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韩二和易中天/云南4尺校长照料百名留守学生/北大博士抄袭国外论文被曝光 几乎全文抄袭
發佈時間: 8/24/2014 8:01:34 PM 被閲覽數: 38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韩二和易中天

 
来源: 2014-08-24



韩二最近玩起了电影,一听到这个消息,吕某就下定决心,心想哪天不幸染上自虐症,想要自己恶心自己,宁可去看郭美美干露露芙蓉姐姐的视频,也不会看他的;宁可去看苍蝇下蛆蚊子交配,也不会看什么后会无期。

我是很对文化人总是心中佩服的,甚至是心怀敬仰的。当然我的文化人定义是非常苛刻的,并没有把理工科人士记入在内,毛主席曾经说过,大学还是要办的,我这里说的主要还是理工科大学。这正好证明了我的观点,文科人才尤其是作家政治家是很难通过学校去培养的,社会于文科人才来讲可能是最好的大学,人生磨砺可能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为什么高尔基将他的人生三部曲中的一部叫做《我的大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文化人要比理工科人士要难成才得多的多,标准也复杂得多的多。

另外,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应当是情怀天下心系万代的,他们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笔下起风雷。大众的想法,在他们那里见诸文字;大众的情感,在他们那里得以抒发;大众的主张,由他们为之呐喊。他们具有大众的情怀,符合历史的方向,遵循道德的正义,服从科学的规律。由此看来,真正的文化人就应当是大众的,历史的,道德的,以及科学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佩服他们不景仰他们,那些真正的文化人。

因为这种敬仰是发自肺腑的,是真诚的,也就对那些以文人面貌出现的皱着眉头假作仰望天空状却时刻不忘自己的利益的名义上的什么普适价值的卫道士什么公共意见领袖实际是政坛戏子文坛小丑的痛恨,为一些同胞的愚昧和善良而上当受骗感到惋惜。

因为喜爱,平时也就留心文人尤其作家的成才之道,羡慕那些大器早成的神童,也敬佩那些自身条件和家庭条件并不是很优越最终却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作家。象刘绍棠,初中写的文章,编入了自己的高中课文里。北大上了一年,退学专职搞创作。同班同学谢冕日后成为著名的文艺评论家和学者。我以为文学创作靠学院派有些牵强,文学评论的学院派还是靠谱的;象高玉宝,小时候没上过几天学,是从部队的扫盲班里走出的畅销书作家;象胡万春,我是从小人书《家庭问题》开始知道有这么一位作家,后来通过报纸刊物才知道是一位没上过几年学的童工出身。

有道是英雄不问出处,出现韩二这样的少年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联系到当今应试教育的弊端和千军万马独木桥的高考现状,这简直就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是,当我看到这位天才的讲座,我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如同吃了苍蝇。

我接触作家的机会不多。所以,难得有一些作家的讲座我都是要去听一听的,不听觉得对不起人家也对不起主办方。当然,听过的不多,回忆起来有杨益言、胡万春、谭谈、刘宾雁,这些作家都是上学时有幸聆听的,现在网上的视频讲座访谈就不算在其中了。

就今天的话题而言,我印象最深的还不是这老几位,是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学校邀请的附近桃浦公社的一位年轻人,他是《一副保险带》最早的编剧之一,他给我们介绍了小戏的创作过程和电影的改编经过。很可惜,当初年少,没有记住人家的名字。毕竟业余作者,口才不是很好,但是表达流利,思路清晰。说口才不好,是和以后我听过的那些名作家相比,在语言的幽默风趣上稍有欠缺而已,其思想性和逻辑性是不逊于那些大家的。袁枚有诗云:苔花米粒小,也学牡丹开。一个作家的基本素养,无论大家还是小有成就的业余作者,都是必须具备的。

逻辑思辩能力对于从事文学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代文豪陈寅恪建国后到中山大学赴任挑选助手时提出的要求就是数学要好,他首要看重的是助手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文字功夫。文字功夫可以很快得到改进,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慢慢培养的,一个逻辑混乱的人不但写不好书评做不了考证,也创作不了好小说。试想,曹雪芹如果逻辑混乱的话,如何在《红楼梦》里处处埋下条条伏线让一代又一代的红学家们索引考据乐此不疲?

