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因买饭插队起纠纷 广东几十名大学生街头混战场面混乱/培养奴才的教育
發佈時間: 12/9/2016 12:58:28 PM 被閲覽數: 13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因买饭插队起纠纷 广东几十名大学生街头混战场面混乱




综合新闻

原标题:学生打架群殴!河源几十名大学生街头混战,场面一片混乱,有人当场流血

前天(12月2号)中午11点左右,在河源大学城商业街附近,几十名大学生在街头打架斗殴,由于参与打架人数众多,整个场面一片混乱,现场也有不少人在围观▼▼▼



从围观者拍摄的视频可以见到,几十名大学生一哄而上,有人持铁管,有人从地上捡起石块相继加入,双方互相推搡,进而演变成一场街头混战,有学生被打趴在地,有学生头被打破,当场流血。

有学生说,双方打斗的原因仅仅是有学生在买饭时被人插队引发口角。由于在斗殴过程中,有人使用了伸缩铁棍,有街坊就怀疑,参与打架的一方可能是有备而来。而针对此事,河源警方也进行了通报:

警情通报

12月2日11时许,(河源)市区大学城商业街附近发生一起学生打架案件,我局接报后迅速组织警力前往处置。

经查,学生张某、李某等人在饭堂吃饭时因排队问题引发纠纷,在一公共汽车站相遇时发生争吵继而引起打架,打斗中,造成四名学生头皮挫裂伤。目前,涉事的学生已由学校带回处理。案件在进一步侦中。





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上)


作者:xqw63  于 2010-3-31 络--贝壳村

 



中国的学校教育,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上)

03/29/2010

 

又到中国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节,一个家庭对未来的拼搏,一个孩子一生的寄托,就在这个折磨人的高考中兑现,让咱不得不写下这篇文章。

春假期间,带女儿到美国纽约和新泽西一带参观了几个著名学府,重点走访了康奈尔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听了不同学校的校史和教育重点介绍,使本来对美国大学教育体制有所认识的咱,仿若把眼前最后的一丝迷雾驱散,咱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大学教育出来的精英,成为世界领先团队的领袖绝不是偶然,人类智慧的源泉,只有在这样的大学教育中,才能得到发扬光大。

大学教育,绝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她是先知者人格、知识、方法以及自我否定的一种挑战,古希腊1000多年前就创建了大学教育,对人类思维和哲理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而这样的传统,一直被西方社会保留到今天。反观中国统治者,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代后把儒学作为唯一的哲学理论进行推崇,其核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希望百姓愚昧无知,唯统治者马首是瞻。于是,认命成了所有中国人从出生的时刻起,就深深地刻在了阶层的脑海里,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美国建国前,在这片国土上就有了大学教育,这次参观的普林斯顿大学,就是成立于1746年,是美国第四所大学,两百多年的历史,从这里,走出了总统政客,走出了诺贝尔获奖者、走出了世界财富巨人,走出了无数行业领袖人物,美国的常春藤大学,无一不是具有这样的光荣历史。

那么,他们是如何达到这个目的的呢?

从咱听到的两个小例子,就看到了美国大学教育不同于现今中国教育的地方。

在康奈尔大学,介绍的学生陪咱们参观校园,她指着大学校园中最高的教堂尖顶,很开心地告知参观队伍:在某一年的南瓜节早晨,教堂的尖顶上不知被哪个顽皮的学生挂上了一个南瓜,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开心不已,大家好奇的是:那么高的尖顶,是什么人,用什么办法把南瓜插在了教堂的尖顶上的。

学校的管理层也没有闲着,从校长到老师,和学生都持有同样的好奇心,而可能牵涉到的对宗教的亵渎以及对管理权威的蔑视,被学校从上倒下都忘得干干净净了,这个时候,已经没有了政治觉悟,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如何把南瓜从尖顶上拿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南瓜腐烂了,有一群好事的学生,自告奋勇组织了队伍,准备了多种方案,准备把腐败了的南瓜从教堂尖顶上拿下来,可还没等到实施,一阵风,把腐朽吹之无影,让好事者遗憾终身。

