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斯特劳斯【闲聊波尔卡】/魯迅評論“美人魚”現象/陳勝劉邦/王永慶
發佈時間: 10/18/2008 3:31:05 AM 被閲覽數: 16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斯特劳斯【闲聊波尔卡】,各位周末赏叶愉快。    

闲聊波尔卡(Tritsch-Tratsch-Polka)是约翰-斯特劳斯在1858年创作的,当时他刚结束在俄国彼得堡附近的帕夫洛夫斯克(Pavlovsk)的一次成功演出。

音乐名字可能是指维也纳人有传绯闻的嗜好, 也可能来自奥地利戏剧大师兼演员Johann Nepomuk Nestroy 创作的独幕喜剧"Der Tritsch-tratsch". 也有人说音乐名字来自斯特劳斯夫人的宠物狗,它的名字是 Tritsch-tratsch。 不过所以这些说法都无从考证。

资料来自维基百科

就像斯特拉斯的其他作品一样,这首音乐轻松欢快,很适合各位在周末外出赏叶时候听,尽情地闲聊。

   
 
 
 

 

魯迅評論“美人魚”現象:簡直捧得讓人肉麻


2008/10/17 


中華讀書報 

  上世紀30年代,有“美人魚”之稱的楊秀瓊是位家喻戶曉的明星。楊秀瓊原籍廣東東莞,6歲開始“下水”,13歲時便在橫渡香港九龍海峽的比賽中奪魁。真正使楊秀瓊名聲大噪的四次重要比賽是:1933年10月南京的第五屆全國運動會,1934年5月菲律賓馬尼拉的第十屆遠東運動會,1935年10月上海的第六屆全國運動會,1936年8月的德國柏林的第十一屆奧林匹克運動會。


  楊秀瓊在第五屆全運會比賽中拿到五個冠軍:50米自由式(38秒2),100米自由式(1分29秒6),100米仰泳(1分45秒2),200米俯泳(3分41秒1),200米接力(2分49秒)──也是有她參加的香港隊奪冠,而且這五項比賽成績全部刷新了全國紀錄。(以今天的眼光來看,恐怕少年隊的選手也比楊秀瓊游得快。查了一個資料“2006年亞洲女子游泳紀錄”,跟楊秀瓊一樣的几個項目都是中國選手創的紀錄,具體是:50米自由泳24秒51﹔100米自由泳54秒01﹔100米仰泳1分0秒16﹔200米蛙泳(舊稱俯泳)2分22秒1)楊秀瓊一鳴驚人,迅速躥紅,成為新聞人物,有記者形容她──“風度雍容華貴,雙眸明亮,性格爽朗,穿玉色衣服,赤足趿高跟拖鞋,身軀健壯,遠望如希臘女戰士,言談和藹,含南國風味,十分可親”。“美人魚”的稱譽由此而來。每逢有楊秀瓊出場的比賽,觀眾席上的目光一齊向她注射,連光頭和尚也趕來搶購門券,一睹“美人魚”風采。

  偉大如魯迅,也評論過“美人魚現象”──“我覺得中國有時是極愛平等的國度。有什么稍稍顯得特出,就有人拿了長刀來削平它。以人而論,孫桂云是賽跑的好手,一過上海,不知怎的就萎靡不振,待到到得日本,不能跑了﹔阮玲玉算是比較的有成績的明星,但‘人言可畏’,到底非一口氣吃下三瓶安眠藥片不可。自然,也有例外,是捧了起來。但這捧了起來,卻不過為了接著摔得粉碎。大約還有人記得‘美人魚’罷,簡直捧得令觀者發生肉麻之感,連看見姓名也會覺得有些滑稽。契訶夫說過:‘被昏蛋所稱贊,不如戰死在他手里。’真是傷心而且悟道之言。但中國又是極愛中庸的國度,所以極端的昏蛋是沒有的,他不和你來戰,所以決不會爽爽快快的戰死,如果受不住,只好自己吃安眠藥片。”(《且介亭雜文二集﹒徐懋庸作〈打雜集〉序》)

  當年《良友畫報》有一頁全版刊登當代十大標准女性的照片,楊秀瓊與何香凝、宋美齡、胡蝶、丁玲等一同上榜。

 

