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流行音樂其實已經走過了不太短的道路,近百年了,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無法繞開這樣一個名字———鄧麗君(1953/1/29—1995/5/8)。  回顧她的一生,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無庸置疑的是承前啓後、開宗立派的一代大師,她演唱的歌曲已經成爲世界文化遺産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鄧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帶領人們走進真、善、美的藝術境界裏,這麽多年過去了,十億個掌聲依然如故,人們由衷地喜愛她,難忘她,懷念她。———驚鴻 傾城懷念鄧麗君 (ATV) 10 year memorial show (part 1/5)
傾城懷念鄧麗君 (ATV) 10 year memorial show (part 2/5)
傾城懷念鄧麗君 (ATV) 10 year memorial show (part 3/5)
傾城懷念鄧麗君 (ATV) 10 year memorial show (part 4/5)
傾城懷念鄧麗君 (ATV) 10 year memorial show (part 5/5)
讀者:我隻在乎你
許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聲深深陶醉。許多年後,這一代人在她的歌聲中邁向中年、老年。走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鄧麗君的歌不經意地從某家店鋪飄進耳朵,你不由自主地停下腳步,恍若隔世地想起自己青澀的初戀。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國通俗歌壇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像她那樣能在如此長的時間裏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雖然,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通俗歌星、歌後層出不窮,但是,大浪淘沙,能讓我們耳熟能詳的已經不多了,可鄧麗君依然光芒四射。用國語、粵語、閩南語、日語、英語演唱均熟練自如、風格各異的幾百首經典歌曲足以讓那些一輩子隻唱了一兩首成名曲之後就銷聲匿迹的歌星汗顔。而且我們欣賞鄧麗君最大的困難就是打着燈籠也很難找到一首難聽的歌。正如台灣電視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鄧麗君的歌老少鹹宜,從懂話的兩歲娃娃到兩百歲的老人都愛聽! 神奇的鄧麗君,她濃縮了曆史,一個人完成了正常情況下好幾代人才能做完的曆史問卷。很多港台和内地通俗歌手的所謂個人風格在她清純自然的形象面前都顯得做作可笑,唯一看似可行的辦法就是遠遠地繞開她,有時還假裝無視她的存在,心裏卻不得不服。 在這座高峰前,很多明星如梅豔芳、王菲亦隻能位居其次(至少王菲曾坦言她最願學的歌手就是鄧麗君)。至于被譽爲玉女、備受推崇的範曉萱,唱《甜蜜蜜》的水平簡直不能相提并論。盡管多年來總有那麽一些人用所謂“酒廊情歌”、“靡靡之音”來貶損她,可是貶來貶去除了更加反襯出鄧麗君的無法超越外,所謂的天後陣營至今仍未見可與之比肩的超級巨星。 鄧麗君的歌具有一種渾然天成的美,如高山飛瀑、潺潺溪流。人們欣賞她隻要靠審美本能而無需絞盡腦汁。其實藝術的共同點就是台上一分鍾、台下十年功。功到自然成,就像夜來香開放一樣順理成章,毫無斧鑿痕迹,但又比任何設計和精心包裝來得更出其不意、妥帖、周密。今天許多歌手唱的歌缺乏感染力,就在于屬于包裝的東西太多了!這就好比本來相貌平平的小姐太太硬是靠整容術增添了幾分姿色,卻總讓人覺得缺點内涵。 記得自己曾經對高勝美的歌十分欣賞,以爲這就是最好的通俗歌曲,後來才感到十分臉紅。在一個擁有鄧麗君的民族和國度,居然到處可以聽到那麽多不知所雲的通俗歌曲,想來實在是悲哀。