有人总喜欢拿田汉钱钟书说事,好像他们是因为学不好数学才转学文学的。这里有误会,我以为,他们那个时代新学乍起,理科包括数学教师稀缺而已。并不是他们没有学好数学的能力,而是没有学习数学的机会。被周总理称为“三钱”之一的钱伟长考清华的时候,数学不及格,作文和历史满分。直到晚年接受央视《大家》栏目访谈时他还为自己的作文自豪,说阅卷老师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动。当然,现在更值得他自豪的而且值得全体国人为之骄傲的是他在数学力学上的贡献。

所以,我的观点是,作为一个作家,作品缺少思想性,就不是一个好作家;如果不具备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根本不能成其为作家。

韩二所处的年代已经和上世纪初的田汉钱钟书所生活的时代大不相同,他也不是生活在闭塞的偏远山村,他在理科方面的能力欠缺已经不能用时代的和地域的局限来为他开脱。他应易中天先生的邀请在厦门大学所作的所谓演讲则让我对他在这方面的能力不得不进行怀疑。看过视频之后,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年在无产阶级大革文化命的流氓加文盲时代的我的中学同学在批斗会上念的发言稿都比他的这个演讲要强。

面对这个视频,面对如此天才神童,我咬住了仇咬住了恨,咬碎了仇恨强咽下,仇恨入心要发芽。中华民族的神童就算现今都死绝了的话,历史上的周瑜谢缙骆宾王离我们远去的话,那郭沫若刘绍棠并没有远去,那温家宝还能活蹦乱跳地跳绳打篮球,怎么就单单选上韩二?全国人民瞎了眼?我皱眉蹙眼望夜空,但见满天星,就是想不通。

我不怪韩二,看那三寸丁不男不女,想起那句话丑八怪也自认为是天仙女,孔子的一句话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矣用在韩二一人身上,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话说,那是姓何的嫁给姓郑的——正合适(郑何氏);也不怪韩大,有其父必有其子,用独角戏大师周柏春的话说,就是癞痢头的儿子也是自家的好。再说,革命传统代代传,那点本事不传韩二,难道传易中天不成?

我看不上易中天,韩二年龄小你也小?他不懂事你也不懂事?他要不是东西你也跟着不是东西?外国人说他是意见领袖,你就信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那里去了?文化人的人文情怀又哪里去了?让韩二做你的意见领袖,让他念着讲稿说话还不利索去启发你的新思维,是你的大脑掉进了大肠还是你的大肠填满了大脑?

前两年吧,网上的视频,标题是“易中天节目现场发飚,气哭两位主持人”。一个年逾花甲的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对年轻的主持人不理会,不合作,出言不逊。既然有不愿意回答主持人的问题,又何必上人家的节目呢?

我必须说明,我是易中天先生的粉丝,曾经是,今后还没打算不是,但粉丝并不就意味着全盘接受。他的电视节目和讲座我都是必看的,《品三国》我是一集不落地看完的,有的还看了几遍。他的中国封建社会三段论和我中学时评法批儒运动中接受的观点还是吻合的,这说明他站在右派的立场上还是具有左派观点的,至少说明他还没有右到完全迷失自我的程度。

我也看不惯许多节目中主持人的浅薄与无聊,也反感他们的八卦和低俗。但是,视频中的两位主持人就当天的表现离上面的负面因素还是想去甚远的。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那两位主持人再不靠谱也比韩二强吧,至少人家没有翻着白眼拿着稿子舌头打着结去念吧。易中天既然有无颜面对两位年轻主持的勇气,又何来屈尊邀请韩二来厦大讲学的脸皮?易中天能够气哭两位主持人,说明人家还有羞耻心。方舟子的话不可谓不重,却从未气哭过韩二。

易中天在《开讲啦》里面是这样回答学生对他的《易中天中华史》里有关嫦娥的描述的提问的:我坚信一条,当一个作家只有当你自己写爽了的时候,你的读者才会爽。一个36卷本《中华史》,居然只用五到八年就可以写完,做出这样的决定不知道需要怎样的学术精神?如果真的能够在五到八年内写完,又需要怎样的学术勇气?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出版后,一再承诺要将下半卷付梓,却始终是一本上卷书,害得有人拿大师打镲叫胡适为胡公公,说他有了上面缺了下面。

易老师有激情,但希望不要把做学问当成做爱,图个爽字;也不要将交朋友当成找小姐象韩二那样的,年轻无脑的。我这么说,不是说我有多么猥琐,而是实在想不通易老师的三角眼怎么单单就瞄上了韩二?如同广电部居然就将电影拍摄许可证给了韩二?

