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恢复高考40年 國內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組图)
發佈時間: 12/11/2018 1:21:34 AM 被閲覽數: 178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恢复高考40年 國內高校走出30位美國科學院院士(組图)


搜狐


2018年4月28日到5月1日,美國國家科學院155次年會在華盛頓特區舉行,公布了最新一期院士名單。共有六位華人學者入圍,其中四位是在中國大陆完成本科教育後赴美深造的。

這六位新晉2018年美國科學院院士(華人學者)學者是: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丹揚(Yang Dan)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Ying-Hui Fu)

布朗大學教授高華健(Huajian Gao)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文小剛(Xiao-Gang Wen)

耶鲁大學教授林海帆(Haifan Lin)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张鋒(Feng Zhang)

6位華人學者中,除傅嫈惠和张鋒外,均有中國大陆高校本科學曆背景。此外,耶鲁大學教授林海帆和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张鋒4月份剛剛拿下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头衔,如今又斩獲美國科學院院士,成爲雙料“院士”。

值得關注的是,麻省理工大學终身教授张鋒年僅36歲,他因基因修飾技術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被視爲诺貝爾奖的熱門人選之一。如今連續獲得美國两大院士头衔後,能否斩獲今年的诺貝爾奖令人期待。






图1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张鋒



张鋒,男,1982年出生于河北石家莊,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是当今最爲人所關注的華人生物學家之一。他最著名的工作是基因修飾技術CRISPR-Cas9的發展和應用,率先獲得了美國專利,並被視爲诺貝爾奖的熱門人選之一。

2004年獲得哈佛大學化學與物理學學士學位;200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化學及生物工程博士學位;2011年他加入MIT,同时在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McGovern Institute)大腦與認知科學部門,以及博德研究所(Broad Institute)從事科研工作。

2013年,他的实驗室開發出創新性CRISPR/Cas系统,大幅度提高了編輯基因的可靠性和效率,而引起國際關注和並因他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而獲得各種榮譽;2014年,被《自然》杂志评選爲2013年年度十大科學人物之一;2015年,獲得“年度波士頓人”提名;2016年1月,被汤森路透评爲2015年全世界19位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之一。同时,他是名單中唯一的生物医學工程學者,也是最年輕的科學家;2016年3月,獲得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奖;2016年9月21日,入圍汤森路透化學領域“引文桂冠奖”,被視爲诺貝爾奖的熱門人選。

2017年晉升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理學院终身教授。2017年8月15日,张鋒獲阿爾伯尼生物医學奖,成爲曆史上第二名獲得此奖項的華人學者。






图2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教授傅嫈惠



傅嫈惠博士1980年畢业于台灣中兴大學,取得食品科學學位,1986年畢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學,獲生物化學以及细胞生物學學位。在俄亥俄州立大學進行三年博士後研究之後,傅嫈惠轉到貝勒医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繼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內容爲人類基因組。結束博士後研究之後,她曾在业界工作過四年,後返回學術界,擔任犹他大學研究助理教授。

2002年,她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與合作者Louis Ptacek一同組建实驗室,主要研究內容爲:定位人類睡眠基因,揭示人類睡眠調節以及人體節律的分子機制,研究脫髓鞘疾病的小鼠模型以及對健康髓磷脂有幫助的miRNA進行分類。







 


美國國家科學院1978年恢复高考後的30位華裔院士



 


美國國家科學院是全世界最富盛名的科學院之一。2004年,王曉東成爲恢复高考後第一位在大陆完成本科教育,走向世界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此後,越来越多的華人科學家得到美國學術界認可。下文爲盤點的30位華人科學家,都出生在中國大陆,也都是1978年恢复高考後在大陆國內完成了本科教育(或研究生教育)後赴美留學深造的,目前都堪稱學術界的領軍人物。他們中間相当一批人,近些年来又陆續回到祖國服務。科學無國界,他們都是華人科學家的驕傲。




1、王曉東

1963年出生于中國河南省新鄉市,1984年獲得北京師范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得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医學院生物化學博士學位。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医學中心教授,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所長。

2004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他是当时獲選院士最年輕的一位。王曉東的主要贡獻是解密了细胞凋亡的生物化學途径的關鍵過程,他是離诺貝爾奖距離最近的新一代中國留學生之一。








