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尼克松访华:美方在毛泽东面前偷录音/雕塑/逝去的秋 /罗珊的面纱
發佈時間: 11/8/2008 2:23:06 PM 被閲覽數: 184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Mozart: Violin Concerto A Major No 5
I Allegro   II Adagio   III Rondo
 
 
尼克松访华:美方在毛泽东面前偷录音
 
    
    读者文摘
     本书是建国后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口述实录的结集。通过这些口述追忆,有助于我们解读那些稍显刻板的档案资料,使一些显得单薄甚至混沌的历史影像更富于立体和层次感。本书选摘其中讲述尼克松访华前后故事的章节,即让读者进一步了解发生在这一改变世界格局的历史事件背后鲜为人知的细节。
    
尼克松访华:美方在毛泽东面前偷录音(图)

    
    周总理提出,让美国人尝尝烤鸭
    
    言及尼克松与周恩来越洋的握手,就不能不提到第一个行动准备----—基辛格秘密来华。
    
    接待基辛格秘密来访的工作,从1971年6月末就悄悄动起来了,经毛泽东同意,周恩来亲自部署成立了对美工作领导班子,由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负责,外交部代部长姬鹏飞、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黄华等参加。周恩来亲往钓鱼台国宾馆,选定了他情有独钟的、距北门不远的5号楼,作为基辛格一行的下榻之所。
    
    为了确保基辛格一行的安全和秘密来访的消息不外泄,作为钓鱼台国宾馆警卫工作负责人的邬吉成,根据上级指示,对钓鱼台国宾馆院内的各哨卡,做了新的部署。
    
    5号楼的部分房间,立即被粉刷一新。沙发、窗帘和一些家具也全换了新的,空调等设备做了全面检查。基辛格房间客厅里增摆了酒台,放了各种中外名酒和香烟等。
    
    文化大革命时期,钓鱼台各楼内,都摆放着“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接待人员也按照周恩来的指示撤走了。然而住在这里的基辛格一行临走时,竟特意向中方提出想要《毛泽东选集》。
    
    当时钓鱼台国宾馆各楼楼道和房间里陈设的工艺品,也染有很浓的“文革”色彩,像墙上挂着的宣传画,以及有红卫兵形象的瓷塑等,也都被有鉴赏价值的文物、国画等取代了。
    
    对基辛格一行的饮食,周总理考虑得更为周到。当时的钓鱼台国宾馆还没有契司(即奶酪),听说美国人爱吃契司,就专门到北京饭店去取。了解到美国人爱吃海味,就准备了鲍鱼、海参、海贝等海鲜。基辛格等在京两天的菜谱,都是事先定好的,每餐不重复。以总理名义宴请的菜谱,则由周恩来亲自审定。他还提出,应该让美国人尝尝烤鸭。考虑到去烤鸭店不方便,接待组就请了北京烤鸭店的一位老厨师,在钓鱼台搞了个小烤炉。
    
    载着秘密来华人员的飞机于北京时间7月9日中午12时15分抵达南苑机场。为安全起见,在专机飞临近北京上空时,中国空军出动了两架战斗机,为专机护航。
    
    叶剑英已经等候在停机坪上,他和黄华大使、外交部礼宾司司长韩叙、翻译冀朝铸交谈着什么。基辛格等下飞机后,坐进拉着深色窗帘的红旗轿车,直奔钓鱼台国宾馆。
    
    刚刚在5号楼安顿下来,基辛格即得知周总理下午3时要来宾馆会晤。他顾不上休息,就把随员拉到院子里面,以散步为由商讨有关问题。此后,他们始终采取这种方法商量问题。在室内偶尔交谈时,也要打开收音机放大音量。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害怕交谈的内容被窃听。
    
    基辛格发出密码电报“我找到了”
    
    一天下午,基辛格的助手、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事务助理霍尔德里奇拿着一叠新华社英文新闻稿,找到了接待组负责联络的人员。他指着封面上的毛主席语录,问这是怎么一回事。联络人员一看,那段语录摘的是“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及其一切走狗”!霍尔德里奇说:“这是从我们个人的住房里搜集到的,我们希望这些新闻稿是被错误地放到了房间里。”很显然,美方人员误以为这是中方怀有什么用意特意这样做的。
    