刘宝瑞先生有一个经典单口作品《连升三级》,说的是明代天启年间,纨绔子弟张好古,是个大文盲,官迷心窍,竟异想天开,进京赶考。由于皇帝和文武大臣的昏庸腐败、尔虞我诈,使张好古钻了空子,居然金榜题名,进了翰林院,并且阴差阳错,连升三级。我真不希望刘宝瑞作品里的张好古在今天复活,借尸还魂。

如果韩二有真才实学的话,还其清白。如果确实属于欺世盗名的话,还是让真相大白于天下,昭示世人当今时代,虽市场经济商品社会,张好古之流是绝无市场的。








云南4尺校长照料百名留守学生

 :一个都不能少


京港台:2014-8-24 14:57| 来源:新京报 |

  

  孩子们在回家的田埂上,用手电彼此照亮对方。除了年龄特别小的,家里距离学校45分钟以内路程的学生都走读。目前全校大约有110多走读生,每天下晚自习,大约9点,孩子们打着手电穿行在通向家里的田野道路。

  

  熊朝贵既是校长,也兼6年级毕业班的数学课教学。

  熊朝贵带着学生买衣服,有的家长会把钱寄给熊朝贵,托付他给孩子买必需品,熊朝贵担任着很多孩子“家长”的角色。

  

  熊朝贵给发烧的孩子喂药。么龙村没有卫生所,孩子们生病熊朝贵就根据情况给药,无法控制的,再送十几里外的卫生院。

  

  每天早上,熊朝贵还要看看有没有因为生病没起床的学生。

  

  平时熊朝贵的妻子带着儿子和亲戚家的小孩住城里租住的房子里,方便孩子读幼儿园。熊朝贵每周末回家住两天,如果遇到值班,他只能继续待在学校。

  早上6点,云南省马关县夹寒箐镇么龙村么龙小学的起床铃划破么龙村的寂静,学校的灯亮起来了,接着灯光像接力一样,从学校周边传递到远处,一户户有走读生的人家点亮电灯。

  身高不足1米4的校长熊朝贵在5点半已起床,先检查用水,然后打铃,6点40分等学生们都进教室早课,他还要看看有没有因为生病没起床的学生和走读生是否到齐。他要求全校学生一个都不能少。

  “全校279名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每个孩子背后都有着令人心酸的故事。”熊校长说。

  熊朝贵:“如果我们不管这些孩子,谁能管呢?”

  6月13日晚上,一个5年级女生拿了来校调研的研究生落在洗澡间的洗发水被发现。

  熊校长说“她当晚哭得很厉害,我最担心的是她受打击后逃学。”

  女生4年没有见过父母,和72岁的几乎不能自理的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带着弟弟在广东打工,三年前弟弟车祸重伤,父母把打工挣的钱大部分投入了给弟弟治病和打官司。长期没有父母关爱,女生很叛逆,过去经常逃学,见到骑摩托车的小年轻就打招呼,不管认不认识都跟着走,好几次被扔在几十里地的夹寒箐镇里。还有两次,因为身无分文,饿坏了,在镇里偷吃的,被派出所抓住。4年来,女生的爸爸每个学期通过他汇200元钱,作为孩子的生活费用和零花钱,每次留话“我对不起孩子,请你帮我照顾好孩子。”熊朝贵理解家长说这话时的心情,他无法去责备家长。熊校长说:“我做了很多工作,才让孩子慢慢改了逃学的习惯。”

  熊校长分析,孩子头发常常爬很多跳蚤,她拿洗发水,一定是因为她缺洗头的东西就拿了。那位调研的女研究生听了这个女生的情况,决定专门抽时间带她去镇里买衣服和洗漱用品。在去镇上的几个小时里,女生嘴角挂着羞涩的微笑。

