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全球100位天價藝朮家中國35 央視聚焦瘋狂藝朮品(圖)/牧师扎多克
發佈時間: 10/17/2008 2:34:08 AM 被閲覽數: 140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全球100位天價藝朮家中國35 央視聚焦瘋狂藝朮品(圖)


2008/10/16 



資料圖為曾梵志的群體肖像畫《面具-五張臉》。 中新社發 蔡蔓莉 攝


  現在世界上最貴的畫是誰的?可能很多觀眾朋友都知道,是奧地利已故名畫家克利姆特于1907年所畫的《黃金畫作》,價值1.35億美元。那么中國最貴的畫是誰的呢?現在最貴的畫,仇英的《赤壁賦》,中國嘉德拍賣會上在7952萬元拍出。

  畫家早已作古,在世時恐怕也難以料到身后有如此天價。不過今天不是要慨嘆這個。也許在談論藝朮品市場這個話題的時候,一個更搶眼的現象早已經吸引了您的注意,那就是中國藝朮品市場上的第二名,名叫《面具系列No.6》這幅畫作價值7536萬港幣,緊隨仇英《赤壁賦》之后。可能讓你有點意外,是一個叫曾梵志的人的畫。還健在,年富力強正活躍在中國當代畫壇上。

  2008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春拍會,中國當代藝朮家曾梵志1996年的作品《面具系列No.6》以7536萬港幣成交,這個價格,創下當時中國當代藝朮家作品拍賣的最高紀錄,排在第一位的是明代代表畫家仇英的《赤壁賦》,據行內人透露出售這副作品的是位美國的收藏家,當年他買這副作品的價格應該在3到5萬美元之間。



  曾梵志1991年畢業于湖北美朮學院油畫系,他的作品面具系列在國際拍賣市場上一出現,就頻頻拍出驚人的價格。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從2000年到現在,他的作品增長速度。

  不僅僅只是他個人的作品。從2004年非典過后,中國當代藝朮就進入了它的“非典”時期,外界多用“瘋狂”“井噴”這樣的詞匯來形容中國當代藝朮或藝朮品市場。讓我們來看看成交額上千萬的作品,而媒體更喜歡把他們的創作者成為“明星藝朮家”。

  這樣的情況這不僅讓外界,連藝朮行業內的所有人,包括藝朮家本人都感到不可思議。

  劉野:都變化完了我才意識到市場變化成這樣了,像夢一樣,我覺得人都喜歡做夢,所以有這種夢我覺得挺好的。

  由于古代書畫的稀缺性和鑑定難,瓷器古董的政策及貨源問題,從2000年到現在,古畫和瓷器的價格并沒有太大的起伏,而當代藝朮的漲幅是顯而易見的,實際上,中國當代藝朮拍賣市場近5年來一直保持著年均55%以上的快速增長。

  比較有影響的藝朮家,大牌藝朮家,他的作品几十萬的時候,你想其他的能是多少錢。但是今天,他的價格達到7000萬的時候,每一個藝朮家可能都盼著,自己盯的眼光都盯在几千萬,以這個為起點了,過去哪有藝朮家敢想自己的藝朮品能賣到上千萬,你看看我們現在古代的書畫里面有几件作品能賣到上千萬,哪些作品能賣到上千萬,都是宋元的,很重要的繪畫作品,但是現在當代藝朮品很容易上到千萬。

盛況空前的夜場拍賣

  2006年,保利拍賣公司為中國當代藝朮首次開設了夜場,夜場拍賣始于起源于英國,盛行于歐美,是對藝朮領域中最稀缺、最珍貴的藝朮大師代表作的社會再分配。拍品主要是已故大師的作品和已有歷史定論的作品。許多世界著名的油畫,如梵高的《向日葵》、畢加索的《拿煙斗的男孩》都是在國外夜場拍賣拍出的。

  蔣偉:加了三四次凳子人都坐不下,非常熱鬧,有點像集市的感覺,但卻是體現了中國藝朮市場受大家關注的一種程度,當然成交額我記得也是創了一個紀錄。



  這次夜場拍賣,僅僅60多件拍品就拍出了2.4億的天價。其實,只要是和當代藝朮相關的拍買,都會異常爆滿,親歷過現場的人回憶說一場拍賣有時會從早晨持續到晚上,盛況空前。

