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热评:令计划布控最后一道隐形密码/周薄令性格与命运各不同/令计划与徐才厚的秘密
發佈時間: 7/7/2016 1:05:36 PM 被閲覽數: 197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热评:令计划布控最后一道隐形密码

(图)


京港台:2016-7-6 20:29| 来源:多维新闻 |    


 


  “我接受全部指控,服从判决,今天的庭审对我来说刻骨铭心……”“整个庭审庄重、严谨、理性、文明,体现了依法庭审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 “我再一次向组织、向办案机关负荆请罪。”

  法庭上,令计划(专题)一袭白衬衫,头发白了大半,进行最后陈述期间时不时低头看一眼手里的稿子,说话节奏不疾不徐,语调平稳,连同那双藏在镜片后的眼睛,让人捕捉不到他内心的波澜。有大陆网友点评:“似乎依然能够看到那个在中南海(专题)经营多年、心思缜密而且出口成章的‘大内总管’。”

  

  这是自2014年12月被宣布落马以来,令计划的身影第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恐怕也是他此生最后一次在央视《新闻联播》中露脸。2016年7月4日,因犯受贿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滥用职权罪,令计划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庭的判决透露了令计划案的大量信息,楼忠福、崔晓玉、魏新、潘逸阳、李春城五人与令案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违法细节都是首次对外公开。令计划之子令谷向魏新索取财物的情节,此前更是鲜为人知。

  高“人气”案件

  但很多人感觉这些“料”“不过瘾”,因为此前关于令计划的传闻,比如他在检方调查期间精神失常,也有说法是“装疯卖傻逃避惩处”,还有在被关押期间试图自杀,以及因为“泄露国家机密”可能会成为中国反腐大业中第一个被判死刑的大老虎,这些统统都被证伪。而之前热衷于传播此类消息的西方媒体很快跳出来,锲而不舍的将话题引向政治斗争。有英国(专题)媒体重提令计划与中共前任最高领导人胡锦涛的关系,称这个案子“让中国政府陷入两难境地”,对令计划的判决已经是一个“相对宽容的惩罚”,并认为传闻中胡锦涛不支持自己曾经的“大管家”是个“明智的决定”。美国《纽约(专题)时报》不知是不是看到了一些中国网友嘲讽令计划“念稿子”的言论,用其一贯的看待中国政治的偏见,抓住“闭门审判”做文章,认为法院对令计划的裁决“是中共高层做出的政治决定”。另一家向来对中共不算友好的美国媒体甚至放言“令案落幕是为中共十八届六中全会做准备”。

  反倒是以财经为主打属性的《华尔街日报》没有跟着凑热闹,其在报道中说“对令计划的审判标志着习近平(专题)大规模的反腐运动度过深水期”,还表示“反腐运动提升了习近平的人气”。

  令计划案本身在中国大陆很有“人气”倒是不假。虽然几乎所有陆媒的官方微博在发布令计划案信息的时候都关闭了评论,但依然挡不住网友讨论的热情,或者说,质疑的热情。而中纪委(专题)似乎早已料到了民众的反应,在7月4日深夜就发表文章,就网友们关心的“为什么由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进行审理令计划案”、“为什么不公开开庭审理”、“量刑依据是什么”、“判决中提到的‘有认罪悔罪表现等法定、酌定从轻处罚情节’的依据是什么”、“无期徒刑将来可以减刑或假释吗”进行了一一解答。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到了7月5日白天,中纪委的这篇文章在防火墙内的所有连接都已失效,包括中纪委自己的官网上也不见了踪影。有分析认为,这篇答疑解惑的文章可能在“减刑”的话题上“言多必失”了:文章详细解释了中国刑法的减刑规定,并对照令计划的情况推演出“最理想状态下需要服刑17年”,并做出“令计划被执行无期徒刑后,符合法定条件,经过法定程序,是可以减刑或者假释的”肯定结论。要知道,大陆社交媒体上认为令计划“判轻了”的声音不在少数,一些评论者推测大陆宣传部门可能是害怕这篇文章会“误导民众”。

