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集结号/ 狠踩國人雞眼的《色、戒》/ 吳冠中自曝家丑
發佈時間: 1/21/2008 6:15:40 PM 被閲覽數: 201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在解放战争期间,一连连长老谷接到三团团长的命令,带领士兵火速赶往阵地完成阻击任务 ,以便让大部队安全转移。他们约好,一连听到集结号,就可以突围撤走。但全连战士始终 没有听到集结号的吹响,除了老谷一人被老乡救下,其他的战士全部战死。从此以后,寻找 团长问清楚为什么集结号没吹响,成了老谷一生的追求。几十年后,他才得知,三团团长早 就牺牲在了朝鲜战场上。团长的警卫员道出了秘密,当年大部队转移的时候,团长根本没让 号手吹号,当时已经决定用一连的牺牲去换取大部队的安全转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团 长仍然为自己的决定内疚忏悔。老谷最终原谅了团长。
 
 
集结号:抚慰每一个牺牲者的亡灵

赵  华

电影《集结号》,我掉了眼泪。据报道,被这部影片感动的人还不少。一部虚构的电影“骗子”能“骗”到观众的眼泪不容易,至少是成功的标志之一。

背景是上世纪40年代末的国共内战。解放军某团三营九连,在一场惨烈的巷战中打剩了47个人。接着,团长又命令连长“谷子地”带领九连仅剩的这46人,在一片“三个营”都很难守住的开阔地打阻击至次日中午12点,没听到“集结号”声,不许撤退!大批敌军在坦克的掩护下蜂拥而来,阻击战空前惨烈。次日中午12点打剩15人时,手下的士兵都说听到集结号声了。谷子地自己却始终没听到,就不许撤退。结果除了谷子地,其余46个弟兄全部战死,尸体被谷子地集中到防线后面的小煤窑中。而负了伤的谷子地本人,又因为穿着临时套上的敌军军服,被解放军野战医院收治,无法确认其“我军”的身份,陷入被当作敌军战俘遣返回乡的恼人窘境。幸亏他冒充炮兵,被一位急于补充兵员的解放军炮兵连长收留,之后还在朝鲜战场救了这位踩上地雷的炮兵连长,立了战功。

但谷子地的心病一直没解开。他疑心最后那十几个弟兄的命,断送在自己没听到集结号这件事情上。他一直在寻找当时的团长,想弄清楚团长到底有没有下令吹过集结号,却因为原部队番号被取消,始终没找到团长。从部队复原后,谷子地意外得知手下46个牺牲的弟兄,竟被定为“失踪人员”,家属的待遇还不及“烈士”的三分之一,就更觉得对不起那些牺牲的弟兄了。他发疯一般在新建的煤矿里挖找他当时安放尸体的小煤窑,悲壮而又没有结果。后来总算找到了团长,但团长已长眠于地下。当时的司号员说,为了保证大部队顺利撤退,团长根本没让他吹过集结号。谷子地万分悲愤,拿起祭奠的酒瓶就要砸团长的墓碑。其实,他是恨他自己,因为“阻击至次日中午12点”也是团长的命令,即使没听见集结号,他也可以下令撤退。

当谷子地为46个牺牲的弟兄讨说法的一切努力都成了徒劳,他自己也基本绝望的时候,“说法”下来了。46个牺牲者终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在新建的烈士墓前,谷子地庄重地代表46位烈士,接受了迟到的解放勋章。

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片。但打动人的,却是后半部和平年代谷子地为46个牺牲者讨公道的故事。死者已死,这是任何战争都无法避免的。但他们不能白死,应该还他们以公道。可歌可泣的,正是谷子地的良心和仗义。

冯小刚找刘恒做编剧算是找对人了。当年我看刘恒的电影剧本《秋菊打官司》,就感叹那本子实在经典。同样是讨公道的故事,让刘恒来写,至少是驾轻就熟。冯小刚曾设想过谷子地至死也没等到“说法”的暗淡结局。幸亏刘恒坚持不能那样写。且不说剧本能不能通过,此剧的核心,就是谷子地尽力要抚慰每一个牺牲者的亡灵,让这样一位有良心且仗义的汉子死不瞑目,实在太残忍。哪怕历史和现实中确有这一类憾事,也只应该让它留在历史和现实中。

