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回国杂记/活得快乐就好/国内学生最缺乏什么/享受雾霾/美国神学院不能被戒严
發佈時間: 12/7/2016 12:01:39 PM 被閲覽數: 153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回国杂记(21) 活得快乐就好



作者:平凡往事1  于 2016-9-20 --贝壳村

 




(二十一) 活得快乐就好


回国这么久,被人问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

“国内外哪里好

仔细想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陷阱,因为无论你如何回答都有问题。如果你回答国外好,人家立即会说那你回来做什么? 如果你说国内好,你会看到很多复杂的表情,满足、同情、轻视等都在其中。人都有攀比心,而且潜意识里的自主意识都非常强,看到别人比自己差时,会自鸣得意,由此还会生出些同情心,表现得很绅士;相反就会很不舒服,平添些羡慕、嫉妒、恨的烦恼来,会有把别人比下去的狭隘和一些莫名的失落感。总之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卑不亢很难。比如我自己本可以谈谈真实的感受,但被人家如此一问,心里一阵不舒服和抗拒,随之而来的是反胃般涌出的酸水和抵触情绪。很感性地就会给出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各有千秋。明白事理的人立即会就此打住,不再追问。而有些人,非得亲耳听到让你承认国内比国外好才肯罢休,因而穷追不舍。在他们的眼里,人只能往高处走。其实一个人回国与否有点像婚姻,是权衡利弊的结果,而且因人而异,决无规律、标准可循,因为各有利弊。


我这里要告诉你们的是,在国外我没有一天睡踏实的,总是恶梦连连,从未消停。而在国内简直就是一梦难求,睡眠时间虽然大同小异,但质量却有天壤之别。其他好坏,你们自己感受,我不想以点带面、以偏概全。还是那句话,任何个案都说明不了问题,凡事因人而异。


在国内你可以生活得很简单,比如朝九晚五,与世无争,安于现状,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你也可以轰轰烈烈,死去活来。每天出入高级场所,夜夜歌舞升平。左拥右抱,家有仆人伺候。另外只要不怕毒,想吃啥啥没有。事情也总有办法解决,只要找对人,权衡好得失,善使钱财就妥。而在国外不合规矩的事情,任你是谁办不了的就是办不了,想想都是多余。


像我这种没出息的人,得过且过,随遇而安,无论在哪里都活得很安逸。因为我容易满足,更无好高骛远的凌云壮志。生活没有统一的标准,但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找对方向,人人都能活出精彩。关键是你活得快乐不?


每天睡觉前问问自己。



回国杂记 (40) 国内学生最缺乏什么?



作者:平凡往事1  于 2016-10-11 --贝壳村



(四十)国内学生最缺乏什么?

 

没有什么比通过努力达到目的或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更令人欢欣鼓舞的了。在数周的教学实践中,我最为欣慰和感受颇深的就是看到我的学生们一天天在进步,是那种潜能被一点点挖掘出来,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的进步。


从长期受被填鸭式教学影响变得不会思考、渐失自我的一群人,变成一些开始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肯于协作、争先恐后展现自我价值以崭新面貌出现在我面前的学生,这是多么大的转变啊!


其实我所讲授的是一门让人觉得非常枯燥乏味的课程(医院信息系统应用基础,HIS)。其内容庞杂,逻辑性不强,偏重理论,又很抽象,而且教材陈旧。这和学生们在大一学过的程序设计和数据库课程有很大的差别。尤其对非专业的医学生们来说,还似乎容易让他们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从而产生一种有如食鸡肋的错觉。这一点,在我第一堂课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已经完全得到了证实。如果不是有考试跟着,可能他们甚至都不想走进这扇为他们敞开的大门。在与其他上过这门课的老师的交流中,我更加体会到讲好这门课并非易事。


为了讲好这门课,我的确花了一些工夫。首先我作为一个普通患者亲自去国内使用HIS的医院体验生活,然后对现行的系统做了全面、系统、认真的研究。再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资料,结合自己曾经有过许多系统开发和在国外近二十年看病与工作的经历,重新认识了这门课程的意义。在有了一种不吐不快的冲动情况下,开始了给学生们授课的实践。


