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揭秘故宮10大價值連城的極品 “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
發佈時間: 9/2/2007 3:22:04 AM 被閲覽數: 17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北京故宮的六大宮廷之迷
   

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迄今已曆經560多年的滄桑歲月。這裏曾居住過24個皇帝 ,既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場所,也是皇帝和後妃、皇子們居住、遊玩的 地方。3公裏長、10米高的宮牆,俨然是一座森嚴壁壘的城堡,留下了一個個不解之謎


天人合一紫禁城 。

  故宮又稱爲紫禁城。把皇宮稱爲紫禁城,有何解釋呢?紫禁城的“紫”是指紫微星垣。我國古代天文學家将天上的星宿分爲三垣、二十八宿和 其他星座。三垣指太微垣、紫微垣和天市垣。紫微垣是中垣,又稱紫微宮、紫宮。它在北鬥 星的東北方。“太平天子當中坐,清慎官員四海分”,古人認爲那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封建 帝王以天帝之子自居,他辦理朝政與日常居住的地方也就成了天下的中心。又因皇宮是等級 森嚴的封建社會中最高級别的“禁區”,便有紫禁城的“禁”字來強調皇宮的無比尊嚴。

  太微垣南有三顆星被人視爲三座門,即端門、左掖門、右掖門;與此相應,紫禁城前面 設立端門、午門,東西兩側設立左、右掖門。午門和太和門之間,有金水河蜿蜒穿過,象征 着天宮中的銀河。皇帝及皇後居住的乾清宮與坤甯宮,“乾”、“坤”二字就意味着天地的 意思。其東西兩側的日精門與月華門,則象征着日月争輝。東西六宮及其他諸宮殿也都分别 象征着天上的十二星辰和各個星座。

故宮房間知多少

  故宮的房間數不清。有人說,故宮有9999間房;有人說,故宮的房間應該有999 9間半,那麽,又爲何有9999間半呢?半間在哪兒?

  原來,半間是指文淵閣樓下西頭的那一小間。實際上故宮所謂的半間房是根本不存在的 。文淵閣西頭這間,面積頗小,僅有一作上下用的樓梯,但仍是一整間。文淵閣是藏我國第 一部《四庫全書》的處所,爲了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克火之意,文淵閣一反紫 禁城房屋多以奇數爲間的慣例,采用了不講對稱的偶數——6間。但又爲了布局上的美觀, 西頭一間建造得格外小,似乎是半間房。故宮房屋到底有多少呢?據實地測量有8600餘間。

冷宮何處

  來故宮參觀的人,總要找找“冷宮”在哪裏,看皇帝是不是真地過着“三宮六院七十二 妃”的生活。先談“三宮六院”。故宮中路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稱爲“三宮”。六院分别指東路 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及永和宮。皇帝的妻妾衆多,說有“七十二 妃”,或“粉黛三千”。據《禮記》記載,周朝的制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九嫔,二 **世婦,八十一禦妻”,這說明,早在我國周代,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婦、禦妻 等名号,數量也相當驚人。封建帝王有着“至高無上”的權力,可以随心所欲地挑選妃子。 “宮中多怨女”,在封建社會裏,多少青年女子被關進宮内,終生不得自由!

  至于選到宮中的女子,一旦失寵,便在宮中禁室裏等死,更爲悲慘。故宮的“冷宮”在 哪裏?并無定所,但曆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即是乾清宮、長春宮;一說“冷宮”無固定地址 ,關禁王妃、皇子的地方,便俗稱“冷宮”。

  查遍所見明、清史料,紫禁城無“冷宮”匾額,冷宮并不是某一處宮室的正式命名。根 據一些文獻記載,,明、清時代被作爲“冷宮”的地方有好幾處。

  明末天啓皇帝時,成妃李氏得罪了權勢赫赫的太監魏忠賢,被由長春宮趕到禦花園西面 的乾西,一住四年。先後被幽居乾西的,還有定妃、 嫔、恪嫔三人。這個“冷宮”在紫 禁城内之西。

  光緒皇帝的珍妃被慈禧落井之前,據說關在景祺閣北邊北三所(現坍毀),這地方就在 今天珍妃井西邊的山門裏。如果這一出自太監之口的傳聞屬實,則此地也算得一處“冷宮” 。

門字之謎

  故宮各門匾中“門”字末筆直下至底沒有向上的勾腳,都寫成 。爲什麽故意寫成這 樣呢?

