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频:色戒删掉了什么?/“加里森敢死隊”停播的幕后 回首20年謎底揭曉(組圖)
發佈時間: 3/16/2008 3:00:31 AM 被閲覽數: 181 次 來源:
邦泰
|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视频:色戒删掉了什么? “加里森敢死隊”停播的幕后 回首20年謎底揭曉(組圖)
2008/03/15 | “加里森”停播幕后:20年謎底揭曉
《加里森敢死隊》,一部在美國反應平平的電視劇,卻成了中國引進的美劇“鼻祖”之一,引起了青少年的巨大興趣。然而,它在播出一半時卻被突然“腰斬”,最后10集在10年后才得以播出。這后面隱藏著深刻復雜的社會背景,也表現著人們思想觀念的變遷……
事件回放
《加里森敢死隊》讓年輕人有了“偶像”
1980年,美國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被中國電視劇市場引進。它講的是一撥監獄里的囚犯,在一個美軍“干部”的帶領下,深入德軍敵后搞破壞的故事。
當時的年輕人偶像斷檔,看慣了《列寧在1918》的他們,第一次看到了來自美國的監獄“精英”,于是紛紛開始模仿。在美劇里,監獄從來都藏龍臥虎。從當初的《加里森敢死隊》到如今的《越獄》,主角都來自監獄。
《加里森敢死隊》讓當時思想苦悶的中國待業青年,找到一些街頭救世的要素。當時有媒體報道,有少年模仿電視劇里練習飛刀,有盜賊模仿連環盜竊,有學生模仿吸煙,喝酒模仿找帥,都是受了這部電視劇的影響。
26集的美劇播完第16集后,便以黑底白字正告觀眾:本劇播放完畢
男主角麥克的太陽鏡成了時尚青年必備裝束
此劇展示了一種全新的家庭教育方式
《血疑》等掀起外來電視劇熱潮
《渴望》成“主旋律電視劇”評判標准
《越獄》通過網絡頻道傳播了美劇 中美建交文化交流引美劇 飛刀盜竊混混自稱敢死隊
維護治安熱播節目突銷匿 時過境遷電視逐步消費化
事件縱深﹒美劇初潮
一攬子項目引來了美劇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中美關系的蜜月期,一批美劇來到中國,它們引發了這個國家對于時尚的追逐,也有所謂的“精神污染”。
1979 年,中美正式建交,鄧小平訪美,簽署了一攬子文化交流的項目。第二年,一部由中央電視台譯制部引進的美國科幻連續劇《大西洋底來的人》,就突然出現在每周四晚8時的電視屏幕上。劇中的海底巨浪不僅把奇異的海底生物麥克﹒哈克斯送到了美國某海濱小城的沙灘上,也把美劇第一次帶到了中國。
這部連續劇1977年在美國NBC電視台播出一個季度后便宣告結束,反響并不熱烈,但在中國卻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全劇21集播出完畢之后,男主角麥克的太陽鏡成為那個時代中國所有時尚青年必備的裝束。
但在中央電視台譯制部元老、主持人陳鐸的眼中,這部美劇是有缺憾的:“那是香港人譯制的,香港普通話配的音聽得讓人直起雞皮疙瘩。”
事件縱深﹒美劇傳播
《加里森敢死隊》停播 成CCTV大事件
《加里森敢死隊》作為中國第二部引進的美劇,于1980年10月開播,當時在每周六晚8時播放。但這部26集的美劇播完第16集后,便以黑底白字正告觀眾:本劇播放完畢。但是很多人都看出來,電視劇只播了一半。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電視劇研究專家苗棣回憶說,《加里森敢死隊》停播在當年文化界可是一件大事。國人都不知道發生了什么,紛紛給中央電視台寫信。這成了CCTV歷史上的大事件。
雖然審查部門始終沒有對停播給出明確答復,但該劇對于國產電視劇的發展影響頗深。自此,電視劇承擔的教育意義開始被淡化,其消費意義逐漸受到觀眾重視,直至10年之后真正意義上的通俗劇大行其道。
1980年,被停播后的《加里森敢死隊》開始在錄像廳大行其道。那時候,街頭巷尾錄像廳比比皆是,炎熱的充斥著汗臭和煙味的擁擠空間里,播放著粗糙制作的港台片和好萊塢盜版片。
事件縱深﹒影響
看到加里森的不多 知道敢死隊的很多
1979年,城市積累的待業人口已經達到了2000萬,這是這個國家建立以來,待業人數的最高點。