  诸多谜团待解

  其实除了这个小插曲,关于令计划案,还有更多的谜团在被大陆网友不断追问。判决中多次提到令计划之妻谷丽萍的受贿行为,在庭审过程中,谷丽萍也如薄熙来妻子薄谷开来一样,通过视频录像的方式对令计划进行指证。而谷丽萍案到现在也依然没有开庭审理,其中还涉及哪些“内幕”,包括原央视名嘴芮成钢(专题)与谷丽萍的关系是否真如传言中所说的那样,都成了网友们关注的焦点。

  另外,判决内容中称令计划受贿财物共计7,708.5383万元人民币(专题)(1元人民币约合0.16美元),而单独列出的潘逸阳、李春城等人的行贿款项,加起来是4,456万元人民币,中间相差3,252.5383万元。这些没有明说的款项来自“为霍克等人职务晋升等提供帮助,单独或与谷丽萍共同收受霍克等人给予的财物”。其中“霍克等人”除霍克之外还有谁,目前是一个迷。

  还有,“李春城”的出现可能是诸多谜团中最不像谜团的一个。此前坊间多认为,李春城案是周永康(专题)系列案件子案,此时发现竟与令计划案存在关联。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令计划与周永康之间的“合谋”传闻,也让很多人更加笃信习近平曾在讲话中提到“党内的阴谋家”是确有具体所指。

  令计划身上的八卦也让很多网友惦记。一年前,中共在通报令计划案时披露其“与多名女性通奸,进行权色交易”。而在新华社发布的令计划受审的通稿中,出现了“令计划滥用职权,为特定关系人陈×、张××及其亲属在……等事项上提供帮助”表述。有评论者分析,判决中对令计划的亲属做了“明显的切割”,根据中国相关法律的解释,“特定关系人”只有“情妇(专题)”一种可能。而在此前的传言中,在令计划落马前三个月就已失联的央视时政新闻部副主任冯卓是令计划最大牌的情妇,她是否就是判决中提到的“陈×、张××”中的一位,还是另有真相,同样不得而知。

  另外,山西一家地方媒体在其微信公众号上转载令计划受审的新闻时,特别提到“在公诉机关指控的犯罪事实中,没有山西官员和商人的影子”。这让很多人提到又一个谜团:传闻中围绕令计划建立的“西山会”,是否“湮没在了令案的判决中”?同时别忘了,大陆官媒在报道令计划落马时,曾详细讲述令计划儿子令谷车祸身亡的传闻,正是为了掩盖这次车祸,令计划“扩编”“西山会”,开始与周永康“联手”。令谷的车祸真相如何?相关传言至今也没能够完全证实。

  更大的一个谜团来自令计划的家族。判决中不仅对令计划的二哥、同是落马官员的令政策进行了切割,连令计划的五弟、外界盛传带着大量中共机密文件潜逃美国的令完成也只字未提。西方媒体炒作令完成已有很长时间,将令完成手里掌握的东西说的神乎其神,甚至包括“中南海安保地图”、“核武器发射密码”等最高机密,将其视为“令计划要挟中共的一张王牌”。“令完成”在大陆网络上也一直属于敏感词的范畴。2016年1月15日,中纪委高官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关于令完成这件事情,中方正在处理,也在和美国进行沟通。”这是北京方面首次公开谈论令完成案。香港(专题)《南华早报》曾在6月初发文,北京正在寻求华盛顿协助遣返令完成,不过这一报道找不到更多的事实依据。一些评论者认为,判词不提令完成的背后,显示“令完成在令计划案中的角色依然高度敏感”。倒是一些西方媒体上出现了“判决书暗示令完成手中的国家机密不构成威胁”的声音,但在大陆网友中间并没有多少人相信。

