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中国经济不见回温 李克强要怎么办/中纪委追逃权力收口 王岐山背后图谋隐现
發佈時間: 6/23/2016 11:49:14 PM 被閲覽數: 8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中纪委追逃权力收口 王岐山背后图谋

隐现


京港台:2016-6-23 20:12| 来源:多维 |    


 

中纪委追逃权力收口 王岐山背后图谋隐现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6月20日,中纪委(专题)官网刊文介绍中共在国际追逃方面采取新举措,其中提到改变过去的“九龙治水”引发关注。近段时间以来,大陆追逃海外“百名红通”屡获捷报,多名潜逃人员陆续被捕归案。文章特别提到,加强国际追逃工作要靠组织制度创新,要改变过去“九龙治水,责任不清、协调不力”的局面。

  中纪委刊文强化“改变九龙治水的局面”,被舆论解读为,中共在反腐攻坚阶段的决心已定。有媒体分析说,中纪委背后意味着代表了王岐山(专题)的反腐意志。“一改过去九龙治水的局面”,其实是中共将追逃海外的工作统一收口在中纪委的指挥权限内。

  强化“一龙治水”的玄机

  对中纪委来说,中共十八大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十八大前,“中纪委的工作延伸到党政体系各个层面,涉足各业务领域,纪法不分,权力边界不清,问题有目共睹”;十八大以来,中纪委做了一次工作职能范围的“减法”,其功能的定位在“监督、执纪、问责”,现阶段中纪委显然将更多精力用在“执纪”方面。

  王岐山主抓中纪委后,反腐力度超出外界想象,以至于很多人将中纪委与香港(专题)的廉政公署(ICAC)和新加坡的贪污调查局(CPIB)相提并论。

  十八大后中纪委做的这次“减法”运动,看似权力边界的大幅收缩,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纪委重新定义了在党内扮演的工作角色,一是成为习主政以来治理中国官场风气的利器;二是整肃了中共在海外追逃方面“九龙治水”的扯皮现象,真正做到了“切断腐败分子的后路”。

  因为有九龙治水的现象存在才会有追逃追赃时的“底数不清”,追逃无处可追。“到底有多少人外逃了,怎么出去的,最后逃到哪里去了,带走了多少钱,通过什么渠道转出去的,近况怎么样,都了解得不清楚,甚至一无所知”。中纪委强化“一龙治水”的玄机在于,清晰地向释放了“反腐败斗争更不是一场类似‘严打’的政治运动”的信号,中纪委未来的党内“执纪”职能会持续强化。

  中纪委的与时俱进

  十八大后,中纪委的职权在短短的不到四年时间内,在做职能范围在做减法同时,也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职权扩充,“做了一次改革的‘加法’运动。”

  在有号称中共“党鞭”的王岐山提出“恢复《党章》原教旨主义”之后,中纪委赋予了自己一项新角色“具有维护党内宪制的功能角色,肩负着确保党内宪制安全的神圣使命”——即中纪委自称是党内宪制守护者。

  中共问题专家认为,目前来看,中纪委不仅是党的章程和规制的维护者,还是党的规制的产出者和守护者。中纪委肩负着为确保党内宪制安全、完成党的历史使命提供稳定、持久的规则支撑和纪律约束的任务,监督、执纪、问责是完成这项宪制责任的三种手段。

  党内宪制守护者的责任当然包括反腐、追逃的部分。仅从海外追逃一项工作来看,中纪委“终结了九龙治水局面”直接将“摸清外逃人员底数”的工作归口到中纪委统一领导下的追逃部门——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下设的国际追逃追赃工作办公室。这么做的意图也很明显,之前多个部门的扯皮推诿才导致了追逃无计可施。

  而坊间对中共组织架构和法律程序不够了解的情况下,往往认为,“中纪委干了最高检的活”。民众对中纪委等反腐机构的工作分工和机构性质的认知是有偏差存在——中纪委几乎称了民众眼中唯一有效运转的反腐机构。类似持有这样误区的民众不在少数。

  很显然,中纪委早已与时俱进,清楚地知道如何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有效地进行反腐。有法律专家认为,过去中国反腐常常将党纪反腐和法治反腐相混淆。“比如我们过去常说双规,但现在很少提了。以前,纪委往往做了司法机关的工作,现在纪委的职责进一步清晰”,中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明确了“领导干部涉及职务犯罪,不再是中纪委先介入办案的模式,涉及到追究其刑事责任的问题,将由检察院直接介入办理。”中纪委查处发现领导干部的违法犯罪事实,都回到司法途径,移交到检察院。

  自习近平(专题)主政以来,中共对内对面一再宣称“党纪要严于国法”。观察家注意到,在最近两年里轰轰烈烈的反腐运动中,中共正尝试着通过中纪委“执纪”的党内手段与国家法律手段“无缝链接”进行反腐追逃,进而达到覆盖中国各个阶层的反腐目标。




中国经济不见回温 李克强要怎么办?