    其实,给下榻的外宾房间送新闻报刊,是国宾馆的例行公事,但这件事还是被汇报到周恩来和叶剑英那里。周恩来明确交代,以后所有报刊、杂志均放在走廊,由外宾自愿选择提取。
    
    这件事后来又向毛泽东做了汇报,他听罢哈哈一笑:你们告诉他们,那是放空炮。他们不是也整天在喊要消灭共产主义吗?这就算是空对空吧。从那以后,“报刊事件”和毛泽东“空对空”的妙论,就成为参与中美关系“解冻”过程相关人员聚首时反复学说的“笑话”。
    
    7 月10日上午,中国方面安排基辛格等到故宫博物院参观,这是秘密之行中唯一的一项外出活动。中方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陪同基辛格参观的,只有黄华等少数几位外交官员。不知内情的基辛格在参观时说:今天的故宫显得格外清静和宽敞。中国方面特意安排了一名摄影记者,给大家拍照留念。可只拍了几张,基辛格就开玩笑说:“还是少照一些为宜,否则白宫知道后,还以为我们在中国只顾游山玩水,不务正业呐!”
    
    基辛格等在北京停留了48小时,同周恩来的会谈就占用了17个小时,平均每天会谈8小时以上。会谈前的寒暄,气氛还是相当轻松的。例如在31岁的洛德向周恩来总理自报姓名后,周总理对他说:“ 小伙子,好年轻啊。我们应该是半个亲戚呢。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
    
    最后一次会谈结束后,叶剑英来宾馆,与基辛格一行进行其在华的最后一次午餐。两天来的紧张气氛一扫而空,醇香的茅台酒打开了,叶剑英风趣地对基辛格说:“这次很对不起啦,没能以正式公开的方式来欢迎你,以后再补上。下次来就不需要再躲在这里了,可以到烤鸭店品尝烤鸭,也可到东来顺吃涮羊肉,还可以给你们的家人买些纪念品。”
    
    
    
    
    
    
    
    
    奇格勒告诉熊向晖,通讯卫星的租金大约需要100万美金,因此他建议中国政府不必专门花钱租用,只要在美国总统所到的北京、杭州、上海设置地面接收站就行,费用由美方出。
    
    熊向晖将奇格勒建议汇报给周总理,周总理当即指出:“不要一听100万美元就缩头。这不是多少钱的问题,而是涉及我国主权的问题,不能有丝毫的含糊。”
    
    接着,周恩来仔细交代熊向晖:你告诉奇格勒,第一,请他负责为中国政府租用一颗通讯卫星,租用时间是北京时间1972年2月21日上午1时至2月28日24时;第二,在租用期间,这颗卫星的所有权属于中国政府,美国方面事先向中国政府申请使用权,中国将予以同意,并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用;第三,租用费和使用费都要合理,不作冤大头。
    
    再度晤谈时,奇格勒听了熊向晖叙述后非常惊讶:“我很佩服你们的精明,更佩服你们处处维护国家的尊严。周恩来总理真是世界上罕见的令人衷心敬佩的伟大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然而在周总理和黑格的正式会谈中,周总理发现黑格带来的公告草稿中有一句是“美国方面关心中国的生存能力(viability)”,周总理要翻译专家查找词典,弄清“viability”的中文词义。他自己也查找了有关资料,得知词义确为“生存能力”。
    
    两天后再会谈时,周总理严肃地说:“黑格先生,你们为什么要在公告中使用‘viability’这样的字眼呢?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主权国家的生存能力,要你们美国政府来关心呢?美国人在世界上就是习惯于到处充当保护人。我要直率地说,这是一种帝国主义观念的反映,我们不能接受。”
    
    被周总理点出来后,黑格也感到这样措辞是不合适的,就说:“我实在没有想到这个词包含有这个意思,很抱歉,总理先生,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删掉。”
    
