷有很多健身的人,甚至全天 如此。我有句言論:健身是一種 品質。健身代表一種蓬勃向上的 文化。一個國家有沒有朝氣,看 看它有多少人健身就知道了。


美 國人可以把國旗當褲衩穿在身 上。我在美國買過一條星條旗褲 衩。我常穿。我穿它是為了蔑視 它,是出氣,是一種心理的宣洩 和滿足。美國人穿則是一種調 侃。本質不同。美國人可以在大 街上焚燒自己的國旗。戴旭(作 者朋友,《空軍軍事學術》編 輯)說: 如果一個國家連自己的國旗都可 以燒的話,你 還有什麼理由去焚燒它呢?



第 三,精神和道德的偉大力量。這 是最可怕的。 


· 11是 一場災難。當災難襲來時,最先 倒下的是軀體,但站的是靈魂。 有的民族逢災難,軀體未倒,靈 魂已繳械。·11事 件中發生了三件事,都可以讓我 們從中看到美國人的力量。


第 一件,世貿大樓頂部被飛機撞擊 之後,烈焰奔騰,形勢千鈞一 髮。樓上的人們通過EXIT向 下逃生的時候,並不特別慌亂。 人往下走,消防隊員往上沖。互 相讓道,並不衝突。有婦女、小 孩、盲人到時,人們都自動地讓 出一條道來,讓他們先走。甚至 還給一條寵物小狗讓道。一個民 族的精神不強悍到一定的程度, 斷然做不出這種舉動。面對死 亡,冷靜如斯,恐怕不是聖人也 接近聖人了吧。


第 二件事,·11的 第二天,世界就知道這是阿拉伯 恐怖分子所為。很多阿拉伯商 店、餐館被憤怒的美國人砸 了。一些阿拉伯商人也受到襲 擊。這個時刻,有相當一批美國 人自發地組織起來,到阿拉伯人 的商店、飯館為他們站崗。到阿 拉伯人居住區巡邏,阻止悲劇的 進一步發生。這是一種怎樣的精 神啊。我們自古就有報復的傳 統。我住在成都。鄧艾破成都 後,龐德的兒子把關羽一家老幼 全殺光了。血腥報復,斑斑點 點,不絕於史籍。



第 三件事,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墜毀 的那架767客機,本來是要撞 向白宮的。後來機上乘客與恐怖 分子搏鬥,才使飛機墜毀。因為 當時他們已經知道世貿大樓、五 角大樓被撞的消息,他們決定, 不能無所作為,要和恐怖分子進 行殊死鬥爭。即便是在這種情況 下,他們還做了一件事:決定投 票通過,是不是要和恐怖分子作 鬥爭。在這麼一個生死攸關的時 刻,我都不把我的意志強加給別 人。後來全體同意,才去與劫機 者搏鬥。什麼叫民主,這就是民 主。民主的理念已經深入到他們 的生命中、血液裡、骨髓中。



這 樣的民族,他不興盛誰興盛;這 樣的民族,他不統治世界,誰能 統治世界。我常作奇想:世界最 尖端的武器、最新的科學技術、 最強大的武裝力量,掌握在這些 人手中,還是挺合適的。總比掌 握在日本人手中強吧,總比掌握 在利比亞、伊拉克人手中強吧? 就是掌握在我們手中,我們能做 出些什麼,也未可知。美國這個 國家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 得我們學習的借鑒。


 

 

廖亦武作品具有責任感與歷史感

 


明鏡記者柯宇倩/9月29日,在中國作家廖亦武前往美國舊金山之際,德國文壇重要獎項“紹爾兄妹獎”(Geschwister-Scholl-Preis)宣布將2011年的獎項頒贈給廖亦武,廖亦武也是此獎設立31年來首位獲獎的華人。促成廖亦武《為了一首歌和百首歌:来自中國監獄的親歷者報告》在德國出版的獨立中文筆會會長廖天琪在接受《明鏡》記者採訪時表示,“紹爾兄妹獎”並非一般的文學獎或人權獎,它表彰不畏強權、追求自由的精神,因此廖亦武獲獎別具意義。


