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華千古文萃 中秋詩詞欣賞/老北京的中秋習俗
發佈時間: 9/25/2007 2:57:37 AM 被閲覽數: 24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中華千古文萃 中秋詩詞欣賞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爲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爲“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月下獨酌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随我身。 
暫伴月将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八月十五夜月

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栖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南齋玩月

王昌齡

高卧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裏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

蘇轼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

齊已

空碧無雲露濕衣,衆星光外湧清規。 
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憐關夜婵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顔。
高樓當此夜,歎息未應閑。



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

劉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鬥闌幹南鬥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

李商隐

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

杜甫

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

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



霜月

李商隐

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裏鬥婵娟 



秋宵月下有懷

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栖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陸龜蒙

轉缺霜輸上轉遲, 好風偏似送佳期。
簾斜樹隔情無限, 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裏, 漸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爲校清涼力, 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莊中秋

元好問

強飯日逾瘦, 狹衣秋已寒。
兒童漫相憶, 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 溪聲喧石灘。
山中夜來月, 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裏。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左車右并)欲下星鬥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怅。



中秋月

晏殊

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羁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

蘇轼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

蘇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阙湧,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爲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随歌闆。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複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蟲)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中秋登樓望月

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帏。 
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雲樂,不如早旋歸。 
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 
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水調歌頭

蘇轼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绮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别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裏共婵娟。 



西江月

蘇轼

    頃在黃州,春夜行蕲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隐隐層霄。障泥未解玉骢驕,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啓

文天祥

    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淨。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遊。槁稭申酬,輪嗣布。

 

滿江紅.中秋寄遠

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
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
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
歎十常八九,欲磨還缺。
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秋夜月

當初聚散。便喚作、無由再逢伊面。
近日來、不期而會重歡宴。
向尊前、閑暇裏,斂著眉兒長歎。
惹起舊愁無限。 



秋蕊香引

留不得。
光陰催促,奈芳蘭歇,好花謝,惟頃刻。
彩雲易散琉璃脆,驗前事端的。
風月夜,幾處前蹤舊迹。
忍思憶。
這回望斷,永作終天隔。
向仙島,歸冥路,兩無消息。 



長相思

畫鼓喧街,蘭燈滿市,皎月初照嚴城。
清都绛阙夜景,風傳銀箭,露叆金莖。
巷陌縱橫。過平康款辔,緩聽歌聲。
鳳燭熒熒。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羅绮叢中,認得依稀舊日,雅态輕盈。
嬌波豔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牆頭馬上,漫遲留、難寫深誠。
又豈知、名宦拘檢,年來減盡風情。 



望漢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圓還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暫歡會、依前離别。
小樓憑檻處,正是去年時節。
千裏清光又依舊,奈夜永、厭厭人絕。



鹧鸪天

吹破殘煙入夜風。一軒明月上簾栊。
因驚路遠人還遠,縱得心同寝未同。
情脈脈,意忡忡。碧雲歸去認無蹤。
隻應曾向前生裏,愛把鴛鴦兩處籠。



十二時(秋夜)

晚晴初,淡煙籠月,風透蟾光如洗。
覺翠帳、涼生秋思。漸入微寒天氣。
敗葉敲窗,西風滿院,睡不成還起。
更漏咽、滴破憂心,萬感并生,都在離人愁耳。
天怎知、當時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時,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燭暗時酒醒,元來又是夢裏。
睡覺來、披衣獨坐,萬種無□憀情意。
怎得伊來,重諧雲雨,再整馀香被。
祝告天發願,從今永無抛棄。



念奴嬌.中秋對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
風泛須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宮裏。
蛟龍偃蹇,觀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雲來去。
千裏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
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侶,莫負廣寒沈醉。 

 

秦淮看月記

潘之恒

    戊午中秋,登虎丘見月而思秦淮也。幾望及望,月色如晝,逢麗姬金、王兩姓,從千人中獨見而月不能爲之奇。時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聞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則餘居金陵已七見圓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發慨而止。上弦以來,猶吳咋也,幾及兩夕而忽若失之,則人或勝于吳,非人勝而情勝也。匝青溪夾岸競傳吳音,而閣中以真情勝者,則元女之珠獻彩女之箫,随其孤調皆綠雲之音,其爲劇,如琵琶、明珠更爲奇絕,餘悔其聞之晚而娛耳淺也,應爲廢吳思,而胡以又之,令當吳遊,片石盡肯,可中易仄,劍池一勺,若海印發光矣。因擲筆空中,俄而雲開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間,因爲歌曰: “我之思兮雲隐,月中生兮風中殒,忽如夢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龍街光兮鳳舒彩,忽以遊兮以嬉,願千秋兮無改。”

