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报
数字化部队是指以数字化电子信息装备和机械化主战武器为主导装备,实现指挥控制、情报侦察、预警探测、通信、电子对抗一体化和主战武器智能化,适应未来信息战的新一代作战部队。美军在上世纪末率先提出“数字化战场、数字化部队”构想,并于2001年将第4机械化步兵师改造成数字化师。伊拉克战争中,数字化部队完成“首秀”,他们依靠先进的数字化装备,不仅创造了日行170公里的开进速度,对攻击目标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及控制作战平台、完成火力攻击的整个过程也只有10秒钟,几乎做到了实时。数字化部队无疑成为陆军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部队最显著的特征是复杂的、高性能的武器系统,因此,有人说,美军优先发展数字化部队的优势主要在其军事技术上。实则不然,在美国国会的一次听证会上,有议员问士兵:从学习到熟练掌握复杂的数字化装备需要多长时间?答曰:几个星期。当大家感到无法相信时,士兵解释,现在操作的装备和入伍前玩过的电脑游戏差不多。数字化部队建设所需要的兵员素质基础,在士兵入伍前已经悄然形成,这才是美军数字化部队战斗力生成周期短的奥秘所在。
立定跳远时,起跳前的深蹲很重要,士兵入伍前受过的教育如同数字化部队建设“起跳前的深蹲”。军事技术和装备的发展可能改变战争形态和作战样式,但最终主宰战争的仍然是人。数字化部队的最根本因素不是数字化装备,而是数字化士兵。数字化部队的建设起点是广泛的社会基础,提高广大青年的信息网络意识和操作使用计算机的素质,才是夯实数字化部队建设基础的关键。
美军在利用社会资源培训军事人才的办学模式上,强调凡是地方院校能培养的,军队一般不再设置重复的培训内容。他们在400多所地方大学设置了533个后备军官训练团,占生长军官的45%,形成了“地方大学科技教育+军事训练”的军官培养模式。我军要想在数字化部队建设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从士兵来说,我们不能仅仅把入伍作为计算的起点,不能习惯于“从零开始”的观念。应让正规的院校教育和大量的在职教育并存,并有所衔接和贯通,实现院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 把军队岗位职责需求和社会人才素质的发展动态结合起来,通过细化、量化、硬化军事人才的选拔标准,提高人才专业素质的起点。同时,合理调整不同渠道生长干部的结构比例,坚持把军队院校作为指挥类人才生长的主渠道,进一步强化国防生军事素质教育,适量扩大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士兵中选拔干部的规模。要严格选用程序,把蕴含其中的质量考量转化为人才选拔的质量效益,为尽快提高人才队伍的军事专业素质打好基础。(陈宝成)
美伊战争推演:航母被中国造导弹击中 2012/01/13 | 人民网 美国前资深情报官菲利普·吉拉尔迪2012-年1月12日在“反战”网站(antiwar,该网站是美国伦道夫-伯尔纳研究所Randolph Bourne Institute的下属分支)撰文,推演美国与伊朗战争一旦开始将如何进行。文章认为,双方战争很可能是由一次小冲突引起,随后伊朗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进而引发与美军交火。伊朗战争模拟扯上中国,结果耸人听闻——伊朗会使用俄罗斯防空系统击落以色列来袭飞机,使用中国制造的巡航导弹击毁美国的航母以及主力战舰,同时在西方多个城市发动袭击制造恐慌。在此场景下,美国将威胁伊朗如果不停止攻击并投降,将会对伊朗动用核武器。
在伊朗问题上,尽管奥巴马总统曾承诺会为伊朗敞开对话大门,但是他却食言了。他拒绝了伊朗的对话倡议,甚至不愿意和伊朗进行任何水平的谈判。最近美国对伊朗银行系统实施的制裁可以被解读为一种战争举动,特别是在伊朗没有任何宣战行动的情况下。未来美国还可能针对伊朗能源进口领域施加制裁,而这种举措会使伊朗经济受到重创。目前已经有迹象显示伊朗政府迫于民众压力需要采取措施应对这种局面。其措施可能会是必然不会有好结果的对抗美国海军。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有必要推演一下可能会爆发的美伊战端。