  趙力:比如說150號作品是誰誰的作品的時候,可能拍賣師還沒有報出底價,就看到底下人一片牌子,舉牌的人很多。然后在高價位的那些作品本身價格就很貴,比如上千萬的價格,還有一片牌子在舉著。當然還有更特殊的情況,比如說有的競拍者,牌子從來沒放下來過,我非要買到這個東西。

  蘇富比顧問:我相信成熟的買家不會做這樣的舉動,因為他們舉牌子越成熟舉得越慢,所以我覺得在外國的拍賣現場,還是比較冷靜的。

  在國外成熟的藝朮品市場鏈條中,拍賣行作為二級市場,而畫廊才是一級市場。兩者的界定是非常清晰和明確的。收藏家一般會去畫廊買畫,作品在經過一定時間的評價和學朮認可后,才會送至拍賣公司進行市場上的一個再次確認。但是在國內藝朮市場中,拍賣行始終是強勢的,大家都在拍賣行買東西,甚至藝朮家也會把作品直接送至拍賣行。

  蔣偉:因為現在拍賣行在很大程度上有點像廣告公司,因為你放在畫廊里,第一我們中國畫廊實力也比較弱,再加上畫廊推廣人的能力還沒有達到很成熟,資金力量也不夠,所以他的推廣能力是有限的,但是我們一個作品進到拍賣行里,通過自己的運作,可能讓它達到非常高的價格,可以輕易地上到媒體,作為宣傳,

  費大為:因為中國從2000年以后,媒體不停地在塑造中國這個經濟神話,所以媒體的曝光量很大,本身是在給中國當代藝朮做宣傳,

  費大為:比較遺憾的是在這種瘋狂價格飆升的當中,有很多也是一些好的作品,這些好的作品被一些私人在倒賣,倒賣到了那些國家的美朮館沒有辦法去買,像我們的中國美朮館,它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去買這些我們中國當代藝朮的作品,比如說十年以前他可能還可以買,但是十年以前他還沒有覺悟到這一點,現在覺悟到了,晚了,就買不到了。

  全球100位價格最高藝朮家,中國藝朮家占35位

  在中國油畫家作品總成交額排行中,曾梵志位列第七位,總成交金額為292,524,476,僅此于徐悲鴻。曾今年44歲,即使每年他只有一副重要作品在市場上拍出驚人的價格,那么十年后,他的身價可想而知。國外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價格最高的100位在世藝朮家中,中國藝朮家占35位。

  798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曾是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廠,到2000年時產業重組合并,閑置的廠房吸引了眾多藝朮機構和藝朮家前來租賃。 從原先的20几個工作室,發展到現在集畫廊,文化公司,時尚店鋪于一體的文化空間,而且還不斷有人前來想在此從事文化產業,從側面也可以看出中國當代藝朮這几年發展的速度。

  現在798已經成為了外國人繼故宮,長城后到北京最想去的地方,眾多對當代藝朮感興趣,想一探究竟的人們涌向這里。面對當代藝朮的高價,他們也都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觀眾:很清楚,七千萬在中國是什么概念,遙遙無期,收藏到什么時候真正體現它的價值,很難有把握。

  觀眾:其實藝朮就是看人家自己喜不喜歡,如果很喜歡,有這個錢就愿意花。最近在紐約也是好几百萬美金一個普通的畫,給普通人覺得怎么花那么多錢在那么普通的東西上面,但如果懂得喜歡的他們就愿意,所以看個人興趣。

  記者:作為咱們也不了解,外行人,覺得這個畫會值那么多嗎?有這種感覺嗎?

  觀眾:當然。

  觀眾:我覺得可能是一個投資的方法,因為他們現在有一個游戲規則,有畫廊,有拍賣場,所以他們就有一個有錢人的藝朮規則,大家可以一直競標,但是也許藝朮不是打動人的心,如果可以打動一個人的心再貴都值得,但是打動不了我們就沒有用。

  對于這樣的事實,行內人又是如何看的呢?不久前,藝評人朱其在博客《當代藝朮拍賣的“天價做局”,以及暴利游戲》寫道:藝朮品的天價源于炒作集團在拍賣會上“天價做局”,大部分天價作品實際上是虛假交易。

  朱其:我覺得最近10年的中國當代藝朮作品,價格在800萬元比較合適,超過1000萬元就有些離譜。因為從一個國家藝朮市場正常的成長規律來說,至少要等民國初期的作品上升到一定價位以后,后面的才可以依次跟進。最近10年的作品,已經是民國初期一些大師作品的10倍,這明顯違背市場規律。”

  朱其的這一說法,立刻引起了很多人的質疑。有人認為這樣的說法太過偏激,藝朮品本身是無法用價格來衡量的,也有人認為,價格是市場造成的,而市場是沒有對錯的。那么在看上去空前繁榮的藝朮品市場中到底有沒有泡沫呢?