2、谢宇

1959年出生于江蘇鎮江市。1982年畢业于上海工业大學(現上海大學)冶金工程專业,獲得工程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得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科學史硕士和社會學硕士學位。1989年獲得威斯康星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美國國家科學院中社會科學家極少,他是社會政治組中最年輕的院士,也是社會科學部(包括經濟、心理、人類和社會)唯一的亚裔院士。

現任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兼任北京大學“長江學者”讲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上海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榮譽教授。谢宇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社會分層、统計方法、人口學、科學社會學和中國研究。他在推動定量研究方法的發展上做出了重大的學術贡獻,發展出一系列分析分類變量的新方法,尤其是他的對數乘積分層效應模式(又稱“unidiff”模式)已成爲比較研究中(包括跨國家和跨时間比較)分析離散結果最爲標准的统計方法。2009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3、朱健康

1967年生于中國安徽省阜南縣。1987獲北京農业大學土壤農业化學學士學位,1990獲加州大學河濱分校植物學硕士學位, 1993獲得普度大學植物生理學博士學位。國際著名植物生物學家、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學領軍科學家,美國普渡大學生物化學系和园藝及园林系傑出教授,現任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學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康在植物抗旱、耐盐與耐低温方面做出了傑出的成就,是世界植物科學領域發表論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之一。2010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4、周忠和

1965年生于江蘇省江都市,1986年畢业于南京大學地质系古生物與地層學專业。1999年獲美國堪薩斯大學古鳥類學博士學位。1999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员,2010年8月周忠和就任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2010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5、谢曉亮

出身于化學世家,其父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谢有暢教授。谢曉亮1984年畢业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獲學士學位,並在該系繼續攻讀研究生。1985年赴加州大學聖地亚哥分校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獲博士學位後在芝加哥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1992年在美國太平洋西北國家实驗室工作,1999年被聘爲哈佛大學化學與生物系终身教授。他的研究重點是單分子光譜檢測及其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2011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6、叶軍

1967年11月出生于浙江紹兴。1985-1989年就讀于上海交通大學物理系,獲得物理學學士學位,1997于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1999年起执教于科羅拉多大學物理系,2009任正教授。兼任上海交通大學與華東師范大學客座教授。叶軍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诺貝爾物理學奖獲得者约翰.霍爾的學生,于2011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7、李家洋

1956年7月出生于安徽肥西縣,1982年初獲安徽農业大學學士學位,1984年獲中科院遗傳研究所硕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布兰代斯大學博士學位,並進入美國康乃爾大學汤普逊植物研究所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年回國工作,曆任中國科學院遗傳研究所所長助理、所長,遗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1月任中國科學院党組成员、副院長,2011年10月任農业部副部長、党組成员、中國農业科學院院長。2011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8、董欣年

1982年獲得武漢大學生物學系學士學位。1983年至1988年,就讀于美國西北大學(位于芝加哥),獲得分子生物學理學博士。1988至1991年,在哈佛大學医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1992年起,曆任杜克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爲植物分子生物學和生理學,特別是水楊酸和茉莉酸在植物细胞內和體內的信號轉導途径,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2012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9、駱利群

1966年1月出生于上海市,1981年初中畢业後考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1985年,他被中科院生化所免試录取爲研究生,1986年1月獲郭沫若奖學金,1987年8月赴美留學,在美國布兰代斯大學生物系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6月獲博士學位。1992年9月,駱利群博士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1996年6月,他在美國斯坦福大學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研究“神經元”的“神經的發育”。2012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0、莊小威

1972年出生于江蘇省如臯市,1987年蘇州中學的科大少年班預備班,1991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學士,1997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物理學博士,1997年—2001年斯坦福大學博士後研究,2001年哈佛大學助理教授,2006年哈佛大學化學和物理雙學科正教授,是哈佛物理系和化學系少有的雙科教授。莊小威的研究,是要探明生物體系中單個分子或單個粒子的运動表現。莊小威創造性地將熒光光譜和顯微分析技術應用于單個分子,這種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過程中的分子個體及其运動步驟成爲可能。2012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1、张傑

1958年1月出生于山西太原,原籍河北邢州。1982年、1985年在內蒙古大學獲物理學學士和硕士學位,1988年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獲博士學位。1989年至1998年在德國馬普學會量子光學所和英國盧瑟福.阿普爾頓实驗室從事科研工作。1999年1月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光物理重點实驗室主任和物理研究所副所長,2003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基礎科學局局長。2006年11月27日起接替谢繩武出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2012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2、陳雪梅

