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百老汇音乐 /李鴻章接受《紐約時報》采訪實錄/我雖死去/永隔一江水
發佈時間: 10/30/2008 4:41:40 PM 被閲覽數: 135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永隔一江水 词曲 王洛宾 歌手:小 娟

风雨带走黑夜, 青草滴露水, 大家一起来称赞生活多么美,我的生活和希望,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 波浪追逐波浪寒鸭一对对 ,姑娘人人有伙伴, 谁和我相配等待 等待 再等待, 心儿已等碎, 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我的生活和希望, 总是相违背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 等待 等待 再等待心儿已等碎, 我和你是河两岸, 永隔一江水


来自 hamalai 的问候 2008/10/28
www.internet-artworks.com

 
 
雨中曲 - 经典百老汇音乐
 
 
雨中曲 (Gene Kelly)


摩西


让他们欢笑


早上好!

 
 
 
百年前李鴻章接受《紐約時報》
 
的采訪實錄(圖)
 
 
幾曾回首

 

A hundred some years ago, the Chinese elite class had lots of contact with the western media.  In 1896, as the Qing dynasty was quivering and ready to reform.  The 74-year-old Li Hongzhang visited the United States and gave a special interview with the New York Times.  The old man criticized the anti-Chinese legisl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is the most unfair legislation in the world."

離開在歐洲考察訪問的最後一站『英國』後,大清帝國前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乘“聖-路易斯”號郵輪,于當地時間 1896 年 8 月 28 日抵達美國『紐約』,開始對美國進行訪問。李鴻章在美國受到了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的接見,並和美國一些要員及群眾見面,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禮遇”(《紐約時報》)。



李鴻章訪問費城留影

9 月 2 日上午 9 時許,李鴻章在紐約“華爾道夫飯店”接受了記者的采訪。

美國記者︰尊敬的閣下,您已經談了我們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訴我們,什麼是您認為我們做得不好的事的呢?

李鴻章︰

我不想批評美國,我對美國政府給予我的接待毫無怨言,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只是一件事讓我吃驚或失望,那就是你們國家有形形色色的政黨存在,而我只對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其他政黨會不會使國家出現混亂呢?你們的報紙,能不能靠國家利益將各個政黨聯合起來呢?

美國記者︰那麼閣下,您在這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中,什麼最使您最感興趣呢?

李鴻章︰

我對我在美國見到的一切都很喜歡,所有事情都讓我高興!最使我感到驚訝的是20層,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樓,我在中國和歐洲從沒見過這種高樓。這些樓看起來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風吧?但中國不能建這麼高的樓房,因台風會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層建築,若沒有你們這樣好的電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美國記者︰閣下,您贊成貴國的普通百姓都接受教育嗎?

李鴻章︰

我們的習慣是送所有男孩上學。(翻譯插話︰在清國,男孩,才是真正的孩子。)我們有很好的學校,但只得付得起學費的富家子弟才能上學,窮人家的孩子沒有機會上學。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你們這麼多的學校和學堂,我們計劃將來在國內建立更多的學校。

美國記者︰閣下,您贊成婦女接受教育嗎?

李鴻章(停頓一會兒)︰

在我們清國,女孩在家中請女教師提供教育,所有有經濟能力的家庭,都會雇請女家庭教師。我們現在還沒有女子就讀的公立學校,也沒有更高一級的教育機構。這是由於我們的風俗習慣與你們(包括歐洲和美國)不同,也許我們應該學習你們的教育制度,並將最適合我們國情的那種引入國內,這確是我們所需要的。

記者︰總督閣下,您期待對現存的排華法案進行任何修改嗎?

李鴻章︰

我知道,你們又將進行選舉了,新政府必然會在施政上有些變化。因此,我不敢在修改法案前,發表任何要求廢除《格利法》的言論,我只是期望美國新聞界,能助清國移民一臂之力!我知道報紙在這個國家有很大的影響力,希望整個報界都能幫助清國僑民,呼吁廢除排華法案,或至少對《格利法》進行較大修改。

美國記者︰閣下,您能說明選擇經加拿大,而非美國西部回國路線的理由嗎?是不是您的同胞,在我國西部一些地區沒有受到善待?

