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西部色彩/中蘇關系正常化背后的故事/80后女作家開始.../肖邦...
發佈時間: 10/27/2008 2:36:06 AM 被閲覽數: 129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西部色彩

踏浪 1#


2#



3#



4#


5#




親歷者講述中蘇關系正常化背后

 

鮮為人知的故事


2008/10/26 


  李景賢簡歷:1939年2月出生。曾任中蘇邊界談判辦公室科員、副處長﹔中蘇談判辦公室副處長、副司級參贊﹔外交部蘇歐司副司級參贊、副司長﹔歐亞司副司長、公使﹔駐俄羅斯使館公使﹔駐格魯吉亞大使﹔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

  當年的中蘇關系和中美關系一樣,是中國最重要的對外關系之一。許多中國外交官是這段往事的親歷者,李景賢大使就是其中一位。1963之后的30年間,李景賢一直在蘇聯──俄羅斯這個方向工作。中蘇關系正常化,是令他印象深刻的一段往事。

  中俄“老死不相往來”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成立到蘇聯1991年解體,中蘇關系這段歷程有42年零86天。對中蘇關系的“四個十年”,李景賢的說法是:十年“親熱”、十年“冷戰”、十年“熱戰”、十年“回暖”。

  新中國一成立,出于對國際形勢和國內需要的考量,就開始實行向蘇聯“一邊倒”的對外政策。蘇聯也因內政外交上的需要,給了我國多方面的支持和援助。中蘇兩黨、兩國經歷了一個將近10年的友好合作時期。

  但是,1958年接連發生的“長波電台”、“聯合艦隊”、“金門炮擊”等突發事件,使得中蘇兩黨之間關系驟然起了變化。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起,中蘇關系開始惡化。到了1969年春夏,在中蘇邊界珍寶島等地區多次發生了武裝沖突,雙方都有傷亡。本是“雞犬之聲相聞”的兩個社會主義鄰國,卻“老死不相往來”很長一段時間。

  中蘇關系惡化,使雙方都付出沉重代價。后來的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曾提到了這樣一個嚴酷的事實:僅僅在資源方面,蘇聯自身就白白消耗掉了至少5000億盧布,按當年的匯率算,几近9000億美元之巨。

  值得慶幸的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致力于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周邊環境。這就為我國調整對外戰略,包括緩和對蘇關系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蘇聯方面也開始調整對外戰略,逐步緩和對華關系。小平同志緊緊把握住時機,對蘇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動。

  勃列日涅夫的“絕唱”

  1982年3月24日發生了中蘇關系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一天,蘇聯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發表講話,向中方發出了改善關系的信號。他在講話中仍對中國進行攻擊,但明確表示,從未否認過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完全承認中國對台灣的主權,反對“兩個中國”的提法﹔表示准備就改善中蘇關系問題與中方舉行談判。

  26日,在外交部中蘇談判辦公室工作的李景賢一上班就得知,“鄧辦”來過電話,說小平同志指示外交部立即對勃列日涅夫的講話作出反應。

  當日上午,時任外交部新聞司司長的錢其琛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他說注意到了勃列日涅夫的講話,表示堅決拒絕其對中國的攻擊,強調要看蘇聯的實際行動。

  三句話一講完,發布會就告結束。李景賢回憶說,當時記者們的臉上都露出驚訝的神情。有外電評論稱,對抗的中蘇兩黨兩國“似有和解的可能”,事情果真如此的話,“世界面貌就會為之改觀”。勃列日涅夫發表講話230天之后就去世了,所以這篇講話就被人稱為勃氏“絕唱”。

  小平同志的另三個回應

  勃列日涅夫“3﹒24”講話后,小平同志還作出了三大回應:首先,4月16日,小平同志請訪華的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給勃列日涅夫傳口信。