1966年生于中國哈爾濱,1988年畢业于北京大學生物學專业,獲學士學位;1995年畢业于美國康奈爾大學生物化學專业,獲博士學位。曆任美國羅格斯大學助理教授、美國加利福尼亚大學河濱分校教授,長期從事microRNA和花器官發育研究,是最先從植物體中分離出microRNAs的研究团隊之一。2013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3、鄧兴旺

1982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學士學位;1985年獲北京大學生物學硕士學位;1989年獲加利福尼亚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學位。1989年—1991年:博士後在耶鲁大學分子细胞發育生物學系,研究擬南芥光形態建成的分子遗傳學分析,以及燕麥光敏色素A(phy A)基因的核蛋白與啓動子相互作用的活體DNase指纹分析。鄧兴旺教授是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現任北京大學長江特聘教授,美國耶鲁大學分子、细胞和發育生物學系终身教授。鄧兴旺教授長期從事植物分子遗傳及生理學方面的研究,1995年因他在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的有關基因的研究中所取得的傑出成績,榮獲美國總统青年教師奖。2013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4、楊薇

1983年复旦大學生物化學本科畢业,1991年獲哥倫比亚大學博士學位。1991年-1995年先後在哥倫比亚大學、耶鲁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5年進入NIH工作,現任美國國立卫生研究院(NIH)教授。楊薇對DNA修复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獻,2013年被评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5、施一公

1967年出生在河南鄭州小郭莊,1984年畢业于河南省实驗中學,並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1989年提前一年畢业,獲得學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约翰霍普金斯大學医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隨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1998年—2008年,曆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全职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教授,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副校長。2018年出任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主要從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個領域的研究,在Smad對TGF-beta的調控機理、磷酸酶PP2A的結構生物學方面做出過有國際影響的工作。2013年当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16、陳志堅

1966年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1985年畢业于福建師范大學生物系,1986年美國紐约州立大學攻讀博士,5年後獲得紐约州立大學生物化學博士學位。從1997年起,陳志堅在美國拥有5位诺貝爾奖得主的德州大學西南医學中心,先後擔任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陳志堅的成就包括在理解先天免疫系统方面的一系列重要進展——人體對感染的第一和總體反應。他的最新發現爲認识细胞對病毒感染的反應提供了深远的新的洞察,可能爲開發亟需的、更有效的治療方法鋪平道路。2014年入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7、郁彬

1984年畢业于北京大學數學系,1985年獲陳省身數學交流項目资助前往美國,于1987年和1990年分別獲伯克利大學统計學硕士和博士學位。她曾执教于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逊分校,並且曾經是貝爾实驗室的技術研究成员。她在2009年到2012年間擔任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统計系系主任,还是北大微軟统計和信息技術实驗室的創辦者和主任之一。郁彬教授是统計理論、高維數據分析、機器學习等方面國際著名學者。她的交叉學科研究即廣泛又深入,包括神經科學、遙感、生物信息、及文本總結。她的多項工作均在理論和應用領域有很大影響,其中最近的一項工作,與合作者利用fMRI分析解碼人類在觀看影片时的大腦視覺信號来重建影片中的影像,該工作被时代周刊评爲年度top 50發明之一。2014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8、何勝洋

出生于浙江省一個只有300人的村子,1982年本科畢业于浙江農业大學,博士畢业于康乃爾大學,現任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植物生物學教授。主要研究病原微生物如何導致植物患病以及如何利用植物的發病機理,找到真核细胞的工作機制。2011年,何勝陽獲得霍華德·休斯医學研究所(HHMI)和戈登與貝蒂·摩爾基金會(GordonandBetty Moore Foundation)啓動的基礎植物學研究計劃资助,與另外14名學者分享7500萬美元的科研基金。2015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19、沈志勳

1983年畢业于复旦大學,1985年在羅格斯大學取得硕士學位,1989年獲得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之後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現任斯坦福大學物理系教授。沈志勳在凝聚態物理和复杂材料領域研究中做出了許多開創性工作,是國際學術界公認的凝聚態物理領域一流科學家。2015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0、吳皓