李鴻章︰

我有兩個原因不願經過美國西部各州。

第一︰

我在清國北方港口城市擔任高官時,听到了很多“加州”清國僑民的抱怨!這些抱怨表明,清國人在那里,未能獲得美國“憲法”賦予他們的權利,他們請求我幫助他們,使他們的美國移民身份得到完全承認,並享受作為美國移民所應享有的權利。

而你們的《格利法》,不但不給予他們與其他國家移民同等的權利,還拒絕保障他們合法的權益,因此我不希望經過,以這種方式對待我同胞的地方,也不打算接受當地華人代表遞交的─要求保證他們在西部各州權益的請願信。

第二︰

當我還是一名優秀的水手時,就知道必須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我比別人年紀要大好多歲,從溫哥華回國的航程,要比從舊金山出發更短些。我現在才知道,清國“皇後號”船體寬闊舒適,在太平洋的所有港口,都難以找到如此之好的遠洋客船。

“排華法案”是世界上最不公平的法案!所有的政治、經濟學家都承認,“競爭”促使全世界的市場迸發活力,而競爭既適用於商品也適用於勞動力!我們知道,《格利法》是由於受到“愛爾蘭”裔移民,欲獨霸加州勞工市場的影響,因為清國人是他們很強的競爭對手,所以他們想排除華人。

如果我們清國也抵制你們的產品,拒絕購買美國商品,取消你們的產品銷往清國的特許權,試問你們將作何感想呢?不要把我當成清國什麼高官,而要當成一名“國際主義者”,不要把我當成達官貴人,而要當作清國,或世界其他國家一名普通“公民”。請讓我問問,你們把廉價的華人勞工逐出美國,究竟能獲得什麼呢?廉價勞工意味著更便宜的“商品”,顧客以低廉價格,就能買到高品質的商品。

你們不是很為你們作為美國人自豪嗎?你們的國家代表著世界上最高的現代文明,你們因你們的民主和自由而自豪,但你們的排華法案對華人來說是自由的嗎?這不是自由!因為你們禁止使用廉價勞工生產的產品,不讓他們在農場干活。

你們“專利局”的統計數據表明,你們是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人,你們發明的東西,比任何其他國家的總和都多,在這方面,你們走在了歐洲的前面。因為你們不限制你們在“制造業”方面的發展,搞農業的人不限于搞農業,他們還將農業、商業和工業結合了起來。

你們不像英國,他們只是世界的作坊,你們致力於一切進步和發展的事業!在工藝技術和產品品質方面,你們也領先於歐洲國家。但不幸的是,你們還競爭不過歐洲,因為你們的產品比他們的貴。這都是因為你們的“勞動力”太貴,以致生產的產品因價格太高,而不能成功地與歐洲國家競爭。

勞動力太貴,是因為你們排除華工,這是你們的失誤!如果讓勞動力自由競爭,你們就能夠獲得廉價的勞力,華人比愛爾蘭人,和美國其他勞動階級都更勤儉,所以其他族裔的勞工仇視華人;我相信美國報界能幫助華人一臂之力,取消排華法案。

美國記者︰美國資本在清國投資有什麼出路嗎?

李鴻章︰

只有將“貨幣”、“勞動力”和“土地”,都有機地結合起來,才會產生財富!清國政府非常高興地歡迎任何資本到我國投資。我的好朋友「格蘭特」將軍曾對我說︰『你們必須要求歐美資本進入清國,以建立現代化的工業企業,幫助清國人民開發、利用本國豐富的自然資源,但這些企業的管理權,應掌握在清國政府手中。』

我們歡迎你們來華投資,資金和技工由你們提供。但是對於鐵路、電訊等事物,要由我們自己控制!我們必須保護國家主權,不允許任何人危及我們的神聖權力,我將牢記格蘭特將軍的遺訓,所有資本,無論是美國的還是歐洲的,都可以自由來華投資。

美國記者︰閣下,您贊成將美國的、或歐洲的報紙介紹到貴國嗎?

李鴻章︰

中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中國的編輯們不願將真相告訴讀者,他們不像你們的報紙講真話,只講真話。中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的時候十分吝嗇,他們只講部分的真實,而且他們的報紙,也沒有你們報紙這麼大的發行量。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為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注:100多年過去了現在的中國在教育,新聞獨立,民主等等方面的改變與否,對比一下很有意思。

 

是中國人都應該看的一部電影


2008/10/29 


 瀟陽


科隆東亞系舉辦的中國紀錄片節上,關于文革的紀錄片《我雖死去》是其中最具有震撼力的一部影片。這部拍攝于兩年前的紀錄片其實應該成為中國人了解歷史、了解自己的一部經典影像教材,就像“文革博物館”不應該只存在于呼吁中,而應該落成并成為反映中國現代史不可或缺的一面明鏡。