有一个来自“南方哈佛”莱斯大学的朋友,告诉咱另外一个异曲同工的故事。

莱斯大学校门口有一座学校创始人之一莱斯(William Marsh Rice)的雕像,有一天,一个同学突发奇想,他选择了和学校“玩游戏”的恶作剧,雇佣了大型吊车等运输设备,准备把这个雕像运走。当学校的保卫部门前来过问,策划的学生告知是校董事会的决定,没有人怀疑学校管理层这个决定,于是,雕像被成功起吊装进了运输车,不成想,在场的一个保卫觉得蹊跷,打电话到校长办公室,结果可想而知。当学校调查了解到了这场恶作剧后,没有采取强烈措施,只是要求学生把雕像归回原处,承担所有的费用损失,保留了这个学生的学籍。后来,这个学生毕业后成了商界成功人士,为母校捐献了一大笔巨款。

从上述两件事上,咱想到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件事。

那是自己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正是年轻好动的年龄,一次课间休息,咱看到走廊里吊着很多彩色纸花,以为是学校某个教研室开派对后剩下的,处在排球联赛后的兴奋状态,咱跳起做了一个主扣手动作,把一只纸花扣落在地。随手捡起纸花,别在了同学的胸前,没想到,被学校宣传部的人看到了(怎么有这样的一个机构,为什么不叫市场开拓部呢),宣传部毕竟有政治觉悟,马上把咱当“反革命典型”给抓了,罪名是:破坏民主选举,因为,纸花旁边的墙壁上,贴了一堆名字,是区人民代表候选人名单。

咱这下祸闯大啦,学校宣传部马上通报到了区选举办,又给校长办公室通气。好在那个时候是胡耀邦当政,大气候政治氛围有所松动,区选举办和校领导商量后的意见,是让系里拿出处理决定,由于是二年级学生,系里的老师已经有了一年的观察,认为咱的“反革命”举动动机不足(还好,没搞祖宗八代出生调查),后果不够严重,最后让全大班的同学开一个“帮教”学习讨论会算结束。

经过那场革命运动,把原本刺头的咱变得少了芒刺,多了奴性,于是,一个原本可以改变中华历史的人物,变成了一个靠替资本主义打工的行尸走肉(调侃,如果您要对号入座,那是您的责任啊)。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知识的教育,是把老师和教科书上他人罗列了的答案进行脑海死记硬背加工的一个过程,是不需要、也不容许有自我想法的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当学生出现一个“匪夷所思”的想法后,有权势的一方无论如何要镇压掉这些想法,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就被培养成为一个只会读书的奴才,一个唯命是从的“无我”,一个党和国家需要的好的“螺丝钉”。

当我们在感叹中国这片土壤,何时出现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时候,当我们在呼唤,中国这片土壤中,何时出现世界级的学者和商人的时候,我们何尝反思过我们的教育体制?我们何尝批判过我们一直崇尚的儒家哲学?我们何尝吸收过西方“自由”的理念?

高考制度不根本改革,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就是空话;大学教育不革新,创造性人才就无法脱颖而出,那么,中国的教育体制,就只能是培养奴才的摇篮。




中国的学校,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中)

04/05/2010

 

本题目上篇在倍可亲首次发表后,得到了海外华人极大的参与和讨论,绝大多数的网友支持笔者文章中的观点,还有朋友打电话和咱进行了探讨,但也有网友质疑“奴才”的字眼太“吓人”,更有网友认为咱已经成为“哈美”的奴才了。

能够感受到咱们这些海外网友对中国教育的那份关心和期盼,因为,我们都是那个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奴才”(且允许咱暂时用此字眼),我们象一棵小草,不需要很多营养就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落地生根,并茁壮成长,这是中国文化的成功之处,是西方人权自由文化所不具备的适应于人类肉体生存法则的一个优势。

需要澄清的是:咱这里“奴才”的含义,不是那种马克思所形容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不是过去大户人家的“看门狗”,更不是李莲英之流的“太监”,如果有网友连笔者前文中 “奴才”的含义都没弄清楚,那就不是咱的问题了,您自己把自己当成真正的奴才,于笔者无关。

咱这里谈到的“奴才”,是一种无法超越自我认知、无法突破先人思维、无法具有一种“奇思异想”的思维禁锢,是每当作出决定或是行动的时候,都需要瞻前顾后、引经据典地寻找其决定和行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唯权势方(上级或权威)而行动的好员工、好下属、好学生、好孩子的行为,是一种惧怕当出头的椽子的“中庸”的表现。

任何教育制度,都不是尽善尽美的制度,比较中美教育制度,如果说,美国的自由放任的教育,培养了各个行业的精英,中国的教育制度,则培养了一大批在精英领导下的好的技术人才。

不过,深知美国教育诟病的华人可能要问:美国教育如此先进,为什么生活中,有那么多无知的美国人?

