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习警告团派不要幻想做接班人/刘亚洲:美军已走得太远 靠撵永远撵不上
發佈時間: 2/20/2016 9:06:05 PM 被閲覽數: 16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习警告团派不要幻想做接班人






法道济 发表于 2016-2-17



近日明镜网发独家称,习近平有意冻结团派官员接班的老规矩,还间接告诫“不要幻想做接班人”。近年来,江系一直在强调习近平打压“团派”,从而制造胡锦涛与习近平不合的假象。程晓农认为,出身共青团系统的干部并不构成“团派”的政治派系。海外党媒多维网认为,今后共青团更突出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作用,而非输出官员的作用。

        近年来,江系一直在强调习近平打压“团派”,从而制造胡锦涛与习近平不合的假象。(网络图片)

        江系媒体:习近平看不上团派

        15日,被指有江系背景的明镜网之《明镜邮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有意冻结共青团干部接班的老规矩,近日除要求团干部“可以职业化、正规化”,还告诫说:“不要老想着升官,也不要幻想做接班人。”分析认为这是要截断中共官场高速晋升的快车道。

        报道指出,习近平认为共青团出身的官员“缺乏干实事的真本领”,一直对团派“看不上”,然而,团派很多人亦看不上习,但现在习掌握大权,“看不上团派更有实际威胁”。

        近年来,江系一直在强调习近平打压“团派”,从而制造胡锦涛与习近平不合的假象。

        接班人的“养成所”

        编辑部在北京的海外多维网发文表示,过去数十年来,共青团在中共体制内的凸显,从此出身官员跻身高层,有特定的历史需求。其主要背景是,改革开放初期,整体官场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胡耀邦从共青团提拔了一批较具开放意识新青年成为重要补充,并成为推动改革的一股重要力量。

        文章认为,由此逐渐在中共党内形成一种趋势,也就是将共青团作为中共精英人才的培养基地,或者说是受到中央垂青的较具年龄优势官员上位的阶梯。再加上胡耀邦与胡锦涛两任中共总书记一定程度上的扶持助推,终于在近年来形成共青团官员大规模入席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景观,虽然拥有共青团经历者数量均未过半。

        “团派”不成为政治派系

        普林斯顿社会学博士,转型问题学者程晓农对美国之音表示,出身共青团系统的干部不见得就构成“团派”这样一个政治派系,其实,团系干部拉帮结派并不容易。首先是因为他们升官心切,掌握他们升迁管道的不是上级团委,而是同级党委,搞好与当地党政主要官员的关系更重要。其次,各地团委横向之间很少深入的个人联系,毕竟利益不同,所以难以结成帮派。从胡锦涛上台到十八大的十年间,团系干部最红,但今后他们不会再红了,因为习近平对团系干部不象胡锦涛那样另眼相看。

        程晓农分析,团系干部走红,是上世纪80年代提拔干部时建立“第三梯队”的产物,那时提出了干部年青化、知识化的要求,既要年轻,又要有学历,当时只有文革前大学毕业的团干部最符合需要,所以不少团干部被选拔为第三梯队。从此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各级团委成为理所当然的“干部升迁预备班”。多年来团系干部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干上几年就盼着另攀高枝。团干部的主要缺点是:小心有余,创新不足;经历简单,能力薄弱,因为团委的工作涉及面窄,工作任务单纯轻松,没有难题,所以缺乏历练,庸软之辈在团系统里很容易混。团干部适宜在经济形势好的年代里“等因奉此”,但到了经济困境的年代就暴露出他们的无能。团系干部的唯一优点是,爬到高位之前比较小心谨慎;但是,他们一旦爬上高位,照样可能胆大妄为,胡作非为,敢于贪腐,会参与高层权力斗争,令计划就是明证。

        共青团将突出“桥梁作用”

        随着近期团派官员被降级任命,特别是今年2月初,中纪委在通报对中共团中央的巡视反馈时,列出其存在的四大问题(误读误解群团工作会议精神;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基层组织涣散,为他人伪造预备党员身份;执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规定不严等。)之后,有分析认为,团派不可能再会拥有如同八十年代的影响力,可能只会落为中共当内一个派系,并且逐渐解体。

        多-维-网的文章认为,在共青团渠道被“弃置”后,破格提拔和蜻蜓点水般快速上升的两种案例明显增多。其中的很多官员都已在地方和基层长期历练,部分人确曾表现出较为突出的能力素质,因此被评为“大器晚成”。这一现象已经初步显现于领导人集体换届的中共十八大期间。在过去三年里,反腐“清党”导致大量岗位空缺,顺势补位者大多来自地方和基层,而不是传统作为储备基地的共青团系统。