為何陳勝早造反失敗 劉邦晚造反得天下

2008/10/14 

文章摘自《漢朝這些人之劉邦卷》

把造反進行到底

在我國的歷史上每到一個朝代的末期,就成了造反家的樂園。奇怪就是沒人愿意開這個頭,一旦有人跨出第一步,第二、第三、第四等等就如雨后春筍全都冒出來了。陳勝一帶頭造反,屁股后面就跟出一長列名單來。

估計嬴政最喜歡看到這種場面,自己的敵人全都露出水面,也不用自己費盡心機地去抓,去搜。對于那些搞地下工作的,你逮他們還真費勁,更說不定哪天一不小心就扔個石頭、標槍什么的來個“誤中副車”,搞得自己也是整天提心吊膽的。你們全造反多好,大家刀對刀、槍對槍,小弟對小弟地互砍!可惜,那幫敢造反的好像沒個傻瓜,都知道嬴政這人咱斗不過,我就躲著,有本事就把我搜出來!大家就這么一直憋著,憋到嬴政死,憋到陳勝這厮給放了第一把火。機會來了!當時每個人都這么想!

張耳、陳余倆人都是魏國人,讀過不少書,是當時有名的知識分子。但這倆人一直都是堅定的反秦地下組織成員,連嬴政都聽過倆人的名字,所以是全國通緝此二人。幸好當時條件的限制,政府想抓兩個四處游蕩的人還是比較困難的。因此,張耳、陳余沒事就四處晃蕩宣傳抗秦的思想,播撒革命的種子。等到陳勝起來造反時,張耳、陳余覺得這可是天賜良機啊,就幸沖沖地跑來投靠。而陳勝對這兩個人還是很尊敬的,最后派他們隨同自己的手下武臣前往趙地接管那里的造反事業,并希望他們能多打點兒地盤出來。后來周文兵敗關中,武臣在張耳、陳余的鼓動之下,擁兵自立為趙王。后大將李良叛亂率兵攻進王宮殺害武臣。張耳、陳余又帶兵反攻李良。李良一看自己打不過,就帶齊人馬投降了章邯。但趙王已被殺,國家不能沒個頭吧,兩個人一商量,決定立趙國王室后裔為王,就在民間找了個叫趙歇的,對眾人說這是當年的趙王的后代,我們應立他為王。于是,這位趙歇成了趙王。

狄城人田儋在齊地自立為王。田儋是原齊國王族,這個家族可有不少人才,畢竟是戰國時代的豪門貴族,雖然齊被滅國了,但他們一直都希望自己有一天東山再起。這時,陳勝起來暴動,并派部將周市占據原先魏國的土地,并准備進軍齊地。齊境內一時風聲鶴唳,秦國在此地本來就統治比較薄弱,很快秦國在此地統治秩序開始崩潰。田儋看到機會來臨,帶領宗族子弟起兵自立為齊王,并出兵襲擊周市,周市無法抵擋,只好退回魏地。田儋則向東方進攻,很快就占有了原先齊國的大部分領土。

武臣手下的部將韓廣被派到燕地,當地的反抗組織就擁立他為燕王,宣布獨立。

占據魏地的陳勝部將周市,一看天下都在鬧革命、搞獨立,也蠢蠢欲動,但由于出身卑微,就立魏宗室**魏咎為魏王,自己則做了宰相,脫離了陳勝集團。

陳勝部將秦嘉聯合當地的部落貴族長老立景駒為楚王。在陳勝死后,景駒的聲名逐漸高漲,楚地的造反小團隊紛紛去投奔他。就連劉邦也覺得自己一人混不下去,帶人去投奔楚王景駒,大樹底下才好乘涼!

還有許多沒有割地稱王的小股造反隊伍,如張良、黥布、項梁項羽、劉邦等等眾多小集團。正所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整個關東地區基本上又恢復了嬴政統一前的情景!下面我將重點介紹其中的兩支造反隊伍,因為只有他們才殺入了最后的決賽!