  “門”字寫成“ ”,宋代就有了。據說宋偏都臨安後,玉牒殿失火,殿門燒光。宰臣奏說,宮殿匾額中的“門”字,末筆都有勾腳,帶火筆,因此招火,将這些匾額全部燒掉 方能免災。從此以後,凡宮殿的匾額,書寫時“門”字末筆都直下,不勾腳。

  有一個爲寫“門”字而喪生的故事,更能說明宮殿匾額“門”字無勾的原因:明太祖在 南京命中書詹希原寫太學集賢門匾,所寫“門”字,末筆微微勾起,多疑的明太祖便大發雷 霆說:我要招賢,你詹希原這厮要閉門,塞我賢路!遂下令斬之。真是伴君如伴虎!

故宮誰設計

  故宮這樣宏偉的建築,如果浩大的工程,由誰負責設計?又是誰主持施工的?這的确是個曆史謎團,難倒不少老北京人。因爲故宮的建築上沒有如現代建築那樣明确 地刻上此建築物建于何年,由何人設計等字樣。目前大多數人都認爲故宮是明代一位傑出的 匠師,姓蒯名祥,人稱蒯魯班的人設計的。

  但是,近年來故宮博物院古建部高級工程師、年近古稀的于倬雲先生提出了不同意見。 他認爲,曾經參加建造南京宮殿的蒯祥是故宮的設計者這個說法不确切,其實,蒯祥隻是故 宮的施工主持人,故宮真正的設計人應該是名不見經傳的蔡信。   永樂15年紫禁城宮殿開始進入大規模施工高潮時,蒯祥才随朱棣從南京來到北京,開 始主持宮殿的施工,而在此之前,蔡信已主持故宮和北京城的規劃、設計和建造了。

三大殿院内爲何不種樹

  翻開故宮的興衰史,就能查閱到紫禁城裏少古樹原來跟清代的一次農民起義有關。18 13年9月15日,北京宛平宋家莊(今大興縣宋家莊)人林清率領義軍沖向東、西華門。 東路義軍受阻失利,西路義軍攻入西華門,殺到隆宗門,門已關閉,義軍見宮牆兩邊樹木參 天,便爬上大樹,奮勇翻牆,并砍折樹枝,準備火攻隆宗門……

  三大殿院内不植樹,有人說是怕隐蔽于樹叢中的敵人威脅皇帝的安全。這種說明乍聽似 乎有理,實不盡然——故宮養心殿、禦花園中古松蒼柏高大茂密,怎麽解釋?   有人撰文提出三大殿院内不種樹,主要是出自烘托意境的需要。太和殿、中和殿、保和 殿并稱外朝三大殿,是皇帝舉行盛典的地方,從位置上說居整個外宮建築的中心,也是整個 北京城的中心。爲了突出這組宮殿的威嚴氣勢,建築上采取了許多手法,其一便是院内不植 樹,從皇城正門天安門起,經端門、午門、太和門,這之間的一系列庭院内都無樹木(現在 端門前後的樹是辛亥革命以後種植的)。當時人們去朝見天子,進入天安門,經過漫長禦道 ,在層層起伏變化的建築空間中行進,會感到一種無形的,不斷增長的精神壓力,最後進入 太和門,看到寬闊的廣場與高聳在三重台基上的巍峨大殿,這種精神壓力達到頂點。而這正 是至高無上的天子對自己臣民所要求的。如果在這些庭院内都種上樹,綠蔭宜人,小鳥鳴叫 ,那将會破壞朝廷的威嚴氛圍。