这个问题问的好,咱希望自己的一管之见能给您一点启发,如果您能安上在海外可以自由思想的翅膀,您一定会找到更多答案。

大家都知道,美国社会,是一个精英社会,社会的各项法律准则和条条框框,无不是精英们制定出来的,作为精英政治,维持法则不折不扣地执行,是保证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一个基础,美国社会,有世界上最丰富的文化,地球上任何一个民族,都可以在美国找到自己的同胞,在这一鱼龙混杂的社会里,保证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最好的措施就是采取精英政治。

那么,精英政治到底是一个什么东东呢?

精英政治就是精英们培养一大群傻子,按照精英所指定的方向和目标,毫无怨言地走下去。

美国的教育资源和水准,完全可以使整个美国成人,达到80%以上的大学化教育,但这样做的一个最大弊端,是培养了一大批质疑精英政治的次级精英们,在美国这样一个多数人领导少数人的民主政治体制中,这样的次级精英一多,社会就会向多极化发展,导致政局的不稳定性。美国的各个大学,培养的定式已经形成,即:常春藤等名校培养的是未来美国和世界级的领袖人物,一般二流学校,培养的是高级打工仔,三流等不入流的学校,培养的是基层技术人才,最后的一大群傻子,就只好当跟班苦力了。

所以,我们就看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在美国,每次从上到下的各层面政客竞选投票点参加投票的人中,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投票人,在进入投票点前,对竞选人的背景资料毫无所知,他们发挥了自己神圣的公民权力,去表达自己都搞不清的意愿。不过,请放心,这样的选择,未必会使被选上的政客们“误入歧途”,因为,反对精英团体的存在,会使这群傻冒向另外一个方向跑,把“误入歧途”的政客们赶下台。

从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咱对这样的教育体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美国的中小学教育,就是一个野外放鸭子散养的过程,学校和社会提供了很多便利的条件,比如图书馆、网络、兴趣培养、社会实践等等各种资源和机会,至于孩子是否成才,除了孩子自己的天赋以外,家长对孩子早期教育的介入,远远比中国重要。这是为什么,美国白人和亚裔家庭的孩子,普遍比黑人和墨西哥人家庭孩子受教育程度要高。

大自然自由式放养的一个最大益处在于:有天赋的孩子,在早期就得到发现,不按照常规的培养方法,在得到充足资源的基础上,使天赋上得到了极大的提携,成为该领域的天才级人才。

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出,这样的教育如何使真正的人才脱颖而出了。

邻居的孩子吉姆有游泳天赋,从小学的时候,就一直是学校游泳队的主力,于是,高中被特别学校破格录取,所有的游泳训练费用全免,孩子还可以利用节假日教游泳半工半读,最后,许多大学还伸出了橄榄枝。

女儿从5岁时就开始学画,高中的时候,有幸进入了美国几个最大的现代艺术博物馆之一的一个培养艺术人才的项目(Program),每年数千美金的培养费用全免,并且,当地各种各样的博物馆任何活动对该项目的学生全部免费开放,让孩子能够徜徉在艺术的海洋中,咱也不止一次沾了女儿的光,免费参观了现代艺术博物馆、美术博物馆(Fine Art)、珠宝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等等。

大学的招生,正是基于这样的体制,哈佛、耶鲁等名校,对学生的选择不是成绩,而是学生的特质,即:该学生是世界上唯一的(Unique)。

曾经听过一个大学招生培训讲座,讲座者列出了学校评价一个孩子几个重要因素,很有借鉴。

孩子的特质,包括社会接纳度(社交能力)、义工时间、领袖特质、艺术体育特长、获奖状况等等,这是一个孩子一生的培养积累,所以,是各个名牌大学的首选;高中成绩(GPA),是高中4年的一个阶段培养结果,是反映孩子能否完成大学教育的一个指标,成为次选;而中国人最看重的高考(SAT),则成为最不重要的一个指标了,因为,一次高考的成绩,不能作为反映一个孩子未来是否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之材的指标。在绝大多数美国人眼里,他们会形容这些只会读书的人是:书呆子(NerdBookworm)。