艺术之所以能够高于现实,在于它能给人带来希望,而不仅仅只有认识历史和现实的价值。就像前些年重拍的《泰坦尼克》,假如男主人公死了,女主人公随后也死了,男主人公的牺牲没能换来女主人公的生存,那就太残忍了,影片感人的催泪力量也要减去大半。也正因为这样,《集结号》中的有些地方就有点过头。比如谷子地在惨烈的巷战之后枪杀已经投降的战俘,就很没有必要。让他朝地上乱打枪发泄一下,至多误伤战俘也就够了。再如那个怕死的文化教员,也没必要让他尿裤子,想表现他怕死,办法有的是。当然,这只是些瑕疵。

另外,此片前紧后松。假如将前半部精彩、密集的战争场景,剪下一部分插入舒缓的后半部,结构上会更加平衡,更加完美。

冯小刚拍了10年贺岁片,终于有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可喜可贺!
 
 
馮小剛淄博被訴
 
 
紅網長沙1月20日訊 “此次訴訟是爲了讓全社會關注趙誠齋,繼而關注被冤枉的千千萬萬的老八路!”昨天(19日)下午,記者在紅網論壇發現,網友“憨豆豆”發了篇《馮小剛淄博被訴》的曝光帖,指稱賀歲大片《集結号》劇情涉嫌抄襲張聞宇的作品《老八路的神秘檔案》,張聞宇已向山東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集結号》的導演馮小剛推上了被告席,另外,成爲共同被告的還有制片人王中磊、編劇劉恒。

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上了山東淄博的當事人張聞宇先生,經核實确有此事,他稱自己在17日已向淄博市中級人民法院遞交了起訴狀,法院已立案。張聞宇還通過傳真給紅網論壇發來了遞交給法院的起訴狀原件。他說,此次訴訟并不是爲了能獲得多少經濟利益,而是爲了讓全社會關注趙誠齋,繼而關注被冤枉的千千萬萬的老八路,能夠向對谷子地一樣爲老八路落實政策,使當年這些爲革命流過血的老八路不再在新社會溫暖的大家庭中流淚。

張聞宇在訴狀裏稱,原告于2000年11月份以老八路趙誠齋爲原型創作了紀實性文學作品《老八路的神秘檔案》,于2000年底,2001年初先後将其發表在人民日報《大地》、《中國勞動保障報》等報刊上,并引起了不小反響。2007年12月,原告發現馮小剛導演的《集結号》内容與原告創作的作品非常相似,被告未經自己同意,擅自使用自己的作品,侵害了自己的合法權益,請求法院确認被告侵權并公開賠禮道歉。


(資料圖:《集結号》海報)



(網友“憨豆豆”發在紅網論壇的曝光帖截圖)




(張聞宇遞交給法院的起訴狀)

針對網上有人說“指責《集結号》涉抄襲是嘩衆取寵”一事,張聞宇這樣告訴記者,《集結号》是根據楊金遠的小說《官司》改編的,但是,忽略了一個事實,《官司》是小說,而《老八路的神秘檔案》是自己7年前創作的紀實性文學作品,爲了搜集素材進行了多次采訪,查證,作了大量的工作,最終撰寫而成并發表在多家刊物上,該作品凝結了自己的心血,是自己的智力勞動成果,它不同于小說。

帖子發出後,網友紛紛關注,觀點仍然不一,有人跟帖直截了當地說,“這官司難赢,編劇即使看到了他的東西,也僅僅是借用了一個話題,故事情節上差異還是很大的。不過原告也不是想赢官司拿錢,就是想揚揚名而已。”也有網友稱,“那時候,像谷子地這樣的情況很普遍,說不上誰抄誰。再說,自古文人都是賊,炒作而已!”

爲了進一步了解電影《集結号》方的看法,記者試圖聯系馮小剛未果。

 

俞力工︰狠踩國人雞眼的《色、戒》


 

張愛玲的“色”

 

  張愛玲的《色、戒》原著,對“色”的描述僅僅一筆帶過。例如,女主角王佳芝听從“組織安排”、為國捐“軀”時,讓同學梁潤生“折磨了兩個星期”。至于與汪精衛政府特務頭子先生的性關系,也不過是“非常緊張情況下的兩次接觸,一點感覺都沒有”(大意)。盡管如此,小說卻以“色”為題,用意應當是指,以“放白鴿”為抗敵手段不足為訓,其結局不外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張愛玲的“戒”

 