科隆大學東亞系現代中國專業的大學生們10月23日至28日舉辦了一個"素顏中國-中國紀錄片電影節",共放映了11部電影,其中除了最后一部是劇情片"安子",其它10部都是紀錄片。11部影片中,除了"北京798藝朮工廠"為德國人弗里克制作,其它均為中國獨立電影人作品。這些影片在中國基本上屬于"小眾"電影,几乎不會在電影院里看到,因此能在德國看到,實在要感謝那几位組織了這一電影節的漢學專業德國學生。每晚放映前,都有一位學生為觀眾介紹一下影片所涉及的歷史與社會背景,從而使那些對中國不太了解的德國觀眾能更好地看懂影片。介紹《我雖死去》的那位德國小伙子說:"我相信今晚你們沒有白來,這是一部看了不會讓你后悔的電影。"

《我雖死去》是獨立電影人胡杰第二部關于文革中個人命運的紀錄片,第一部《尋找林昭的靈魂》就已經引起很大反響。《我雖死去》講述的是前北京師大女附中黨總支書記、副校長卞仲耘女士文革中被摧殘致死的事件,影片的主要敘述者是卞仲耘的丈夫、今年已經87歲的王晶垚老先生。王晶垚老先生收藏了有關他妻子遇害的大量歷史証據,影片就是通過他的敘述、回憶和展示,重構了40前(影片拍攝于2006年)一個生命個體、一個家庭如何在人性喪失的瘋狂時代被毀滅的。

影片雖然是站在今天的位置回看歷史,但采取的是黑白片的形式。編導胡杰應該更多的是出于對死者的尊重和對血腥的不忍再現,才采取了黑白兩色,而不是刻意營造一種歷史片的效果。1966年8月5日,也就是毛澤東寫出《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張大字報》的著名歷史一日,北京師范大學附屬女子中學黨總支書記兼副校長卞仲耘在校內被造反的女學生活活打死,她也是文革中第一位遇害的教育工作者。學生打老師是文革的標志性暴力特征,因為它標志著對講究"師道尊嚴"的中國傳統文化道德的根本性破壞。卞仲耘是被一群女學生用人格侮辱的方式活生生打死的,是什么把花季少女轉眼變成如此殘暴冷血?這是這部電影提出的一個沒有得到解答的問題,也是中國官方迄今回避和拒絕尋找答案的問題。

當時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做研究工作的王晶垚在妻子遇害后,用老式120相機拍攝了卞仲耘的尸體和喪事處理過程,也用照片記錄了紅衛兵抄家時貼在他家里的語言下流惡俗暴戾的大字報。影片一開始就平靜地展示出一幅卞仲耘半裸尸體的照片,效果卻十分震撼。在那樣的時刻還顧得上用心地攝記錄慘不忍睹的一幕幕,乍看上去王晶垚似乎有著超乎常人感情的克制與冷靜。但是隨著影片敘事的展開和深入,觀眾理解到,王晶垚在看到血淋淋的妻子尸體那一刻,心就已經在悲慟中死去了,因此他是帶著死而后生的勇氣,直面痛苦,為歷史為后人留下証據。卞仲耘在屈辱中暴死給老人留下了什么樣的心理與心靈創傷,在影片中有一個鏡頭表現得最清楚。王晶垚將胡杰的攝影鏡頭引向當年舊居的書房兼臥室,他指著窗口說,他在妻子遇害后的頭几年,每天都盼望妻子熟悉的身影能出現在窗外樓下,就像她活著的時候每年上班下班那樣。說到這里,老人痛哭失聲,一個85歲的老人的痛哭!

在王晶垚和死者的教師同事林莽老先生的回憶與陳述中,卞仲耘被屈辱虐待致死的細節過程漸次剝開。王晶垚將塵封了40年的箱子在鏡頭下展開,一件件晾出妻子的遇害時粘滿血跡和糞便的衣物和隨身用品,那個在外力作用下變了形的手表的指針停在下午三點四十分,那是一個鮮活的個體生命被暴力無端扼殺的時刻,那是一個家庭生離死別的時刻,那是一個人性扭曲畸形的時刻,那是中國被釘上歷史屈辱十字架上的時候。這是他40年來第一次打開箱子。打開箱子,無異于撕開傷口。曾經在學生時代就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王晶垚對著鏡頭說,妻子死后,本來是無神論的他開始對基督教的畫像有了個格外的熱愛和理解,他感覺身上背負了一個十字架,背負著中國人承受的苦難和集體罪惡。他堅強地活下去,就是為去揭露這段歷史。無獨有偶,胡杰第一部文革紀錄片中的林昭也是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稱自己是"為奉著十字架作戰的自由志士"。人性的淪喪和宗教精神的缺失是否有某種必然的關聯?看過胡杰的兩部文革紀錄片,就不能不去思考這一問題。

