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愛情社會學/天才儿童/陳文茜VS 蔣勳/宋代書法:米芾/被绑架的文明
發佈時間: 2/15/2014 10:25:45 PM 被閲覽數: 37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百家讲坛 20140211 百家姓






家长们注意:天才儿童最容易

被忽视的6大特征(图)


京港台:2014-2-13 00:33| 来源:39健康网 |


  英国牛津大学天才儿童研究中心前讲师贝纳德特·泰南认为,许多天才儿童可能在学校或者考试中表现并不优异,但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能够说明他们拥有高于同领儿童的才能。
  家长总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聪明孩子和好孩子的首要标准。英国学者发现,家长们的这种想法可能会扼杀孩子潜在的才能。他们建议,家长们应细心观察孩子们除学习成绩外的表现,因为那可能预示这孩子在某一方面是个“天才”。
  泰南为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列出了一份天才儿童特征清单,以发现孩子的潜能。在清单中,她给出小学生6大最容易被家长忽视的才能特征。
  特征一:
  喜欢发号施令的领袖。善于重新排列物品或有条不紊地在学校里负责给全班同学排座位的孩子,他们可能具备强有力的领导和组织才能。
  特征二:
  年轻的大亨。在小学里,一些孩子很快发现,如果他们将平时的零用钱积攒起来,他们假期中就将拥有一大笔钱来支配。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像英国维京大西洋航空公司总裁理查德·布兰森那样的人。
  特征三:
  刨根问底者。一些孩子总是充满好奇,有时甚至不厌其烦地问问题。但是如果他们这种特性得到家长的培养和重视,他们极有可能成为记者或宇航员。
  特征四:
  设计师。这种类型的孩子,如果让他独自待一会儿,他就能够用积木搭建出一座法国埃菲尔铁塔的模型。具有这种才能的孩子是设计天才。
  特征五:
  故事讲述者。有的孩子喜欢讲故事和写故事。他们的想像力丰富。发现孩子有此种个性的家长要好好培养孩子,因为他们很可能是下一个J·K·罗琳。罗琳是《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作者。
  特征六:
  演讲者。这种孩子喜欢同人讲话。他们甚至在上课时也和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作为家长,请不要制止他们的行为。他们的行为说明,他们有着特殊的演讲才能,若加以正确培养,他可能成为律师或电视主播。
  泰南认为,“考试定输赢”正在摧毁孩子们的创造力和革新能力。“并不是孩子的所有才能都能通过一支笔和一张纸的考试来发现。”泰南说,“他们可能擅长建筑、有丰富想像力或有领导才能。这些才能不能简单地被衡量。”
  此外,泰南说,考试不仅不能发掘一些孩子除学业以外的才能,还可能埋没一些好学生,因为他们有时在考试中将答案考虑得过于复杂,希望找出题目所蕴含的更深层含义,但通常题目只要求直接的答案。
  泰南建议家长们注重培养孩子解决问题和推理的能力,提升他们成功的机会。她说:“每个孩子都有特殊才能。给他们一个机会,他们真的能够超越他人。”


Sociology 1 - Lecture 1 -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XPAcVFErEVg
2012年8月28日 - 上传者:UCBerkeley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 Watch Later Sociology 1 - Lecture 2by UCBerkeley16,008 views; 50:52. Watch ...

20130416 中天青年論壇陳文茜VS 蔣勳-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uJ5n-CyTJP0
2013年4月21日 - 上传者:kai hung
第三次的中天青年論壇由文茜姐和蔣勳,以喚回少年台灣的精神做主題進行談論,。 台灣曾經辛苦的那個年代,人們充滿著渴望,不論
有多艱苦,勇敢 ...

20130723《殷瑗小聚》中國美術史--宋代書法:米芾(蔣勳) -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ytKUwvitKJY
2013年7月23日 - 上传者:TzuchiDaAi
20130723《殷瑗小聚》中國美術史--宋代書法:米芾(蔣勳). TzuchiDaAi·11,026 videos. SubscribeSubscribedUnsubscribe 9,705 ...

愛情社會學.1 課程簡介(Sociology of Love EP1) -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DlukUYS1ioI
2013年1月8日 - 上传者:NTU Courses 課程.臺灣大學 EDU 頻道
臺大社會學系孫中興教授本課程內容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檢討愛情社會學所面對的基本問題,希望學習者對當今社會學對愛情的研究成果有 ...