  張原著的精華在于首飾店里的4頁內心描述。女主角王佳芝設計誘使先生深入首飾店,以使預先埋伏其中的槍手將其一舉斃之。然而為了緩和“火藥桶”上忐忑不安的情緒,王女暗自推敲先生該死的合理性。首先,王佳芝接觸先生,不是為了貪圖他的錢財。即便先生現下慷慨贈送鑽戒,也要等到第二天才能付款、提貨,因此鑽戒不過是個毫無意義的“舞台上的小道具”。其次,她之與先生接觸,也不是為了巴結權勢,而是奉命行事;再者,她認為“到女人心理的路通過陰道”的說法下作不堪。自己曾經與兩個男人有過性關系,然而對前者梁同學極為厭惡,對後者則是提心吊膽,毫無快感,更談不上任何感情牽連;此外,她認為權貴人士如先生者,歡場女人必多,送個禮物不過是老男人博取妙齡女郎嫣然一笑、自我陶醉的俗套。

 

  然而,就在這“精神武裝”完畢的一霎那,這個從來沒有受過愛情滋潤的女郎,側目發現先生面露“溫柔憐惜的神氣”,心扉竟為了“被愛”而轟然一動、出現決口。于是,驀地決定給先生留條生路。

 

  張愛玲顯然不是借此情節傳達“母馬不能上戰場”,刻意貶低婦女的能力與愛國情操。而是,揭示年輕人未經世事的善良本性,尤其是強調殺人行為非同小可、非常人所能勝任。先生脫離險境後,之毫不猶豫地將這批熱血青年悉數槍決,正是因為特工首腦的存在需要就是充當國家機器的殺手。

 

  熱血青年盡管像鑽石戒指一樣光彩奪目,卻難以避免成為時代悲劇中的小道具。這種非常時期的集體竭斯底里,就像絕望中的巴勒斯坦民族一樣,肆意驅使孩童獻身于殉道活動。張愛玲深沉的筆觸,表露了對熱血青年的深切同情,也提示這種無謂犧牲必須引以為。至于那些草菅人命的幕後主使人,更是應當予以懲戒

 

李安的“色”

 

  李安的片子,把“色”發揮得淋灕盡致,原因可能有兩個︰一是要求演員準確向觀眾傳達“被愛而轟然一動”的心緒,是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于是乎,李安將計就計,硬是把女主角“手下留情”的原因,由“被愛”生“憐憫”,改編為由“色欲”生“愛情”;另一可能性是,先生原就有介紹自己的“性愛觀”的沖動,而拍攝《色、戒》,是個展露身手的大好機會。

 

  李安編排了三場床戲。然而對白卻吐露兩位主角之間應當有過三次以上的親密接觸。李導演透過三次做愛場面,展示了一個概括“野獸”、“常人”與“神仙”的“三光譜”。

 

  頭一回,王女見先生粗魯猴急,示意他靜坐著觀賞她優雅的褪衣秀。一貫仗勢欺人的先生卻一躍而起,硬是粗暴地奸辱了她。待先生獸欲發泄完畢,又是一躍而起,把大衣往王女身上一扔,揚長而去。這時,盡管王女飽受驚駭、苦楚和羞辱,但她卻為了引君入甕、美人計湊效而露出一絲微笑。

 

  第二回,二主角處于相對平等的地位,各自選擇有利的“制高點”,從對方身上盡情榨取最大的性滿足。李導演有意無意凸現了男方側擁女方一條腿交媾的姿勢。這種印度素女經(Kamasutra)高度贊揚的“下體接觸面最大”的方位,容易在靜態中取得身心交融的效果。但是,先生卻沉醉于機械運動,體現出凡夫俗子還夾著條沒有完全退化的尾巴。

 

第三回王、易以拋棄一切技巧考究,以忘我的激情擁吻,來結束一場驚天動地的性愛。這當頭,雙方已由下體的接觸,升華到神仙般的心靈交融。王佳芝似乎出于過度興奮,也可能為了心防的徹底崩潰而懊惱,禁不住地哭了。

 

先生自首飾店僥幸脫離險境後,出于“工作需要”,狠著心將王女處以槍決,但心里明白不過,失去了這神仙的愛,往後日子只會比禽獸不如。

 

李安似乎有意在三級片泛濫、世風日下當頭,借此“三光譜”來端正社會道德。只是,人、獸之間可以互相揣摩,而跨越神仙門檻,卻少有慧根。同時從許多觀眾把該片定性為“色情片”、甚至把“獸行”當作“香艷刺激”的反應看來,李安的理想主義大概不會有實現的一天。

 