  趙力:這個行情有沒有泡沫,也有泡沫,泡沫在哪里?是因為名家作品從創作上來講,不是十個手指一般齊的,因為有的作品是代表性的精品作品,藝朮品市場只有稀缺性的代表性的東西,才是最根本的。其他的作品,比如一般性作品,怎么能跟這些作品一樣,

搭上順風車的美院學生

  在傳統觀念里,藝朮家是注定要忍受清貧的,然而今天卻不一樣了,從美朮專業院校畢業的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搭上這趟市場的順風車。

  川美學生:當年曾經和我們共同一屆的有几位男同學或者是女同學剛剛畢業的時候,在學校的時候還是非常窘迫的,當時他們創作的作品我們也是非常喜歡的,但是他畢業了之后就來到了北京,和一些畫廊簽約,代理開始銷售,銷售了以后,短短一年之間成為了身價百萬級的,全套行頭全都換掉了,這對于一個畢業生來講是非常不可思議的。



  蔣偉:現在當代藝朮品很容易上到千萬,你說這個對年輕學生沒有刺激嗎,太大的刺激了。

  中央美院一年一度的畢業生作品展,本來只是院內學生對自己四年學習的一次總結,但現在前來觀看的有太多畫廊老板,博覽會經濟人,甚至是商人的介入,已經開始對外銷售門票。

  甚至在校學生的作品還會被一些商人以一定的價格成批買走。秦觀偉,在他還是大二學生的時候,就碰到過這樣的情況。

  秦觀偉:進來就問我,你這個作品我能看一下嗎?覺得你畫的挺好,挺有意思的,我說可以,等一會兒吧,我正在工作。然后過了有半個多小時,我工作完了,他還在等我,我一想給人家看一下吧,那么誠心,就拿出來,拿出來之后,讓這個男的看了半天之后說能不能買你一張畫,我說那可以啊,你喜歡你就買唄。當時也不知道這個東西,因為沒有接觸過這種賣畫的過程,就是學生。然后我說你想買多少?他說買兩張畫回去挂著,我說好,他又問我你要多少錢?我說隨便吧,不知道多少錢是合適的還是不合適的,因為那個畫也不是說那種特別好的畫,就是習作,類似于這種習作。

  記者:拿過來我們看一下。

  秦觀偉:類似于這種小習作這種東西。我記得好像是一張五六百塊錢吧,這樣的數目。

  這些平日里完成的習作,現在卻有人特意前來出錢購買,讓學生自己也很驚訝。

  秦觀偉:很吃驚,因為沒想到畫能賣掉,或者說沒想到去賣畫這個事情,只是說這個可能會交作業,畫完之后給老師看,說賣的話,當時確實沒想到這個事情。

  更令他沒想到的是有一次一位畫商一次就買了三四十幅作品。

  秦觀偉:可能專門搞藝朮投資這一塊,把畫大批量的買進來,然后再大批量的翻出去,這樣的一個人。

  記者:當時買了你多少幅?

  秦觀偉:當時買了有三四十左右吧。一個系列的。

  記者:多少錢買走的?

  秦觀偉:大約就是四五萬差不多。

  令秦觀偉感到吃驚的事,也同樣發生在他同學的身上。

  秦觀偉:就像一個收藏家其中買了我兩張畫,大概是還有三個同學的吧,因為當時我們學生說這種價位還是比較低的,可能他作為一種投資,說不定哪個會成為未來的中國大藝朮家。

  這些購買者有時還會提出自己的要求。

  秦觀偉:他們覺得好賣的,然后說你接著畫這個吧,一直畫吧,這東西非常好,但是我自己的判斷力,我覺得那個是不好的,因為我覺得那個畫對我來說不好,因為那是之前的東西,并不是說以后的東西,就沒有再堅持,后來那個人就沒有再找我,就是這樣。

中國的收藏大軍

  在798這里,目前有大大小小的畫廊400多家,基本展示和銷售的都是當代藝朮的作品。阿福是其中一家畫廊的老板。他告訴記者這兩年來買畫的人越來越多,身份也不再僅僅是業內的收藏者。

