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7月份习近平主持了这6次重要会议/刘荻:中国的曼德拉胡石根
發佈時間: 8/17/2016 10:57:28 PM 被閲覽數: 12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7月份习近平主持了这6次重要会议




2016年8月18日



     【学习进行时】7月份,习近平主持了6次重要会议。习近平在这些会议上都讲了啥?会议研究、部署的重中之重是什么?新华网《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今天推出《7月份,习近平主持了这6次重要会议》,为您解读。
    
     回顾习近平7月份的活动,给人最深的印象就是,总书记真忙!  
                       
     掰指头算算,8次会见,12次致电、致信、致辞,3个重要指示,3次赴部队、地方视察调研,主持召开6次重要会议······
    
    习近平主持的6次重要会议分别是: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六次会议、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
    
    这些会议研究、部署了许多大事,而重中之重就是经济。6次会议中,直接抓经济的就占一大半,其余的也与经济工作密切相关。
    
    关于经济,习近平在这些会议上都讲了啥?简单说,就是定调子、下任务,明确当前形势怎么看、接下来怎么干。
    
    看看这几次会议,习近平对经济的重要判断和具体思路都在里面。
    
    当前形势怎么看?
    
    看清“平稳”,看懂“分化”
    
    习近平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总体平稳、走势分化。7月8日的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和7月25日的党外人士座谈会,都讲到了这两方面。习近平说“上半年经济形势同我们作出的判断是一致的”。
    
    “总体平稳”,靠什么判断?第一,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这个格局暂时变不了;第二,我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这个基本特征没有变。
    
    所以,尽管持续的高增长没大可能,但增速也不会大跌。我国经济增速将保持L型走势,这一点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通观上半年,经济在“总体平稳”中,仍然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7月2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来之不易”,就是因为这些成绩背后的结构调整难度。
    
    结构调整肯定要伴随“阵痛期”,最突出的就是“走势分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但这个“分化”免不了,“痛一阵”是值得的。往远看,全球供求格局正在深刻变化;往近看,国内正处在“三期叠加”阶段;不管怎么看,经济的结构性问题最突出。不尽快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动力、形成新结构还有别的出路吗?
    
    看看那些分化的例子,调结构动手较早,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寻找新去处的,发展势头就比较好;坐等“风水到我家”的,压力就比较大,而且,拖得越久日子会越难熬。
    
    习近平在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上指出,“新旧发展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过程,新动力的成长势头正在加快”,正是指出了“分化”的本质。
    
    习近平说,当前经济运行的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怎么把握好这个大逻辑?关键就是看清“平稳”,看懂“分化”。只有看清形势,下半年怎么干才能“有谱”。
    
    下半年经济工作怎么干?
    
    坚持“稳中求进”,落实“五大任务”
    
    6次会议,习近平反复提了“总基调”。这个“总基调”就是“稳中求进”。
    
    定下了“总基调”,可以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方向有了,界限也有了。
    
    怎么保持“稳”?理念要先行。首要的就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处于引领地位,必须贯彻到方方面面。
    
    有了正确的发展理念,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也就形成了。
    
    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了“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5个方面的思路。5个“要”,无一不是为了“稳”,让经济发展长期向好。
    
    对于保持经济平稳发展态势,习近平作出许多具体部署。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有力、有度、有效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
    
    看看上半年的经济数据,对比一下就不难看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稳”的保障,更是“进”的动力。习近平为何将其提到“主线”的高度,也就不难理解了。
    
    供给侧改革怎么改?要点就是“有力、有度、有效”地落实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五大任务”的本质就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优胜劣汰和产业重组,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供给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能矫正多少,关键就是看“五大任务”落实得咋样。
    
    “五大任务”每一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之间还具有关联互补作用。如何保证时度效?还是要靠正确方略和办法。
    
    习近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五大任务”如何推进分别作了详细部署,核心就是平衡好各方面关系,把握好力度和节奏,减少风险隐患。
    
    “硬骨头”怎么啃?
    
    补齐突出短板,搞好扶贫协作
    
    对于经济发展全局来说,最突出的短板是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7月20日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对在座的22位省区市党委书记重申,“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对此,习近平讲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
    
    当下的扶贫、脱贫工作难在哪儿?
    