李安的改編,反映出一個有趣問題,即藝術各有其特殊表現形式,相互間難有通融性。貿然互相轉換,結果必定有得有失。為了彌補缺失,李安把張女士凸出“善良人性”的主旨,轉化為凸出兩性間可能發生的“超越階級、血統、意識形態、甚至敵我關系的愛情”。盡管,這符合當前學術界對激素作用的研究成果,但卻破壞了女士原著的含蓄與嚴謹。不論如何,他給電影藝術分析,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研究範本。

 

李安的“戒”

 

  張愛玲對“鑽戒不過是道具”的描述,也很難用電影藝術表現出來。于是,李安獨具匠心地安插了王女試戴戒指之後,又想即刻還給先生的動作。無論是張愛玲或李安,都不想給讀者、觀眾留下“王女被收買”的印象。然而,粗心、刻薄的論者卻仍舊一口咬定王女“見眼開”。

 

  就書生救國方面,李安的編劇作了大量藝術渲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鏡頭,便是六位青年在香港聯手對付先生的副官老曹的打斗場面。這批青年盡管有犧牲小我、深入虎穴之心,但實際面對一個敵人時,卻是有槍不敢使,揮刀反傷己,亂刀殺不死,而顯得狼狽不堪(此段大陸版有刪節)。這說明,先生也極力贊同,盲動行為必須引以為

 

張愛玲的“政治”

 

  張愛玲不止是對“拿陰道作為拒敵手段”、拿“青年熱血充當炮灰”不敢苟同。同時,也對中國淞滬一戰軍事敗北後,以“血肉築長城”的悲情來取得“精神勝利”提出質疑。這篇構思了30年之久,于1980年左右在台灣發表的小說,曾引來諸多“漢奸”辱罵。此後又過了將近30年,按此腳本拍制的電影依舊引發一片譴責之聲。

 

  歷史上,漢奸不外是指不求抵抗的投降主義者。此類人士,前有引清兵入關的吳三桂;後有認賊作父,主張將釣魚島拱手相送的李登輝。

 

  至于汪精衛,卻是個一直積極主戰的黨國領袖。然而,193738年之交,眼看軍事手段失效,精銳部隊棄甲曳兵,南京首都慘遭屠城,全國精華所在相繼淪陷。于是乎,出于體恤淪陷區人民深處絕境,為了保存國家的元氣,才依循文明國家慣例,以談判手段替代軍事手段,以汪精衛政府來替代日本軍事統治。

 

  中國的主戰派盡管大義凜然,但從來不敢面對的問題是︰汪精衛若不出面,淪陷區人民的死活誰管?如果南京大屠殺重復百次,二戰結束後爭取世界五強與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又是何來的底氣?1940年以降,陝甘寧甦維埃政府與重慶政府總共收復了多少失地?“敵進我退”的游擊戰術如何保障無法跟著戰略退卻、四下流竄的廣大人民?

 

不言而喻,所謂“抗戰勝利”不過是把原子彈記在自己功勞簿上的狐假虎威。就客觀意義,汪精衛演出的是場背黑鍋、跳火坑的悲劇,而延安、重慶政府不過是甦聯、美國的反法西斯道具。

 

言及此,女士筆下刻畫的“王”活像是“汪”的化身;6個學生則象征為國捐軀的無名英雄;幕後操縱熱血青年赴湯蹈火,自己卻保全實力、全身而退的,不外是退守邊區的兩當局;而王、易之間的關系,更是反射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屆政府對待列強的如履薄冰曖昧關系,其中,有暗渡陳倉,有燦爛蜜月,有當眾屈辱,也有背後插刀;有的利己,有的利人,有的自肥,有的自殘。李導演在改編劇本時,可能認為綜合實力強大的今天,無有必要糾纏歷史老問題,由是撇開了張愛玲的部分寓意,在影片中灌注了具有時代意義的新內容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有部法國電影演出了一批“愛國志士”把德軍佔領期間與德國士兵交往的法國婦女剃光頭發、以示羞辱的一幕。當時,一位受辱的婦女以輕蔑的口吻問道︰“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在哪?”