  阿福:很多藝朮機構,包括很多跨國公司的高管、老板,他們都愿意去購買中國藝朮家的作品,同時國內的一些中產階級或者是所謂的精英,有一部分白領也在收藏,



  這些購買者除了對中國當代藝朮表現了極大的興趣,同時還很關心他們能不能升值。

  阿福:我有一些朋友,他們過來的時候就說,我拿一百萬,你讓我買什么樣藝朮,讓我推荐。接著問,我今年買一百萬,明年能掙多少錢?兩百萬,三百萬,你們有這么好的產品,你們一定能夠讓我一下子爆發。

  據數據統計,中國目前有收藏大軍7000萬人,羅先生,遼寧盤錦人,在當地是一名頗有實力的企業家,從1998年開始收藏書畫,至今已經投入了12千萬。他坦言自己并沒有太多的專業藝朮知識,買畫不一定是畫家有名氣,但一定要有發展潛力。

  羅先生說他買畫的方式是如果認定這個藝朮家有發展,他就會成批買入,這樣的價格會比單張便宜。羅先生還說他身邊像他這樣的朋友還不少,之所以每年都不斷的投入是因為看好未來的市場,認定中國當代藝朮品的價格還會繼續上漲。

  一時間,所有關于投資方面的專業報刊雜志都有了藝朮品的專有版面,電視台關于藝朮品的文化節目中頻頻為他們估價,2007年6月18日民生銀行高調推出藝朮品投資計划1號產品,成為國內第一只藝朮品基金。這只高門檻、高收益率的基金產品很快吸引了全社會的目光。

  今年8月一條貸款買畫的新聞引起了高度關注,報道中透露:在某拍賣公司今年春拍的拍賣會上,一幅作品落槌價為30萬元,購買者張先生當時付了50%的首付款15萬元,在此后時間內定期還款。

  藝朮可以投資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原本很狹小的,以收藏為主要特征的市場更多的出現了投資的行為,甚至是投機。

  蔣偉:投機和投資我是沒有把它完全分開,投資和投機是一樣的,我認為在中國的藝朮市場里,投資、投機這個部分的人占了大概80%,10%是藝朮消費的人群,還有10%是藝朮收藏的人群,至少是有收藏趨向的人群,但投資和投機還是占了最大的比例。

  蘇富比顧問:金錢和藝朮。當然你沒有金錢,你談不到你去投資藝朮,但是在國外大部分是收藏家去買東西,可是在國內,大部分人是想來賣,特別一買畫的時候,馬上先問你,這個會升值嗎,每個人都問的一句話是會升值嗎,多長時間你認為升多少錢,每個人問的都是這句話。

國外投資者的運作

  正處于在發育期的國內市場,正在如飢似渴尋求更大財富的買家,正在膨脹得失去理性的眾多投機者,這些信號都在強烈吸引著許多國際炒家。在國外生活近20年的獨立批評家和策展人費大為還向我們講述了國外投資者們的運作。

  費大為:在這個時候就有很多非常龐大的計划來扑向中國當代藝朮,這些龐大的計划就是數千萬數千萬的,一個是像這種叫對沖基金或者是一些大的資金,他是透過大量的作品,就是到中國來20個代表的藝朮家把你都買空了,比如我買你的技朮,每個人給你投入一兩百萬美元,當時就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了,一個藝朮家一拿拿進來一兩百萬美元,作品大批出去。



  費大為:如果說從20世紀開始到現在整個一百多年來的市場的波動,你說有哪一種藝朮現象可以上漲100倍、500倍、1000倍,這是沒有的。那中國當代藝朮就是在經歷這樣一個過程。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當時費大為參與舉辦過一次當代藝朮的展覽,并向當時世界上有影響力的500家畫廊和藝朮機構推荐過中國當代藝朮,共發500多封信,卻只收到了一封回信。

  費大為:當時1989年做展覽的時候,那些藝朮家做完展覽后作品都沒有辦法運回去,如果能夠賣掉一個作品,那就是一百塊錢、兩百塊錢,黃勇平當時一件作品一百塊錢就賣掉了,

  此后,他移居巴黎。費大為介紹說,90年代,整個國際藝朮品市場都陷入了相對的低迷,大家都在等待和尋找一個切入點,來重新挖掘市場的可能,而中國經濟的增長,讓國際藝朮品市場上的投資者們看到了這種希望和可能。

  費大為:一個比較簡單的概念,什么概念是比較有潛力的,中國當代藝朮又是在并沒有完全進入西方的藝朮市場,所以它的價格還不是很高,所以這個東西對這些做藝朮市場的人來說肯定是一個可以操作的一個點,。