有些影視明星從來沒唱過歌也來個“演而優則唱”,更有些歌手得了一點獎就盲目地妄自尊大,連自己究竟算老幾都沒搞清楚,自以爲幹出了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其實翻了半天跟鬥還在如來掌心。 所幸的是我們中的很多人雖然無緣與鄧麗君生活在同一個時代,但現代高科技使我們又可以回過頭來重新複習鄧麗君了,慚愧之餘,激動之至。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平心而論,論美貌鄧麗君不能說是風華絕代,但她的歌卻實在讓人難以拒絕。 可是,鄧麗君這樣的女人在今天是越來越少了,街上的女人越來越妖冶、越來越性感,滿足男人們古典情懷的女人幾近絕迹了。 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倘若蘇東坡和後唐主李煜還健在的話,也必将驚異于鄧麗君對《但願人長久》、《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獨上西樓》超凡的傾情演繹。 我們有理由相信:十年後,甚至一百年後,鄧麗君的歌依然會被我們的後輩傳唱不衰。她的聲音絕不會因爲離開我們而消失。 伊人離開我們已近八年,我們還得要好好地活下去。醍醐灌頂的歌聲使我們在面對困難和感情挫折時平添信心和勇氣:畢竟這個世界上還曾經真有其人。 ■胡迎春 網絡:再見,我的愛人 驚鴻(北京):拿任何歌手和鄧麗君對比都是徒勞的:從未有過像她這樣全面的歌手能駕馭各類歌曲而且都很好很好;而就其成就之高和影響之廣來講也是無與倫比的。因爲衆所周知的原因,從未在媒體上對她有公開的宣傳,而她的影響卻比現在鋪天蓋地的“天王、天後”還要大得多。我想如果有一天她得到公開的公正的定位後,也許我們會見到中國會有流行歌曲的最高獎————鄧麗君金獎,就像其他領域的梅蘭芳、侯寶林獎一樣。 簡單籠統地說吧,她的聲音特色是受衆最廣的(不但唱歌而且說話也像唱歌般好聽!),她的藝術境界是出神入化的,她爲人是愛國而傳統的,如果要選擇一個可以代表中國的聲音那隻有她! 隻是想說她是完美的。 Ruru954(台灣):我覺得鄧麗君的笑容,是我所看過最美的。有人說,聽鄧麗君的歌,不用看人,也覺得鄧麗君一定是微笑着在唱這首歌,這種可以讓人由歌曲直接聯想到一個美好畫面的,大概隻有鄧麗君有這個能耐。 然而鄧麗君不隻令人能夠聯想,當看到她演唱的畫面時,更讓人覺得整首歌已經和整個人結合爲一體,分不開,特别是鄧麗君的眼神。許多人唱歌隻顧着看鏡頭,嘴巴張着一個勁笑,鄧麗君不是,她的眼神靈活而多變,唱到快樂時往上揚,好似天上灑下了的陽光吸引住她,在幾個轉音中眼神朝下望,透出一絲絲害羞,偶爾用手撥一下頭發,短發時則是将頭輕輕一揚,把遮住視線的發尾甩開,那雙大眼從後面又透了出來,鄧麗君唱歌時眼光中充滿自信,溫柔,深情款款,特别是合上再張開那一刹那,釋放了無限千嬌百媚,顧盼生姿,當她邊唱着邊透過鏡頭看着你時,好像能看透你後,再将歌聲灌入你的心田中。 如果有人問:中國女孩應該是什幺樣的?可以很肯定地回答,就是像鄧麗君那樣。 Antonio(台灣):在演藝圈,有許多許多成名後趾高氣揚的歌手,唯有鄧麗君不管她多受歡迎,依然維持她謙和溫柔。 Jrnjr(南京):鄧麗君給我們的是人類情感世界的真善美。 Jaffery-liu(上海):我讀高二的時候偶然看到鄧麗君1985年在日本NHK演唱會的影像,馬上被迷住了!從此,我發誓要自學日語,把她演唱的日語歌全部翻譯出來介紹給不懂日語的歌迷朋友。我要把我的網頁辦成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把鄧麗君介紹給全世界……我很贊同荒木先生的評論,評論的标題是《歌唱出日本的心聲》,荒木先生說鄧麗君的歌聲流露和傳遞着日本消失了的曾經有過的甜美和深情,把這兩個内容聯系起來看,就會發現爲什麽您在日本會成爲“跨世代的巨星”,爲什麽您翻唱人家日本名歌星的首本成名曲依然會深受日本歌迷的喜愛。 Solosin5352(江蘇):聽了這麽多年的歌,還是覺得鄧麗君最好! 吹笛牧童(台灣):沒有誰能打敗鄧麗君,隻有她自己…… 雨田(吉林):鄧麗君的唱腔清麗脫俗、柔情百轉,能滿足各種不同年齡聽衆的需求,雖然被“封殺”多年,但真金不怕火煉,經典永遠都是經典,好的音樂無論任何阻撓,她都會茁壯成長、生機盎然。 柳青青(廣東):歲月的狂沙掩不住您的美麗與光華,祝您永遠快樂!