耶鲁学生大闹课堂 羞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席勒

(图)

文章来源:

希勒的“宏观经济学入门”课堂上演了一部恶作剧,一伙学生大闹其课堂。希勒,上一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正是风光无限的时候,又如何惹来耶鲁大学学生的羞辱呢?

据《耶鲁大学每日新闻》报道,本周一,一伙耶鲁学生在宏观经济学入门课堂上公然羞辱正在讲课的席勒教授,嘲笑希勒把诺贝尔奖经常挂在嘴边。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希勒正在讲课,突然传来阵阵手机铃声。一个学生坐起身来,大喊:“站!”;接着几个学生纷纷站起,每人手中拿着一个铃铛。其中一男一女走上讲台,把一件物品交给了希勒:一个边儿上镶着卷轴的“奖状”。

这时,一个声音传来:“既然你那么爱把自己获诺奖的事儿挂在嘴边,说得比任何人都多,我们就颁发给你一个‘铃铛奖’,以资鼓励。”

接着,这伙学生抓着他们的东西就跑了。

他们的举动可能想引发课堂喧哗,但可能令他们失望了,课堂上没有一位学生发笑。

希勒显然难以理解发生这样的事情,显得有些慌乱,他过了好几分钟才重新恢复讲课。

他说道:“我今天完全没想提诺别尔奖。”

他们怎么能这样做呢?真是荒谬。

诺贝尔奖委员会对希勒的评价是:“希勒发现了企业股价波动大于股利波动的现象,股价偏高时,股利率较低,股价下降时,股利率升高;这个现象不仅适用于股票,还适用于债券和其它投资资产。”

虽然没有必要,但他依然开设“宏观经济学入门”这门课,为刚入学的18、19岁的学生讲授。

其他人也可以从他的讲课中受益,他的网络公开课2008年发布到网上,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听到他讲课。

希勒是一位想着让世界更加美好的教授,他没有把自己锁在象牙塔中;他的知识非常有用、有益,他也愿意分享他的知识。

这些学生对希勒的不尊重给我们一种“一切都是他们应得的”那种感觉。

《耶鲁大学每日新闻》客座专栏作家Zach Young称这样的恶作剧是对耶鲁大学教授希勒的公然羞辱:

希勒作为一名教授,应得到学生起码的尊重。任何一堂课都缺不了信任和尊重。信任能让学生和教师之间没有太多顾忌地交流观点、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尊重才能促成纯粹的学术交流,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学习资料。拿着铃铛羞辱希勒的同学不顾希勒作为一名老师的身份,违背了信任和尊重的师生相处原则,违反了学生、老师之间关系一些不成文的规定。

此外,这样的恶作剧一点儿也不好笑。

然而,席勒教授对这个恶作剧泰然处之,他在事后接受BI采访时称:

这个恶作剧真是让我有点儿不知所措,但是最后没有大碍。

指责我诺奖挂嘴边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对于这样的批评,我还是能够承受得住。



吐槽帖:美国大学老师的“悲惨”生活(转)





在美国,名校和一般学校之间的差别主要不在老师的水准上,而是在学生的层次上,一般大学里的老师也基本上来自名校,这是因为大学教职的竞争性很强,从本文的叙述中你便能看出端倪。题目中的所谓“悲惨”不过是对自己的调侃,网友大可不必放在心上。

  


  


  
在美国大学教书有多难?


  
作者:心路独舞



  在美国大学讲课,你可以是有终身教职的副教授或正教授,也可以是正在追求「终身」过程(tenure track)中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你甚至还可以是某课程的全职(较少)或半职(基础课很多)的讲师;不论你是讲授1字头(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还是讲授4字头以上的专业课,可以肯定的是难度绝对很高的。

  这里我暂且不说在美国大学教书的门槛高,因为最基本条件是必须有博士学位,而美国大学的博士项目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博士项目。

  我也不想去说在美国大学争取到一个教职有多难。一个一般大学助理教授位置的广告打出来,即使是位于美国较偏僻的地方,这几年都会有约两、三百人左右申请,筛选的过程绝对透明,大约能有20到40人通过初审(screening),之后经过系遴选委员会讨论,挑出10到15人进行电话面试(phone interview),最后仅有5到6人能有机会到学校进行现场面试(onsite interview)。即使是一年一签的全时教职,还不能保证第二年一定续约,也是几十、上百个人争一个位置,现场试讲的紧张程度居然不亚于博士论文答辩,尤其是刚毕业的博士,希望籍此积累经验或作敲门砖得到永久位置。

