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世界需要更多大学吗/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元/优秀华生放弃柏克莱 宁选州大
發佈時間: 8/31/2016 10:32:39 AM 被閲覽數: 17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清华教师被骗1760万元 他们是怎样赚到这么多钱的(图)


每日经济新闻



  网上传出一份“警情通报”


  
  数据显示,北京市海淀区今年8月份的二手房均价是66875元/平方米。


  昨日(30日),网上传出一份“警情通报”称:

  8月29日晚上11时许,中关村派出所110接报:海淀区蓝旗营小区清华大学一老师,被冒充公检法电信诈骗人民币1760万元。

  图片右下方署名为:“清华大学液晶大楼物业服务中心。”

  30日下午,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确有一名清华大学老师遭电信诈骗1760万元,案件详细情况尚待相关部门进一步通报。

  不过,网友们更加关注的却是:这个清华大学老师为啥这么有钱?!!!


  被骗老师所在小区房价最少600万元

  先来看看被骗老师住的小区“海淀区蓝旗营小区”。据中国经济时报此前的报道:

  蓝旗营教师住宅小区是位于北京大学东门外、清华大学西南角,南临成府路的一个小区。该小区是国家为改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两校教师居住条件而建的。蓝旗营小区始建于1997年10月,于2000年底竣工,小区共有12座楼房,建筑面积达15.29万平方米。小区住户1263户,基本上是两校的教师,包括许多院士级的著名学者及两校的行政领导。

  数据显示,北京市海淀区今年8月份的二手房均价是66875元/平方米。

  “海淀区蓝旗营小区”二手房均价是68783元/平方米,从网上挂出的二手房信息看,该小区出售的房源不多,但一个72平方米的房子,标价最少都是600万元。被骗老师究竟住的是何户型我们尚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他的房子,最少都是600万元。

  高校教师到底能赚多少钱?

  记者了解到,高校目前所实行的是绩效工资制。简言之,这是一种以教学、科研工作量和院校收入为基础,决定老师工资额度的分配制度。

  一份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显示,在2013年:

  薪资最低的是黑龙江省45431元,而高薪资区域分别为上海116618元、广东109602元、北京100547元、浙江100044元。

  985院校的老师人均薪资达81215元,高职院校人均薪资为49698元,前者为后者的1.52倍。

  这么看来,在综合考虑物价水平和购买力强弱的因素后,仅仅靠基本工资和本校官方发放的课时津贴等收入,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真算不上什么。

  不过,一些高校教师生财有道。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

  大学教授开公司早就司空见惯。十多年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张廷壁因成功攻克卟啉铁工业化生产世界级难题,以技术入股,获得了红桃K集团10%的股份,一举成为荆楚科学家首富,资产过亿,轰动一时。

  科研提成也是大学教授的一大生财之道。武汉一所“985”高校的张教授透露,自己只知道每个月的工资加津贴大约是5000元出头,但基本上就是当零花钱,从来不去看具体数字究竟是多少,事实上,在其所在院系,教授们一般都不看自己的工资条,“这背后的秘密就是,做课题、接项目的提成才是教授们收入的大头儿。”

  “考研热”、“考证热”催富了高校中的另一批教授。这些教授多与考研、考证的相关学科有联系,通过为相关的培训班上课获得大笔收入,知名教授讲一次课收费超过万元也早已不是新闻。

  因此,一位清华大学老师拥有上千万资产,不足为奇。

  当然,可不是每个高校教师都这么能“吸金”。近日,一则《副教授舍不得装空调被热死》的新闻就让人感到心酸。而这,不过是中国大学教授收入悬殊背景下的一个缩影

  研究生小龙就曾向中国青年报记者描述了自己帮一位文科教授搬家时,感到震惊的一幕:

  教授家里的境况令人心酸,“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很老的彩电,桌椅油漆斑驳,还舍不得丢”,唯一让人能确认其身份的只有堆得满满一房间的书。

  这位教授喜欢历史文化,经常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也在刊物上发表论文、撰写著作。可据小龙了解,这些都是教授兴趣所在,挣不到钱。

  “教授的职业看着光鲜,这个群体实际也有很多穷人,日子过得很窘迫。”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尚重生教授对此颇有感慨。

  他分析,在高校里,没钱的教授多集中在基础学科以及无法市场化、不受社会重视的专业领域。这些教授没什么课题,也没有项目,以教学为主。

  而高校里,单纯搞教学的收入之低外界难以想象,“上一节课,三五十块钱,跟大学生搞家教一样。”