 

張愛玲的抗議,代表著失去話語權70年之久的淪陷區沉默大眾,抗議對象則是空有鼓噪之勇,對淪陷區廣大群眾毫無助益的“愛國志士”。她的短短28頁小說,掀開的不止是中國的歷史瘡疤,而是刺激到掩遮國人耳目的疥瘡。

 

  如果說,《阿Q正傳》批判的是中華民族的痼疾,《色、戒》則是替抗日的“精神勝利”添加注腳。因此,它引起震撼。

 

李安的“政治”

 

  李安與張愛玲都不熱衷于政治,但憑著藝術家的敏銳,卻能以風花雪夜,只言片語揭發皇帝的新衣。他們知道愛國原教旨主義的不好惹,因此舉手投足間,小心翼翼地指出,“真、偽政府都有著中國式貪腐和手下不留情的通病”。許多原教旨主義者譴責他們缺少政治敏感。張愛玲熬了30年終于等到台灣開放的時機,李安又何嘗不是出于政治敏感而拖到21世紀?!                                                                                          2008/1/15

 

 

中國美術界跟妓院一樣!吳冠中自曝家丑


中國青年報    作者: 胡印斌    2008-01-16

 

年高89歲的畫家吳冠中近日開講,他說︰美術界大部分畫家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們的作品情懷和境界上不來;美協和畫院就是一個衙門,養了許多官僚……從中央到地方,養了一大群不下蛋的雞;(人事派別之爭)導致幾十年里中國美術實際上沒有什麼發展和創見,美術成了政治的工具,藝術活動就跟妓院一樣;在這樣一個泥沙俱下、垃圾箱式的環境里,藝術家泛濫,空頭美術家、流氓美術家很多,好的藝術卻出不來了;現在的問題,不光是藝術教育,還有藝術場館、大賽評獎、市場,全方位都有問題,而問題的背後,其實就是一個體制問題;中國當代美術水準落後于非洲……(《南方周末》1月10日)

這些帶刺的話語,響亮地激蕩著耳鼓。老先生真是敢言,敢言人之心中或許都有卻未必能夠說出來的話。美術家的情懷問題、美術團體有否必要存在的問題、藝術的身價問題、創新問題、藝術家的命運問題——問題意識在藝術家漸漸老去的時候,真實地浮現出來,並以這樣的一種強烈的措辭方式表達出來,讓人感佩,讓人嘆息。

不談具體的作品,也不論其是不是懂得中國文化,僅就吳老先生上邊談到的諸多問題,我相信,這些問題確實是困擾並將繼續阻撓中國美術發展的桎梏。也可能,老先生的某些見解有些偏頗,比如把畫院美協統統比做妓院,說得有些痛快有些過火。但某些見解的激烈掩蓋不了思想的光芒,或者干脆說,很多話之所以強調到極致,就是要以這樣的“過度表達”來引起注意。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的耳朵變得嬌嫩起來,不再能夠听得了“不一致”的意見?藝術雲者,不就是在不斷地堅持與抗爭中生發、成熟起來的?如果連允許質疑的勇氣都沒有,最多只配做一個獨裁式的“藝術家”。

觀諸吳冠中“大嘴事件”,我尤其感興趣的是,為什麼像這樣應該成為常識的大實話,要一個已經89歲的老人來激烈地表達?而且老人在表達時,不自覺地表現出壯懷激烈的意味。那些青年才俊哪里去了?那些中年精英哪里去了?大家既然已經投身藝術,為什麼不能同時投入一份熱忱、投入一份責任在其中呢?聯想2006年、2007年陳丹青先生關于美術教育方面措辭激烈的批評,我們這些平凡的人激動之余,往往也看到了這個領域的空泛和蒼白。

其實,諸如上邊的提問,也不過是聊以自慰的說辭而已。大家都在利益的局中,真正願意打破平衡的,只能是無所顧忌的那些人,不再打算在這里混的那些人。陳丹青,原本就是海歸,與國內美術圈子若即若離;而吳冠中,一是“我都這個年紀了!”二是人家本身就是法蘭西院士,跨國的。

幾乎可以想見,吳冠中的這些言論會使他招致如何猛烈的還擊——那樣的情形,在他此前抨擊美協畫院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預演過一次了。盡管那一次美協領導人的回擊過于拙劣,居然以如果取消了美協,政府安排的大畫將何以組織來應對,但畢竟表明了態度。這一次,可能因為話語打擊面更大,因而招致的回應可能更大更激烈。也好,早就應該撕破這樣的一團和氣了,吳冠中說得好,創新不能講和諧。不然,如何發展?(原標題是《吳冠中“大嘴事件”︰89歲的老人講了真話》)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震撼:摄影师眼中的中国片断[126P]/上班族自行车车流...
  • 林昭遺作拾零 /《尋找林昭的靈魂》觀後/最易讀錯的中國五大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