  其次,這一年夏天,小平同志邀請陳云、李先念等中央領導同志到家里進一步商量對策。他提出,要采取一個大的行動,向蘇方傳遞信息,爭取中蘇關系能有一個大的改善。但是,這種改善必須是有原則的,條件是蘇方得做點事才行。“做點事”指的是蘇方要在消除牽制中蘇關系正常化的“三大障礙”方面采取實際行動,也就是“三個撤軍”:蘇聯勸越南從柬埔寨撤軍,蘇方從中蘇邊境地區和蒙古撤軍,從阿富汗撤軍。

  第三,在當年秋天,我方就中蘇關系正常化問題開始與蘇方進行副外長級的政治磋商。

  對蘇“葬禮外交”

  常言道,世事難料。同年11月10日,勃列日涅夫突然因病去世。我駐蘇使館很快就收到了一條消息:小平同志決定派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黃華作為我國特使到莫斯科參加吊唁活動。

  14日清早,使館又收到了黃華特使發表的書面談話。原來,他乘坐的飛機起飛后不久,小平同志就指示立即發表談話,并直接請被海外華人譽為“大陸文膽”的胡喬木擬稿。胡喬木按照小平同志口授的內容,很快就草擬出這篇書面談話。

  李景賢說,當時他看到打印出來的這篇談話內容時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這個昔日被我方批判為“蘇修頭目”、“新沙皇”的蘇聯最高領導人,如今卻得到了相當正面的評價。“談話”稱勃列日涅夫為“蘇聯卓越的國務活動家”,說他的逝世“是蘇聯國家和人民的重大損失”。并指出他逝世前不久,“曾在多次講話中表示將致力于改善中蘇關系”,中方對這些講話表示“贊賞”。這些提法與我外交部發言人7個多月以前所說的那三句話相比,又前進了一大步。這是小平同志的一個“大手筆”。老人家這是借悼念逝者之機,對他作出實事求是的評價,也著眼于蘇聯老百姓,做蘇共新領導的工作。

  “談話”還有兩個生花的妙筆。一個妙筆是,文內有這樣的提法:到20世紀“60年代后期以后”,中蘇關系“惡化達到了嚴重的地步”。明眼人一看就明白,這是有意按下的一個“軟釘子”,暗示正好在這一時期執政的勃列日涅夫,應對兩國關系的“嚴重惡化”承擔責任。

  另一個妙筆是,“談話”末了有這樣一句話:“希望安德羅波夫總書記和蘇聯黨政當局作出新的努力,促使中蘇關系得到逐步改善。”這里邊一個“總書記”,一個“黨政當局”,暗含著對蘇聯共產黨執政地位的重新公開承認。

  11月14日中午,黃華特使飛抵莫斯科。在中蘇間人員往來長期斷絕的情況下,此舉在國際上立即引起廣泛關注,被稱為“鄧小平對蘇共新領導發動的一次‘葬禮外交’”。黃華特使在莫斯科逗留了三天半時間,受到了超規格的接待。

磋商變成“馬拉松式”談判

  從1982年10月起,李景賢和他的同事們跟隨錢其琛副外長在北京、莫斯科兩地間穿梭,就中蘇關系正常化問題與蘇方進行政治磋商。

  根據小平同志的指示,錢副外長緊緊抓住蘇聯對我的威脅不放,提出改善關系應從消除“三大障礙”入手。蘇方則避重就輕,主張通過增加相互往來等辦法改善兩國關系。雙方的觀點針尖對麥芒,“聾子對話”了整整3年時間。不過,當時蘇聯國內的情況特殊,這種磋商變成了“馬拉松式”談判:在不到兩年半時間內,克里姆林宮就三易其主,蘇聯3位最高領導人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先后去世。在這種情況下,中蘇關系正常化這樣的重大問題難以解決。



