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我的同学某某某”,自己先笑了:唉,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味道。记得前几年钱钟书先生去世,报上一下子窜出许多“我与钱钟书”的文字——好像不是“师友”就是“学生”的,真可以“我的朋友胡适之”套用之。余生也晚,和那些大名人是不沾边的,但是,忽然有一天,自己觉得也有资格和名人扯上关系了。 先说近前的事吧。前几天,朋友P小姐在MSN里问我:“方永刚是你的历史系同学吗?”噢,她指的是胡锦涛刚刚批示要学习的解放军英模教授方永刚。我回答说,那是我的师弟,但我不认识他。不过,如果硬要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般的关系,还是可以搭一把的:他的老师是我的老师,他的政治辅导员是我的同班同学,他的同班同学我也认识几个……在学校的时候,我确实不记得这个师弟,就像我不被人记得一样。早几年,复旦历史系同学中还出过魏达志——好像是深圳的“全国杰出青年”,比丛飞早出名,比我高一届,我认识他,人稍矮但很帅,只不过最高领导人当时未作批示学习而已。 据说当年曹操与杨修路过曹娥碑,看到碑背面有人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杨修:“你理解意思吗?”杨修道:“我理解。”曹操一时想不出解释:“让我考虑一下。”走了三十里,曹操恍然大悟:“我想出答案了。”曹、杨两人分别写出了相同的答案:黄绢是有颜色的丝,意为“绝”;幼妇是少女,意为“妙”;外孙是女儿之子,意为“好”;齑臼是舂捣辛辣之味,意为“辞”。这几个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对杨修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曹操还算谦虚,说自己与杨修的才华差别在“三十里”。而我和“我的同学”比起来,可能要差三千里吧! 我读大学时的复旦园,是一个“杨修”荟萃的地方,很多“杨修们”来自工厂、农村,阅历丰富、读书用功,年长者跟我相差十多岁。虽然是学生,名气早已盖过了某些老师:中文系卢新华的小说、张胜友的报告文学,新闻系许锦根的评论、徐邦泰的竞选演说、毛用雄的新闻报道,历史系刘振泰的电影文学剧本……可谓风靡校园、走向全国。最让人看不懂的是中文系的颜海萍,这个梳着柯湘头的小女生,到我们班上旁听了一个学期彭神保老师的《隋唐五代史》(有时她就坐在我的座位旁边,我从没想到相貌平平的她会成为名人),居然一转眼写出一个电视剧《秦王李世民》,轰动全国。面对校园里风起云涌的学生明星,我这个刚从高中直升大学的应届生,只有眨巴着迷惘的眼睛、以杨丽娟的心态艳羡之。 在我们班上,尽管没有出过魏达志、方永刚式的英模,但是名人还是不少: 同学曹君,名作家曹聚仁之子、名演员曹雷之弟,具备了做名人的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刻苦用功,涉猎面广(我的那套《资治通鉴》,就是在他的感召下购买的;我的交响乐知识也是在和他同寝室时积累的),如今是名扬天下的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既兼清华、复旦教授,又当解放集团顾问,名声早已盖过姐姐、直逼父亲。那次返沪,请他吃饭,席间如厕,一个食客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先生,他(指曹君)是不是凤凰卫视的……?”“是呀!”那食客忽然对他的同桌朋友雀跃道:“我说是的吧!请客请客!” 同学汪君,在校时喜欢下棋打牌,毕业前夕几个同学下“四国大战”,杀得人仰马翻。后来留美多年,个性自由奔放,前几年忽然从报纸上读到,他已成为著名的美国职业桥牌高手,拿了一个什么名次,国外媒体称他为“华裔高手”。 女同学王君,毕业后统一分配去了北京,后来定居德国,嫁了一个老外,生了一对小外。前几年回国,身份已是“旅德画家”,还在当地开过中国符号印象画展。在校时未见她有艺术天分,怎一出国就成了艺术家?我看了她的画,横竖看不懂,就觉得是丙烯颜料打翻在画板上的感觉,但人家老外就是喜欢,因此也成了名人…… 想到这些,不免自惭。金子是固有的还是被发现的,我始终搞不明白: 在一堆砂土砾石中,有的金子早已熠熠发光,纯度高、分量重,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要想不发光也难,比如曹君; 有的本身不发光,经过高人指点,精心打磨,也能发光,如果不是高人披沙拣金,怎么也不会将他与金子联系起来,比如方同学; 有的是掘金者的视角不同,在某些人看来是黄金,在某些人看来是黄铜。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故我不在,比如王君; 还有的嘛,本身就是砂土砾石,混在金子中,自然也就感觉良好,至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鄙人。 自惭归自惭,但我一点也不自卑。这源于一个可怜的秀才。《笑林广记》有一笑话:一盲人善于闻香识气,有秀才拿一本《西厢记》给他闻,曰:“《西厢记》。”秀才问何以知之,盲人答曰:“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与他闻,曰:“《三国志》。”又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刀兵气。”秀才觉得奇怪,就拿自己的文字与他闻,盲人竟曰:“此是你的佳作。”秀才急了,忙问:“何以知之?”盲人悠悠地回答:“有些屁气……”天!秀才反应如何,不得而知。 静下心来,为这个笑话来点“狗尾续貂”吧!也许我自己就是那个秀才,写不出“千岁寒”,行不了“文化苦旅”,只能在“嗨嗨网”这个幽静的小巷里写点“屁气”的博客……好在有“屁气”总比没气强,于是释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