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發佈時間: 10/17/2007 3:10:17 AM 被閲覽數: 25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原创 | 随笔 | 2007年4月11日 | 张国伟]

    写下“我的同学某某某”,自己先笑了:唉,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味道。记得前几年钱钟书先生去世,报上一下子窜出许多“我与钱钟书”的文字——好像不是“师友”就是“学生”的,真可以“我的朋友胡适之”套用之。余生也晚,和那些大名人是不沾边的,但是,忽然有一天,自己觉得也有资格和名人扯上关系了。

    先说近前的事吧。前几天,朋友P小姐在MSN里问我:“方永刚是你的历史系同学吗?”噢,她指的是胡锦涛刚刚批示要学习的解放军英模教授方永刚。我回答说,那是我的师弟,但我不认识他。不过,如果硬要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般的关系,还是可以搭一把的:他的老师是我的老师,他的政治辅导员是我的同班同学,他的同班同学我也认识几个……在学校的时候,我确实不记得这个师弟,就像我不被人记得一样。早几年,复旦历史系同学中还出过魏达志——好像是深圳的“全国杰出青年”,比丛飞早出名,比我高一届,我认识他,人稍矮但很帅,只不过最高领导人当时未作批示学习而已。

 

    据说当年曹操与杨修路过曹娥碑,看到碑背面有人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杨修:“你理解意思吗?”杨修道:“我理解。”曹操一时想不出解释:“让我考虑一下。”走了三十里,曹操恍然大悟:“我想出答案了。”曹、杨两人分别写出了相同的答案:黄绢是有颜色的丝,意为“绝”;幼妇是少女,意为“妙”;外孙是女儿之子,意为“好”;齑臼是舂捣辛辣之味,意为“辞”。这几个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对杨修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曹操还算谦虚,说自己与杨修的才华差别在“三十里”。而我和“我的同学”比起来,可能要差三千里吧!

    我读大学时的复旦园,是一个“杨修”荟萃的地方,很多“杨修们”来自工厂、农村,阅历丰富、读书用功,年长者跟我相差十多岁。虽然是学生,名气早已盖过了某些老师:中文系卢新华的小说、张胜友的报告文学,新闻系许锦根的评论、徐邦泰的竞选演说、毛用雄的新闻报道,历史系刘振泰的电影文学剧本……可谓风靡校园、走向全国。最让人看不懂的是中文系的颜海萍,这个梳着柯湘头的小女生,到我们班上旁听了一个学期彭神保老师的《隋唐五代史》(有时她就坐在我的座位旁边,我从没想到相貌平平的她会成为名人),居然一转眼写出一个电视剧《秦王李世民》,轰动全国。面对校园里风起云涌的学生明星,我这个刚从高中直升大学的应届生,只有眨巴着迷惘的眼睛、以杨丽娟的心态艳羡之。

 

    在我们班上,尽管没有出过魏达志、方永刚式的英模,但是名人还是不少:

    同学曹君,名作家曹聚仁之子、名演员曹雷之弟,具备了做名人的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刻苦用功,涉猎面广(我的那套《资治通鉴》,就是在他的感召下购买的;我的交响乐知识也是在和他同寝室时积累的),如今是名扬天下的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既兼清华、复旦教授,又当解放集团顾问,名声早已盖过姐姐、直逼父亲。那次返沪,请他吃饭,席间如厕,一个食客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先生,他(指曹君)是不是凤凰卫视的……?”“是呀!”那食客忽然对他的同桌朋友雀跃道:“我说是的吧!请客请客!”

    同学汪君,在校时喜欢下棋打牌,毕业前夕几个同学下“四国大战”,杀得人仰马翻。后来留美多年,个性自由奔放,前几年忽然从报纸上读到,他已成为著名的美国职业桥牌高手,拿了一个什么名次,国外媒体称他为“华裔高手”。

    女同学王君,毕业后统一分配去了北京,后来定居德国,嫁了一个老外,生了一对小外。前几年回国,身份已是“旅德画家”,还在当地开过中国符号印象画展。在校时未见她有艺术天分,怎一出国就成了艺术家?我看了她的画,横竖看不懂,就觉得是丙烯颜料打翻在画板上的感觉,但人家老外就是喜欢,因此也成了名人……

 

    想到这些,不免自惭。金子是固有的还是被发现的,我始终搞不明白:

    在一堆砂土砾石中,有的金子早已熠熠发光,纯度高、分量重,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要想不发光也难,比如曹君;