  我也不想详细去说做助理教授期间的压力有多大,尤其是争取研究资金项目(funding)的压力。在拿到「终身」之前我听到最多的抱怨是“简直不是人过的日子”,多数人要一周连轴工作七天,仿佛只要睁着眼就得去工作,几乎天天写各种研究提案(proposal),到处去申请,希望能被批准拿到研究经费。前段时间哈佛大学一位拿了终身教授的老师毅然辞职去了工业界,在博客里写了篇文章说他三分之一的时间都用在写研究提案上了,因为人多竞争惨烈,成功率很低,多数被拒,感觉纯粹是在浪费人生。而这从助理教授争取终身教授的过程一般要5-6年,最后可能面对的是“不升即离”的结果。

  即使是千辛万苦被百里挑一了,刚开始工作的第一年几乎都会被讲课累的要死。讲课本身就很累,美国学生也很挑剔,正应了顾客就是上帝一说,人家是交了钱上学的。课程到了学期末各系都会发放给学生专门的教学水平评估(evaluation)表,由选课学生给任课老师不记名打分,而系主任就是根据这个评估结果给每个教师打分的。如果第一学期表现不好(尤其是非英语母语的新教授),后面要有显著的进步,否则将来学校在评审终身职称或着次年续任的时候,就会变成很不利的因素。若是在以教学为主的大学任职,教学评估结果不好的下场可想而知了。

  如果说校内的评估还只是小范围的“面子”的话,全美教师统一评估网站就是全国范围的了,这个网站罗列了全美的所有大学的任课教师,学生可以对每一个曾选过课的教师匿名给出评价,依据课程难度、讲述的清晰性、课堂内外的帮助程度等从1-5分打分,分数越低水平越差,如果你的总分低于所在学校的平均分,到了再续合同或者终身评审的时候就该紧张了。最致命的是,这个网站是公开的,不仅学生选课的时候会从这里先给老师“验明正身”,而且教师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换工作的时候新雇主很容易就可以知道你在以前学校的教学情况了。

  如果说评估网站对大学老师的约束已经威力无比了的话,那么iPhone等智能手机的加入,又把这种威力推向了极致。去年学校曾雇佣过一个第一代移民教授 “1”字头的实验课,虽毕业于藤校,但授课质量不行加上情商较低,到了学期末的时候学生抱怨连天,甚至直逼系里换人,我们这边还没有开始讨论呢,学生已经不想等了,用iPhone将这位老师上课的尊荣录下来直接加载到了YouTube来“逼宫”,这一下子学校不得不采取手段了,马上让这个教师“行政”休息,结果此后该老师再也没被续约。

  教书难就难了吧,收入还不高,比起工业界来说简直都有点不好意思,我从公司转到大学工作收入就几乎缩水40%,而且不是国人想象的那样“受人尊敬”。美国让人眼热的是医生、律师等职业,最不济也是个公共会计师,最明显的例子是男人去酒吧喝酒,你若是向女孩介绍自己是大学教授的话,得到的反应很可能平淡;若是介绍自己是医生或律师的话,你会发现身边瞬间会多了几个讨好你的金发美女。丫丫有个姑奶曾和我抱怨自己的儿子“不务正业”、“应该像他妹妹那样好好找个正儿八经的工作”,后来我发现她的儿子实际上在北卡一个大学的物理系做主任,而女儿女婿在华尔街做对冲基金,后者风险不小但赚钱很多,在老人眼里就成了高尚的工作,弄得我都没好意思问她我是不是也是不务正业了。

  虽然说了很多负面的,但不得不承认有一点在当今的美国是几乎任何其他的职业都不能比的,大学教书的工作相对是比较稳定的,只要质量过关,没犯原则性错误的话,工资虽不高但有保证,重要的是福利待遇属于全美最好的档次,而且全家沾光,在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当今,有这样一个工作实在应该庆幸才是。另外大学的工作环境很好,工作时间短,假期多,时间灵活,也很亲子,除非上课,否则不用按点上下班,大体上可以作自己想作的事情,只要自己看得开的话,日子还是可以过的很满足和悠闲的。

  下面是一些工作实景照片。

  

  1

  

  2

  

  3、美国对实验室工作安全要求很高,安全眼镜是必须带的

  

  4、喜欢和学生们在一起是很多人选择大学教书的原因

  

  5、当然我们绝不古板,时常自嘲自己一把。

  

  6、当然工作条件很不错,我是苹果控,毫无疑问吧?