        文章分析,目前坊间所归为“团派”高官或是有边缘化迹象,或是晋级困难。虽然不排除中其中部分人士继续凭借其在中高层的规模优势继续有所高升,但是在中共人事任用思想和体制已然生变的情况下,其晋级空间将比较有限。这可能也意味着,本来就有所夸大的所谓“团派”印象,将很快消逝于中共政坛。自当前一代曾有共青团经历的省部级以上高官之后,该体系将再难推出中共高层领导人,尤其是中共总书记。

        文章认为,共青团是一个工具。共青团的改变,是工具使用者的改变,而非工具本身属性的改变。工具使用者的改变,具体体现是共青团不再是年轻官员快速晋升的绿色通道,而是中共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这意味着,共青团更突出联系青年群众的桥梁作用,而非输出官员的作用。
backchina






刘亚洲:美军已走得太远 靠撵永远撵

不上


京港台:2016-2-21 01:51| 来源:环球网 | (


 


  摘要

  美军已经走得太远了,如果我们一直跟着美军撵,永远也撵不上。我们必须对已经被美军革命过了的军事理论进行再革命。每一支强大军队的崛起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崛起都是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成长道路的结果。只可以超越,不可以模仿。

  本文首发于国防参考

  习主席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全军要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坚决打赢改革这场攻坚战,努力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军改是一场革命。谭嗣同说:“外国变法未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谭嗣同始。”今天,我们特别需要谭嗣同精神。

  在中国历史上,军队改革的篇章常常是用血与火写就。商鞅改革就是很好的例子。

  商鞅变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军事改革。当时列国争雄,思想正从争鸣的庙堂走向变革的旷野。在时代澎湃向前的潮流中,向后没有退路,只有亡国灭种。改革是唯一的活路。商鞅以大无畏的胆魄把秦人引到这条生路上,自己却走上了死路。商鞅变法从一开始就是一场冒险犯难。秦人有血性,无规矩。

  商鞅为他们制定了规矩,然后又用自己的鲜血进一步涵养浇灌了秦人的血性,于是,秦人就变得更加刚烈了。商鞅身体在被撕裂的那一霎间,也预示着秦国与旧制度的彻底决裂,因此,他的死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个境界,百世之后,仍让人感奋不已。

  更新观念最重要的有两步

  拿破仑说:“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这句话不仅说明拿破仑重视学者,更道出了他能打胜仗的秘诀:带着先进的军事理论前行,带着创新的思想前行。

  他的队伍中,有一支特别分队——数百名各行业的学者以及成百箱书籍和研究设备,可谓别具一格的“学者”军队。学者是拿破仑军队中最优良的装备。由于有学者,才有新思想。

  纵观历史,由于思想未能及时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一次次错过军事变革机遇的例子层出不穷,例如,元帝国错过了火药革命,清朝未能抓住工业革命。

  陈旧的观念就像泰山一般沉重。几年前,美国驻华大使洪博培离任时,有记者向他提了个问题:中美之间的距离有多大?这位会讲汉语的大使毫不犹豫地说:“一百年!”笔者为这句话感到震惊。仔细想来,他讲的距离不是指经济,不是指硬件,而是指思想观念。

  观念是软力量,但却是决定性力量。军事理论一日千里。美军一直站在军事理论创新最前沿,从海权论到信息战,从空地一体到全频谱作战,差不多每隔几年就推出一个崭新的军事学说。伊拉克战争中体现的以“震慑理论”为基础的“快速决定性作战”思想,就是对海湾战争中“压倒性力量优势”理论的大胆否定。

  不断地自我否定,强烈的超前意识,这是美军改革的两个显著特点。随着高科技更新周期越来越短,高科技的内容变化越来越大。今日的高科技,几年后就是古董。当整日都在呼喊“高科技!高科技!”之时,高科技冷笑着从我们身边呼啸而过。

  思想必须革命,观念必须更新。更新观念最重要的有两步:看到所有人都能看到的,再想到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我们的目光应当像探照灯一样,照射的不是过去,也不是现在,而应该是未来。

  军事领域的变化比想象的要快很多,甚至是所有领域中变化最快的。因为每一个时代的尖端技术和思想都最容易用于军事目的。当你触摸到战争本质的时候,你可能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海湾战争后,全胜而归的美军参战部队司令施瓦茨科普夫没有要求加官晋爵,而是提出退役,理由是:“我已不适应下一场战争了。”施瓦茨科普夫角色的转换在笔者看来是那样惊心动魄,甚至比世界上第一场“直播战争”(海湾战争的别称)中美军对伊军疾风骤雨般的打击还要让人惊心动魄。