可以看出,最早造反的往往最早完蛋,陳勝、吳廣造反最早,成了眾矢之的,早早的被瓦解,而跟著他們造反的人后來都割據一方,成了新的造反勢力。似乎歷史上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像后來的隋末起義,先起義者最早離開歷史舞台,反倒是李淵父子拿到了天下﹔黃巢起義的受益者也不是黃巢,而是跟著他起義的那幫人。所以,歷史是死的,而我們人是活的,讀史不能讀死史,而要連貫起來看就很有意思,也很有收獲。第一個吃螃蟹往往不能吃出螃蟹的味道,也不能很好的享受吃螃蟹的樂趣,所以不要去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扯遠了,書歸正傳,接著往下看。

名門之后:項梁、項羽

這兩個人大家肯定都聽過,尤其是后面那位項羽名氣都蓋過了我們本卷的主人公劉邦了!不知道多少小女生看到他和虞姬的故事而哭的稀里嘩啦。在世人眼里項羽是個很傻很可愛的人,基本上誰都能頭頭是道地說上几點項羽怎么失敗什么的!但我卻很欣賞項羽,在他身上看到了另一種傳統的精神文化,在后面我們會分析到,也正是這種文化最后導致他的失敗,這里暫且不提。

項梁是項羽的叔叔,而項梁又是項燕的小兒子。那項燕又是誰呢?他在當時、當地可是大大的名人,可能現在不怎么出名了。在嬴政統一六國時,項燕出場了。

現在我給大家大概講一下這段歷史。其實之前秦楚交戰多次,楚國王室的主力部隊早已被秦軍擊潰,所以嬴政就有點兒掉以輕心了,覺得滅楚已不在話下。就在楚國危難之際,項燕臨危受命聯合其他地區部落的增援部隊,組成聯軍,擊敗了滅楚的秦軍。關東六國大震,嬴政大驚!

秦國不得以派出老將王翦傾全國之力,來和這位項燕決戰。而王翦面對這位一戰而成名的項燕也沒有正面作戰,而是采取堅壁清野的戰朮來消耗他的實力。項燕真的了不起了,能把秦國逼到這份上,能讓它動用全國的軍隊來對付自己,能把名將王翦逼得不敢和自己面對面的砍殺,真的很了不起了!雖然最后他失敗了,沒有挽救楚國被滅的命運,還把自己的小命給搭上了,他已經做了自己該做的!

楚國國土太過龐大,很多地方獨立性比較強,這次聯軍就是這些地方臨時拼湊起來的,在組織上松散,大家一看風聲不對,就紛紛自行撤退,項燕也是無可奈何!楚國滅亡,已經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項燕雖死,但留下了很好的名聲。陳勝用過一次,打著他的旗號招兵買馬收攏人心﹔而項梁直接對外宣稱自己就是他的兒子,我要為他報仇、我要繼承父志恢復楚國……但到底是不是真的,現在的我們也不知道了。史料沒有記載,太史公也只說個“據說”!反正不管怎么說,跟人說道多了,很多人都相信了項梁。頭上頂個好老爸的名聲真的很管用,再加上項梁為人也不錯,也很有能力,來到吳中地區后很受當地人的擁護,而項梁也是蓄意結交當地的有錢有勢的人,不管做什么只要有錢有人什么都好辦,況且造反更需要這些東西,慢慢就成了當地反抗地下組織的頭頭。

項羽是項梁的侄子,他的事我們太熟悉了!說他從小不喜歡讀書,交他劍朮也是學了几天就不想學了﹔交他兵法,也是如此,學了點兒大概就不想學了。讓我們現在看來這孩子也太不學無朮了,不能踏踏實實地學點兒東西。長大后,身材很是壯實個子又高,據說放到現在也有1米85左右,在當時可是比較罕見的,天生就是一副猛將的模樣。后來有一次,和劉邦一樣也碰上次始皇巡游,脫口說了句“我可以取代他!”這句話經常被人們拿來和劉邦說道 “大丈夫當如此也!”相比較,面對同樣的場景兩個人說出不同的話,也可看出點這兩位老對手的一些品性。項羽是豪氣沖天,帶有一種使命感的感嘆﹔劉邦則是一種對權勢的艷羨,一種追求!

好了,話題好像跑遠了,以后我們會逐漸分析到兩個人的不同性格因素。

叔侄倆人慢慢就在吳中地區站穩了腳跟。就連秦國派往此地的郡守都對項梁客客氣氣的。秦國所施行的郡縣制,看起來是高度集權,其實基層權利基本上在地方上的有識之士手里,尤其是遠離中央的地區,當地的行政首腦必須倚重這些人,否則就很難把各種行政命令貫徹到基層上去。這也算是法家所創郡縣制的弱點所在吧,理論上是好的,可惜忽略了當時中國客觀的經濟條件和交通狀況等因素,實行起來要打折扣的!就是到現在,這種郡縣制度的弊端依然存在,中央的命令如果都能順利得到各級政府的執行,今日的中國將更加繁榮。好了,還是讓我們回到秦末的那段歷史!