  暗藏密码

  以上的种种,让令计划案有如一首中文流行金曲改编后的歌词,剧情已落幕,谜团却没有入土。特别是令计划本人在“最后的演出”中,让这些谜团增加了一丝神秘色彩。庭审阶段的最后陈述,令计划多次“感谢”,还提到“依法庭审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这既是一代大内总管的行事风格,也与他自身的性格紧密相关。不同于薄熙来受审时桀骜不驯的激烈反驳,也不同于周永康受审时带有草莽气息的直来直去,令计划留下了一句“五味杂陈”的话:“今天的庭审对我来说刻骨铭心”。

  有评论者分析,令计划虽没有薄熙来那样的红二代气场,却也始终保持着一份独有的高傲,这句“刻骨铭心”显得意味深长。无论是2012年独子令谷车祸身亡后照常工作、开会,还是十八大前被调往政协、2014年山西官场沦陷波及兄长,令计划“都以其超强的心理素质应对变局、拒不认输”。根据判决中的描述,令计划正是在被调离中办后,通过中办秘书局局长霍克“遥控”中南海获取机密情报,近乎于球场上“战斗到最后一分钟”。此前有关令计划被调查期间“发疯”或“装疯”的传闻,也被判决中“鉴于其案发后能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有认罪悔罪表现”字样击破——他只是“心理防线崩溃”,而不是“疯癫”。经历过心理上的大起大落,一句“刻骨铭心”究竟带有怎样的感情色彩,引发了人们不同方向的解读。

  更受网友关注的,是那句在新华社的通稿中没有出现,但在央视画面中出自令计划之口的“我再一次向组织、向办案机关负荆请罪”。在被广泛转发与评论的一条微博中,作者认为“负荆请罪”这个词用得有点怪:“负荆请罪的主角是廉颇和蔺相如,廉颇没有犯法,只是得罪了蔺,属于臣子之间的私人恩怨,希求对方的宽宏。令计划作为一个在文字里打滚大半生的人,用词绝不会马马虎虎。”不少大陆网友顺着这个思路,继而发挥出了“赵国——赵家人”的噱头。

  谜团没法消费,就消费已有的文本,这在娱乐化的互联网中一点算不上奇怪。但令计划挑选了“刻骨铭心”、“负荆请罪”等词汇,应当的确是经过反复斟酌的。在中国,能当领导秘书的人物必是一支“笔杆子”,令计划这位“大笔杆子”,则利用自己最后的亮相机会,为世人留下了一段涵义丰富、暗布密码的“作品”,将自己一生所有的功名荣辱、喜怒哀乐都填充其中。不知道他在讲稿上推敲用词的时候,脑海中一幕幕闪现的,是他围绕在最高权力周围的高光时刻,还是听闻爱子车祸身亡的黑暗瞬间,亦或是他在中南海大院里给流浪猫喂食的一个个寻常的午夜时分。



秦城再收令计划 周薄令性格与命运各不同


京港台:2016-7-7 05:50| 来源:多维 |    




 


  2016 年7月4日,原中办主任令计划(专题)被判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令计划不上诉,因此很快就会被安置到秦城监狱服刑。令计划是坊间所谓“新四人帮”成员之一。尽管“新四人帮”与“四人帮”无法比拟,也不会得到朝野共同认可,但中共十八大后薄熙来、周永康(专题)、令计划、郭伯雄、徐才厚等高级领导人纷纷落马被处理和接受审判,一些迹象确实与当年有许多相似之处。

  有观点称,当时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四人被审的场景,在如今有所重现,而他们的结局对于令计划等人来说或许也会有部分应验。

  江青、张春桥、姚文元和王洪文四人在庭审时的外在表现殊异。审判当天的晚上,央视播映了简短的六分钟的剪辑,第二天晚上又接着播映了长达一小时的同样的内容节目。江青等人的讲话虽有删减却也多有呈现。或许,当时的千万普通人也见证了那一历史时刻。