于1982年至1985年在北京大學接受医學預科教育,1985年至1988年在北京協和医科大學主攻医學。之後,吳皓在美國普渡大學邁克爾·羅斯曼(Michael Rossmann)实驗室攻讀博士學位,于1992年獲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並開始在哥倫比亚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1997年,她成爲康奈爾大學威爾医學院的助理教授,2003年被评爲教授。2012年,吳皓被聘爲哈佛大學医學院生物化學及分子藥理學教授,並擔任波士頓兒童医院高级研究员,2014年被聘爲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吳皓实驗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天然免疫相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主要通過x-射線晶體衍射和電子顯微镜解析免疫相關蛋白結構,從而闡釋免疫受體尤其是天然免疫受體信號轉導的分子機理。2015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1、张首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學,1980年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习,1983年獲硕士學位,之後前往美國紐约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攻讀博士。1987年他獲得博士學位,畢业後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隨後在IBM研究中心做高级研究员。1993年,张首晟被斯坦福大學聘爲物理系教授,1996年被评爲终身教授,当时他年僅33歲,是斯坦福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之一。张首晟在2006年提出拓撲絕缘體理論的材料实現方案;次年,這個預言在他與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实驗中得到證实。同年,张首晟領導团隊提出的“量子自旋霍爾效應”被《科學》杂志评爲2007年“全球十大重要科學突破”之一。2015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3、戴宏傑

1966年出生于湖南邵陽,1989年獲清華大學學士學位,1991年獲美國哥倫比亚大學硕士學位,1994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97年任斯坦福大學化學系助理教授,2006年至今任該校教授。納米技術專家,2016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4、孟祥金

1985年獲山東濱州医學院學士學位,1988年獲武漢大學医學院(原湖北医科大學)硕士學位,1995年獲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博士學位。此後他在美國國家卫生研究院工作過一段时間,1999年任弗吉尼亚理工大學分子病毒學助理教授,2007年至今任該校教授。分子病毒學專家,2016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5、楊培東

1971年出生于中國江蘇蘇州,1988年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留學。1999年他成爲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助理教授,5年後被聘爲终身教授。他獲得過很多奖項,包括2015年度的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奖”。2014年英國汤森路透公司預測楊培東有可能獲得诺貝爾奖。納米材料學家,2016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6、袁鈞瑛

1982年獲复旦大學生物系學士學位,後考入上海第一医科大學研究生院,並通過CUSBMBEA項目赴美國哈佛大學医學院攻讀博士學位;1989年獲哈佛大學神經學博士學位後進入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1990年受聘于哈佛大學医學院,先後擔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生教授;2005年袁鈞瑛首次發現並定義了necropotosis這一细胞死亡模式;2007年入選美國藝術和科學院院士;2010年入選美國科學促進會會士;2012年入選中組部頂尖千人計劃,籌建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並任主任;2017年当選爲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7、林海帆

1982年獲复旦大學理學士學位,1990年獲美國康奈爾大學博士學位。于1990-1994年在嘉內基研究院(CarnegieInstitution for Science )從事博士後研究。1994-2006從教于杜克大學医學院,曾任细胞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杜克大學分子细胞生物學、遗傳學、與癌症生物學博士導師,2005年創立杜克大學幹细胞研究計劃並任創始主任。2006應邀加盟耶鲁大學創建耶鲁幹细胞研究中心並任創始主任,至2017年該中心拥有94位教授成员與數百位研究人员與研究生,成爲世界最大的幹细胞研究機構之一。2018年当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28、丹揚

在北京大學獲得學士學位後,于美國哥倫比亚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畢业後在美國洛克菲勒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從事神經及腦科學研究。現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系教授。2018年当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29、高華健

1982年畢业于西安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1988年獲哈佛大學工程科學博士學位。曾任斯坦福大學教授、德國Max-Planck金屬材料研究所所長。美國布朗大學终身教授2015年12月7日当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8年5月1日当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30、文小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本科畢业,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业。主要從事量子霍爾液體、高温超導體、拓撲序/量子序及新的物质態,基本粒子的起源的方面的研究。2016年美國物理學會宣布,文小剛獲2017年凝聚態物理最高奖巴克利奖。2018年当選美國科學院院士。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美国十大最被低估的大学排行 麻州三校入榜
  • 中国女留学生毕业回国携带太多行李 在海关遭拘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