  1985年3月,年僅54歲的戈爾巴喬夫接任蘇共中央總書記一職。為了打破談判僵局,小平同志于當年10月9日請羅馬尼亞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給他帶口信,后來還通過傳媒發表談話,強調蘇方如能在柬埔寨問題上邁出扎扎實實的一步,他愿破例到蘇聯任何地方同戈爾巴喬夫見面。隨后,蘇方在這一關鍵問題上逐漸表現出松動。

  到了1988年秋天,戈爾巴喬夫出于內政外交的需要,終于決定邁出實質性一步,借此推動中蘇關系正常化,實現與鄧小平的會見。于是,歷時6年,在莫斯科、北京兩地舉行過12輪的中蘇政治磋商,終于畫上了一個比較圓滿的句號。

  中蘇領導人“不擁抱”

  到了1988年年底,中蘇關系正常化已水到渠成。中蘇雙方商定,兩國外長于1988年12月初、1989年2月初進行互訪,為中蘇高級會見做准備。

  談及與蘇聯領導人會見有關的問題時,小平同志曾特意交代:與蘇聯人見面時不擁抱。老人家這是用“不擁抱”這種形象說法來告誡我們:應致力于與蘇方發展一種新型關系,再也不能回到50年代那種“結盟”中去,否則,將有損我國的根本利益,也會震動世界。

  1988年12月1日,錢其琛外長抵達莫斯科,開始對蘇聯進行為期3天的正式訪問。次日,戈爾巴喬夫在克里姆林宮會見了錢其琛外長。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戈爾巴喬夫主動表示,對蘇中之間過去發生的一些事情,蘇方“也有過錯”。蘇聯最高領導人正式向中方承認有過錯,在中蘇關系史上,此前只有斯大林一人。

  1989年2月2日至4日,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對中國進行了回訪。小平同志在上海會見他時,說出了已經成為“世紀經典”的8個大字:“結束過去,開辟未來。”

  鄧戈歷史性會見

  1989年5月15日,戈爾巴喬夫以“蘇共中央總書記”和“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的雙重身份,開始對我國進行為期4天的正式訪問。這是蘇聯最高領導人30年來首次踏上中國的領土。戈此訪的“重頭戲”是與小平同志的會見。兩人的會見定于5月16日上午10時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舉行。

  8時許,李景賢與時任外交部蘇歐司司長的戴秉國同志和兩位俄語高翻,早早就來到了會見大廳。錢其琛外長指定李景賢給小平同志做記錄,記下他會見戈爾巴喬夫時的談話以及會見前的內部談話內容。

  10時整,戈爾巴喬夫來到小平同志跟前,中蘇兩位最高領導人的手握在了一起。一兩百架照相機的閃光燈頓時閃成一片“銀色火海”。這是一次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會見。

  中午12時,會見已進行了整整兩個小時。小平同志此時談興正濃,鄧榕同志遞上了一張條子。李景賢坐在老人家后面的椅子上,紙條上的字看得清清楚楚:會見的時間已過。但小平同志并沒理會。12時20分,鄧榕同志又遞上了一張條子,提出午宴時再邊吃邊談。過了好一陣,老人家才拿起一張條子看了看,略帶歉意地說:“哦,時間過了,人家在催我呢!好吧,現在就吃飯去,好在等一下子還可以邊吃邊談。”

  整個會見進行了兩小時又30分鐘,小平同志當時已經是八十有五的高齡,手頭連一張小紙片都沒有。這不僅由于小平同志的記憶力驚人,而且也因為他為這次會見准備了三年多時間。

  戈爾巴喬夫在人民大會堂東大廳一落座,就庄重地對小平同志說:“我們政治局全體都贊同您那句著名的話(‘結束過去,開辟未來’)。”會見時,這位年僅58歲的蘇聯最高領導人一直聚精會神地聽小平同志講話,邊聽、邊記、邊點頭,偶爾也插插話。

  鄧小平──戈爾巴喬夫會見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事件之一。它結束了中蘇間長達二十多年不堪回首的過去,開始了兩國間一種新型的關系。(楊麗明)