(图)


京港台:2016-6-23 20:50| 来源:多维 |    


 


  北京时间6月22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专题)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上听取了民间投资政策落实专项督导工作汇报,并要求政府部门不断深化改革以调动民 间投资的积极性。近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度同比增加9.6%,这是自2000年以来最低增长速度。 此外,相较于社会投资维持较为稳定的增长势头,投资环境未见好转,民间投资意愿持续恶化。

  一直以来,民间投资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能。据统计,近年来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总额比例始终介于65%至70%之间;然而,今年1至5 月,民间投资成长仅3.9%,增速放缓使得民间投资占比由去年同期的65.4%下滑至62%。民间投资意愿不振,连带导致中国经济增长出现显著放缓迹象。

  

  深化改革阻力不小中国经济迟不见回温迹象(图源:AFP/VCG)

  民间投资环境未见好转

  从汇报内容来看,深化改革这帖猛药正在发挥药效,长久以来遭“刻意”忽略的制度性矛盾正在激化,也逐渐由后台走向前台。不久前,“权威人士”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将呈现L型走势,这意味着民间动能不足,中国经济缺乏反弹基础。

  随着问题一一浮现,当前对投资环境造成困扰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法规政策不配套、不协调、不到位;民企在市场准入、资源配置、政府服务等领域难以享 受与国企同等待遇;融资难、融资贵、缴费负担重;部分干部不作为、不会为、乱作为,少数地方政府失信。这都阻碍了民间投资的意愿。

  此外,在法律环境尚未完备之际,民间资本对“有利可图”的公共产品部门存在“无法投”、“不敢投”的问题。在现行体制下,民间资本进入包括民用机场、基础电信营运、油气勘探等基础设施或者公共部门都存在各类显性或隐性歧视性门槛。

  除了基础设施与公共部门存在许多对民间投资进入的隐形天花板外,制度性障碍也阻碍了包括医疗、养老、教育等内需型民生产业的产品供给。僵化的制度框架不但限制了民间资本流入,也引发了中国式市场经济 ——供需失衡市场却无法反应—— 特有的市场机能滞后现象。

  最后,民间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并未获得缓解。6月20日,在视察中国建设银行时,李克强明确指示:商业银行要更大力度推动解决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民营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商业银行满足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的融资需求,助力民间投资。

  从这一系列大动作来看,这轮深化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矛盾已从台面下浮现到台面上。通过连串的政治宣传,李克强逐渐将政策目标聚焦在:通过深化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民企与国企间“不公平竞争”的问题。

  久攻不下引发市场质疑

  十八大三中全会之后,中共中央将此轮深化改革的核心目标定位为:释放市场活力并且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历经一系列体制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之后,中国经 济获得了短暂支撑,也暂时避开了“硬着陆”的风险。然而,面对根深蒂固的制度性制约,当前的改革红利能否延续尚存在诸多疑问。在“前无明路、后无退路”的 节骨眼上,坚持改革成了“不得不”的选项。

  在当前局势下,中共中央展现出强大的改革意志,但这并不意味改革将因此“水到渠成”。不可讳言的是,作为震央中心的中南海(专题)发起了一场“地动山摇”的地震,但到了地方,抵触现象依旧极为显著。

  目前看来,民间投资意愿低落是中国经济缺乏动能的关键因素,对此,中共中央心知肚明。从习李二人言必称“深化改革”的心思来看,如何对体制“动刀” 是当前中共中央最头疼的大事。深化改革“无感”不仅让民间质疑中共中央推动市场化改革的决心,增长动能不足甚至可能会将中国经济拖进“硬着陆”的漩涡之 中。

  归根到底,这是一场中国输不起的斗争。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王岐山露面定调反腐 中共将清洗港澳两地/老红军去世 江泽民曾庆红等现身
  • 希拉里·克林顿或成妇女平权里程碑/广东民运人士黄文勋煽颠案本周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