  這種目標清晰,手法嫻熟的炒作,對于他的結果,費也有自己的判斷。

  費大為:但是這批計划是三年、五年,一般來說就是三年,他要把它炒作成一個很高的價錢,一般就是五倍、十倍的價錢他就脫手了,脫手以后他就不管了,他知道這個是他自己做出來的,他賺到這個錢了他就走了。

  其實每一次在經濟發展的刺激下,投資領域總是在尋找一個又一個的載體,他們除了具有商品的特性外,還經常具備文化的概念,這使得他們的價格無法估量。這讓人們想到了早年同樣被炒到高價的普洱茶。

  直到今年6月中旬,普洱茶的價格暴跌回歸,讓持續四五年之久的“普洱茶風波”終于畫上休止符。作為普洱茶主產地的云南省有關官員,首次在京向媒體公開了普洱茶價格大起大落的真實原因。其中,金融資本的介入,被認為是主導風波的重要原因之一。

藝朮品市場的拐點到了?

  經濟學上著名的“最后一個傻瓜理論”在中國藝朮市場上得到充分地演繹,市場越趨繁榮,越會衍變為投資手段,越會有可觀的資金源源投入。金融的風險將會越來越大,一旦資金退場,最終的接盤者也因高價購入不愿輕易割肉,市場不可避免的迎來的冰河期。這種炒作雖然在一定階段使市場內的人賺到錢,但留下的將是嚴重的投資信任危機和市場的萎縮。

  費大為:因為到了市場要到尾巴的時候,它主要是一種恐慌心理了,誰都知道我拿到這個東西我要傳給下一個人,我十塊錢買來二十塊給你,二十塊買來五十塊錢給你,突然停在你手里了那不是很恐慌嗎,所以大家都要會盡快地把它賣出去。



  這樣的真實故事就發生在90年代的日本。80年代末日本經濟飛速發展,藝朮市場也隨之迅速成長壯大。對印象派油畫情有獨鐘的日本人,用高價購買了大量油畫,但從此再也沒有找到愿意在此高價接盤的人,梵高的《向日葵》至今以八千多萬美元的高價無人問津。

  同時,隨著藝朮市場的丑聞和經濟滑坡而突然破滅,導致日本的藝朮市場進入長達十几年的冰河期。投資者無心購買藝朮品,畫廊,拍賣行,美朮館相繼倒閉,關門。

  任何市場的發展都是與當下的經濟環境密不可分的,此時當美國的金融風暴正在迅速蔓延時,全球的投資者們的眼光都在時刻緊盯著未來經濟的動向。正在此時具有國際藝朮品市場風向標之稱的“蘇富比”拍賣行上個月在紐約開槌。

  有報道稱在紐約蘇富比這一次為亞洲當代藝朮專場舉槌前,包括蘇富比工作人員在內的所有關注者,都認為自己已經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但是,最終的結果比想象中還要糟。在這次亞洲當代藝朮專場,拍品212件,成交額還不到6000萬人民幣,成交率僅65%,相比之前的成交率80%明顯有所跌落。

  行內人介紹就這次拍賣會本身就有“太多失敗的理由”。其實當今年8月13日,蘇富比向全球媒體宣布2009年將亞洲當代藝朮專場合并至香港時,就為這次的拍賣埋下了伏筆。這個消息至少傳達出曾經將中國當代藝朮價格最大化的紐約將不再是交易中心。

  蔣偉:實際上金融危機的險象已經出來了,帶來了整個世界經濟的動蕩,股市也好,房地產市場也好,都在講拐點,藝朮市場也不例外,所有人都在講,拐點到了,是不是當代藝朮該拋售了,都是這樣一種表達方式。

  記者:我曾經聽到過一種很激越的評論,說太過浮夸喧鬧的藝朮品市場,只會富了一群投機者,而埋葬了一個時代的文化。我理解這話的含意是在疾呼我們的藝朮品市場所缺乏的一種聲音,一種最基本的爭論,那就是一幅作品的好與不好。雖然這樣的爭論很難有答案,但爭論的背后是對藝朮品的理性。如果說現在的藝朮品市場正在面臨市場本身的風險,那么咱們的當代藝朮是不是也正在經歷著生存的風險呢?