 

老北京的中秋習俗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爲中秋節,俗呼爲八月節。街市繁盛,果攤泥兔攤所在皆是。十五月圓時設月光馬于庭,供以瓜果、月餅、毛豆枝、雞冠花、蘿蔔、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諺雲:“男不拜月,女不祭竈”。供月畢,家人團坐,飲酒賞月,謂之“團圓節”。又将祭月之月餅按人數切塊分食,謂之“團圓餅”。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學生也不上課。而所謂“泥兔攤”,就是賣兔兒爺的。前十年,北京中秋還有兔爺賣。現在很少見了。似乎隻在過年廟會上見過。中秋節祭的就是這隻月亮裏的兔子。兔爺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護背旗,臉貼金泥,身施彩繪,或坐或立,或搗杵或騎獸,豎着兩隻大耳朵,亦谑亦諧。有曲爲?莫提舊債萬愁删,忘卻時光心自閑。瞥眼忽驚佳節近,滿街掙擺兔兒山"。過中秋,家裏擺個兔爺像,确實很有氣氛。

  中秋節,正值秋果上市,特别豐富。《春明采風志》裏有“中秋臨節,街市遍設果攤,雅爾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蘋果、海棠、歐李、鮮棗、葡萄、晚桃,又有帶枝毛豆、果藕、西瓜。”過去的果子市在前門東,八月十三、四兩日燈火如晝。并有吆喝:“今兒是幾來?十三四來,您不買我這沙果蘋果聞香的果來,哎!二百的四十來” 。

  現在講究廣式月餅,過去“中秋月餅以前門緻美齋者爲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餅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蟾兔之形,有祭畢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謂之團圓餅”。能放半年的,肯定不會是廣式月餅。
 
月餅源自民間祭祀,同樣,北京人常吃的點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間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從制作工藝上說,油炸、蜜餞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

  
  其實,不僅僅吃食是這樣,延順這個思路推廣開來,藝術的誕生(謹慎的人在這裏會用某些藝術門類這個概念)一樣離不開民間祭祀的。還記得上學時曾對這個問題發生興趣,翻看一些河南、山東地區的考古資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頭腦的是一柄出土于山東日照的玉斧,當然真的玉斧無緣得見,但是單單就那圖畫已經足以讓人驚訝了。那斧薄得能夠透過光線而上面精緻的一條夔紋是很難讓人簡單地以“活靈活現”這個詞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時代,它的存在又能夠說明什麽?

  與其說玉斧是斧,倒不如稱之爲一種語言,描述着艱難的砍砸者同上天對話。或者稱之爲精靈,這是一個屏棄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靈。于是由了它,藝術方才出現。更于是人才徹底地脫落成爲人。

  中秋節真好,好在又一次讓我想到了這些已經好久不想的問題。當然節日本來就是人們精神的節日,與此時偶爾察覺月餅與烙餅的差異,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這個樣子麽。給自己做吃的,爲了填飽肚子沒一個認真。饅頭包子幾百上千年從不變化,但凡加上點精神追求,就能花樣翻新。

  看來糕點如此,藝術作品和其他許多事情,确實也都是這個樣子。

阿波羅陳柏聖編輯 

 

刀郎 :敖包相会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马头琴: 巴特
 如果没有天上的雨水呀
 海棠花儿不会自己开
 只要哥哥我耐心地等待哟
 我心上的人儿就会跑过来哟嗬
 马头琴: 巴特
 十五的月亮升上了天空哪
 为什么旁边没有云彩
 我在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我在等待着美丽的姑娘呀
 你为什么还不到来哟嗬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浙江在線 :生前作品預示死亡之狀況 名人離奇死亡錄
  • (音樂視聽)超經典!寂靜之聲 在寂靜的聲音裏低語 現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