曾经碰到一个大公司人力资源部的人,她和笔者交谈过程中,对那些只会读书的人不无嘲笑,根据她的经验,只会读书的人,完成的业绩,远远不如社交能力强,有独创性思维敢想敢干的人(这样的人,在中国官场和国有企业里,会死得很惨)。

朋友的孩子,以1900分的高考成绩,进入了平均高考成绩2200多的康奈尔大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孩子目前在康奈尔大学成为社团活动的积极分子,积累了非常广泛的未来发展社交网络,对自己未来的定位以及目前的工作重点,早就有了安排,入学前,就通过网络,认识了学长,了解到了入学注意事项和选课、教学日程等信息,在此基础上,为帮助父母省钱,没有离家前就预定了自己返回的机票,认识这个孩子的家长们,无不看好这个孩子的未来。这样的孩子,如果只凭一次高考成绩进入一个三流的学校,其智慧的发展程度,一定会被打上大大的折扣。

咱们不妨看看自己成长的经历,就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同学中,无论是中学的还是大学的同学,学习好的,大多是老师的好学生,听话、守纪律,毕业后大多成为学校的老师,咱不是说老师不是成功人士,但相比较商海和政坛上叱诧风云的人而言,在中国,老师的含义,就是一个听话的知识分子而已。

奴才的一个最大的特征是什么呢?那就是听话,不需要有思想,有创意,有独特行动。

 

(本不想就这个题目展开去,但鉴于有网友希望咱就此话题多说一点自己思考的结果,于是,生拚硬凑,续写中集)




中国的学校教育,就是培养奴才的教育(下)

04/13/2010

 

笔者的前两篇文章,对本文涉及到的“奴才”定义加以诠释,文章中,一再强调是思维的禁锢效应,而不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肉体奴才定义,但由于国人对“奴才”这个词恨之入骨,所以,不少读者“义愤填膺”,认为笔者的“奴才论”打击了一大片中国的精英们,特别是中篇,在海外最大的中文门户网站倍可亲发表以来引发了540多个回帖,虽然大多持赞同态度,但也有反对的读者为此还专门另写多篇文章,与笔者探讨,令笔者感到很是吃惊,在此,咱谢谢广大读者的厚爱。如果因为这个单词伤害了部分读者脆弱的自尊心,咱在这里向您道歉,请彻底弄清楚文章中“奴才”的含义,再对号入座不迟。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陆留学和生活在海外的华人数百万,其中, 搞自然科学的技术人员,是留学的主力军,真正涉及海外文化、哲学以及管理的留学人员凤毛麟角。理工科留学人员一个最大的感触是:为什么人家能够想到这点,而我们就想不到?为什么我们缺乏领袖气质,少有个人魅力?为什么我们不会别出心裁、少有奇思异想?为什么我们不敢越雷池一步、把权威打下擂台?……我们满足于替别人打工,满足于在别人的指导下完成一篇又一篇论文、一个又一个项目、一笔又一笔生意……最后,我们最多做个技术官僚、一个项目经理、一个学校教授……那么,是什么形成了我们这样的一个“惰性”,既是惰性的思维,更是惰性的行动呢?

要分析这个成因,咱不妨 举一个生物学实验例子。

一把香蕉摆在用于实验的猴子面前,垂涎欲滴的猴子不由自主地上前去取香蕉,可每一次去取香蕉,都会被电击一下,经过多次尝试,猴子害怕了,不再去尝试取香蕉裹腹了,到最后,猴子也禁止后来的小猴子去取香蕉,即使这个时候,取香蕉的过程中,不再有电击效应,猴子们也对这把诱人的香蕉噤若寒蝉了。

这个实验告诉人类一个道理,当孩子从诞生的时刻起,他们是没有任何局限性思维的,在向大人和老师学习过程中,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他们也获得了局限,他们开始知道,什么可以尝试,什么不可以尝试,而当施教者少一些局限教育,孩子就会有更多的原创性思维诞生。