可谓工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反应就很积极,这让我很受鼓舞,也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自我完善和教书育人的决心。由于HIS在我国医学领域的应用虽有方兴未艾之势,但其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而且全国各地应用的情况和水平也参差不齐,与国外的先进水平和普及率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纵向看(国内外HIS发展历史和现状)、横向比(国内外横向比较)的教学方式。在做好课件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们一个全新看问题的视角,并启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合作精神,积极参与共同研习,学会收集可用信息以及为我所用的方式方法。根据国内学生知识面窄很难理解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的特点,向学生们介绍了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如人类文明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再发展为信息社会的过程和基本特征,让学生们懂得他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在怎样的社会环境和背景下生活,从而加深了他们学习这门课的愿望。


我还把5个班的班长找来,让他们把自己所在班级按10人一组分成三组,然后组里再自主分工,落实任务。班长对我负责,组长对班长负责,组员对组长负责的分工合作方式。对我前面讲过的内容,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我每次讲新课前,随机选择两组代表先做五到十分钟的有针对性的发言。具体要求是讲述内容需目的明确,要提出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想法和主张,还要有支持其论点的参考文献(3篇外文,5篇中文)。演讲后由其他同学点评,最后再由我做归纳总结。几次课下来,我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热情非常高涨,而且进步很快,从刚开始的抓不住重点,缺乏自信,不得要领,惧怕回答问题,团队意识薄弱,到后来的信心倍增,争先恐后,团结一致,甚至可以用英文阐述问题,自觉完善,端正学习态度,渐渐走上正轨。


比如学生演讲时提到HIS实际应用的比例时,我就启发他们用批判性思考的方法看待这个问题,以及怎样才是科学对待该问题的态度,向学生们说明HIS的普及率并不能反映出真正实际应用的情况,其系统的完善性、成熟度和功能都参差不齐,有些甚至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HIS。再有就是提醒学生对课程中所涉及的内容,要具体分析和理解。比如书中提到的医生手工书写病历的情况,并不代表HIS的整体水平。由于认识、发展水平和资金问题,有的医院已经开始使用电子病历,而有的地方至今仍使用传统的手工书写方式。启发学生将书中介绍的内容和独立思考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指出这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学生们应该重视和在学习中需要实践的东西。还有就是对学生认识上的片面性进行耐心的引导。如学生在演讲中提到,我们不需要看国外的发展水平,做自己的就可以了。我就用历史和现实的例子,启发他们要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比如北洋水师失败的历史背景和教训,与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进行工业化革命和价值观的改变,而清政府依旧固步自封,夜郎自大,墨守成法有很大的关系。还有,美国打伊拉克时,为什么伊拉克总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连导弹都不能升天的原因在哪里? 再让他们回顾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和进步,让他们明白“崇洋”但不媚外,知耻后勇的意义,以及学好这门课程与他们身上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内在联系。另外有的学生演讲题目很大,却没有突出重点,很难自圆其说,而且拉大旗做虎皮的味道十足,我就让他们明白要学会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只要立场鲜明,演讲主题出自自我思考的结果就值得提倡和鼓励。当然与此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和接受程度,采取表扬和批评相结合的方法,耐心引导他们学会客观、全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总之处处以体现教书育人的目的为宗旨,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国内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点:

 

1. 知识面较窄;

2. 对知识的渴望度不高;

3. 等、靠的懒惰现象严重;

4. 自主学习能力不足;

5. 缺乏团队精神。

 

由于长期压抑和被动接受知识,学生们普遍缺乏展现自我的意识和能力,但与此同时,也有可塑性强的优点。因此,对他们而言,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端正学习态度刻不容缓,否则将来很难成为栋梁之材。我试图给教学打开一扇门,其实现方法是尽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觉悟和综合素质,其好处是:

 

1. 能增强学生的三个意识:

    -----自主学习的意识;

    -----自我超越的意识;

    -----团队合作的意识;

2.能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

    -----从被动吸收到主动获取知识;

    -----从不复习所学内容到能积极温故而知新;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所学课程的现实意义;

4.培养未来成为“科学家医生”,即复合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看到我的学生们一天天成长、成熟起来,自信又重新回到他们的生命中,我想不由衷地高兴都做不到。


我教学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学生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培养、挖掘他们的自身能力和潜质;使其具备不断完善和超越自我的觉悟,并掌握做人做事的一些基本道理和技能,为其未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因为我以为这就是作为一个老师的责任和应该具有的使命感。对一个老师而言,就是要教书育人。而且在我看来其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甚至尤为重要。试想一下,连人都做不好,又如何做事情呢?