  高名潞:現在是為了一種時尚和市場,而不是表現一種態度。所以很快的,從90年代中以后,這種已經變得非常空了,已經不具有社會功能了,主要是一種市場,甚至好的藝朮家,很多也不斷地重復自己的風格,甚至這種風格不再有一種新的意義,這種情況下,造成了很不好的影響

  高名潞,中國當代藝朮早期的策划人和批評家。現任教于美國匹茲堡大學藝朮史系。

  高名潞: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批評家獨立的身份喪失了,我是指中國目前,本來學朮這方面應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力量,批評家,藝朮史家,理論家,現在他的獨立的地位非常弱,弱是從整體來說,因為把本來應該是自己本職的東西轉移到市場方面去了。

  趙力:現在這几年,爭論也比較困難了,也對藝朮批評提出了意見,藝朮批評里面涉及到的比如說批評的標准,因為當代藝朮一直往前走,批評作為支持系統來說,它沒有那個增長速度那么快,所以往往出現了一些脫節,這樣的情況下,構成了所謂價值判斷其中一支,有點跟不上形勢。

  費大為:中國當代藝朮它的價格那么高,而且它的價格的增長率那么快,但是他是不是在文化上的影響力,在全世界的影響力是真的有這么大的發展,我覺得沒有。恰恰相反,因為真正的創作是太受到市場沸騰的嘈雜聲的干擾,看不到真正的創作,人家都已經不太去討論什么是藝朮問題,所以現在并不是一個創作的高潮時期,中國當代藝朮是一個被市場關注的高潮時期,它本身并不是一個創作的高潮時期,沒有什么人說中國當代藝朮提出了很多新的思想,新的對于整個市場的文化格局有些創造性的一些東西出來,真正的,我覺得地位的提升還是要靠這個東西來說話。

 

原曲:《牧师扎多克》Zadok the Priest (From "Coronation Anthems"加冕弥撒),圣咏风格
作曲:18世纪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英,德国出生,1685年-1759年)
作曲时间:1727年




Prom Palace - Zadok the Priest - Handel
George Frideric Handel's Coronation Anthem: Zadok the Priest - performed at the Queen's Concerts, Buckingham Palace for her Majesty the Queen during her Golden Jubilee in 2002 - BBC Symphony Orchestra and Symphony Chorus conducted by Sir Andrew Davis




Full Version Uefa Champions League Theme Song

《Champions League》欧联足球赛主题曲。《冠军联赛》主题曲激昂、庄严且有气势

欧洲冠军联赛主题曲由英国作曲家Tony Britten应欧足联的委托所写。 欧足联要求他按照巴洛克时代的音乐大师G.F.Handel的风格为UEFA的冠军联赛谱写一首有宗教颂歌般味道的主题曲。1992年托尼·布里登根据亨德尔所创作的英国国王加冕颂歌《牧师扎多克》(Zadok the Priest)修改,创作出了《冠军联赛》这首歌曲。歌词很简单,是用欧足联的三种官方语言——法语、德语和英语反复呼唤“ 他们是冠军”、“他们是最棒的球队”等汇集而成,英语、法语、德语短句「The main event」、「These are the men」、「These are the champions」和「The champions」(「伟大的比赛、冠军」)在这首歌中不断重复。歌曲由英国皇家爱乐乐团演奏,圣马丁学院合唱团演唱。


欧联主题曲歌词:
Ce sont les meilleures equipes (法语) (他们是最好的球队)
Sie sind die allerbesten Mannschaften (德语) (他们是最好的球队)
The main event (英语) (最重要的赛事)
Die Meister (德语) (冠军们)
Die Besten (德语) (最好的球队)
Les grandes equipes (法语) (伟大的球队)
The champions (英语) (冠军们)
Une grande reunion (法语) (一个盛大的聚会)
Eine grosse sportliche Veranstaltung (德语) (一个伟大的体育赛事)
The main event (英语) (最重要的赛事)
Ils sont les meilleurs (法语) (他们是最好的)
Sie sind die Besten (德语) (他们是最好的)
These are the champions (英语) (他们是冠军)
Die Meister (德语) (冠军们)
Die Besten (德语) (最好的球队)
Les grandes equipes (法语) (伟大的球队)
The champions (英语) (冠军们)
Die Meister (德语) (冠军们)
Die Besten (德语) (最好的球队)
Les grandes equipes (法语) (伟大的球队)
The champions (英语) (冠军们)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音乐Love Story 花为魂魄 白桦林与秋景 金庸:袁崇煥評傳
  • 南方的雨和北方的雨/兵馬俑的神祕主人 并非秦始皇另有其人/ 李力《懷念家父李克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