此地郡守很倚重項梁,這樣對上對下都有好處,自己也能平平安安地當好這一任地方官。他越是這樣,反而項梁的影響力也越大,整個吳中地區人們都知道郡守大人都對這位項梁公子禮讓三分。

沒過多久,陳勝、吳廣發動武裝暴動,造反風潮也很快波及到會稽郡。面對郡內情勢的急劇惡化,這位郡守還是一個比較“明智”的人,他一看造反聲勢這么大,造反反的就是他這種人,為了保住性命或者如果做得好還能保住官位,不如站到農民軍這邊,這樣大家成了自己人,也不用害怕哪天殺到這里來鬧革命,說不定還能混個諸侯干干,越想越興奮。再怎么干,也得手下有人吧,沒人支持怎么行呢!于是又像往常一樣,把項梁請來商量大事。

面對這混亂的時局,項梁早已覺察到自己的機會來了,也暗中開始作准備。一天,這位郡守來邀請自己去吃飯,項梁當然是欣然而至,畢竟在沒撕破臉之前,這位還是不能得罪的。兩個人仍舊像從前一樣,喝酒吃肉,就目前的時事熱點再作一番評論之類!郡守一看兩個人喝得也差不多了,不能就這么一直喝下去啊,請你來是談事的,我錢再多也不能平白請你喝酒吃肉吧!那個,兄弟啊,先別喝了,老哥這有事跟你商量下,你看這天下眼看就要又亂了,咱北邊的叛亂眼看就要來到咱這了,我想咱也不能坐以待斃啊,老哥我是想發表個什么獨立宣言之類的,表示會堅決擁護陳勝義軍。到時,我弄這事時,你可得要支持我啊!項梁早就覺得不對勁了,一看原來是這么回事,心想老子本來就是要造反,再退一步說就算要支持也不會找你這個朝廷命官。不過這還真是個機會啊!于是就像電影演的,先假裝答應他,然后說自己要上廁所之類,出來找到在外等候的項羽,沒辦法,估計項梁覺得還是自己侄子能砍人,怕自己打不過吧!叔侄倆回去就把這郡守給殺了。由于倆人很受當地人的支持,也沒發生什么騷亂,大家很快就承認了項梁的統治,就這樣項梁也算是創下了第一份政治資本,加入了當時的光榮的造反行列。這一年項羽才24歲!

項梁控制會稽后,并沒有急于向外擴展,搶占地盤,而是積聚力量,儲備糧草,知道糧食的重要性,連飯都供應不上,誰來投靠你,誰替你賣命!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老子項燕的名氣,大搞宣傳攻勢,弄得整個楚地人盡皆知,都知道當年那位項將軍的后代跑出來要鬧獨立了!不過這招還是蠻有用的,實在是沒法考証這人到底是不是項燕的兒子,又沒DNA技朮支持。所以很多人還是相信的,畢竟也算是個精神上的希望吧!于是,有不少人來投奔他們。像陳嬰、英布等等大大小小的造反小團隊都先后歸附項梁的旗下。令他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實力暴漲。正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楚地已經出了個楚王景駒了,怎么又跑出個什么項梁來,跟我爭楚地的老大地位。雙方當然是互相看著不順眼了!

看著不順眼那就准備開打唄!畢竟沒人愿意下野,失去權位。雙方都在等機會,等各絕佳的機會把對方砍死!不過,項梁畢竟頭上頂了個項燕的頭環,從名正言順來講更容易被楚地的百姓接受﹔而那個景駒是誰啊!沒聽過,在名氣上是無法比得上項燕的。明星的號召力在有時還是很大的,尤其是項燕這種“國際明星”!

沒多久,陳勝兵敗被殺。項梁立馬指責景駒后面的支持者秦嘉說,咱老大陳勝兵敗直到現在還沒啥消息,你小子不救援不說,居然還背叛他,更絕的是還立了個楚王。真是個大逆不道的畜生啊,你這種人我實在看不下去了,我要為陳勝老大清除你這個社會敗類。同時項梁還呼吁楚地人民要拋棄這個背信棄義的統治者,把他們趕下台去!