被绑架的“文明”

 

发布时间:2014-02-06 13:25 作者:楚梦

——对古代中国的另类解读

一直在思考:文明的基本要素是什么?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给我们创造和留下了多少“文明”? “中华文明”能够被世界普遍认同吗?动因在于:我们很多知识人乃至普通人动辄“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中华文明伟大不朽”、 “21世纪是中华文明替代西方文明的时代”,让我这个不学无术之人,不能不对“文明”以及中华与“文明”的关系按常识进行笨拙的、质朴的比较和探究。

阅读发现,“四大文明古国”只是在中国流行的对人类文明的一种认知,并没有得到世界史学界的承认。它起源于1900年梁启超发现的一篇文章《二十世纪太平洋歌》,属于中国人的自我表扬,亦是中国是世界中心意识的持续发酵,典型的中国式逻辑:以偏概全、以点遮面、以次充好、以黑为白。实质上,一些人是在明目张胆地绑架“文明”。

要谈”文明”问题,首先必须弄清楚“文明”的定义。

与其他我们每天都使用的必用词汇一样,“文明”也是一个舶来品。按“维基百科”的定义,“文明”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lis”,有“城市化”和“公民化”的含义,引申为“分工”“合作”,即人们和睦地生活于“社会集团”中的状态,也就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按<辞海>的解释: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我基本认同以上解释,我要补充的是: “文明”必须有其标志性核心价值理念、必须有对人类进步实质性的贡献、必须有对前面“文明”的超越、必须有对同时代其他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创新、必须包含“善”与“美”、必须给予人基本的权利。

对于中国上古社会的认识,我们的唯一依据就是神话和传说: “女娲补天”、 “后羿射日”、 “伏羲占卜”、“尧舜禅让”…… 神话和传说自然是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具有真实性或者说其真实性无法得到证实,最重要的是,没有文字的时代,似乎不好称之为文明时代。中国最早的文字出现在公元前14世纪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文字的发明无疑是一项文明成果,它是对以前的一次重大超越,也极大地方便了这片土地上生存的人们。头文字也仅仅是文明的一线曙光而已,“文明古国”、 “中华文明”也好,仅靠文字不足以支撑,况且,这种以图形为基础的书写繁复的单音节文字,仅就中原大地上算得上是一种“文明”,不说在此之前,公元前32世纪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楔形文字、公元前30世纪埃及人已经发明了象形文字、公元前27世纪闪米特人已经发明了表音字母,而其后(公元前1000年左右),希腊人却果断选择了闪米特人的表字母,并在此基础上发明了希腊字母文字,成为整个欧洲文字乃至全球绝大多数人类文字的蓝本。美国学者海斯等人在其所著的《世界史》中说: “有很多东西可以供希腊人选择,……希腊人聪明地选择了字母,拿这些最简便而又最好的方法运用于自己音调袋的语言。”(三联书店106-107页) 包括埃及以及曾经是中国附属国的朝鲜、越南等都改弦易辙使用字母文字的时候,我们仍然黑守陈规,不愿放弃方块字。方块字的弊端尤其是它对中国人思维的限制和以其他民族交流的不便有目共睹。《世界史》曾经有过这样的评价: “这个文字系统,从前是,现在仍然是,对中国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因为成千上万的字,都要会读,会写,是很困难的。等中国文献大量写出之前,中国人还不知道有简单的字母,等到知道的时候,他们已不愿放弃他们的长期受到尊重的文字系统了。”(同上,86-87页)由此可以说明一点,我们的“文明”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落后于别人了。

我不知道商周时代是否已经城市化、公民化,从发掘出来的零星的甲骨文和数量不多的居民遗址,不能作出准确判断。然而,仅就考古发现来看,似乎春秋战国以前,并没有出现较多的城市和城市圈,至少没有同时期希腊那么多的城堡。以后漫长岁月,除了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前476年),呈现了一种”文明”的气象之外,依我看来,其他时期,都很难与“文明”有比较密切的联系。之所以说春秋时期比较“文明”,是因为这个时期,无论是与之前还是之后比较,都不那么“野蛮”(相对而言),人们特别是知识人,具有较多的自由,可以自由思想、自由表达,出现了空前绝后的“百家争鸣”现象,涌现了大量的新见解和新思想。中国可以与“文明”挂上钩的东西,除了文字,大概只有春秋时期的一些思想和思想家的行为了。可就是这一时期,也不可与同一时期的希腊相提并论,希腊这一时期的创造发明以及思想精神,改变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让全人类至今仍然受惠。而我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却乏善可陈。

