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恢復拍賣20年 中國畫作越拍越高 從業人員已突破6萬人
發佈時間: 2/18/2008 2:22:49 AM 被閲覽數: 125 次 來源:
邦泰
|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 何惜薇 中國畫家作品自1989年中國官方解禁而恢復拍賣以來,近年來屢創拍賣紀錄,如今已是拍賣場上的閃亮明星。
在中國實行計划經濟的年代,“拍賣”這個市場經濟的產物完全絕跡,中國“拍賣第一人”林一平接受本報專訪,細說中國拍賣業的前世今生。
近年來中國畫家作品屢創拍賣紀錄。單是去年,大放異彩的中國藝朮品就有不少。在北京嘉德2007年秋季拍賣會上,明代仇英的《赤壁圖》以近8000萬人民幣(約1580萬新元)成交,創下中國繪畫作品拍賣世界紀錄﹔同年4月,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上,著名畫家徐悲鴻的油畫《放下你的鞭子》,以7200萬港元(約1313萬新元)成交,當時創下中國油畫的世界拍賣新紀錄﹔被冠以“玩世現實主義”畫家之一的岳敏君,其標志性的光頭大笑男作品《處決》,去年10月則拍出了590萬美元(約840萬新元)的高價,刷新了中國當代藝朮作品的紀錄。
另外,胡潤百富《2008至尚優品──中國千萬富豪品牌傾向調查》也顯示,中國千萬富翁青睞收藏的物品當中,當代藝朮品高居榜首,超越了手表和珠寶、古玩以及豪華車。
藝朮品曾一度禁止拍賣
眾人競相收藏藝朮品的當下,很難想象這些目前拍賣場上的閃亮明星,曾一度被“禁拍”。在中國實行計划經濟的年代,拍賣這個市場經濟的產物絕跡了,一直到1989年,中國才在沿海的八大城市設立了拍賣試點。不過,人們對拍賣仍十分陌生,更別說是有相關的法規條文指導該行業的運作了。
據中國“拍賣第一人”、上海拍賣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林一平(54歲)敘述:1990年11月24日,該公司原打算拍賣100件上海市公安局從刑事案件中抄來的古玩藝朮品,豈料開槌前,文物管理隊以當中涉及超限文物封殺了拍賣活動。當時任公司副經理的林一平急忙把門票費用退還給原先欲競買的人,門票是五元人民幣,每人卻退了10元。
兩年后,隨著文物政策較放松,不少人在報上發表文章討論文物政策。林一平在媒體朋友的支持與幫忙下,借勢再拍賣那100件古玩藝朮品,舉行了中國恢復拍賣業以來的第一場藝朮品拍賣會。盡管當時只取得了3萬5800多元人民幣的成交額,與現在藝朮品的價格相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卻使在上海絕跡了40年的藝朮品拍賣重現,并為一場又一場創紀錄的中國藝朮品拍賣會開了先河。
林一平說:“現在常議論中國藝朮品是誰先拍的,那肯定是我,有報紙為証,后來人家比我拍得好,但是最早發起的肯定是我。我們是在1992年6月6日促成這件事情的成功,也引起了后面(藝朮品)拍賣的產生。”
他笑說,除了槍炮、鴉片(白粉)、人口不拍外,上海拍賣行什么都拍。連續11年,由它主槌的中央電視台黃金時段廣告,更是有中國經濟晴雨表之稱。去年11月的相關招標會上,由于商家持著對奧運的強烈預期,招標會最終以80億2800萬元人民幣成交總額獲得圓滿成功,比前一年的近68億元人民幣增長了18%。 除了這個國有企業外,中國大大小小的拍賣行(尤其是藝朮品拍賣行)的數量更是不計其數。據報道,截至2006年底,中國拍賣年成交量已達人民幣3000多億元,近十年增長率超過120%﹔企業數量4055家﹔國家注冊的拍賣師有7218人,從業人員已突破6萬人。
在中國恢復拍賣業20年之際,本報走訪了林一平,向他了解中國拍賣業的“前世今生”。他在1986年利用業余時間攻讀商業經濟學本科,其畢業論文就以拍賣為主題。
中國“拍賣第一人”林一平訪談錄
●林一平 ●記者
●請你介紹中國恢復拍賣業的情況。聽說上海拍賣行當時好不容易才完成第一筆生意?