  熊朝贵说:我自小受到各种歧视,不过更多的时候是向我伸出援助的手,才使得我摆脱极度自卑,放下心理负担,走到现在。我知道在每一次困境时,有人帮助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不管这些孩子,谁能管呢?老师的职责不仅是教好书,还要育好人。"

  学生家长:“他是个好人,我不知道怎么感激他”

  熊朝贵的办公室贴有所有学生的监护人联系方式,还有一份几十个家长的汇款名录和每笔开支的记录表。这都是外地打工家长委托熊朝贵帮助管理给孩子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的钱。

  记者联系上在广东打工的学生家长黄先生,他一年都不一定能回去一次,女儿在读4年级,家里有个70多岁的老人,老人不会管钱,于是孩子的生活费都是汇给熊校长,让他帮忙管理,熊校长每学期都把有女儿签字的账目发给他看。“他是个好人,我不知道怎么感激他。”电话中黄正荣反复说。

  焦虑:乡村师资断裂

  除了学前班,全校229名小学生,只有7个教师,熊朝贵和张晓龙老师负责毕业班的教学外,还负责学校所有行政工作。往年也分配过师范学院的毕业生,往往一年不到就走了,有的什么都不要就消失了。熊朝贵理解:“这不能怪这些年轻人,穷乡僻壤,条件差,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怎能吸引外面思想活跃的年轻人呢。”

  7个教师中,唯一的一个年轻教师张晓龙五年合同还有一年半到期,他想留住张老师,不过他也没有想好怎么才能留住。

  学生熄灯就寝后,熊朝贵打开电脑了解热点事件、查询教学资料。老师中,只有熊朝贵和张晓龙老师懂操作电脑,熊老师感觉到孩子越来越难教,传统的乡村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他们几乎没有深造的机会,就靠自学来提高自己。一方面是教学模式需要改革和发展,需要新生力量注入;另一方面是不仅没有优质师资力量补充,就是原来坚守的乡村教师逐步到退休年龄,未来乡村教育师资断裂会进一步加剧。

  “谁能解决这个问题?”每谈到这个话题,熊校长便陷入焦虑中。



北大博士抄袭国外论文被曝光

几乎全文抄袭


京港台:2014-8-25 02:59| 来源:澎湃新闻/中国广播网 |


  8月17日,新闻传播类知名学术期刊《国际新闻界》罕见刊登了一则《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公告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于艳茹,读博士期间于2013年7月于该刊发表的论文构成抄袭。

  在公告中,该刊称,“本刊近期接到读者举报,称于艳茹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涉嫌抄袭。”

  《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一文发表于2013年第7期,作者署名于艳茹,发表论文时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

  于艳茹涉嫌抄袭的国外论文题为《"Frondeur" Journalism in the 1770s: Theater Criticism and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Prerevolutionary French Press》,发表于《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1984年第4期,作者署名为Nina R. Gelbart。

  《国际新闻界》编辑部经仔细对比两篇论文后发现,于艳茹在其论文中大段翻译Gelbart的论文,甚至直接采用Gelbart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

  在公告中,刊物方面还附录了两篇论文,并用黄色标注了于艳茹具体抄袭的内容。据澎湃新闻统计,除了摘要和结语部分,于艳茹几乎全文“翻译”了Gelbart的论文,多个段落甚至一字未改,原文照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近几年,学术造假事件屡屡见诸于媒体。往远了说,2010年知名企业家唐骏被举报其论文、学历,以及数项发明专利涉嫌造假;同年,学者朱学勤1992年的博士论文涉嫌抄袭。2013年到今年,中科院院士王正敏被学生王宇澄举报学术抄袭、科研剽窃,相关部门随后介入调查。

  媒体和公众之所以对学术造假给予极大关注,大概是因为学术和科研代表着最先进最超前的知识,在部分层面影响着人类的未来,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

  正因为如此,对于这种违背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的行为,舆论往往都表现出零容忍,强烈谴责严厉处罚。而最近,学术期刊也开始对“学术造假”痛下狠手了。

  学术期刊公开刊登抄袭公告,在国内实为罕见。公告一经曝光就在网上引发热议,多位学界知名人士在微博上公开呼吁严惩抄袭者。

  去年7月刊发的论文,为何一年之后才被发现和揭露是抄袭?对于这样的学术抄袭行为,当事的学术期刊又会如何处置?学术界又该怎样来防范论文造假行为呢?