    美方提出到北京的24名安全人员带枪
    
    在黑格之后,到华为尼克松访问做先遣工作的,是美国的保安局特工部主任助理威尔逊.利文古德等4人,到北京专门了解安全部署的情况。受命接待和与这个安全先遣小组会谈的,是中央办公厅警卫处和中央警卫团的杨德中、武健华、孙凤山等人。早在1971年末,有关人员就将此次会谈的预案准备了出来。当时认为要向美方强调的问题有四点:
    
    一、美方要保证随尼克松总统来华人员、新闻记者,在访问期间不发生危及中美两国领导人安全的问题;
    
    二、安全保卫人员不要公开持枪;
    
    三、中美两国领导人举行重要会谈时,双方保卫人员都不准进入会议室;
    
    四、中美双方安全保卫人员应取得密切联系,对访问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协商解决。
    
    美方可能提出的问题及应对的设想有两点:如美方坚持安全警卫人员乘坐总统汽车前排,我们经过研究拟予同意;美方如正式向我提供所谓“危险分子”名单,我们如果经调查其所谓“危险分子”系指革命左派,则以“据我方了解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予以驳回。如系指可能对尼克松访华进行破坏的蒋、日特务,则答以这方面的工作由我们负责处理。
    
    中美关于安全警卫工作的会谈,在2月8日上午举行,利文古德摊出了一大堆问题。
    
    他告诉中方,和总统一起住在钓鱼台国宾馆的安全人员,保持6个人,分住18号楼和6号楼,有泰勒、他本人及4个值班人员。其余20个安全人员住在民族饭店,但需中方提供车辆接送他们轮换值班。这中间有一个出入宾馆的手续、与中方警卫人员的联系配合问题。
    
    中方首席代表杨德中说:中方同意美方少量安全警卫人员住钓鱼台国宾馆,其安全人员轮换值班中方提供车辆,美方宾馆外人员如需进入宾馆,除了带美方发放的证件外,届时仍需经过美方安全人员同中方安全负责人联系。因双方都有安全负责人在宾馆,可随时联系。
    
    “我们有个排除爆炸物的小组,中国方面有没有相应的人员协同我们工作?”利文古德又问:“尼克松总统外出时,我们要使用步谈机与所有安全人员随时取得联系。”
    
    中方指出:“凡尼克松总统访问到达的场所,都已反复进行了安全检查,并将予严格控制,不会发生爆炸事故。例如人民大会堂,是我们国家领导人经常接见外宾的地方,你们是不是也要进行排除爆炸物的检查?在尼克松总统去的沿途路线,我方已有安全检查和警戒部署,是否你们还要进行排除爆炸物的检查?在尼克松外出时,你们使用公开的通信器材进行联系,不利于保密,不利于安全,我们不采用这种办法,希望你们也尽量不用或少用步谈机。”
    
    利文古德听了,连忙摇手示意说:“人民大会堂等处不必检查,沿途路线也不去检查,我们只是在总统住地宾馆的房间进行排除爆炸物的安全检查,请中国方面有人带领协助进行。”中方随即表示:“如你们认为有必要在住地房间进行检查,悉听尊便。”
 
 
 
米歇尔●奥巴马半身雕塑




 

米歇尔●奥巴马(Michelle Obama)
由丹尼尔爱德华兹(Daniel Edwards)雕塑

    
    在美国总统大选正酣之际,雕塑家丹尼尔爱德华兹(Daniel Edwards)又适时出来“兴风作浪”,他推出的新作是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这位被媒体捧为最新名人时尚风向标的“准第一夫人”,竟然被爱德华兹赤裸上身地坦荡于世人面前了。

  在这尊雕像上,米歇尔戴着一对大耳环、头顶一个具有“埃及风格”的发髻,整体造型宛如一个非洲女王。米歇尔裸露的胸口上印有美国国旗,发髻上装饰了珍珠和美国鹰。

  很显然,该作品的雕刻者丹尼尔爱德华兹是在对米歇尔的种族根源和她在美国文化和政治之中所处地位给予肯定。但是,爱德华兹说:“我做这尊雕塑的目的只是为了塑造米歇尔的个人形象,好让她摆脱杰奎琳肯尼迪的影响。”丹尼尔爱德华兹此前雕刻过帕里斯-希尔顿等
名人的裸体雕塑bizarre sculptures of celebrities