中美教育的最大不同点在于:体制内对原创性教育的鼓励完全不一样。中国教育有其好的一面,学生们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加上填鸭式的死记硬背,基本功扎实,这样的人才,是每个国家都需要的基石,美国每年大量从世界各地引进这样的人才,以填补其精英教育的不足。但这些人才不是塔尖上的人物,他们充其量只是在各自领域中的业务尖子,把上级的意图贯彻得尽善尽美而已。

塔尖上的精英,是挑战权威并战胜权威的怪才,是具有独立思维并为之行动的人,由于他们的存在,既往的常规被打破,出现了一个个匪夷所思的新突破,并带动了世界科技、文化等文明的进步。

中国有金融专家,但没有索罗斯这样的金融大鳄;中国有电脑从业人员,但没有盖茨这样的世界首富;中国有汽车制造商,但没有福特这样的改变美国人生活方式的传奇人物……

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外,我们再没有可以自豪的人类发明贡献了,而近100年的科技发展,远远超过了人类数千年的文明积累,这其中,我们很少看到中国人的痕迹。电脑、网络、数码技术、生物科技,甚至是人工关节、心脏瓣膜、心脏起搏器这样极大方便人类的小发明,也是西方社会的舶来品,这不仅让人深思:难道中国人真的是智商不够吗?

否也!笔者举几个例子,就可以看到,我们的教育环境中存在的弊端。

上中学时,从化学课上学到,电解食盐水可以产生氯气和氢氧化钠,咱突发奇想,自己设计一个装置进行电解食盐水的实验。咱用茶杯装水加食盐,搅拌均匀后,打开电灯,把电灯泡下了,端了茶杯,胆战心惊地将茶杯伸进了电灯头中,在“啪”的一声火狐声后,整个楼层停电了,保险丝被烧断了。咱自己被吓个半死,倒不是怕自己被电电倒(可怜,生命都不可怕了),而是怕这个奇思异想导致的严重后果,会引发自己的皮肉伤害,无论老师和家长,都无法容忍咱这样不守常规的做法,因为,平时这样做的一个最常见皮肉伤害的借口就是:谁让你这样做的?

是的,没有人让咱这样做,是自己的突发奇想,自己想验证一下怪异的想法,那么,这样的验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无情打击,无论老师和家长,都会指责孩子这样“没有道理”的尝试,把这样的尝试当作孩子的“不良”行为。

美国有一个电视节目“Mythbusters”(奥秘探索),几个工程人员经常对一些奇思异想进行现场实验室测验,诸如:下雨天打伞是否会增加被雷击的机会、电影上人类徒手抓射来的箭是否可行、树枝是否会影响高尔夫球的穿行、锅炉爆炸的景象分析、垂直向上发射的子弹自由落体的后运动轨迹等等,实验的结果,大多数竟然与传统观念大相径庭,让人耳目顿开,这样花费大时间和钞票进行的“无聊”的实验,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毫无价值可言的事情,这就是日常生活中,中美一般百姓对“好奇心”的态度。

当我们还在对原创性教育争论不休的时候,斯坦福大学校长和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校长近期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同时表示:中国诺贝尔奖得主将会在近期回国的年轻学者中产生。为什么中国本土就无法产生诺贝尔获奖者,而非要到海外“镀金”后回国才能产生呢?中国每年培养那么多的博士、博士后,怎么本土就无法产生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呢?中国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都在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高价引进难以伺候的海龟,难道这些决策者是傻子?

中国领导人不傻,他们引进这些海龟回国,是需要海龟们的思维,是需要他们开放的智慧,是需要他们那种不同于国内惯性思维的一种工作方法。海归们在智力和基础知识上对国内的土鳖而言,没有优势,他们具有的优势,是他们独特的以“奇思异想”为契机的一种探索精神,说白了,就是那种在海外学习和实践了的“独创性”思维和智慧。

在中国教育培养的一大批思维禁锢(咱这里先不用奴才这个词,以免刺激部分读者脆弱的心灵)的人仍然把中国原创性教育“硕果累累”这块遮羞布拼命维护的时候,温家宝总理早在2006年,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上就对中国社会提出了高瞻远瞩的期望,他在讲话中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讲的话。”中国缺乏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环境,连中央领导都了如指掌,作为这个教育体制中出来的中国的知识分子,难道看不到吗?