  的确,寬闊的廣場、藍藍的天空,把三大殿映襯得更加威嚴壯觀,讓人肅然起敬。三大 殿院内不種樹是否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呢?在遊覽中,我們不妨再探索、再思考,徹底解開 這一名勝之謎

 

揭秘故宮10大價值連城的極品

   
故宮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爲“世界文化遺産”。

收藏文物100萬件

遊覽故宮,一是欣賞豐富多彩的建築藝術;二是觀賞陳列于室内的珍貴的文物。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珍貴文物,據統計總共達1052653件之多,統稱有文物 100萬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1/6,其中有很多是絕無僅有的國寶。在幾個宮殿中設立了曆代藝術館、珍寶館、鍾表館等,愛好藝術的人在這些無與倫比的藝術品前,往往久久不忍離去。

設在故宮東路的珍寶館,展出各種奇珍異寶。如一套清代金銀珠雲龍紋甲胄,通身纏繞着16條龍,形狀生動,穿插于雲朵之間。甲胄是用約60萬個小鋼片連結起來的,每個鋼片厚約1毫米,長4毫米,寬1.5毫米,鑽上小孔,以便穿線連結。據說,爲制造這套甲胄,共用了4萬多個工時。
 














 

 

“台北故宫”十大镇馆之宝

     “台北故宫”拥有l万余卷书画、8万件器物和56万份文献图书,囊括了当年故宫南迁文物的22%。其中包括孤品奇珍、没有“冰裂纹”的宋代汝窑“水仙盆” 和明成化瓷、明永乐宣德青花及清乾隆官窑等2.5万件中国瓷器艺术的瑰宝。1949年,国民党退踞台湾时带走大量黄金的同时,还带走了2972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的精品文物,如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翠玉白菜、玉香炉、玉荷叶杯等。台湾有关学者根据各文物在政治、社会与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推荐了“故宫”10大宝贝,被称为10大镇馆之宝。



    散氏盘   因铭文中有“散氏”字样而得名。清乾隆初年于陕西凤翔出土。高20.6厘米,口径54.6厘米。圆形,浅腹,双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圈足饰兽面纹。内底铸有铭文19行、357字。内容为一篇土地转让契约,记述矢人付给散氏田地之事,并详记田地的四至及封界,最后记载举行盟誓的经过。铭文结构奇古,线条圆润而凝炼,字迹草率,字形扁平,体势欹侧,显得奇古生动,已开“草篆”之端。其浇铸感很强烈,表现了浓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散氏盘是研究西周土地制度的重要史料。清康熙时,扬州徐约齐以重金购自歙州程氏,后又归于扬州洪氏。清阮元曾翻铸此盘,也有铭文拓本传世。嘉庆十四年,仁宗五十大寿时,新任两江总督阿毓宝从扬州盐商购得.此盘贡入内府。历经道、咸、光、宣四朝,因年久失查,不知所在,1924年逊清内务府清查时,发现于养心殿库房。1935年《散氏盘》随清宫其它文物移交北平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曾南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汝窑天青水仙盆  汝窑为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著称于世。汝窑传世作品不多,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汝窑作品20件,水仙盆是其中之一,盆体简雅大方,由于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盆口边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于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藏珊瑚坛城  坛城(Mand~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征宇宙结构的法器,常陈设于桌案以供礼拜。这件圆形的坛城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中央一围层叠如山的是宇宙中心须弥山,山外则排列有四大部州的抽象符号,最外圈还围绕着珊瑚串,而侧壁的半浮雕在卷枝番莲纹内浮现各种佛家珍宝。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于清顺治九年 (1652年)进送顺治皇帝的礼物,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紧密关系。