回国杂记 (60) 享受雾霾



作者:平凡往事1  于 2016-12-1 --贝壳村




(六十) 享受雾霾

 

朋友去杭州开会,回不来了,因为雾霾,最后辗转到上海,又赶场似的奔走几个机场才在半夜回到沈阳。雾霾,又是雾霾惹的祸!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如何安慰因为雾霾天气在回国短短几周就患上北京喉病的那个在加拿大的朋友呢。

 

记不得小时候是怎样的情形,反正现在如果不是雾霾天气就算新鲜事了。今天坐通勤车回家的路上听广播里说,因为雾霾孩子得肺炎的比例激增,医院走廊里到处都是挂滴溜瓶的。车在公路上蚂蚁一样爬行,放眼望去,星罗棋布的灯光几乎都是从乱成一锅粥似的各种车辆上发出来的,毫无秩序。我完全可以理解,劳累的人们此刻都奔命般地往家赶,那里是他们一天的最终归宿。

 

那种闻起来刺鼻的味道,国人竟然麻痹的不知觉,而像我这样在国外生活近二十年的人就没那么幸运。嗓子里总觉得被砂纸打磨过似的,喝再多水也没润滑。不能喝润滑剂吧?如果能我真想试一试,不然喉咙里真的不舒服。天总是灰突突的,能见度低得可怜。我问身边的朋友,国内一直都如此吗?她笑曰,你没听说过一个笑话吗?上海人调侃北京人,说他们在天安门前也看不到主席画像,北京人立即反唇相讥道,你们连手里钞票上的主席头像也分辨不出呢。这次雾霾遍布十多个城市,北方,南方都如得了传染病,症状竟然完全相同。是污染造成的?抑或是大自然被破坏的必然结果,还是两者兼而有之?反正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就没有。我真的有些浮想联翩。

 

就在我感慨之际,突然听到通勤车里的人议论教学已经完成了十五周,转眼就快到期末了。这些日子赶着报课题,出题的事只好放下,但最迟这周也得完成。记得大学毕业时,我们最怕的事情莫过于会被迫去当老师,因为骨子里对教师这种职业就有种莫名其妙的抵触,而且全无道理可言。现在想想教书育人是多么神圣的职业啊,尤其看到学生们像禾苗一样茁壮成长,那种旁人体会不到的自豪感足以让你觉得一个人的价值所在。

 

我真的感到很知足,年轻时做工程师,成绩斐然;中年做管理,千军万马;壮年做教授,桃李满天下。忙里偷闲,写了四年博客,在美国出版了三本大部头的著作,网友天涯海角。这样的生命过程难道不值得骄傲?我没有虚度生命。人总要一死,只要死得其所就无愧一撇一捺写成的人字。雾霾算什么呢?守住风景如画,却无所作为,人生还不是白纸一张。我这辈子忙忙碌碌,但活的很充实,很丰富。即便有一天我躺在那里动弹不得,回忆往事也会让我享受不尽。

 

其实我就是个笨人,尤其平庸,而且毫无过人之处。在许多人眼里我甚至单纯得和年纪不成比例,却得天独厚地收获颇丰。全凭老天垂爱,让我蒙福得福。兼之天下有那么多人心存仁爱,对我关怀备至,毫无保留地奉献他们自己的所得,让我丰丰富富。和他们生活在一起,除了诚惶诚恐外,雾霾算得了什么呢?


美国神学院不能被戒严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与一位大学老师交谈同学会看法/我的奋斗观
  • 聂案背后的黑心教授洪道德:出卖良知,诱奸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