●中國自1870年就有拍賣行了,至今已經100多年,但這100多年是有間隔的。中國解放以后實行計划經濟,計划經濟不承認市場經濟,對拍賣這種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是排斥、不認可的。到了1958年,拍賣就消失了。直到鄧小平時代改革開放、引進市場經濟,才有了恢復它的必要。應該說拍賣行的運作比較早的是在上海,比如我們公司就是在1989年成立,成立的初衷是把拍賣搞成政府機關處理罰沒物資的機構,但是力度不夠,執法部門(海關,公安、法院)都不理會。拍賣行成立了,擁有罰沒物資的單位又不理你,公司難以為繼,頭兩年是虧損的,因為沒東西可拍,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我覺得拍賣不是專門為罰沒物資服務的,而是應該拍賣比較緊俏、緊缺的東西。當時什么東西最緊缺?是汽車牌照!上海是上稅最多的城市之一,沒有錢來發展經濟,道路非常擁擠,1992年就已經有私家車的需求了,牌照很緊張。我當時也覺得土地是好資源,覺得使用權利應該“是拍,不是批租”。當時手機也非常緊缺,必須拿身份証到有關部門登記,半年后才開通。還有就是BB機(即傳呼機),登記三個月后才開通。
不過,相關部門就是不接受我們的觀點。第一,是對拍賣不了解,不然就是說東西已經賣得很好、供不應求了,為什么還要拍賣?第二個障礙在于它們都是國營部門,老覺不允許賣高價。但是,我們沒有氣餒,最后說服了最小的部門,也就是賣BB機的。我們說,機器賣高價違反物價政策,但號碼也是資源,是附加的資源,應該給它一個價格,就把比較吉利的號碼,比如8888、6666拿出來拍賣。
1992年4月初,我們爭取到12個號碼,底價總共是6000塊,我們就為了6000塊歡欣鼓舞,精心策划了一場拍賣會。發出消息后,市場反應非常強烈,我邀請了車管部門、土地管理部門、大哥大管理部門到現場來。4月25日,場上很熱鬧。由于當時不是對拍賣太了解,出了不少笑話,但一下子就把6000塊的底價,拍賣到7萬600塊,增加了10几倍。各部門知道拍賣的好處,媒體也報道了,就把拍賣行名聲打響了。
有了這么一個案例,我趕緊去爭取大哥大號碼,也拿了10几個號碼,拍了100多萬,那是6月份的事,7月份我們就拿了14張汽車牌照,拍了200多萬。最關鍵的是1992年7月21日,《人民日報》報道了拍賣情況,全國各地的經委帶了企業與政府官員涌到上海來取經。我們公司當時就只有六個人,四個在職的,兩個退休的,租了個很小、很破爛的房間。大家來到一看,覺得地方寒酸,“破”歸“破”,經驗是我們創造的。 從那時起我們就嘗到走向市場經濟的甜頭了,就樹立了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條腿就是為政府的罰沒物資服務,另一條就是到市場去找拍賣品、找甜頭。這些年來我們不斷地發展、找拍品,拍賣行現在有六七十個人了。
●藝朮品的拍賣和收藏現在火紅,你有什么看法?
●藝朮品拍賣的顧客或受眾現在有兩塊:收藏家和投資者。中國好像是投資者的比例比較大,很多人覺得藝朮品會賺錢,藏一藏、捂一捂就會捂出錢來。我覺得國外比較成熟,收藏的比例比較多。但是隨著藝朮品市場不斷發展、完善,這也會改變。我們不斷地告訴受眾或顧客,要不斷地增強收藏意識、提高鑑賞能力和收藏的格調或層次水平。收藏品很特別,很難鑑別,關鍵在于它具備藝朮價值的魅力。
藝朮品現在是完全市場化的拍賣,我其實有點后悔,為什么1990年代初沒有大量地去做這件事情,但這也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國有企業的機制是很死的。做藝朮品需要先投入,我們就沒有這個權限。做藝朮拍賣,首先得有專業人才,其次就是體制活不活,再者就是有沒有經濟實力。人才是對藝朮品有鑑賞能力,能夠保証它的真實程度。我們沒有專業人才、沒有庫存、沒有人脈圈子,最主要的是當時沒有意識,最關鍵的是沒有體制,就覺得應做比較簡單的、熟悉的、能掌控的。當時如果有我現在的意識,那我就去做這個(藝朮品拍賣),因為它完全是市場的、不受人控制﹔只要不斷地提高服務質量就可以了,不愁沒東西拍。人家說亂世收藏黃金,盛世收藏藝朮品,我覺得中國改革開放那么快,對精神需求越來越大,所以現在進行藝朮品拍賣是非常非常好的。
●你覺得還有什么東西是應該拍賣的?
●上海到目前為止,屬于政府拿出來的一級土地,一塊都沒有拍過。我們所拍賣的土地都是法院拿出來的,強制執行的﹔例如地產商欠了很多債,就拿下的土地拍賣還債。全國不少地方都有政府拿出土地來拍賣,就是上海沒有。上海有特殊的情況,現在有種理論,上海房價已經很高了,如果地再拍高,房價會更高,就不符合中央政策、老百姓的利益。現在這種說法占了上風。
我覺得有些政府控制的資源性的東西(如礦場資源、土地資源)不應該用權力去控制,要轉讓的話,通過拍賣比較好,否則可能出現暗倉操作的情況。公共資源如何分配,我認為拍賣也是個很好的方式。
|
|
上兩條同類新聞:
趙本山徒弟大拜師遭痛批 網友:很丑很封建(圖)宋祖德開口眾明星皆瘋狂 狂噴30位明星(圖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