再送上一段環球唱片的評語:“在華語歌壇,鄧麗君是最有代表性,她以甜美柔情的聲線,唱出首首委婉動人的樂曲,以小調式中國旋律,令每一個人心靈悸動。鄧麗君是最能代表中國人社會的女歌手,她的多首經典樂曲如《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等都是令人無法忘懷的作品,鄧麗君把中國的音樂帶至世界各個地方,令音樂更加打破國界的限制,自由平等地送入每一個人的耳朵裏。” 本報:何日君再來 五十年歲月,不過浮生一掠。浪花淘盡英雄,何況秋風秋雨。曆史長河中,能銘記于中流砥柱的名字少之又少,但若論華人歌者,鄧麗君當之無愧站在二十世紀歌壇之巅,論唱功論才藝論影響,試問神州大地,誰與争鋒? 如果不是1995年暮春的一次恍惚,鄧麗君今天已屆50。紅顔總遭天妒。 1953年1月29日,台灣省雲林縣褒忠鄉龍岩村的三合院中,鄧麗君出世。“麗君”此名,是鄧爸爸軍中的袍澤提議仿效宋朝那位當上宰相的奇女子“孟麗君”而取,一個古代的傳奇名字,在現代得到不讓古人的延續。 在20世紀最後一年,香港電台綜合專業推介與民意選出的“20世紀十大中文歌曲”,鄧麗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選。而在當年中國香港、中國台灣及日本紛紛舉行的20世紀不朽名曲選舉活動中,鄧麗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獲選的歌者。20世紀的歌壇燦爛星光,幾乎被她一人獨占。 但我對鄧麗君另一首名曲《何日君再來》,懷有更深的情意結。那是在16年前,父母從香港旅遊回來,帶了一盒《鄧麗君NHK演唱會》的錄像帶,入境時卻被審查,并抹掉了其中一首歌曲,就是《何日君再來》。這首美麗的歌曲不幸香消玉殒,隻留下長達五分鍾的屏幕雪花,和老式電視機前的一個無知少年的疑惑。這樣凄美的歌曲,難道從它出生那天起,就注定了這種悲劇的結局? 《何日君再來》的命途多舛,也可算是華語歌曲的經典冤案。這首帶有濃重探戈味道的歌曲,出生于1936年,是由創作過無數愛國抗戰歌曲的作曲家劉雪庵爲一部廣告宣傳歌舞片《三星伴月》所寫,而導演方沛霖未經劉雪庵同意,就讓編導黃嘉谟填寫了歌詞,對此劉雪庵極爲不滿,但礙于朋友情面未公開抗議,卻爲他将來的坎坷命運埋下伏筆。 1939年香港一部抗戰電影《孤島天堂》将《何日君再來》選爲插曲(黎莉莉演唱),描述青年男子參軍前與女友依依不舍的情景,歌曲韻味恰到好處。此後這首歌被李香蘭翻唱并收入唱片,很快就家喻戶曉,所以至今許多人仍認爲《何日君再來》是李香蘭首唱的經典歌曲。 轉眼到了文革期間,這首流傳極廣《何日君再來》被别有用心的人配上有政治意味的歌詞,一時風行。當時更有人指這首由李香蘭唱紅的歌曲是劉雪庵爲所作。劉雪庵就因這首移花接木的《何日君再來》被錯劃爲右派,關進“牛棚”22年,受盡折磨導緻雙目失明,文革結束9年後才獲平反,冤案因此産生。 《何日君再來》在上世紀80年代初因鄧麗君的翻唱進入大陸而再度走紅,卻被錯誤認爲是“精神污染”、“歌曲”因此被禁,同樣是一樁曆史冤案。如今劉雪庵被平反,《何日君再來》已解禁,其中體現出的開放與包容,值得人民歡欣鼓舞,改變使人進步。 但事過境遷後回頭一看,《何日君再來》太過冤枉。作曲家劉雪庵創作了包括《流亡三部曲》在内的大量愛國歌曲,獲得全國人民一緻贊譽;演唱者黎莉莉,不僅是當時的著名影星,更是被譽爲“龍潭三傑”的優秀共産黨員錢壯飛的女兒;電影《孤島天堂》更是一部以抗戰爲題材愛國電影,雖然《何日君再來》歌詞略爲輕佻,不算根正苗紅,但也确實不應該被禁。 而鄧麗君與《何日君再來》,除了因名字都有一個“君”字顯得有關聯外,連命運都有相似。鄧麗君15歲因爲要出境演出而被台灣當局強迫加入情報員組織(這在當時藝人中很常見),但并未從事間諜活動。在其逝世以後,卻被一些人誣陷爲某某黨間諜,實在冤枉之極。而這也造成了她直到生命最後一天,依然行動受限,沒能爲千千萬萬喜歡她的歌迷們獻唱,這是歌迷和歌者的雙方面損失。 1995年5月8日,鄧麗君在泰國清邁結束了她美麗而短暫的一生,當我從電視上看到這則新聞,耳畔響起的第一首歌,就是《何日君再來》。這首歌确實可作爲鄧麗君一生的微雕,對愛情的向往,對時光的悲歎,做平凡人的夢想,和做歌女的哀傷,都蘊涵在這短短的三分鍾裏,最惹人憐的是,這首歌與鄧麗君一樣,雖然都紅遍了整個華人地區,卻不得其正門而入。 紅顔薄命。歌亦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