 米歇尔当然不会赤裸于公众,她总是把自己包装得既符合高品位时尚又不失个性化特征;硕大乳房所象征的女性气质也是现实中的米歇尔有意无意间所隐去的,她总以一种很男性化的强势出现在公众场合,多少有点“女男人”的味道;非洲式发髻更加不可能出现在米歇尔的现实造型中,她目前的经过拉直的短发已经把先天的非洲性发质做了最大限度的修饰,她实际上是一种“披着白皮的黑人”。

作品名“为美国而装扮”,其实已经点出了关键,爱德华兹是在揭示米歇尔现实形象中被掩饰和虚化掉的一些本原——女子气、非洲裔,以及强烈人工包装色彩。她是为了美国而装扮,为了丈夫的选战而变身为今天此形象的。当剔除这些“装扮”后,米歇尔便仿佛一位愚昧的非洲土著女王,眼神僵直呆滞,与大家所见那个意气风发的米歇尔天壤之别了。

  纽约里奥凯斯廷美术馆发言人说:“除了奥普拉,我们这里将迎来一位新的‘奥’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完全可以被当成是一个流行模板,21世纪的第一夫人们都可以效仿她。因为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少数派逐渐变成了多数。”


  身为美国总统候选人奥巴马的妻子,米歇尔也成为了聚光灯的焦点之一。媒体常常会拿她与前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相比。这尊名为“米歇尔奥巴马”的半身像于10月在纽约里奥凯斯廷美术馆公开展出。

如果一件雕塑可以用以上这种“细读法”进行解读,就多少说明这个雕塑家的作品并非属于一种拒绝解读的后现代性作品。爱德华兹作品的所谓“前卫性”,其实并在于一种天马行空的超现实表达,而在于他能够以当下最具时效热度的名人作为标本,并以一种刺激性的非正常状态来展现出名人的内里。


爱德华兹剖出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 肠道内脏的死亡状态





The statue of Paris Hilton was done after she was arrested for driving under influence and Daniel Edwards said it was meant to serve as a warning against drunk driving. This is what Paris Hilton Autopsy by Daniel Edwards looked like。帕丽斯希尔顿(Paris Hilton)是一种被剖出了肠道内脏的死亡状态,她叉开双腿地平躺着,全身赤裸仅剩手上的一台手机,整盘肠道内脏被置于脚边,她那著名的吉娃娃小狗在她脸旁叫唤着。



Daniel created this sculpture last year in October after rumors that Prince Harry is thinking of getting deployed to fight in the Middle East.  The statue features dead body of Prince Harry with an army helmet at his feet and a vulture staring at his crotch. 哈里王子则是于伊拉克战争中阵亡,头枕一部《圣经》躺在英国国旗前,双眼上放置着硬币,右手紧握着一件戴安娜王妃的纪念物,腰上挎着一把装在枪套里的手枪,脚边是一只虎视眈眈的沙漠秃鹰。



Another famous piece of Daniel Edwards features Britney Spears giving birth. Britney is portrayed in life size kneeling in a bear rug, holding bear head with her ass high in the air 诞生于爱德华兹手上的布兰妮Britney Spears)则是一种分娩的临盘状态,她赤身裸体地趴在一张熊皮地毯上分娩,屁股高高撅起......



She is shown giving birth with baby head coming out of her vagina. The baby is supposed to be Britney Spears' son Sean Preston。乳房半吊着,她的儿子Sean Preston正从她的张开的阴道口诞出。



Daniel Edwards is also the artist who bronzed first shit of Suri Cruise - a child of Tom Cruise and Katie Holmes. Online Casino GoldenPalace.com bought bronze celebrity baby poop for $10 000. 诞生于爱德华兹手上的《阿汤哥爱女苏珊首次排泄的两坨大便》$10000哇!