 

80后女作家開始集體發情了?(圖)


2008/10/26 



資料圖片

自從80后這個概念橫空出世之后,先是整個文壇不得安寧,后是引發社會對“垮掉”的80后的大討論。

近來,一些從未看到過其作品的,被稱作“作家”的女人竟然集體開始發情。先有愛搞一夜情的張麗華,后有自稱“美女作家”的朱秀,接下來還真不知道還會有誰。

80后之所以有被稱作“垮掉的一代”不免其然是因為有了這些放浪之女,在電腦前意淫某個男人。意淫不要緊,畢竟這是私人心事,所以咱大眾管不著。但是,公開意淫就不行了,而且意淫的是名男人。從名老男人余秋雨,到名帥哥韓寒﹔從魅力男人到酷斃小生。

80后為什么垮掉了,就是有些類似之人不檢點,放浪之極。張麗華,披著火辣的外皮,懷著灑脫的心緒,把曖昧和自己完美的結合起來。筆者仔細看了看其被ps過的藝朮照,我想除了被BRA遮擋的胸部還讓年輕人在閉上雙眼的時候有些遐想之外,睜開眼睛余秋雨估計都不樂意看見這樣一個女人躺在自己的房間里,同樣也不會走入這樣一個女人的閨房。而張麗華本身,也頂多是一個單身女人在寂寞極點的時候十分巧妙的利用了網絡的平台和網民的心,把自己演變的更加純情。

再說朱秀,看到張麗華裸了,也公開成功意淫,于是被冠以“美女作家”的朱秀也終于忍受不住,內心的烈火終于碰上干柴,這火于是乎在瞬間越來越旺盛。不知道的人,還以為“80后女作家”要集體發情。朱秀屬于內斂型的,但也豪放。做韓寒的情婦,此言一出勢必要出賣自己的青春靈魂。炒紅了,如果韓寒不與之相伴相依,還有誰愿意與之攜手到老呢。

以上的舉動,恐怕僅僅是80后女作家的個別之舉,只是那些尚存中國典型的東方含蓄之美的女子(女作家)還在矜持。不知她二人之舉是否讓眾多被冠以“80后美女作家”的女子蠢蠢欲動。

不知余秋雨大師在看到張麗華高明的色誘技朮正慢慢向自己靠近的時候,作何打算。是欣然前往,共赴美麗之約,還是淡然一笑,作人生之笑談,這些我們都不得而知。而帥哥韓寒,是否會帶朱秀在上海的某個僻靜的大道飚車,還是會挽手在東方明珠上浪漫之約,這些我們同樣不得而知。

從人類生理的角度看,筆者倒是希望能給眾多80后單身男作家帶來一個轟轟烈烈的春天﹔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寧愿在無名中死亡也不能讓此等荒唐惡俗之事給原本不平靜的文壇再帶來渾水,傷風敗俗的不僅僅是某個女人,也正在步步威脅人們眼中“垮掉的一代”的未卜前途。(李澤清)

紅網
 
 
 
钢琴——肖邦《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不能不听》系列前言

我不懂音乐,从小爱听、爱唱样板戏,后来迷上现在人们称之为老歌的通俗歌曲,也挺喜欢二胡、笛子和几首广东音乐,这就是少年时期的全部了。到了大学开始接触西洋古典,主要是钢琴、小提琴和交响乐,后期才涉足歌剧和其它门类。说我不懂音乐,是因为我对配器、音符一窍不通,我爱听,也能被美妙的乐曲打动,甚至还能亨上几句,但没有理论,讲不出道道。有人说,音乐就是表达一种心情。也许正因如此,我才能在聆听音乐时,感受到作曲家和演奏者的心情吧。

正因为我不懂音乐,所以,对很多大部头巨著,虽然硬着头皮去听,却仍然一点兴趣都没有。而对有些曲子却情有独钟,第一次听就喜欢上了,这里不乏名家名曲,既有大部头的作品,也有短的小品。