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继续说,美伊战争很可能是由一次小冲突引起,而其中可能会出现伊朗革命卫队的小型武装舰艇的踪迹。尽管通常人们把霍尔木兹海峡视为国际水道,但伊朗则宣称该海峡近半位于其领海之内。为应对日渐加紧的制裁,德黑兰宣布,其有权决定谁可以使用这个海峡,并称伊朗会采取措施,禁止美国战舰进入霍尔木兹海峡。美国“英格拉罕”号导弹护卫舰在伊朗南部港口城市布什尔附近巡逻,遭遇伊朗革命卫队小型舰艇,在被要求停航之后表示拒绝。伊朗指挥官无视上级领导有关遭遇美国海军时后退的命令,向“英格拉罕”号护卫舰发射火箭推进式榴弹。美军护卫舰密集阵(Phalanx)近程武器系统立刻发炮回应,摧毁了伊朗革命卫队的舰艇。期间,伊朗全体舰员罹难,美军2人阵亡,4人受伤。
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称,事件发生后,“约翰·C·斯坦尼斯”号航母舰载战机即刻起飞,摧毁了被毁伊朗舰艇母港。奥巴马总统召开新闻发布会,将伊朗此举称为战争行为,并发誓竭尽全力支持美军在中东地区的行动,但并未表示对伊发动全面战争。联合国安理会仓促召开会议,会议期间针对是否对伊采取克制态度进行了投票,结果17票赞成,只有华盛顿投了反对票。在联合国大会上,只有美国、以色列、密克罗尼西亚和哥斯达黎加支持对伊采取军事行动。
美国内部对伊发动军事行动的情绪不断高涨,以色列趁机针对伊朗核设施发动攻击。攻击导致伊朗布舍尔核反应堆被毁,现场13名俄罗斯技术人员死亡。此外,伊朗纳坦兹核研究设施的地面建筑也被夷为平地。期间,俄罗斯向伊朗提供的防空系统击落了6架以色列飞机。对于以色列的攻击,华盛顿并未接到事先通知,但攻击之前其确实了解到一些情况,并且知道未来有事情要发生。其没有试图阻止以色列飞机进入伊朗领空。
美国国会及媒体支持以色列,要求美国对伊开战。美国众议院一项法案呼吁白宫采取军事行动,支持以色列。此外,参议院一项类似法案仅有两票反对。虽然奥巴马有所犹豫,但仍批准针对伊朗展开局部进攻,直接针对伊朗军队、核设施,以及伊朗革命卫队重要设施发动攻击。在最初的几天里,美空海两军压倒性的优势摧毁了伊朗主要空军、海军和陆军基地。伊朗革命卫队设施,以及核研发机构遭到彻底破坏。局部进攻很快发生改变,美军利用战略轰炸机,投放了重达3万磅的 “Big BLU”巨型钻地弹,攻击伊朗地下实验室和处理中心。其利用智能武器毁坏通信中心和指挥控制设施,但却避开了人口密集中心。尽管如此,战争仍造成了大量伊朗平民伤亡,因为许多目标核设施都靠近城镇或位于城镇内部。伊朗基础设施也会受到攻击,特别是靠近重要核研究中心和军事场地的桥梁、公路和发电站。
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称,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称,面对美军的进攻,伊朗奋起反击。在近十年的准备后,德黑兰已成功隐藏并强化了其许多军事与核设施,其中大部分未受战争波及。在阿曼湾行动的美海军“斯坦尼斯”号航母会不幸被一枚中国制造的“蚕 式(YJ系列)巡航导弹击中——该来袭导弹飞行高度低,成功了突破了航母的防空网。之后,“斯坦尼斯”号退至巴林港口。在伊朗革命卫队小型舰艇的“蜂群” 攻击下,美海军另外3艘补给舰也被击中,并严重受损——伊朗的这种攻击行动与二战期间日本神风特攻队不无相似之处。来袭伊朗舰艇均被歼灭,但五角大楼拒绝透露美国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
战争打响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发生亲伊暴动。在黎巴嫩南部,真主党向以色列发射大量火箭弹,打击特拉维夫市,致数百名以色列人死亡。以色列做出回应,轰击黎巴嫩和支持攻击行动的叙利亚。伊朗还利用升级后的Shahab-3导弹袭击以色列,造成更多平民伤亡。以色列国防军全面动员,并向北部边境派遣部队。叙利亚和黎巴嫩也调动了自己的部队。巴格达的暴动者袭击美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则要求伊拉克政府采取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但伊拉克总理马利基却称情况已经失去控制,不予回应。伊拉克民众举行大规模示威,要求国家与伊朗一起,共同反击美国。