  军队的强大绝不仅仅体现在高精尖武器装备上,更体现在思想和观念的强大上。马岛战争以来,世界上所有的战争都是不对称战争,根本原因是一方思想观念先进,另一方思想观念陈旧所形成的不对称。

  只有革命才能找到真理。真理不会灭亡,但极易受伤。而谬误则相反。

   军改首先要改人

  刘伯承元帅说:“要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最难的是干部的培养,而培养干部最难的又是高级干部的培养。”人永远是战争中最重要的因素。

  1947年8月,豫东战役结束后,毛泽东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坳子,最吃力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解放战争刚打了一年,毛泽东敢这么讲,不是因为共产党的军事实力超过了国民党,而是我军在战争硝烟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掌握战争规律、具有高超指挥艺术的将领,构筑了一个人才高地。

  如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刘伯承、邓小平;西北野战军的彭德怀、习仲勋;华东野战军的陈毅、粟裕;东北野战军的林彪、罗荣桓;中原军区的李先念等等。由于拥有这批人才,解放战争胜利到来之迅速,出乎意料。但是今天,我们这支军队曾经拥有的人才优势,已经成为与强敌较量时的薄弱环节。

  1963年,毛泽东在凭吊罗荣桓的诗中写道:“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这首诗既是一个分野,又像一个谶语。自第一代将领凋零之后,我军一直期待出现席卷天下时的那股人才潮。

  今天我军人才队伍建设又到了“爬坡”阶段。这个“坡”,比当年的“坡”艰难百倍。因为积弊太深,如深渊万丈。不进行一场革命,不足以焕发青春。而革命则应覆盖三个方面:

  高层:此次军改,应在高级将领中刮一场“头脑风暴”。当今世界,“战略为王”。《春秋》云:“将军,身也;卒,支也;伍,指姆也。”士兵是讲战术的,将军必须是讲战略的。所有的胜利都是战略的胜利,所有的失败都是战略的失败。

  毛泽东的成功在于选择了正确战略,邓小平也是战略起家。我国“将军团”如果能成为“战略团”,军必兴焉。

  中层:铸造一个全新的“参谋团”。“参谋团”即精英集团。一战后,德国总参谋部被撤销,军队只能保持十万人。德军最高首脑冯•西克特设法保留了一个军官团。冯•西克特制定的标准是,每一个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

  正是这些精英,构成了德国的“十万陆军”,后来发动了二战,一下把世界打懵了。俄国近代虽然拥有一批伟大的军事统帅,也诞生过一些军事思想家,但长期以来没有一个高素质的军官团。虽有源源不断的兵源优势,但先败克里米亚,再败旅顺,又败对马。

  在我军历史上,参谋也曾起到重要作用。解放战争中,在西柏坡几间简陋的土房里,雷英夫和几个参谋指点江山,横扫千军。正是此人,不久后还准确预测到了麦克阿瑟的仁川登陆。

  自那以后,我军参谋队伍越来越庞大,人头浩荡,黑压压如山,却鲜有卓见和建树。今天,我军参谋队伍有两大问题:其一,缺少吞天吐地的能力。首先是缺少吞天吐地的气魄。“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就是辛辣而真实的写照。

  其二,缺少干事业的追求。中层军官必须把打仗当成一个职业,军人不把打仗当成一个职业,就更不会把它当成一个事业。“参谋团”应由我军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组成,应在我军“参谋团”里,让未来的将军更早相遇。

  基层:士兵要有知识和文化。在过去的战争里,一名士兵可能就是练了两天射击的农民,这名士兵阵亡后,三天后就可以再补上一名。

  但现代战争却不是这样。一名合格的士兵需要经过长期而严格的训练。解放战争中“即打即补,随打随补”的现象再也不复存在。在美军近几场战争中,一个班长五分钟内即可呼叫到航空兵火力突击,一个单兵两分钟可呼叫来地面炮火支援。

  在美军设计的未来战争中,士兵只需敲击计算机键盘就可以达到攻击对方军事枢纽、破坏经济命脉等多种目的。键盘就是武器,鼠标即是炮火。这些都需要士兵具有高度文化知识。

  笔者曾访问过美军一个步兵连队,和士兵进行交谈。他们开阔的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令人吃惊。从伊拉克到阿富汗,从印度洋至太平洋,他们侃侃而谈,激昂得很。