这个系列是让与我背景相同的人看和听的,欣赏音乐的同时也学点理论和了解一些背景资料。

浪宽




肖邦圆舞曲一向以优美、高雅、华丽而著称,但由于节奏变化复杂,因而并不适于实际的舞蹈。在属于第二大类的抒情诗式的圆舞曲中,往往可以发现类似玛祖卡舞曲般的节奏,这是由于肖邦始终保持着浓厚的斯拉夫民族情调的缘故。肖邦的圆舞曲在演奏技巧上相对比较简单,内容也较为通俗易懂,所以为一般人所喜爱。

肖邦(Chopin)的《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作品18号)(Grande Valse Brilliante in E flat),本曲作于1831年,呈献给罗拉•波斯沃德小姐,是肖邦在世时最早出版的圆舞曲。《华丽大圆舞曲》之名,给予一般音乐爱好者很亲切的印象。正如曲名所示,这首曲子是肖邦的所有圆舞曲中,最华丽、最轻快的一首,也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实际用于舞会的圆舞曲。所以舒曼才会说:"这是肖邦的肉体和心灵同时在舞蹈的圆舞曲"以及"把舞者卷入波心,越来越深"等类话语。 乐曲的构成极为简洁,由于是实际舞会用的圆舞曲,全曲在明朗的低音部圆舞曲节奏上,歌唱出华美的主旋律。全曲共分为五段:第一段为降E大调,第一主题明快、 奔放,第二主题利用急促的顿音表现出仙境般的飘逸感觉;第二段降D大调;第三段降D大调;第四段降G大调;第五段与第一段的旋律相同,在四小节序奏后进入尾声。



肖邦


肖邦生平及作品简介 

弗雷得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是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二、“从一而终”的爱国音乐家  

肖邦是终生献身于一种乐器的第一个作曲家。甚至连李斯特这位钢琴中的帕格尼尼,也在晚年转而为全部管弦乐队创作作品,因而当他的钢琴作品为管弦乐队重新改写的时候,它们听起来一样好——或者甚至更好。但肖邦并没有试图在钢琴上模仿管弦乐队。他用钢琴比别的任何乐器都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不论肖邦的作品节奏是什么——是圆舞曲还是波兰的玛祖卡舞曲或是波兰舞曲——那旋律几乎总是用简单的ABA三段体歌曲形式。他的音乐同贝多芬的奏鸣曲不同,正象一首短小而完美的诗不同于莎士比亚的一出话剧一样。肖邦在维也纳举办了两次成功的音乐会,然后想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上去求名。在华沙开了三次告别音乐会后,他就出发了。当他还没有走出多远的时候,他的老师和过去的同学们拦住他的马车并唱了一首为了向他致敬而写的大合唱。然后他们给他一个装满了故乡泥土的银制纪念杯,希望他永远也不要忘记故土。他虽然再也没有回来,但是永远也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祖国。  

三、巴黎岁月  

肖邦到巴黎后不久,就成了巴黎最时兴的教师。他愿意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价格是最高的。他上课时象一个王子,总是戴着白羊皮手套,并且由一个仆人陪着,坐着一辆马车来到。 李斯特把他介绍给在乔治·桑的笔名下写作的著名小说家迪德望夫人(Dudevant)。通过她,他被拉进以巴黎为家的艺术家们、作家们和音乐家们的欢快的圈子里去。可是降临到他身上的一切成功和乐趣都永远不能使他忘记波兰的光荣和忧伤。 所有的肖邦的音乐作品都是他各种感情的短小音画。有一些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取来的——当他在玛佐尔卡岛上访问乔治·桑和她的女儿们的时候写的梦一般的夜曲和短小的前奏曲,和那些圆舞曲——特别是降D大调的那一首,据说是在他注视着乔治·桑的小白狗追逐自己的尾巴以后写的。但是他的音乐的更大部分都是从他对他的出生地的热爱里生长出来的。 

