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線上 2006-10-23
以前有很多人問貝聿銘先生,在你設計的作品中,你最喜歡哪一個?貝先生回答,這就好比我的幾個女兒,你說我最喜歡哪一個呢?在2006年10月6日蘇州博物館新館開館後,貝老說了,他最喜歡的是這個最小的“女兒”。

文/攝:馬傑
一位世界名人,一塊蘇州“聖地”,造就了一座傳世之作。
由世界建築大師貝聿銘與貝氏建築事務所設計,工程建設歷時3載,投資3.39億元人民幣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已于10月6日中秋佳節正式對外開放。

一個多月來,蘇城百姓奔相走告,扶老攜幼前來一睹博物館新容,一道亮麗的文化大餐征服了挑剔的蘇州人。蘇州博物館新館造型獨特、設施先進、功能齊全,已成為展示蘇州悠久歷史、文化底蘊和現代化建設成就的嶄新標誌性建築。

初展身姿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齊門路以東、東北街以北的地塊上,緊鄰蘇州博物館老館忠王府,這樣一個選址文化底蘊深厚,內容集中,內涵深刻,充滿著古今融合,匯通發展的歷史眼光和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對所在區域文化遺產的深刻理解、慎重把握和科學決策的基礎上的。

在這個有著眾多著名古典建築的“文化聖地”建一座21世紀的新館建築,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如何將現代與傳統相融合,貝聿銘先生用“中而新,蘇而新”,“不高不大不突出”的理念完美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繡”出了一幅“傳統蘇州”和“現代蘇州”相融合的“雙面繡”。

新館建築和相伴的忠王府古建築妙相輝映,總建築面積26500平方米,其中忠王府建築面積7500平方米,地面一層為主,局部二層;新館建築面積19000平方米,為充分尊重所在街區的歷史風貌,博物館新館採用地下一層,地面也是以一層為主,主體建築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內;中央大廳和西部展廳安排了局部二層,高度16米。修舊如舊的忠王府古建築作為蘇州博物館新館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新館建築珠聯璧合,從而使新的蘇州博物館成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築、古建築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新館建築群坐北朝南,被分成三大塊:中央部分為入口、中央大廳和主庭院;西部為博物館主展區;東部為次展區和行政辦公區。這種以中軸線對稱的東、中、西三路佈局,和東側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襯,十分和諧。

新館正門對面的步行街南側,為河畔小廣場。小廣場兩側按“修舊如舊”原則修復的一組沿街古建築,古色古香,成為集書畫、工藝、茶樓、小吃等於一體的公眾服務配套區。
新館建築在高低錯落的新館建築中,用顏色更為均勻的深灰色石材做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墻體周邊石材的邊飾,與白墻相配,清新雅潔,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相融合,為粉墻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內涵。

新館建築用開放式鋼結構,替代了蘇州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我們在新館的大門、天窗廊道、涼廳以及各個不同的展廳的內頂上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開放式鋼結構既是建築的骨架,又成為造型上的特色,它帶給建築以簡潔和明快,更使建築的創新和功能的拓展有了可能和保障。
新館建築獨特的屋面形態,突破了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新館屋頂之上,立體幾何形框體內的金字塔形玻璃天窗的設計,充滿了智慧、情趣與匠心。木紋金屬遮光條的廣泛應用,使博物館充滿溫暖柔和的陽光。“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我們在新館的大門、天窗廊道、涼廳以及各個不同的展廳的玻璃內頂上都可以看到這一特點。

新館建築將三角型作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結構特徵,表現在建築的各個細節之中。在中央大廳和許多展廳中,屋頂的框架線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構成,框架內的玻璃和白色天花互相交錯,像是一幅幾何形錯覺繪畫,給人以奇妙的視覺感受。

貝聿銘設計的作品有一個共同點是內庭院,內庭院將內外空間串聯,使自然融于建築。新館建築與創新的園藝是互相依託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佈局精巧。其中,位於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的設置是最讓貝聿銘煞費苦心的。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築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佔新館面積的五分之一空間。這是一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意山水園,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既不同於蘇州傳統園林,又不脫離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山水園隔北墻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水景始於北墻西北角,仿佛由拙政園西引水而出;北墻之下為獨創的石片假山。這種“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析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仿佛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了一體。

對於庭園中的樹,貝聿銘要求姿態優美,線條柔和,因為建築本身是硬的,剛柔相濟,才能相得益彰。為了保護樹的自然形態,移植過程中都儘量不作修剪;茶室內側的紫藤園,園裏西南方與東北方各種植一棵紫藤,還嫁接著從文徵明當年手植的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蘇州文化的血脈。新館園林造景設計是在傳統風景園林的精髓中提煉而出的,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在當今的創造性延續。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和建設過程表明,貝聿銘不僅在主體設計上精益求精,而且在配套設計上力求完美。貝聿銘坦言,老家蘇州的山水和園林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其建築設計生涯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2001年,當蘇州市盛情邀請其主持蘇博新館設計工程時,85歲高齡的貝聿銘欣然接受。蘇博新館被他視為“最親愛的小女兒”,他還為其聘請了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陳列專家、建造紐約世貿大樓的結構工程師、法國盧浮宮的建築噪音專家以及中國古建築和文物專家作顧問。博物館的每扇窗戶、每項用材、每一個細節他都要親自過問,仔細斟酌。

新館文物展示面積3600平方米,共有各具特色的大小展廳32間,歷代佳作和精品超過1100件(組)。主展區設有吳地遺珍、吳塔國寶、吳中風雅、吳門書畫等四個富有蘇州地方特色的系列常設展覽。“希望蘇州市民以後常來蘇州博物館走走,每次來,都能讓他們看到新東西。”貝聿銘說。

蘇州是幸運的。貝聿銘的“小女兒”撩開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時,世人驚喜地發現:21世紀的古城保護原來可以這樣做。貝聿銘圓圓黑邊眼鏡後面那雙慧眼,笑得更彎了、更甜了。

新鲜人注: 文题有更动. 如馬傑先生不同意. 请告知. 立刻改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