  公告称,经《国际新闻界》编辑部仔细比对,于艳茹发表在该刊2013年第7期的论文《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大段翻译国外学者发表于1984年的论文,甚至直接采用外国论文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

  《国际新闻界》编辑部认定,其抄袭性质较为恶劣。《国际新闻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

  陈力丹:这个抄袭几乎是全文抄袭,除了那个提要和结语是他的话,都是完全从那本书上抄的。

  

  公告附上了两篇论文全文,并用黄色标注了于艳茹具体抄袭的内容。记者仔细比对图片后发现,除了摘要和结语部分,于艳茹几乎全文“翻译”了国外的论文,多个段落甚至一字未改,原文照译。

  经多方证实,于艳茹是2008年9月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读博士学位,2013年7月毕业。2011年9月,她还作为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短期出国(境)研究项目”(第二批)资助对象,赴美国(房源)哈佛大学交流4个月。据媒体报道,于艳茹自北大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陈力丹在接受中国之声采访时说,在刊发论文之前,期刊编辑部并不了解于艳茹本人。

  陈力丹:不知道当事人,长什么样也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他背景,只知道他是北大的一个博士生,别的都不知道,你抄了就揭发,这有什么不对呀,就应该揭发。

  陈力丹教授说,这次能在期刊发表多个月后揭发学术抄袭行为,也是源于一个偶然。

  陈力丹:有人像我们举报,也是个研究者吧,他在研究的时候,偶然发现了,说我们发稿的文章怎么跟书里一模一样,于是就跟我们说,我们专门请了一位外语比较好的人再核对一下,找到原著,拿原著和他已经发表的中文一对,一看就是抄的,没什么可说的,我们就开会决定了怎么办,就这事儿。

  《国际新闻界》编辑部公开了对于艳茹的处理决定:5年内拒绝于艳茹的投稿,将其论文抄袭情况公告于刊物官网,并通报其相关单位。

  陈力丹教授透露,他们还同时发现了另一起造假事件,只是因为情节较轻,未予公开。他猜测,没被揭发的论文造假行为可能比被揭发的更多。

  陈力丹:我感觉很可能,没有被揭发可能比揭发的还有被揭发的更多,未来的难题。

  而之所以下如此结论,陈力丹教授解释,是因为学术论文造假很难鉴定。

  陈力丹:他抄了一本书,我们怎么可能对所有的专著都那么熟悉,上哪查去啊,我们做不到这个本事,没有查出来,抄外国的书还是,那真是完全没有办法了,你要抄了中文的论文我们可以查对,那也得花钱,我们得用那个软件去查。但是如果你抄了外文的,我们现在没有办法查对,专著还不是论文,更没法查对,你们怎么不事先查,想的简单了,我们只能说发生一起就处理一起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刘海龙参与了《国际新闻界》的编辑部会议,他也表示,期刊的审稿流程十分严格,但仍无法完全杜绝造假、抄袭现象。

  刘海龙:我们没有专门的用那个查重的软件,主要还是靠寻稿人的各个领域的学者,依他个人的经验。查重说实话在国际上也没有哪个期刊这样来做,都是那个叫做Peer Review同行评监,这个是国际期刊大家的通用做法,因为你在杂志上一旦发表出来,其实不光是这个领域内,所有人都能看到,一般我们会认为,你应该要珍惜自己的这个能力,像这个事件就是一个很典型的。

  有网友认为,期刊给予学术抄袭行为的处罚太轻。但陈力丹表示,目前国内没有一个联合打击学术造假协调机构,期刊编辑部的权限只有这些,他们也无可奈何。

  据《京华时报》微博披露,北大历史系有关负责人已经证实,于艳茹是该系博士生,现已毕业离校。对于艳茹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论文涉嫌抄袭问题,该系高度重视,将立即组织有关专家对其博士答辩论文重新进行核查,如果确认博士答辩论文抄袭,将根据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截至今天凌晨,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和于艳茹都还没有做出公开回应。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英文发音视频教程/育兒成本近百萬美元/今年18名高校领导落马
  • 最甜蜜学位!剑桥大学招巧克力博士 必须数学好/美国上私立学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