    有的本身不发光,经过高人指点,精心打磨,也能发光,如果不是高人披沙拣金,怎么也不会将他与金子联系起来,比如方同学;

    有的是掘金者的视角不同,在某些人看来是黄金,在某些人看来是黄铜。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故我不在,比如王君;

    还有的嘛,本身就是砂土砾石,混在金子中,自然也就感觉良好,至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鄙人。

    自惭归自惭,但我一点也不自卑。这源于一个可怜的秀才。《笑林广记》有一笑话:一盲人善于闻香识气,有秀才拿一本《西厢记》给他闻,曰:“《西厢记》。”秀才问何以知之,盲人答曰:“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与他闻,曰:“《三国志》。”又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刀兵气。”秀才觉得奇怪,就拿自己的文字与他闻,盲人竟曰:“此是你的佳作。”秀才急了,忙问:“何以知之?”盲人悠悠地回答:“有些屁气……”天!秀才反应如何,不得而知。

        静下心来,为这个笑话来点“狗尾续貂”吧!也许我自己就是那个秀才,写不出“千岁寒”,行不了“文化苦旅”,只能在“嗨嗨网”这个幽静的小巷里写点“屁气”的博客……好在有“屁气”总比没气强,于是释然。

 

 

 
[标签]:读史笔记·我的同学
   0    [我顶]
发表评论:: 打印 :: 投诉 :: 发布为辩论 :: 加为我的网摘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杨修那故事很有意思,用路程来计算才能差距,换了现代社会就该是用时间了吧。比如,人家一小时完成的任务,我用了三小时,于是就可以感叹:我才不及卿,乃觉两钟头。
对于失意人,我们常用是金子总会发光来安慰。其实天底下哪有那么多金子呢?当不了金子,就当块不锈钢好了,一样闪闪发亮,还可以做碗盆调羹,多实用。
wangqin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17:33】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呵呵,张老师,这篇是不是昨天差点“流落他乡”的那篇呢?
其实张老师很厉害的阿,满腹史篇。让我们读到不少有趣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呢。
同时,张老师您还有个独家优势——您以前是老师,,超有机会收到无数篇给您的“我的老师”阿。呵呵
顾文佳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18:25】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看完本文,觉得人生还很有希望。
但看到“还有的嘛,本身就是砂土砾石,混在金子中,自然也就感觉良好,至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鄙人”这段话,又让人很郁闷,已经如此有作为的人还如此自谦,我等小辈将如何自处?
请张老师考虑读者心情,自谦有度,哈!
李宝花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18:58】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说说小松松的华师大中文系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赵丽宏、王晓玉、王小鹰……还有陈保平、陈丹燕、孙顒。
自从正门修一条高架后,人才凋零。
徐 哲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22:03】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读来挺有趣的。
李宝花说的是,张老师要考虑读者心情:)
小松松什么时候钻研起风水学了?你也算算解放大楼这个生财的风水宝地给偶们瞧瞧
王涓娟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22:32】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TO wangqin:不锈钢也算金属,很好呀!最怕的是做沙土,来无踪去无影,人见人不爱,还被当做沙尘暴,要环保呢!
TO趴趴:是的,一直逼迫自己每周写一点“屁气”博客,但时不时会被杂事所牵绊,那天,正写得兴起,就接待了三拨人(包括你和徐翔算一拨),后来,就连开了三个会(包括晚上也开会);后来,就到第二天才写好;后来……
TO李宝花&王涓娟:主要是要给自己一点压力,做不了金子,就争取做不锈钢,或者废铜烂铁也行(只要是金属就好),决不甘于成为砂土砾石,随沙尘暴乱飞,还污染环境……
TO小松松:名人辈出的时代已经过了,现在是超女、好男儿的时代……

张国伟评论于【2007年4月12日 10:57】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忽然间这个时代又开始以学者学问家为偶像了,不管是炒出来的还是真才实学的,都是好事。遇张老师是幸事,您的读史笔记诙谐智慧,就算您自谦是块不锈钢,那也是块闪闪发亮的好钢,呵呵。
李星言评论于【2007年4月15日 21:31】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TO李星言:哈哈!我终于从砾石变成不锈钢了!感谢李星言同学披沙拣金……
张国伟评论于【2007年4月17日 8:34】

    写下“我的同学某某某”,自己先笑了:唉,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的味道。记得前几年钱钟书先生去世,报上一下子窜出许多“我与钱钟书”的文字——好像不是“师友”就是“学生”的,真可以“我的朋友胡适之”套用之。余生也晚,和那些大名人是不沾边的,但是,忽然有一天,自己觉得也有资格和名人扯上关系了。