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称,什叶派与伊朗呼应,破坏沙特东部油田。沙特安全部队击毙数百名暴乱分子。从科威特出发的油轮遭到“蚕式”导弹攻击,被迫停在浅水区以免沉没。还有一艘他油轮则触到水雷。伦敦劳合社的保险公司拒绝为任何通过波斯湾的油轮投保,称战争期间发生的损失并不在保险范围内。中东地区石油运输完全中断–占世界石油运输总量的1/4–每桶油价飙升至300美元。华尔街因此蒙受20年来的最大损失,道琼斯指数暴跌900多点。
美国要求伊朗停战,但遭到德黑兰拒绝。两天后,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被听命于德黑兰的贴身护卫暗杀。巴基斯坦宣布在冲突中保持中立,命令美国大使馆减少50%的人员,包括在巴中情局站站长及其副手。阿巴两国陷入混乱,巴国军队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关闭与阿富汗的边境。北约要求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开始撤出在陷入阿富汗的空军和多国部队,留下了很多武器和重型装备。
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称,北约部队撤离后,塔利班支持的民兵组织占领喀布尔和坎大哈。阿富汗要地马扎里沙里夫(大部分为什叶派)宣布自己是伊朗的一部分。贝鲁特政府会解散,真主党组成新政府。伊朗发射大量“蚕式”导弹,破坏沙特东部油田。沙特和阿联酋向德黑兰发出紧急外交信息,宣布他们在战争中的 “中立”立场,不会以任何方式帮助美国。科威特也会发出这种信息,而埃及志愿者则在与伊朗边境处的西奈集合,要求开罗采取措施,支持他们的黎巴嫩的阿拉伯兄弟。科威特拒绝允许美国使用其在多哈军营的兵力和物资打击伊朗。在巴林,大量什叶派民众罢免国王阿勒哈利法,成立新的伊斯兰共和国,迫使美国第五舰队放弃其在该区唯一的安全基地。道琼斯指出再降低1000点。
美国试图让中国和俄罗斯与伊朗进行调解从而结束这场战斗,但是中俄拒绝给美国帮忙,声称在事前已经表示过反对意见,但指出有许多同胞在美国的攻击中死亡。伦敦、华盛顿、纽约和洛杉矶纷纷发生自杀性爆炸袭击。虽然这些袭击因为计划不周只造成少量伤亡,但是却引起恐慌使,使公众要求各自政府采取相应措施。美国告诉伊朗政府,若再不停止反抗,便使用核武器攻击既定目标。印度和巴基斯坦被美国的这一威胁吓到,要求各自核部队进入高度警戒状态,以色列也选择这样做。俄罗斯与中国也在提高他们的战备水平,应对这一危机。
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称,伊朗仍拒绝投降,伊朗人民纷纷在政府附近集会。美国公众呼吁政府采取措施。随着霍尔木兹海峡的持续关闭,石油价格继续激增,石油供应稳定性受到质疑。在波斯湾巡逻的另一艘美国舰船因自杀式爆炸袭击严重受损。位于该地区的所有美国使馆都受到攻击。雅加达(印尼首都)、吉隆坡 (马来西亚首都)以及达卡(孟加拉首都)发生反美骚乱。美国位于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的总领事馆被洗劫并焚毁。美国海军陆战队开火,造成40名美国人以及大量巴基斯坦人丧生。
尽管没有发生新恐怖袭击事件,但处于红色安全戒备下的美国城市居民却心生恐慌。美国国内航空旅行量下降50%以上。华盛顿采取防范措施,大量逮捕美国穆斯林领导者。按照军事委员会法案以及2012国防授权法案的规定,一些反战积极分子被关进包括关塔那摩在内的军事监狱。以色列继续遭到来自黎巴嫩的轰炸。为阻止这种攻击,以色列选择空袭黎巴嫩,但收效甚微。之后,以色列政府垮台,由前外长阿维格多o利伯曼带领的极右政权上台。暴乱动摇约旦河西岸和加沙,迫使巴勒斯坦总统辞职马哈茂德o阿巴斯辞职并逃往巴黎。哈马斯组建临时政府。印度威胁称,如果巴基斯坦的核武库出现任何安全问题,新德里便会攻击伊斯兰堡。
美对伊朗战争推演的文章称,美国使用一枚中子型炸弹攻击位于纳坦兹的伊朗主要核研究中心,并称若伊朗继续抵抗则再发射一枚炸弹。伊朗继续反抗,向美国舰船发射“蚕”式导弹并击中一艘舰艇。俄罗斯与中国核武部队进入最高警戒状态。巴基斯坦军方在军队和情报机构中激进分子的帮助下,取得政府的控制权。印度抢先攻击巴基斯坦位于Wah和Multan的主要核中心–据信巴国的军火库就集中在那里。然而,此前巴基斯坦已经使用卡车,运走了一些核武器,能够利用这些核弹反击新德里。
就这样,美国与伊朗军队在波斯湾的一场小规模交火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