  校园里,有人这样总结:

  穷教授,学生请吃饭,过节凑份子送礼物;富教授,给学生红包,请学生吃饭。

  高校教师收入差距竟然如此之大,或许这才是“清华大学老师被电信诈骗1760万”背后,更值得我们思考的东西。





优秀华生放弃柏克莱 宁选州大



世界新闻网







以优异成绩毕业於特洛伊高中的华裔学生林晓梅,当初选择就读富乐顿州大,令高中同窗跌破眼镜。但她从未後悔,表示读得很开心。(记者王善言/摄影)

进入知名大学是许多莘莘学子努力目标,学业平均成绩高达4.81的特洛伊高中毕业生林晓梅(Charmaine Lim),两年前申请大学时虽获柏克莱加大等一流名校录取,却选择距离住家不远的富乐顿州大就读,因为该校提供她四年全额奖学金、免费手提电脑及停车位、免费印各种报告及优先选课等优惠,且提供的护理系课程更符合她所需。

今秋成为该校护理系大三学生的林晓梅说,她只有在大一开学时的第一周曾稍微犹豫,因为有不少高中同学对她的选择表示吃惊,之後从未後悔这项选择。因为她很喜欢该校多元化的学生组合及社团、乐意帮助学生且知识丰富的教授、美丽的校园,及身为校长奖学金得主可以获得的不可思议资源。

从学术竞争激烈的特洛伊高中毕业的林晓梅说,她高中自二年级起为了进一流大学,每学期都修六至七个AP或IB课程,在包括化学及微积分的11个AP测试获得最高分,并荣获AP全国学者奖。她从未补过SAT,但拿到2210分。她曾担任学校两个俱乐部共同会长,以及在暑假参加与学校合作的医院实习生计画,完成150个小时实习要求。还曾前往缅甸参加医疗任务,与前往旧金山最贫困地区,提供无家可归人士食物及资源。

她也曾在美国青少年跆拳锦标赛荣获两面金牌,高中毕业时尚获IB(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计画证书。

虽然学业成绩及课外活动表现杰出,林晓梅却谦虚地说,她成绩虽然算好,仍无法与特洛伊高中成绩「真正好」的学生相比。但她的综合表现让她获得柏克莱加大、洛杉矶加大等加大录取,有些并提供部分奖学金给她。

她当年申请大学时,选择科系包括护理、药剂,及未来准备做医师的医学预科等,由於高中曾在安那罕区域医学中心实习,与护士共事过,很喜欢白衣天使工作,因此最後在洛杉矶加大护理系及富乐顿州大护理系间做选择。

她说,其实两校四年制课程内容接近,但洛杉矶加大尚要求修额外科学课程,在她看来没有必要。而洛杉矶加大护理系诊所巡回实习自大三起,富乐顿州大却是自大二起。她并认为洛杉矶加大将会像是另一个「特洛伊高中」,她曾为了该所高中名气就读,换来的是与很多同学一样,每天只能睡几小时觉的忙碌生活,难以维持身心平衡。

她高中时因为忙着读书及课外活动,根本没有时间与家人相处,选择就读富乐顿州大,除可住在家里,弥补过去无法与家人相处的时间外,最主要是因为她是校长奖学金计画得主。该计画全校大约有70名得主,高年级得主经常是低年级得主的良师。她发现该计画成员都很聪明,却谦虚低调,且愿意关心别人,让她感觉自己像是大家庭成员,非常自在与开心。

能说流利福建话及西语的林晓梅,父母是来自菲律宾的华侨。她曾上过富乐顿中文学校,只是在七年级时因为功课忙碌中断。她指出,获得护理学士学位後,有可能先做事几年再报考执业护士(Nurse Practitioner),她对自己的人生已有很好规画。


世界需要更多大学吗?



哈福德:英国大学的录取规模最近创下新高。大学消耗金钱和智力资源——把这些资源用到别的地方会不会更好?

  

 英国《金融时报》专栏作家 蒂姆•哈福德

  最近,英国大学体系提供了创纪录的录取名额。这听起来是个好消息——但我们真的需要更多人上大学吗?而且,世界真的需要更多的大学吗?