四、波兰节奏  

肖邦的许多最伟大的作品都是用波兰的两种古代舞蹈玛祖卡舞和波罗乃兹舞的节奏写成的。波罗乃兹舞是一种贵族的舞蹈——王子和英雄们在国王宝座前面稳重而庄严地行进。肖邦用这种曲式创作了他的一些最宏伟的作品。玛祖卡舞是肖邦时常看见的,这是波兰农民们力图在朝气蓬勃的尽情欢乐中忘掉他们生活中的艰苦时跳的一种农村舞蹈。其节奏是每一小节三拍子,在最后一拍,跳舞的人们把脚后跟咔嗒一声碰在一起时加强了一拍。肖邦作了五十多首玛祖卡舞曲,并且在这一种节奏里,表现了从悲伤和神秘感到生活的欢乐等种种感情。肖邦伟大的《降b小调鸣曲》是建立在古老波兰的一首诗的基础上的,而他的四首《叙事曲》则讲述了波兰最伟大的诗人写的四个故事。其中最流行的一首讲的是一个年轻的骑士对一位美丽而神秘的小姐的爱情。甚至他那些《练习曲》,也不仅是一些练习,而是一些音乐素描。所有想做钢琴名家的学生都想要学会的那首伟大的《革命练习曲》,是当肖邦听见波兰人一再起来反抗俄国,但一再被残酷镇压时写的。浪漫派大师舒曼曾这样形容:“肖邦的作品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 肖邦的音乐被人们热爱的原因也许是:它不仅是在诉说波兰的美和忧伤,而且诉说的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之情。肖邦在巴黎的朋友,德国诗人海涅有一次写道:“他在钢琴前坐下来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那带着“以魅力笑容、令人愉快的态度、象天使一样有着一绺美丽的鬈发”的文雅的小音乐家成了巴黎客厅的宠儿。但是巴黎生活的经历毁坏了肖邦的健康,他变得敏感而易怒,在一次争吵之后,他同乔治·桑十年的友谊彻底崩溃了。 

【 钢琴诗人】 

一、繁杂的曲名与潇洒的谱曲 

肖邦一生作品繁多,且全部为钢琴曲,而其中的十分之九又是钢琴独奏曲。但是最令人感到麻烦的是,他的作品大多只有体裁而没有标题,很多作品,即使标上调式和体裁及体裁编号,仍然难以搞懂到底是哪一首。因此,后人查找肖邦的作品时,往往以作品编号(Op. )作为查找的主要根据,因为作品编号是不会出现重复和混乱现象的。  

肖邦作曲时,基本离不开钢琴键盘。据当时的人所说,肖邦擅长在钢琴上即兴创作,而且有着一气呵成般的流畅,但当他落笔追思即兴乐念时,却异常费力,稿纸上往往留下很多涂改痕迹。许多已成之作,每经他本人演奏一次,就会出现一种有所改动的版本。可见肖邦对于作曲是十分情绪化的。 

二、肖邦的信条:让人们去猜吧!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这是183112月,舒曼发表在《大众音乐报》第四十九期的一篇评论肖邦作品第二号的文章里推崇肖邦的话。这篇文章,是舒曼的第一篇音乐评论文章。德国人对肖邦的了解,是从舒曼的这篇文章开始的。 

肖邦在18271828年间,以莫扎特的歌剧《唐·璜》第一幕中唐·璜和策丽娜的小二重唱作为主题,写成了作品第二号——钢琴和乐队的变奏曲。 

18311027日,德国钢琴家尤里乌斯·克诺尔(18071861)在莱比锡布业公会音乐厅初次登台,演奏了肖邦的作品第二号。舒曼评论这个曲子的文章,就借用了尤里乌斯的名字作为笔名。  