廖亦武作品具有責任感與歷史感


2011年7月2日,廖亦武越過中國雲南與越南的邊境,輾轉於7月6日抵達德國。廖天琪對《明鏡》說,廖亦武雖然不是流亡,而是透過管道合法離開中國,也持有德國和美國的簽證,但仍不是以一個正常的方式離開中國,使得整件事較富傳奇性,也引發德國社會極大的關注。


費爾出版社於2009年已出版過廖亦武的《中國底層訪談錄》德文版,受到讀者青睞,但當年10中國政府禁止廖亦武前往德國參加法蘭克福書展。2010年3月,廖天琪向費爾出版社推薦廖亦武的另一部著作《證詞》,費爾出版社也認為這是一本非常難得的紀實文學,同意出版,因此通過廖天琪聯繫廖亦武,出書之事也隨之進行。


2010年9月,中國政府首次允許廖亦武離境,前往德國訪問一個半月,廖天琪對《明鏡》回憶,廖亦武該次的德國之行相當成功,受到許多讚譽,也有相當多的德國媒體報導此事,報導多提及了廖亦武的下一本書將在德國出版,因此中國當局可能從當時開始更加注意廖亦武的一舉一動。


廖天琪指出,《證詞》是廖亦武坐牢4年的紀實,而為作家,廖亦武最希望自己的書在西方問世,但中國當局威脅廖亦武,如果他的書在德國出版,就必須負上法律責任,廖亦武在等待、思考的過程中,又發生了茉莉花革命,使得中國境內的情勢緊繃,多名廖亦武的友人被逮捕,最後廖亦武決定必須讓此書問市,這也是廖亦武離開中國抵達德國的主要原因。


《為了一首歌和百首歌》7月在德國出版後,兩星期內就賣掉兩萬本,足見此書引發的社會關注度,廖天琪對《明鏡》說,負責“紹爾兄妹獎”的德國巴伐利亞邦出版社暨書商協會和慕尼黑市文化部肯定也注意到此書,認為書中體現一個人爭取自由、反對集權的精神,與“紹爾兄妹獎”所表彰的相符。


廖天琪認為,廖亦武的作品充滿社會責任感和歷史感,“中國政府對半世紀以來導致上百萬人生命財產損失的歷史事件,包括土改、反右、文革、六四天安門事件,都不肯正式承認,但廖亦武對這些事非常在意、覺得應該記載下來,所以他一再強調自己是一名記憶工作者,是為歷史取證。”


除了抱有社會責任外,廖天琪對《明鏡》表示,廖亦武也相當有文采,筆下的文字非常生動,並且不給自己設限,不會放棄寫某些東西,也不在意某些文字是否不夠文雅。“廖亦武是隨著自己的心靈感覺寫作的,他的作品給人真誠感,而且廖亦武不只是個文學家,也是個音樂家。”


在談到廖亦武的性格時,廖天琪則認為廖亦武是個非常可愛並令人喜愛的人。“他的文字生動活潑,有時帶點粗野,但本人並不油嘴滑舌、驕傲或浮誇,是個相當紮實、樸實、誠懇的人。他曾開玩笑說,自己在1958年出生,正逢中國的大飢荒,或許小時候營養不夠,因此反應比較慢;你只要跟他相處過,就會喜歡這個人。”


獨立中文筆會指出,廖亦武在得知獲得“紹爾兄妹獎”之後,非常動情,他說,想到半個多世紀前,這兩位勇敢的青年,冒險反抗納粹極權,為了散布自由和博愛的理念,參與反納粹的“白玫瑰”運動,斷送了自己年輕的生命。25歲的漢斯和22歲的蘇菲都被斬首處決,這樣的精神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泉源。這種普世的高貴將永遠照亮世界陰暗的角落,他將一如既往地努力扮演好他的作家角色,將哪怕是醜陋的歷史真相還原,以此來紀念時代的無辜犧牲者。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无情伤/布热津斯基:靠水雷战就可以重创中国/我们呼吸的不是空气,是政治/林彪叛逃给毛心灵重创
  • 卡拉OK/巴基斯坦蛛网树/户口换农地是空手套白狼/中国打造太平洋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