  答案感觉应该是肯定的。教育是好事,不是吗?但凡事都是有成本的。教育需要时间。我们可以坚持让每个人全日制学习到45岁,但那肯定过头了。如果那样过头了,或许一半的人口全日制学习到21岁也过头了。至于大学,大学消耗了金钱和智力资源——把这些资源用到别的地方或许更好。

  我个人偏向于强烈支持人们上大学,以及在各处建立大学。因为我在大学里学到的主要技能是撰写有关经济学的文章,而且在职业生涯的每一天我都在使用这个技能,所以即使是抽象的教育对我来说似乎都很实用。

  而且,现在我居住在牛津。这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大学城之一。牛津的经验显然表明,大学能够提供很多东西。这座城市的建筑和绿地格局都深受市中心拥有900年历史的牛津大学的影响——总的来说是极大的积极影响。这里的美不仅吸引游客,也让当地人陶醉。这里的音乐、剧院和博物馆很棒;书店更是让人神往。的确,牛津是英国房价最高昂、最让人难以承受的地方,给居住者们带来了无休止的难题——但即使这个难题也是成功的一种表现。

  但这些只是一方面的例子。很多人并没有用到他们在大学里积累的技能和知识。牛津大学梦幻的教堂尖顶在全球各地的大学中也并不多见。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是一所优秀的大学,但据TripAdvisor的数据,纽约大学在纽约市内景点吸引力排行榜上排在第263位。(而牛津市内的十大景点中有9个都和牛津大学有关。)如果人们铲平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换成一家酒店和公寓楼,社会科学界会痛心疾首,但我不太确定会有多少伦敦人注意到其中的差别。华威大学(Warwick University)是一所一流学府,但并没有给同名城市华威带来多少游客,因为这所大学既没有作为景点的吸引力,也根本就不在华威。

  因此建立更多大学的主张需要建立在一些平实的理由上。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安娜•巴莱罗(Anna Valero)和约翰•范里宁(John van Reenen)最近的一份研究报告从统计学角度纵览了世界各地的大学,他们提出的问题是:这些大学是否看起来提振了本地区的经济。(这些“地区”的例子包括魁北克、伊利诺伊州、威尔士和新西兰的北岛。)

  大学或许能够提振本地区经济,有几个原因。大学能够产出优秀的年轻人,其中许多人在完成学业后会继续留在大学所在地。大学还经常产生有用的发明。一些创新是无国界的——青霉素最早在伦敦被发现,在牛津提炼出来,现在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买到——但很多研究想法会留在当地,至少在一段时间内是这样。硅谷是围绕着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发展起来的,而硅谷现在也没有搬走。此外,大学还会通过教职工工资、学生贷款和其他本地支出源将中央政府的资金传导到本地区。

  巴莱罗和范里宁发现,大学似乎的确能够提高本地区的收入。如果一个地区的大学数量翻倍——比如从5所提高到10所——该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预期会上升4%。如果这个地区的大学数量再翻一倍,从10所提高到20所,那么该地区的人均GDP将再上升4%。邻近地区也会受益。这个影响并非微不足道。

  巴莱罗和范里宁很确信因果关系并不是反过来的——这些地区并非预期到未来增长才建立大学。但他们不能确定是否有某种第三方因素起作用:比如,繁荣和大学或许都是强大能干的地方政府促成的。

  

  经济学教授布赖恩•卡普兰(Bryan Caplan)对大学持更怀疑的态度。讽刺的是,他还即将出版一部名叫《反对教育的理由》(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的新书。卡普兰不无道理地指出,很多大学生似乎没有学到任何与职场有明显关联的东西,但在毕业后,他们比非大学毕业生获得了好得多的职业前景。为什么?

  卡普兰的答案是,教育是一个标志。如果雇主无法判断谁聪明勤奋,一个学生可以通过擅长某项技能,比如拉丁文,来证明她是这种类型的人。拉丁文就像孔雀的尾巴:很贵,本身毫无用处,但却是一种必要的投资。

  在这个层面上,卡普兰是对的,本科学位对社会并没有价值:它们让雇主为更聪明的员工支付更高的薪资,却给其他所有人支付更低的薪资——而为了享受这种更高的工资,聪明人必须浪费时间和金钱费事取得一个学位。如果放弃这种做法,每个人可能都会过得更好。

  谁是对的?我的内心是向着巴莱罗和范里宁的。但卡普兰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反面意见。我们共同让大学入学考试和考官成为成功职业生涯的守门人。这样做真的明智吗?

  本文作者著有《卧底经济学家反击战》

backchina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中国大陆留美博士后遭单位解雇 开枪报复打伤老板(图)
  • 人太多不堪其扰 美国名校不再欢迎中国学生暑期参观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