文革時北師大女子附中可謂是"貴族學校",學生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是中共最高層干部的女兒,毛澤東和鄧小平的子女都曾在這里就學。2007年,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即原北師大女子附中舉行90年校慶活動,當年紅衛兵造反派頭頭宋彬彬為毛澤東獻紅衛兵袖章的照片被當成學校輝煌歷史來炫耀,而這件文革象征性事件發生在宋彬彬的校長被打死后兩周,宋彬彬本人也是紅衛兵暴行的主要責任人之一。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校慶活動中,宋彬彬的照片和受難者卞仲耘的照片一并刊登在《校史》和《圖志》中,前者被冠以"知名校友"的榮譽光環,后者只被輕輕一筆帶過。王晶垚老人給北師大附屬實驗中學校長袁愛俊寫了一封抗議公開信,但并沒有得到任何回應。在胡杰拍攝這部紀錄片時,當年的參與過施暴的女學生中沒有一人愿意接受采訪,時至今日更沒有一名當年的女學生出面對卞仲耘之死表示過道歉,與事件有關的責任人中更沒有一人被追究過法律責任。

文革歷史的傷痕并沒有愈合。沒有反省,沒有懺悔,沒有道歉,沒有紀念,這就是中國對待文革的態度。凡是看過這部紀錄片的人,肯定都會感到悲傷、憤怒、無奈和迷惑。王晶垚老人執著探尋的是中國人的集體靈魂和良心,尋找的是正義和人性。然而,文革中失去的人性并沒有真正回歸,而沒有人性回歸的現代化,必然是一個靈魂、情感和心智都不健全的現代化。從這個意義上說,《我雖死去》應該成為中國人必看的一部影像教材。被于丹通俗演義了一回的孔老夫子說過"不知生,焉知死",其實這話反過來對今天的中國也許更有意義:不知千百萬中國人是如何死去的,怎知現在的中國人是怎么活的?!

影片快結束時,老人表示要將他收藏的遺物和証據都交給文革博物館。但文革博物館在哪里呢?它什么時候能建成呢?它還會有機會問世嗎?/辣椒城


中国患肾结石的人将与时俱进,

与日俱增

7小时前
 
  前两天有香港新闻报道,从内地多家进口的鸡蛋中检出超标很高的三聚氰胺,难道鸡蛋也可以加入三聚氰胺吗?先把鸡蛋挖洞,再把三聚氰胺加进去吗?这可太玄乎了!果然,这里大有奥妙,原来奥妙在给鸡吃的饲料上!
  这就问题大了:饲料里面参入三聚氰胺,可以使鸡蛋的蛋白质提高,那么鸡肉的蛋白质含量一定更高了,因为鸡吃了参加三聚氰胺的饲料以后,肯定是先长肉,继而才催生出鸡蛋。
  我有个朋友的儿子,单身三十岁不到,去年突发腰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居然双肾结石,莫明病因。近来分析饮食来源、习惯后,似乎跟他偏好吃蛋炒饭,因为方便,常年不断不无关系。因为有了三鹿奶粉的问题,人们才会去检测其他的奶制品以至需要检测的含蛋白质的食物。
  由此看来,那么饲养鱼类、鸡鸭、猪以及宠物等食用的饲料,必然有人照此办理;更有甚者,不法商人在大豆粉中参入三聚氰胺,那么豆奶、豆浆、豆腐等豆制品也必然有超标的三聚氰胺,长此以往,不知情的国人每天都在吃用这些可能参入三聚氰胺的肉类食品,豆类食品以及别的什么参入三聚氰胺的食品,中国患肾结石的人一定是与时俱进、与日俱增的,不是吗?



 

 


上兩條同類新聞:
  • 顶级豪宅:名人之家/还有男生喜欢邓丽君/暮秋烟雨/迥光返照
  • 江迅︰謝晉與半個世紀中國的變遷/劉曉慶送.../蔣介石晚年曾密約毛澤東訪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