   我们的军改,为何没有“照搬美军模式”

  此次军改,我们没有照搬美军模式。因为,美军体制固然可鉴,但那是美国政治制度和价值体系的产物,美军的改革也是基于美国国情的改革。如果一味向美军学习,我们将会迷失方向,就可能犯“颠覆性错误”。

  反思各国军队近十几年的改革,基本上都有美军的影响和色彩。俄罗斯军队改革为什么走那么大弯路?就是它照着西方特别是美军的模式改了6次,矛盾重重,得不偿失,最终以难以适应本国国情而告终。

  中国军改不能脱离国情和历史。国情就是历史,历史就是国情。是历史创造了未来,而不是未来自己创造了未来。没有历史的未来是一个黑洞,什么都会被它无情吞噬。丘吉尔说:“看得见多远的过去,就能走向多远的未来。”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历史,历史就回报你一个相应的未来。

  譬如,美军的统帅部是直接指挥到单兵的,但它并不是强化集中指挥,而是逐步下放战斗的自主权。如果只看到统帅部直接指挥单兵这一点,那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美军的主旨并不是直接掌控单兵行动,而是践行德国军事思想上的精确作战、量化作战。

  这和中国昔日战时一竿子插到底的情形有着本质不同。历史上蒋介石最爱干一竿子插到底的事。每次蒋介石亲自指挥作战,诸将领必头痛不已。结果只有一个:必败无疑。我军目前采用的是前苏联军师团模式,指挥体系是适应于机械化战争的金字塔结构。

  这种指挥体制应对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战争有难度,但固守本土,保持国家政治稳定又是有效的。看上去左右为难,其实这告诉我们:到了让你换个方向前进的时候了。重新开始不等于原地踏步,原地踏步也未必不能重新开始。

  毛泽东指挥解放战争的历史是一部教科书,今天我们恐怕还是要有点毛泽东精神。这有点像钟表,可以回到起点,但已不是昨天。

  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让别人无路可走

  马汉说:“如果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除了具有便于进攻的条件之外,又坐落在便于进入公海的通道上,同时还控制了一条世界主要贸易通道,显然它的地理位置就具有战略意义。”地理位置决定着军事变革的方向。

  笔者一直研究美军战略,发现它的军事部署始终沿着一条地理线展开:海湾、红海、地中海,这是人类文明的海上枢纽,这条地理线就是美军战略线。中国军改也必须考虑地理因素。

  中国的地理形状代表了典型的地缘政治家所描绘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特征:是大陆国家,同时又有漫长的海岸线,尤其是西部,占据着全世界最高的地势。今天的军队改革也必须适应国家战略的需要。当国家战略转变时,军事理论也必须转变。军改,必须服务、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

  爱因斯坦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使用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世界大战一定会使用棍子和石头。”战争形式正以龙卷风般的速度发生着变化,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战争。

  我军很多将领至今还对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时大规模超大兵团集群作战的经典战例津津乐道,还梦想着指挥这样的作战,但这样的机会还会有吗?永远不会有了。外敌一旦打击中国,绝不会深入到中国腹地,与我军进行大兵团决战。特种作战已是世界大势所趋。军事理论革命滥觞于美国。

  美军已经走得太远了,如果我们一直跟着美军撵,永远也撵不上。我们必须对已经被美军革命过了的军事理论进行再革命。每一支强大军队的崛起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崛起都是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成长道路的结果。只可以超越,不可以模仿。

  高手比到最后,比的是自我。这启示我们,只有走自己的路,才能让别人无路可走。譬如,美军最早提出了信息战的概念,而美军讲的信息战其实就是计算机战,全世界生产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三大公司都在美国。包括我军在内的所有国家军队的自动化指挥系统,计算机所使用的中央处理器,绝大多数是美国产品。

  这其实就决定了美国的独占性。笔者把这种计算机战争称为“物质信息战”,打这样的战争,谁能赢得了美国?那么,比照“物质信息战”,能不能提出一个“精神信息战”的概念呢?

  这种战争,信息主要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即用大量的主观信息干扰、破坏、降低乃至使敌方完全丧失思维识别能力,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下,溃不成军。相比较“物质信息战”的“硬杀伤”,“精神信息战”造成的作用是“软杀伤”。“软杀伤”不会比“硬杀伤”作用小。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刘刚:我在凌源监狱同白卷大学生张铁生的奇闻趣事
  • 杨巍:北朝鲜废除马列,独尊金主义。不知毛左对此满意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