物资方面,从守猎社会向农耕社会的转变,并不是从中国准确地说是中国的中原大地开始的,这方面很多历史学家有过专门论述,英国学者韦尔斯等《世界史纲》中说过“中国直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才开始普遍使用铁制兵器,这意味着,在亚述、埃及在欧洲普遍运用铁器之后的二三百年,或更晚一些时期,中国才开始使用铁器。铁很可能是匈奴人从从北方传到中国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1页)即使中国的农耕时代开始的很早,也不能直接等同于“文明”,韦尔斯在该书中又说: “耕作的出现并不代表文明的到来。”(同上116页)之后的中国历史,少有物资“文明”的内容,就算“四大发明”确有其事(国内外不少学者对此有过异议),可“四大发明”并没有为中国带来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升,更遑论生活质量的提高了。近现代,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让我们享受快捷舒适生活的一系列科技成果,与中国没有一丝一毫的关系。

尽管“文明”包含物资的成份,但我仍然觉得,精神的或者说非物资的内容更为重要。我认为,中国在非物资方面,几乎与“文明”毫无关连。自夏商以来,基本上都是一成不变的高度集权的家族统治,只是秦始皇之前,集权的程度略微淡薄一点,所谓“禅让”,不过是一个传说而已。这个高度集权的以剥夺私权满足统治权的制度体系,是否与“文明”有联系,我就不去浪费时间了。前面已经说过,“文明”的参照系是“野蛮”。一个社会是否“文明”,有很多的条件要素,但不管你多么丰富的“文明”内容,如果你存在着普遍的公开的“野蛮”,便可以 “一票否决”。基于这样的原因,我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与“文明”无缘。我想借助一些明显的事例谈谈我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中国的宦官(太监)制度,从夏朝就有了。这种残酷的灭绝人性的制度,自到20世纪初还存在于中国,而且每个朝庭都有几百上千个这种非男非女的怪物。据我了解,古代西方国家几乎是没有太监的(曾经有书上提到过某些国家有过类似服务于宫庭的男人,但没有十分确切证据,而且数量也相当有限,很可能并不等同于中国的阉人),进入近现代社会以来,这种怪物在西方社会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我想,在西方人的心中,这是一种极端野蛮的行为,与“文明”格格不入。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宦官(太监)制度?答案很简单,中国的国君们老婆太多(岂止国君,有钱有权的男人都可以有多个老婆),据史书记载,夏王就有12个后妃,到了商朝,供国君玩弄的后宫女性已经超过百名。而西方国家的皇帝和国王都只有一个老婆(有情人,但情人关系是建立在你情我愿基础上的),至少在基督教普及以来,大多数西方人包括皇帝和国王没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老婆。中国国君之所以要把宫庭中的男人阉割,是因为他们害怕他人染指自己老婆,也怕自己老婆红杏出墙。而西方国家的国君只有一个老婆,因此用不着太监。不去说是拥有一个老婆“文明”,还是拥有多个老婆“文明”,但绝大多数女人是不愿给别人做小老婆的,这种心理古今相通。此外,强迫妇女缠足、从一而终守活寡妇,说多残忍都不过份。一个把建立在只图自己快活基础之上的男人意志强加给女人的民族,有“文明”可言吗?

中国的刑罚种类之多、手段之残忍,不仅人类社会恐怕在动物世界也绝无仅有。诸如砍头、剐心、挖眼、割舌、 剥皮、腰斩、烹煮、凌迟、沉潭、活埋、断椎、灌铅、梳洗、锯割、插针、刖刑、宫刑、俱五刑、点天灯、五马分尸等等。这些刑罚从夏朝开始,到上个世纪30年代的红军队伍中还在剥皮、点天灯(徐向前《历史的回顾》),活埋则一直持续到文革。举两个例子,来说明中国刑罚之残酷:一是吕后发明的“人彘”,汉高祖死后,吕后把他的宠妾如意夫人抓来,剁去手脚,割掉鼻子耳朵舌头,眼睛挖出,丢在猪圈里喂养,取名“人彘”,结果吕后自己的儿子看到,给活活吓死。 二是凌迟,由两个人执行,从脚开始割,一共要割一千刀,也就是要割下一千片肉片才准犯人断气。而据说犯人若未割满一千刀就断了气,执行人也要受刑。而受此刑最有名的人就是明朝大太监刘谨,听说一共割了三天才让他断气。中国的这些骇人听闻的刑罚,并不是某个宗氏的私刑,而是堂而皇之的官刑,自夏朝始,这些刑罚没有一个中止,而且还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一个将如此残忍刑罚进行了四五千年的民族,能和“文明”扯上关系吗?