    习近平指出,现在“所面对的多数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在这样的条件下,越往后成本越高、难度越大。
    
    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解决贫困地区经济的结构性问题,也成为一个大课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习近平提出“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完善结对,深化帮扶”“明确重点,精准聚焦”“加强考核,确保成效”等4点要求,就是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抓工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来源:新华网







刘荻:“中国的曼德拉”胡石根





2016年8月17日




     2016年8月3日,胡石根因为“颠覆国家政权”被判处有期徒刑七年半。
       
                       据中国官方媒体报道,胡石根提出了国家转型的“三大因素”、“三个阶段”和建设未来国家的“五大方案”。中国官方媒体还报道说,另外几个“同案”都供述说,他们是受到胡石根的“推墙”思想的影响甚至“洗脑”,才走上犯罪的道路的。
    
    这样一说,无异于把胡石根推上了“革命领袖”甚至“中国的曼德拉”的位置。
    
    其实,我对胡石根高论并没有什么兴趣——在我看来,他喜欢发表颇有领导风范的又臭又长的演讲,让我避之不及。2014年5月,我跟他一同参加了一个纪念1989年的64事件的研讨会,并且因此一同进入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做了回“同案”。胡石根在研讨会上的讲话,我是一句都没记住。不过,出来之后,他说,他在看守所里面的时候,曾经用赵紫阳的口气对预审说:“我老了,无所谓了,”让我觉得他也不是一点幽默感都没有。我还要强调一点,2014年我们在北京市第一看守所待的那一个月,可以说确实是没吃什么苦。老胡说,一看的伙食有鸡蛋牛奶,比他在家吃得都好。审讯的时候,他跟预审发生的最严重的冲突,就是预审骂他卖国贼,他骂预审是走狗,以及预审威胁说,要是他再大声嚷嚷,就要把水杯扔过去打他——考虑到预审和犯罪嫌疑人之间隔了铁栏杆,我不大相信有人能把水杯那么大的东西扔到另一边,而不是打在铁栏杆上弹回来。
    
    回到709案件(也就是胡石根、周世锋等人的案件)上。在这起案子中,胡石根其实跟周世锋和锋锐律师事务所都没什么关系,跟访民去声援各种案件也没什么关系。胡石根成为案件“首犯”的唯一理由,就是他在一个饭局上“大放厥词”了一番。然后,听他吹牛的那些人所犯的“罪行”,就都成了他的“罪行”。尤其是,对咱们北京人民来说,饭桌上谈政治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咱北京人民,无论是大院子弟还是贩夫走卒,饭桌上最常聊的话题都是中南海秘闻和走私中程导弹,谁会把胡石根说的“建国”特别当回事呢?周世锋翟岩民等人也都到了“知天命”的年纪,怎么可能被胡石根“洗脑”呢?在我看来,胡石根在案件中起的作用,就像民间的某位“总统”一样,其实真正干的事也就是整天在饭桌上胡扯些什么“理念”,然后一桌吃饭的有人出事了,他就成了“犯罪集团”的老大了。
    
    至于胡石根的“和平转型理念”,国家转型的“三大因素”、“三个阶段”和建设未来国家的“五大方案”,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有人把胡石根叫做“中国的曼德拉”,是因为他两次被判刑的时间加起来超过27年,跟曼德拉有一拼,而我管他叫“中国的曼德拉”,其实是说他和曼德拉一样,没说出过什么他不说别人就不知道的话来(我曾经翻译过一本《曼德拉语录》,里面基本都是废话)。
    
    就拿“公民力量壮大、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国际社会介入”的“国家转型的三大因素”来说吧,在我看来,其中至少忽视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经济危机。而且说到底,“公民力量壮大”这一理念其实来自米奇尼克的《通往公民社会》,而这本书的中文翻译者是崔卫平老师,当然还有我。
    
    不过,8月5日晚间,看过央视《焦点访谈》的《“推墙”推倒了自己》之后,我的想法就截然不同了。《焦点访谈》节目一开始,就隆重推出了胡石根在法庭上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揭竿而起”的镜头。然后,节目对胡石根等四人“认罪”倒是一笔带过,反而用大量的镜头塑造了胡石根等人在法庭上的“义正词严”的光辉形象,还详细介绍了“公民力量壮大、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国际社会介入”的“国家转型的三大因素”,以及“转型、建国、民生、奖励、惩罚”的“建设未来国家的五大方案”。节目中,访民们打标语,喊口号的镜头也极具冲击力。总之,这个节目播出之后,全国人民都知道中国有了位“革命领袖”胡石根,还提出了“胡石根思想”。
    
    我想,这也是个意外收获。胡石根如果不认罪,大概也就上不了《焦点访谈》,成不了家喻户晓的大英雄。历史本来就建立在无数意外事件的基础之上。就像《零八宪章》最初其实也不是刘晓波写的,但最终却与刘晓波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最后,深深地祝福我的前同案胡石根,希望他早日获得自由。
    
    来源:独立中文笔会

 


上兩條同類新聞:
  • 英媒:北京阻挠江泽民粉丝为江九十岁生日贺寿/后老人政治时代
  • 沈跃跃马馼被中纪委立案调查/全国政协前副主席陈奎元公子出逃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