壓力不止在小城市,大城市更大,北京市待業人員40萬人,占城市總人口8.6%,平均每2.7戶城市居民中就有一個在街頭混。那時,天津市待業人口最多,有38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1.7%。
這些龐大的待業隊伍中包括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和新增的城市閑散人口。前者占到了多半。
這些待業人口,讓國家的決策層強烈感覺到,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不是長期辦法。當年12月,李先念在全國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工作會議上說,上山下鄉運動勞民傷財,得不償失。國家花了60多億元,買了個四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不滿意,國家不滿意。
那時候,城市累積了大批待業者,就業壓力很大。要求回城的還不只是知青,據全國調查,要求回城和復職的人員有9類之多。除下鄉知青外,還有上世紀60年代初精簡回鄉的職工要求復工﹔“社來社去”的大學和中專畢業生要求國家統一分配等等。
1980年,中央下決心徹底終結持續25年之久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
知青返鄉,就業成為壓力。北京市的一份調查說,部分青年經濟困難,思想苦悶,悲觀失望。大批青年無所事事,游蕩在社會上,惹是生非,犯罪率上升,敗壞社會風氣。
社會學家的研究表明,當時治安問題的淵源,基本上都和1980年引進的那部美國電視劇有關。
其實那兩年,城市居民的娛樂有限,電視機還沒有成為大眾消費品,在城市里,每百戶居民家庭擁有的電視機數量不足10台。年輕人僅僅依靠電視機傳播了一個敢死隊的名字。
但這對于那些待業青年就已經足夠了。那兩年街上敢死稱勇的流氓隊伍不少,最有名的有唐山的菜刀隊和湖南的斧頭幫。
前者直接導致了1983年嚴打運動的開始。
事件縱深﹒引進劇
《成長的煩惱》帶來“肥皂劇”概念
1992 年之后,《加里森敢死隊》剩下的10集才陸續在全國各大電視台與中國觀眾見面。停播20多年后,2003年8月出版的《中央電視台的第一與變遷》一書,給出了當初終止播放的答案:“這部26集的連續劇播放一半時,被認為是一部打斗胡鬧的純娛樂片,沒有多少藝朮價值而停播。”《加里森敢死隊》的停播,也讓美劇在中國停住了步伐。
后來,美劇仍然小范圍地傳播著。上海電視台在1980年便與專門拍攝電視劇的美國勞里瑪影視公司簽訂了合同,每年固定引進3到4部美劇,由上海電視台譯制并在當地播出。系列情景喜劇《成長的煩惱》在該台首播之后,成為經典之作。
《成長的煩惱》給中國觀眾展示了一種全新的美國家庭教育方式,也帶來了“肥皂劇”的概念。“他們可以跟孩子承認錯誤,這在當時的中國是斷然不可能的。”
1984年開始,香港的《霍元甲》、日本的《血疑》、巴西的《女奴》、墨西哥的《誹謗》在內地相繼播放,轟動一時,持續了外來電視劇的沖擊熱潮。
意外地把內地電視劇市場徹底引入通俗時代的,卻是一部催人淚下的主旋律──《渴望》。1990年播出的這部片子,善惡分明地講述了一個集所有倒霉事件于一身的女人的悲歡離合。自此,審查部門對“主旋律電視劇”似乎找到了一個標准,即和《渴望》一樣的。
事件縱深﹒引進劇潮
國外影視劇開始多渠道傳播
21世紀初,韓劇通過官方通道在中國培養了老、中、青三代韓劇迷,簡單的情節、相似的劇情、繁瑣的家長里短成了人們一談眼睛就亮的話題。年輕女孩在機場外苦守韓星,喊著韓星們根本聽不懂的中國話。韓版服裝從不羈的破衣爛衫到乖巧典雅的淑女裝,被中國民眾通吃。
當大部分人陶醉在韓劇營造的小情小調中時,一小部分人開始大量地從網絡上引進小團體版的美劇。在人們對韓劇已經審美疲勞時,美劇緊湊的劇情、懸念迭出的設計,讓許多人開始熬夜看美劇,通宵等著網站上的最新劇集。連大洋彼岸的美國編劇罷工也成為中國媒體的一版要聞。
而人們偶爾想起《加里森敢死隊》,留在記憶里的也只是英雄主義,而不是待業青年了。
法制晚報
|
|
上兩條同類新聞:
视频:色戒触禁忌, 李安赤裸裸呈现内心世界/章子怡成功轉型為制作人视频:王立群读史记04 /真實現場:你沒見過的鄉村歌舞團(圖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