当然,这些名人雕塑之所以能够吸引眼球,首先是缘于他们都是名人,继而才是那种匪夷所思的姿态。这就决定了爱德华兹的作品大体上是一种写实性作品,他只能在呈现名人客观本体的基础上,才作出其他夸张性的创作,显然也并不是那种极端性的个人主义意欲表达。加之其对超强社会时效性的追逐和契合,所以完全可以把他的雕塑纳入大众流行文化产品的行列。

由此,他的作品便可能会在一种媚俗化和颠覆性之间跳跃置换着。是满足取悦大众的媚俗欲望?是具有解构力的批判性表达?这之间的跳跃似乎骑墙和见仁见智的。不过,这种回到社会生活之中(甚至是最为大众的流行文化中)的取向,未必不是雕塑乃至各式艺术在穷尽后现代抽象之路后的一种回归。这或许才是艺术的原本位置以及当代艺术的一种出路。

如果说爱德华兹作品具有某种程度上的颠覆性,那么可能就在其于热衷的一种名人生理性揭示——布兰妮生育中的下体,希尔顿死亡后的肠道内脏,还有米歇尔以及希拉里的乳房,当然还有阿汤哥爱女苏珊首次排泄的两坨大便。

在这种纯生理性的唐突展示和参照中,名人们本来甚为炫目的气质光环,统统被瞬间剥除和打碎,名人不过一种也要生也要死更要排便的凡人躯体而已。而失去了光环的名人便仿佛一具失去了灵魂的行尸走肉,颓废气极重了。于是,米歇尔充满野心的双眼低垂下来了,希尔顿妩媚的眼睛竟然闭合上了,布兰妮眼中的青春亮光也变成沉重的忧郁。

这似乎在宣示着,所有光环仅来自包装,在生理本质面前,根本不堪一击。除却易碎的光环,名人什么也没有了。

这种名人解剖学,未必不适用于每个普通人,这也是其作品最刺人心之处。




丹尼尔爱德华兹(Daniel Edwards)雕塑的希拉丽(Hillary Clinton)《总统半身雕塑 Presidential Bust



丹尼尔爱德华兹(Daniel Edwards)



丹尼尔爱德华兹Daniel Edwards名人的裸体雕塑

Leo Kesting Gallery纽约里奥凯斯廷美术馆
 
 
逝去的秋
来源: 甘麓士 于 08-11-07


     
1.









2.









3.











4.











5.










6.











7.










8.










9.









10.
   
 
 
 

优美的小提琴曲

《罗珊的面纱》(Sad Nastya)

 

来源: pingy_s
     
带着面纱的女人骑着骆驼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孤独的行走。。。没有尽头, 强烈的宗教色彩。

柔美、幽怨、凄迷, 悠远的小提琴声如泣如诉,在空气中弥漫,渗入心底深处的寂寞荒凉,用最柔软的不可触碰的心去应和着,感悟着一生中曾经有过的悲欢与离合。。。悲哀的是只有释放, 没有结果。

音乐前部里深深的忧伤,让人感到万般的凄凉和无奈,结尾的和声又仿佛是有一种被压抑很久,蠢蠢欲动的激情要爆发出来,悲壮中彰显顽强的生命力,唤起心的坚毅和无畏, 但唤起也只是暂时。 人的灵魂就在这种纠葛中纠缠。。。最终依然回归到凄凉和无奈。

中东的音乐元素和神秘的色彩,带面纱的冷艳女人, 被传统的理念所束缚, 但又渴望冲破思想奴役的矛盾心理(其实冲破了也未必就是完全的光明)。( 面对这样五彩斑斓并充满诱惑的世界, 还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自己的信仰,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耐力。 敬畏之情尤然而生。)

弦乐长音倾诉人的思绪,贝斯的6543象人沉重的心跳,竖琴表现偶尔编织的希望(一种幻觉), 最后弦乐8度的翻转达到音乐的及至。 合成器的风声贯穿了整首音乐。音效衬托的很到位。整个的配器将一幅荒凉的画面展现在人的面前。人的内心更荒凉。。。



 


上兩條同類新聞:
  • 望归/画幅比例与视觉心理/轻柔SPA纯音乐/李清照《如梦令》新解读/中国美景
  • 奥巴马和其他国家的崛起/畢加索名畫背後的凄美故事/一個真實的美國财富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