    先说近前的事吧。前几天,朋友P小姐在MSN里问我:“方永刚是你的历史系同学吗?”噢,她指的是胡锦涛刚刚批示要学习的解放军英模教授方永刚。我回答说,那是我的师弟,但我不认识他。不过,如果硬要有点“我的朋友胡适之”般的关系,还是可以搭一把的:他的老师是我的老师,他的政治辅导员是我的同班同学,他的同班同学我也认识几个……在学校的时候,我确实不记得这个师弟,就像我不被人记得一样。早几年,复旦历史系同学中还出过魏达志——好像是深圳的“全国杰出青年”,比丛飞早出名,比我高一届,我认识他,人稍矮但很帅,只不过最高领导人当时未作批示学习而已。

 

    据说当年曹操与杨修路过曹娥碑,看到碑背面有人题写“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曹操问杨修:“你理解意思吗?”杨修道:“我理解。”曹操一时想不出解释:“让我考虑一下。”走了三十里,曹操恍然大悟:“我想出答案了。”曹、杨两人分别写出了相同的答案:黄绢是有颜色的丝,意为“绝”;幼妇是少女,意为“妙”;外孙是女儿之子,意为“好”;齑臼是舂捣辛辣之味,意为“辞”。这几个字连起来,就是“绝妙好辞”的意思。曹操对杨修叹道:“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曹操还算谦虚,说自己与杨修的才华差别在“三十里”。而我和“我的同学”比起来,可能要差三千里吧!

    我读大学时的复旦园,是一个“杨修”荟萃的地方,很多“杨修们”来自工厂、农村,阅历丰富、读书用功,年长者跟我相差十多岁。虽然是学生,名气早已盖过了某些老师:中文系卢新华的小说、张胜友的报告文学,新闻系许锦根的评论、徐邦泰的竞选演说、毛用雄的新闻报道,历史系刘振泰的电影文学剧本……可谓风靡校园、走向全国。最让人看不懂的是中文系的颜海萍,这个梳着柯湘头的小女生,到我们班上旁听了一个学期彭神保老师的《隋唐五代史》(有时她就坐在我的座位旁边,我从没想到相貌平平的她会成为名人),居然一转眼写出一个电视剧《秦王李世民》,轰动全国。面对校园里风起云涌的学生明星,我这个刚从高中直升大学的应届生,只有眨巴着迷惘的眼睛、以杨丽娟的心态艳羡之。

 

    在我们班上,尽管没有出过魏达志、方永刚式的英模,但是名人还是不少:

    同学曹君,名作家曹聚仁之子、名演员曹雷之弟,具备了做名人的先天条件,加上后天刻苦用功,涉猎面广(我的那套《资治通鉴》,就是在他的感召下购买的;我的交响乐知识也是在和他同寝室时积累的),如今是名扬天下的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既兼清华、复旦教授,又当解放集团顾问,名声早已盖过姐姐、直逼父亲。那次返沪,请他吃饭,席间如厕,一个食客悄悄把我拉到一边:“先生,他(指曹君)是不是凤凰卫视的……?”“是呀!”那食客忽然对他的同桌朋友雀跃道:“我说是的吧!请客请客!”

    同学汪君,在校时喜欢下棋打牌,毕业前夕几个同学下“四国大战”,杀得人仰马翻。后来留美多年,个性自由奔放,前几年忽然从报纸上读到,他已成为著名的美国职业桥牌高手,拿了一个什么名次,国外媒体称他为“华裔高手”。

    女同学王君,毕业后统一分配去了北京,后来定居德国,嫁了一个老外,生了一对小外。前几年回国,身份已是“旅德画家”,还在当地开过中国符号印象画展。在校时未见她有艺术天分,怎一出国就成了艺术家?我看了她的画,横竖看不懂,就觉得是丙烯颜料打翻在画板上的感觉,但人家老外就是喜欢,因此也成了名人……

 

    想到这些,不免自惭。金子是固有的还是被发现的,我始终搞不明白:

    在一堆砂土砾石中,有的金子早已熠熠发光,纯度高、分量重,出类拔萃、鹤立鸡群,要想不发光也难,比如曹君;

    有的本身不发光,经过高人指点,精心打磨,也能发光,如果不是高人披沙拣金,怎么也不会将他与金子联系起来,比如方同学;