秦嘉和景駒一看都這樣了也是開口大罵,雙方邊罵邊打,可惜秦嘉他們打不過項羽,兵潰被殺。項梁收編了投降的軍隊。至此楚地全歸項梁控制,逐漸成為抗秦的最為龐大的一股力量。

劉邦也造反

說了這么多事,介紹了這么多人,終于*到我們的主人公劉邦了!但又不能不寫,不能不介紹,一台好的戲劇需要好些演員來配合,主角要有還不能只有一個,配角就更多了,這樣才精彩才讓人值得回味。歷史就是一出大戲,我盡量將其寫的好看。

好了還是讓我們再回到陳勝起義的那一刻。這時的劉邦還在大山里當他的山大王,雖說生活沒有自己當公務員時的穩定瀟灑,但最起碼自己的小命能保住了,雖說還不時想起自己的老婆孩子!至于將來的事將來再說吧。而且隔三岔五的不時有几個人來投奔自己,最后居然也聚集了几百號人。

這時,陳勝吳廣的起義風暴逐漸波及到周圍附近的郡縣。沛縣當然也不列外。這位沛縣縣令和上面那位秦朝的政府官員一樣,生怕自己也被人們當成革命的對象,慌忙召集蕭何等一幫手下商量對策,想自己也混個造反王當當,這樣大家都是自己人了,就可以避免被農民軍給咔嚓了。(真是牆倒眾人推啊,沒有絲毫政治立場!)可是蕭何等人卻不同意,理由就是您不是本地人,只是一“空降兵”,要造反,本地人也不會帶你玩的,更不會服你的,更別說造反這種九死一生的大事!


 
王永慶,生命沒有一刻虛度

2008/10/16 

台灣《聯合晚報》10月16日發表社論《王永慶傳奇》指出,王永慶之所以能得到“經營之神”的美稱,是因為他一直在觀察、呼應台灣的變化,不曾脫節,不曾落伍。

  原文摘錄如下:

  王永慶參與、見証了當代台灣經濟發展的軌跡。他之所以能得到“經營之神”的美稱,正是因為他一直在觀察、呼應台灣的變化,不曾脫節,不曾落伍。



  “經營之神”不是沒有失敗過,重點在于他選擇投資經營的方向始終創新,管理企業的步伐始終穩健,王永慶永遠往前看,永遠在規划下一步,也在設計事業程序,他從來不當賭徒。

  農業時代,王永慶靠著賣米闖出名號,引起當時積極籌備工業化發展的政府官員重視,鼓勵他加入開創塑化工業。與他同時獲得政府鼓勵的還有其它企業家,然而只有王永慶最勇于接受這個高度挑戰性的工作,而且很快投入心力,成為台灣塑料產業的專家,也贏得了威權時代官員的肯定與尊敬。

  站穩腳步之后,台塑集團慢慢擴張其經營領域,從相關的化學工業開始,再從化工相關的醫藥連結到醫療產業,開設了長庚醫院,引進了明確的績效管理制度,開創了台灣私營醫院的一片新天地。

  兩岸關系解凍,王永慶已經七十歲,但他毫不遲疑,積極規划開拓大陸的生產機會。雖然因為無法控制兩岸詭譎的政治風向變化,海滄計划無法順利進行,然而那樣的眼光與氣魄,在那個時代,還是難尋匹配的。

  王永慶的腳步,從未隨自己年齡的增長而遲緩下來。海滄計划觸礁后,又有麥寮的“七輕”,然后進軍汽車市場自創“台塑汽車”品牌的接連豪舉。麥寮成為台灣規模最大的單一石化生產系統,“台塑汽車”卻未能成功。然而,不論成敗,都不能阻止王永慶繼續想象和開拓他的經營王國。

  八十歲之后,王永慶又將視野轉向環保與健康產業。大手筆建立餿水回收再利用系統,投資開發有機蔬菜農園,進而打造“養生村”,目標是為銀發族建立可以活得自在又活得健康的園地。每一項做法,都讓那個領域的議題獲得高度社會重視,也都改變了那個領域的傳統經營手法。

  王永慶以九十二高齡離開人間,九十二年的生命沒有一刻虛度。這樣的“王永慶視野”、“王永慶精神”,就算王永慶不在了,都應該繼續給予一代又一代的台灣企業家、投資者提供典范與鼓勵,刺激大家不止“活到老,學到老”,而且“活到老,創新到老”。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李娜音乐/行為藝朮家當眾裸體被老太太用鞋油擦身/第一個喊毛主席萬歲的是誰?
  • 邊接受腦外科手術邊彈琴/(视频)李缨导演的《靖国神社》/劉亦菲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