    《溪山行旅图》  范宽山水画风格艺术风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范宽以极其宽和大度的心态,“凝神智解”,放笔铺排,不事雕饰,“创意自我”。不论在笔法、皴法、空间等诸多技术层面和创作理论层面都具有极高的建树,成为标程百代的山水画巨匠。《溪山行旅图》,以其高远法构图,独特的“雨点皴”及无往不收的木仑笔法,真实质朴的状物写景,描绘的是关中景色。重山叠峰,草木蒙茸,山石坚硬,山势雄健、丰厚;山脚下开阔的路上,毛驴行人,动态准确生动,对关陕一带的地方景色描绘深刻、真实,山体、巨石、林木、溪流、瀑布、屋宇、人物等的合理安排,奇思妙想,营造描写了一个真实、壮伟、宏阔、生机勃勃的艺术境界和生活场景。可谓“览其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之景,默与神遇,一寄于笔端之间”。

    《早春图》  该图为绢本水墨,纵158.3em,横108.1em。画幅左方款识“早春,壬子年郭熙画”在款上钤有“郭熙图书”朱文大长方印。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峻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千态万状”(《宣和画谱》)。《早春图》是他的传世绝品,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此图主题明确而富有季节感,描绘了春回大地、乍暖还寒时的深山景象。构图上采用“十字”形章法,近景之窠石古木,中景之巨岩丛柯,远景之主峰云岗,皆置于正中的纵轴线上,两腰部有曲涧栈道、茅亭层阁,从总体上构成上高、中平、下深“三远”兼备的壮巍气局。峰恋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交柯乱蔓;溪流淙淙,潭水澄静;渔夫樵子,旅客游人,个个意态欣然。全国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

   《万壑松风图》  李唐(约1050--1130年),字唏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宋徽宗时任翰林图画院待诏。北宋的山水画,构图多采用大图阔幅的全景式。李唐正处于向南宋过渡的转折时期,他的山水画,着重近景与局部的表现,通过对局部的描写来反映出整体的感官效果,这种构图方法对后世的影响很深。此作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耸峙,险峻巍峨,在用笔上很有力度,以中锋勾勒的同时兼用侧锋,山石用大斧劈皴,稍加渲染,画面下部近景处的岩石用“短条子”层层积累,既峭硬又干脆,明显脱胎于范宽,但又有所变化,点皴结合,兼收并蓄。皴法变化多端,雨点、马牙、豆瓣兼有,尤其是独具特色的小斧劈皴,使山体质感很强。在下端树根外露的坡石间,长钉皴、刮铁皴、在随意挥洒之间安排得恰到好处。画中远峰用笔和晕染不像近景稠密厚重,整体上趋于含混,这是远山的自然效果,它使画面显得更加悠远凝重,开阔深邃。

    《快雪时晴帖》  纵23cm,横14.8cm,行书四行,二十八字。《快雪时晴帖》是一封书札,其内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时的愉快心情及对亲人的问候。清高宗弘历(乾隆)把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殉的《伯远帖》定为“三希帖”。这幅宝帖在1928年躲过了与张作霖同葬火海那一劫之后,一直保存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后被运到台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子监刊本《尔雅》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学府一国子监刊印,保存完整。国子监自五代开始刊刻经籍,但如今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物证。值得一提的是,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庄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清康熙《大藏经》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不同于汉族人习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叶、经版和经衣组成。经叶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摞,上下以经版夹住,然后用丝带扎紧,并附上白色哈达,最后以黄绫经衣包裹,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此为清朝的收藏,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300--500叶不等,经叶依次序叠放后,边缘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8种图案。

    《帝鉴图说》这是明朝宰相张居正为当时年仅10岁的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每段故事先录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翻译成当时通行的白话文,于文末提醒为政之方,通俗易懂。“台北故宫’,所藏《帝鉴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艳,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该完成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之后。

 作者:杨军 
摘自《台湾周刊》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信息時報 :(組圖)《色,戒》激情超乎想像 湯唯戲驚艷無比
  • 悠久的誤讀:豐碑古時不是碑 衣冠禽獸原是褒義 五毒”原來是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