咱再举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

自己刚从学校毕业的那年,到单位后“活泼好动”,见到一个闲置的黑板,咱又“突发奇想”了,何不利用这个黑板,定期出黑板报丰富职工的业余生活?利用大学时出黑板报的经验,自己设计版面,把单位发生的情况以及群众的看法进行现场组稿,记忆中,黑板报的内容有:单位《分房规定》来自领导、群众和工会的意见、食堂如何关注单身职工的建议等等,为了表示咱的别出心裁,特地给黑板报起一个刊头“野草”。第一期出来后(也是最后一期),一下聚拢了很多单位职工,大家一致夸赞咱的板报办的有特色,但第二天一早,单位一把手皱着眉头看完板报,责令人事科把办黑板报的“罪魁祸首”“抓来”见领导,咱和另一个哥们(这哥们现在是一个1000多人单位的一把手了,希望他不要因为遭受了那个猴子的待遇,就禁止后来的猴子尝试拿香蕉吃了)到了领导办公室,领导一句话:谁让你们干的?我不喜欢这样,你们自己看,怎么办吧?

能怎么办呢?咱赶紧把硕果仅存不到一天的黑板报自己亲手擦了。

在中国,这样奇思异想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不说别人,就说自己,领导们私下里对咱的评论是:就你能!于是,“就咱能”的“能人”,现在变成了彻底的“不能”,因为,咱再也不会突发奇思异想去尝试“拿香蕉”了。

女儿从5岁的时候开始学画画,一直跟着中国老师学习,到美国后也是如此,目前的临摹能力一流,但原创性几乎为零。后来,进入了当地现代艺术博物馆的绘画特色人才培养班(Program),女儿对美国老师的教学方法极为抵触,认为老师不是教画画,比如:眼睛看实物,不看画板,用心把物品感觉出来;用不同的色块,把自己粘贴出来……只有一年的训练,咱惊喜地发现,她在原创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她自创的卡通贴画(被咱最不看好),竟然在单位慈善拍卖中卖得高价,目前,她的卡通绘画,已经具有自己的灵感和特质(有懂艺术的朋友评价语)。

如果有孩子在西方教育的家长不难发现,西方教育同中国教育的一个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西方的老师给的许多家庭作业,是动用孩子的智力,而没有统一答案的一种发挥孩子潜力的尝试。女儿小学5年级的时候,被布置了一个两周时间的作业(Project),用“XX”美元,花9天的时间,到欧洲若干国家旅游,请进行旅游景点和日程的设计。

这个项目,完成很容易,但做好就非常难。女儿到图书馆查欧洲地图和景点,上网查便宜机票和旅馆,连当地的交通都需要规划,这是一个成人都很难完成的项目。咱少不了和女儿一起动手,结果,2个星期后,女儿的项目完成了,有图有表,把旅行线路、日程安排,各个景点介绍,连门票、航空公司机票(一般周二出发便宜)、当地交通费用以及旅馆折扣这样的资料都进行了罗列,看着整个展板(Poster),咱也不由地松了一口气,为女儿两周幸苦的劳作感到欣慰。

在休斯顿市长竞选过程中,朋友的一个孩子作业就是:观看市长竞选演讲,写出你认为何人会赢得竞选,并给出理由。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作业,是需要孩子运用脑子,除了观看竞选,还需要上网看新闻和候选人背景资料,并参考当地人群分布和选民心态才可能写出的文章,是连成人都无法掌握的一种思考,让一个孩子去介入,并不是要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是要一个思考的过程和一个达到结果的途径。

这就是原创教育,这是中国教育所不具备的一种教育,鉴于为建立和谐社会的局面,短期内,中国教育在人文科学上,还无法达到西方社会的原创性教育,但自然科学上完全可以先行一步,对此,笔者信心十足。

衷心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而不是“奴才”。

 

 


上兩條同類新聞:
  • 山东大学7年制临床医学学生遭遇升学就业难
  • 习近平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引热烈反响/4位政治局常委坐镇 26年来第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