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北大哲学系教授:谶纬的神秘化与儒学的变异
發佈時間: 3/7/2017 10:54:44 PM 被閲覽數: 17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谶纬的神秘化与儒学的变异

  李中华

  

  李中华先生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谶纬之学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种玄奥的思想文化景观,也是困扰历代学者的一种神秘庞杂的思想文化体系。相对于经、史、子、集来说,纬书系统似别有源流、别有风貌,但其作用与经史诸子殊途而同归。由纬书构成的谶纬之学,不仅曾广泛深刻地影响了秦汉以降长达四五百年之久的学术思想的发展变迁,且对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产生过重要影响。

  谶纬起于何时,从汉代以来就没有定论。因其多托于神秘主义的前识及预言,又不署撰者姓名及时代,故常被后人目为伪托和虚妄。加之文字篇章的亡佚,故长期以来,对于其源流、作者及时代,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中国古史文献之杂芜、散乱,莫出纬书之右者。

  迟至唐代,才出现系统著录纬书目次者。《隋书·经籍志》著录纬书十三部,九十二卷。通计亡书,合三十二部,共二百三十二卷。并引“说者”云:“孔子既叙六经,以明天人之道,知后世不能稽同其意,故别立纬及谶,以遗来世。”又云:“其书出于前汉,有《河图》九篇,《洛书》六篇,云自黄帝至周文王所受本文。又别有三十篇,云自初起至于孔子,九圣之所增演,以广其意。”从《隋志》著录可见,《诗》、《书》、《礼》、《乐》、《易》、《春秋》及《孝经》等儒家重要经典,至汉皆已成纬,即有所谓《七经纬》者。史称“王莽好符命,光武以图谶兴”。东汉章帝诏东平王苍,正五经章句,皆命从谶。俗儒趋时,益为其学,篇卷第目,转加增广,言五经者,皆凭谶纬为说。大儒宋均、郑玄、何休之徒,并为谶纬作注。谶纬之学于东汉大盛,成为贯通当时各领域之显学。

  谶纬之书及其承载的思想学说,自西汉末或两汉之际趋于兴盛,至南朝刘宋及隋又因禁毁而散亡。其历史命运大异于经史诸子,由此亦可窥见谶纬之隐赜幽渺,并成为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上最具奥蕴悬疑的文化现象。

  总体而言,纬书是秦汉以来“纬”、“候”、“图”、“谶”的总称,是对秦汉以前中国文化中原有的阴阳数术、占候、卜筮、起课、星宿、攘择、河图、洛书、谶言等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的综合,是汉代思想文化综合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汉代打出“独尊儒术”的大旗,使儒家原有的五经六艺获得了具有官方色彩的权威,遂使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思想文化皆向儒学渗透。其中,候、图、谶三者,即总归为纬,取得了配经的重要角色。故又有谶纬、图纬、纬候、图谶、图録、符谶、图书等多种称谓。其思想资料渊源甚古,如河图、洛书、八卦、卜筮等。自汉代人发明了“纬”的形式,这些古老、分散、杂糅的思想资料获得了系统运用及说明,并渗透到汉代文化的各个领域,掀起了中国思想史上一场巨大的造神运动。

  陈槃先生对谶纬命名曾有过精辟阐述,认为汉代流行的谶、纬、图、候、符、録、书等,“虽称谓不同,其实止是谶纬;而纬复出于谶。故谶、纬、图、候、符、书、録,七名者,其于汉人,通称互文,不嫌也。盖从其占验言之则曰谶;从其附经言之则曰纬;从《河图》及诸书之有文有图言之则曰图,曰纬,曰録;从其占候之术言之则曰候;从其为瑞应言之则曰符;同实异名,何拘之有?”可见,汉代谶纬之学,称谓虽繁,其质则同,即从神设的角度阐明天人关系,是中国早期宗教的人文化或人文思潮的宗教化表现。因此,纬书的特质,乃是一种准宗教化的文化体系。

  纬书把“天”理解为至上神,君主则是随天命而生的天子,君主的行为负有天地间祥瑞灾变的责任,圣人与君主共同承担自然世界的风调雨顺、海晏河清的使命。“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制礼作乐者,所以改世俗,致祥风,和雨露,为万牲获福于皇天者也。”王者受天之命,制礼作乐,改造社会,臻至太平。纬书打着皇天上帝的权威,最终目的是实现人间的太平盛世。这与儒家的政治理想完全一致,但对“天”的理解不同。纬书系统对人间的终极关怀,是通过以宗教超越的形式赋予“天”以神格化的功能来实现的,在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中渗透着人文主义的世俗情怀。从这一意义上说,纬之配经说是完全正确的。纬书系统所包含的义理原则,依附于儒家经典而得以推行;借助宗教神学的圣光而得以发扬。儒家经典需要纬书系统的宗教力量,以增加经学的权威,唤起臣民对天子的信仰;纬书系统也需要儒家经典的托衬,方可登上学术的殿堂。因此,纬的产生及经与纬的结合,适应了汉代大一统政权的需要,同时也是汉代经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纬的内容与形式尽管可以随时代不同而有所变化,但其功能和特质,从此渗入并潜藏在中国文化的机体中。

  纬书的价值,古今学者亦多有议论。如近人刘师培认为,纬书有六项价值:“补史”、“考地”、“测天”、“考文”、“征礼”、“博物”。台湾学者王令樾《纬学探原》在刘师培纬书“六善”的基础上,又增加“配经”一项。实际上纬之配经,汉代即已阐明,大儒郑玄、何休,皆引纬文注经,后世不能废。故王氏认为,纬之配经,是纬书的最高价值。

  若从现代学术立场和历史发展角度看,纬书作为一个时代的产物,其作用或价值意义,与整个汉代,乃至整个中国早期文化相联系,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道德、伦理、科学、艺术、宗教、神话乃至民间习俗等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可以说,不了解纬书,就不能全面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乃至中国的社会政治传统。因此,全面深入地研究纬书及谶纬之学,是当前国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本文原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6.29)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留学生返美被拦 手机里查获大量违法信息
  • 林语堂:为什么现代教育培养不出有见识的人/资中筠:中文是一种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