内战不断和对无辜者的肆意杀戮,是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3000年历史的又一大“亮点”。从东周到清末的2600多年时间,共发生有文字记载的战争2800多次,占全人类的三分之一多。有人一再强调:中国人爱好和平,汉民族从来没有对外发动过侵略战争。没有对外发动战争,并不代表爱好和平,平均一年一次以上的战争已经说明问题了。之所以不对外发动战争,在我看来,主要是外国的情况不甚熟悉,不如杀自己人有把握,再说,自己国家人口多,够杀。战争中杀人甚至杀一些无辜的人,也就罢了,和平时期也要大肆杀人,动不动就灭三族、灭九族,甚至灭十族。以国家名义对同胞灭九族灭十族的,人类历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吧。那些以“天子”自居为人表率的皇帝们,杀人上瘾之后,连自己的父兄弟妹亲骨肉也要杀。不断地教化国人热爱杀戮并让空气中都杀气腾腾。一个杀戮意识浓厚的国家,可以称之为“文明古国”?

或许有人说我们有标志性的理念,比如:仁、义、理、智、信。我要说的是,这些除了骗别人之外,最多也只能自欺欺人了。很多中国人的言而无信、表里不一,在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和鲁迅先生等人的书中比比皆是,礼仪和热情不过是客套和表演(连利玛窦也说过:“他们的礼仪那么多,实在是浪费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既有“四海之内皆兄弟”,又有“对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

前面不过是忽悠人的,后面才是真谛。就是被中国人津津乐道的孝道,也是那么地残忍和血腥,仅“埋儿救母”和“割股疗伤”两则被奉为经典的孝道故事,就已经说明一切了。

至于“文明”的另一个标志宗教,我就不多说了,地球人都知道,中国人除了相信自己,谁也不信。

并不是说“文明”的国度、“文明”的社会,就没有丑恶、没有争斗、没有流血,但不能成为常态,否则就是野蛮。

每当我想到“文明”一词时,除了不由自主地想到古希腊、想到十八世纪之后的欧洲、想到美国繁荣、想到那些虽然说不上完美但却极大地保障个人权利的制度,我还常常想到绅士风度、女士优先、妥协退让、握手言和,想到泰坦尼号上那些把生还希望留给妇孺的男子汉,想到宽恕敌人的曼德拉……

我觉得,你可以把古代中国说得多玄乎都可以,但不能将“文明”绑架过去。因为,真正的“文明”会无所适从的。如果非得要把“文明”和古代中国捆绑在一起的话,那么“文明”就应该重新定义了,此“文明”就非彼“文明”了。

之所以一些人劲头十足地绑架“文明”,除了学阿Q、好面子、爱意淫、脑子不好使之外,恐怕与少数外国名人对古代中国的美好想象不无关系。比如法国思想家伏尔泰在他的《哲学辞典》里,将中国描绘成“最好的政体”、“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奖励美德的国家”(看了伏尔泰的言论,我们脸皮再厚,也可能有点不太自然吧)。法国大作家雨果也将专供皇帝高官享乐的建设得不伦不类的圆明园,想象成“规模巨大的幻想的原型……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闹得一些人对被俄国抢去的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置若罔闻,却对一个与百姓没什么关系的园子念念不忘,而且时常悲愤填膺、咬牙切齿,甚至为了园子里的几个水龙头比拼爱国热情,仿佛水龙头“国宝”回国之后,尊严有了,面包有了,幸福生活也有了。一些人总喜欢把别人的只言片语当作圭臬,而将别人的批评全当不怀好意的诽谤,从而达到自我陶醉的目的。

另外,一些人恐怕把“文化”和“文明”混为一谈了,以为“文化”就是“文明”。中国无疑是一个“文化”古国,不管这些文化里有多少糟粕。四书五经、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四大名著……但“文化”只是“文化”,它充其量也只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况且“文化”是有优劣的,比如希特勒的纳粹文化包括科学技术,够发达吧,可是,我们能将它称之为“文明”吗?

来源: 共识网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推動學習革命/古典音樂的魅力/二十句/如何鼓動行為/「至簡暢銷」
  • 吐槽帖:美国大学老师的悲惨生活(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