18311216日,肖邦从巴黎写信给他的朋友沃伊切霍夫斯基说:“几天以前,我从卡塞尔收到一个热心的德国人写的一篇长达十页的评论,他在冗长的绪言以后一小节一小节地进行分析(作品第二号)。他认为按照正统的观点,它们不能算是变奏,而是一幅想象的图画。他说,第二变奏里唐·璜和列波累罗在追赶;在第三变奏里,唐·璜亲吻着策丽娜,使马捷托看了呕气;在慢板第五小节的降D大调上,唐·璜和策丽娜在接吻。这位撰稿者大发奇想,实在可笑,他还迫不及待地想把这篇文章发表在《音乐杂志》(属于他的女婿菲梯斯的刊物)上。好心的希勒是一个很有才能的青年,……他对我十分关心,马上告诉菲梯斯的岳父说,他写那篇评论对我没有好处只有害处。”肖邦所说的菲梯斯(1784-1871),是比利时音乐学家,1806年他和《民族信使报》编者罗贝尔的女儿阿黛拉伊德结了婚。菲梯斯在1827年创办的《音乐杂志》是一种周刊。那么,写那篇评论文章的“热心的德国人”,应该就是罗贝尔了。 肖邦最反对用文字解释他的作品。伦敦乐谱出版商威塞尔(17971885)为了使出版物引人注目,常给他的作品加上想入非非的标题,如《降B大调变奏曲》(作品2)标作“向莫扎特致敬”; 《引子和波罗乃兹》(作品3)标作“快乐”;《玛祖卡风格回旋曲》(作品5)标作“波西阿娜”;《三首夜曲》(作品9)标作“塞纳河流水潺潺”;另外《三首夜曲》(作品15)标作“西风”;《降E大调圆舞曲》(作品18)标作“邀舞”;《波莱罗舞曲》(作品19)标作“安达卢西亚回忆”;《b小调谐谑曲》(作品20)标作“地狱里的宴会”;《第一叙事曲》(作品23)标作“无词叙事诗”;《两首夜曲》(作品27)标作“哀怨”;《降b小调谐谑曲》(作品31)标作“冥想”;另外《两首夜曲》(作品37)标作“叹息”;《两首波罗乃兹》(作品40)标作“宠物”;而《玛祖卡舞曲》则统称为“波兰回忆”。 1841年,肖邦从诺安写给他的朋友丰塔那(18101869)的一封信中愤慨地说:“至于威塞尔,他是一个蠢才和骗子。你写信给他时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 如果他老是因我的作品而赔钱,那是由于他不照我的意见,而加上愚蠢的标题所致。从我心灵里发出的声音,教我不能再送给他任何作品让他加上这些名称。你对他说话可以尽量讲得尖锐些。”  

在肖邦看来,那位“热心的德国人”是和威塞尔同样愚蠢,同样可笑的。但这个德国人在文章中所描绘的“一幅想象的图画”,也许并不是他的发明,而是步了舒曼的后尘;因为舒曼的文章里也谈到第二变奏“象一对情人(但不是唐·璜和他的仆人列波累罗)在追赶”,优美的降B大调是“情人第一次的接吻”等等。舒曼喜欢给自己的作品加上文学性的标题,如《狂欢节》(作品9)、《幻想曲》(作品12)、《童年情景》(作品15)、《少年曲集》(作品68)、《森林情景》(作品82)等都是其例;肖邦则对此深恶痛绝,他的《g小调夜曲》(作品153)原想注上“悲剧《哈姆莱特》观后感”字样,后来还是取消了,他说:“让人们去猜吧。” 让音乐本身去说话,不把主观臆想强加给听众——这就是肖邦的信念。“让人们去猜吧”这句话,对于肖邦的作品是有普遍意义的。

 


上兩條同類新聞:
  • 獅豹爭食/時殷弘︰“美國式困境”只有上帝才能解決 /Walking in Memphis
  • 美丽的家园 /前蘇聯在民族問題上出了什么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