  有观者称,江青显得浮躁,坐立不安,她是那么的沉不住气,一触即跳,不时在法庭上尖叫以至破口大骂。

  张春桥是最特殊的一个,他城府很深。他居然从头到尾保持沉默,一言不发,一副藐视法庭的神态。

  王洪文则资历太浅,经受不住沉重的一击。他是“四人帮”中认罪态度最好的一个。

  姚文元在法庭上承认一部分的罪行,但总是力图大事化小,为自己开脱。

  这位观者评析,他们四人的不同表现与他们的性格密切相关。当他们都经历了从顶点到深渊的巨大落差,并到监狱接受同一境遇之后,他们不同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江青后来以自杀身亡,正是她的这种焦躁性格的必然结局;张春桥的表现显示了他的超乎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他能够在多年的铁窗生涯之中活得好好的,出狱后还生活了17年,死时88岁;王洪文是“四人帮”中心理承受能力最差的一个。过度的郁闷,导致他壮年(57岁)而逝;姚文元在四人悬殊表现中相对折衷,则既不会像江青那样去寻短见,也不会像王洪文那样想不开,77岁时死去。

  中共十八大后,薄熙来、周永康、令计划三位落马领导人都已被审判,虽然周令二人未被公开审判,薄熙来的受审也有所限制,但通过目前有限的信息来看,他们的表现也已呈现较大差异。

  薄熙来在庭审中步步坚守、据理力争,与控方针锋相对,这与他先前强势的为官行事风格一脉相承,却也反映了他的性格特征。而这一性格也很容易将影响到他入狱服刑后的心理精神,甚至是影响到身体状态。

  周永康被查时让审查人员印象深刻。据悉,整个审查期间,周永康没有表现出任何沮丧要自残自杀的念头,相反他一直保持非常冷静平和的精神状态,十分配合审查人员的工作,举止谈吐依然保持领导人的风度,答对自然,有条有理,不亢不卑,令审查人员一直无法在气势上压过他,甚至多少有些暗暗佩服。

  消息人士还称,周永康虽然配合调查,有问必答,但是绝不会盲目认罪,有一是一,有二是二,“周永康对自己的生死并不在乎,他唯一的软肋是家人,特别是比他年轻28岁的妻子,还有他的两个儿子。”

  央视公开的庭审画面显示,周永康一字一顿地表示,“我服从法庭对我的判决,我不上诉。我认识到自己违法犯罪的事实,给党的事业造成的损失,我再次表示认罪、悔罪。”

  周永康被一些人称为“草莽英雄”、“性情中人”。上述表现似是说明他对自己大起大落却是回归初始的人生命运转折,或者是对所谓“成王败寇”逻辑的坦然接受。

  曾经长期在中办工作的令计划在外界观感中一直有兢兢业业的印象,但在被发现深涉乱权、腐败、获取甚或泄露国家秘密行为后,被指“深不可测”。即使是此番在法庭上从容认罪悔罪,也未得到普遍信服。

  根据新华社文字报道,令计划在最后陈述时说,“我接受全部指控,服从判决,今天的庭审对我来说刻骨铭心,在审判长依法公正的主持下,整个庭审庄重、严谨、理性、文明,体现了依法庭审和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我真诚感谢法院,感谢检察院,感谢两位律师。”

  而央视现场视频显示,令计划还说:“对刚才审判长宣读的法院判决结果,我不上诉。我再一次向组织,向办案机关负荆请罪。借此机会,我对法院今天的依法庭审和人文关怀表示感谢。”

  而“深不可测”的令计划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是否会像张春桥一样有着超乎常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还是会有其他表现,则不得而知。



令计划与徐才厚的秘密 部分野史爱信不信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副主席李源潮没啥事!官媒报道会见肯尼亚副总统/中纪委员工泄密:发文称令计划不会终老监狱
  • 令计划自投罗网,江泽民巧计破周徐薄令集团/令计划溃败过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