    有的是掘金者的视角不同,在某些人看来是黄金,在某些人看来是黄铜。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我思故我在,我不思故我不在,比如王君;

    还有的嘛,本身就是砂土砾石,混在金子中,自然也就感觉良好,至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鄙人。

    自惭归自惭,但我一点也不自卑。这源于一个可怜的秀才。《笑林广记》有一笑话:一盲人善于闻香识气,有秀才拿一本《西厢记》给他闻,曰:“《西厢记》。”秀才问何以知之,盲人答曰:“有些脂粉气。”又拿《三国志》与他闻,曰:“《三国志》。”又问何以知之,答曰:“有些刀兵气。”秀才觉得奇怪,就拿自己的文字与他闻,盲人竟曰:“此是你的佳作。”秀才急了,忙问:“何以知之?”盲人悠悠地回答:“有些屁气……”天!秀才反应如何,不得而知。

        静下心来,为这个笑话来点“狗尾续貂”吧!也许我自己就是那个秀才,写不出“千岁寒”,行不了“文化苦旅”,只能在“嗨嗨网”这个幽静的小巷里写点“屁气”的博客……好在有“屁气”总比没气强,于是释然。

 

 

 
[标签]:读史笔记·我的同学
   0    [我顶]
发表评论:: 打印 :: 投诉 :: 发布为辩论 :: 加为我的网摘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杨修那故事很有意思,用路程来计算才能差距,换了现代社会就该是用时间了吧。比如,人家一小时完成的任务,我用了三小时,于是就可以感叹:我才不及卿,乃觉两钟头。
对于失意人,我们常用是金子总会发光来安慰。其实天底下哪有那么多金子呢?当不了金子,就当块不锈钢好了,一样闪闪发亮,还可以做碗盆调羹,多实用。
wangqin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17:33】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呵呵,张老师,这篇是不是昨天差点“流落他乡”的那篇呢?
其实张老师很厉害的阿,满腹史篇。让我们读到不少有趣有意义的历史故事呢。
同时,张老师您还有个独家优势——您以前是老师,,超有机会收到无数篇给您的“我的老师”阿。呵呵
顾文佳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18:25】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看完本文,觉得人生还很有希望。
但看到“还有的嘛,本身就是砂土砾石,混在金子中,自然也就感觉良好,至今庸庸碌碌,无所作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比如鄙人”这段话,又让人很郁闷,已经如此有作为的人还如此自谦,我等小辈将如何自处?
请张老师考虑读者心情,自谦有度,哈!
李宝花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18:58】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说说小松松的华师大中文系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赵丽宏、王晓玉、王小鹰……还有陈保平、陈丹燕、孙顒。
自从正门修一条高架后,人才凋零。
徐 哲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22:03】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读来挺有趣的。
李宝花说的是,张老师要考虑读者心情:)
小松松什么时候钻研起风水学了?你也算算解放大楼这个生财的风水宝地给偶们瞧瞧
王涓娟评论于【2007年4月11日 22:32】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TO wangqin:不锈钢也算金属,很好呀!最怕的是做沙土,来无踪去无影,人见人不爱,还被当做沙尘暴,要环保呢!
TO趴趴:是的,一直逼迫自己每周写一点“屁气”博客,但时不时会被杂事所牵绊,那天,正写得兴起,就接待了三拨人(包括你和徐翔算一拨),后来,就连开了三个会(包括晚上也开会);后来,就到第二天才写好;后来……
TO李宝花&王涓娟:主要是要给自己一点压力,做不了金子,就争取做不锈钢,或者废铜烂铁也行(只要是金属就好),决不甘于成为砂土砾石,随沙尘暴乱飞,还污染环境……
TO小松松:名人辈出的时代已经过了,现在是超女、好男儿的时代……

张国伟评论于【2007年4月12日 10:57】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忽然间这个时代又开始以学者学问家为偶像了,不管是炒出来的还是真才实学的,都是好事。遇张老师是幸事,您的读史笔记诙谐智慧,就算您自谦是块不锈钢,那也是块闪闪发亮的好钢,呵呵。
李星言评论于【2007年4月15日 21:31】
re: “我才不及卿”——我的同学某某某(读史笔记二十八)
TO李星言:哈哈!我终于从砾石变成不锈钢了!感谢李星言同学披沙拣金……
张国伟评论于【2007年4月17日 8:34】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克格勃女友羅拉出賣格瓦拉 相愛多年最終借刀殺人
  • 羊城晚報 :我真的服了 一封來自美國的陌生挂号信/裴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