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首页
□ 站 内 搜 索 □
請輸入查詢的關鍵字:


標題查詢 内容查詢

一言九鼎     
三地風采     
四面楚歌     
五洲學興     
六庫全書     
七七鵲橋     
八方傳媒     
九命怪貓     
十萬貨急     

 
望乡/揭秘各國政要隱秘社交圈/奧巴馬夫人家族史/Remember The Name-视频
發佈時間: 11/12/2008 10:08:22 PM 被閲覽數: 122 次 來源: 邦泰
文字 〖 自動滾屏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收件箱 :  bangtai.us@gmail.com

   

 

笛子独奏曲《望乡》表现羁旅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的情怀。这首由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创作的乐曲分为四个部分:一、散板:乡音袅袅;二、慢行板:思潮滚涌;三、小快板:童年即景;四、中板:渴望归兮。从那悠远缥缈的“乡音”开始,美丽的家乡,温暖的亲情,似在眼前,却又遥不可及。真令人日夜思念,辗转反侧,愁绪翻涌而来,只有眼望,心望而聊解乡愁。接着思绪又回到了许久以前,回忆起了自己童年在家乡的快乐时光,甜美而幸福。最后从对故乡深切的怀念,萌生渴望回归的美好向往。

这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乐曲,旋律平易亲切,简练纯净,又飘逸流畅,蕴涵深情。虽然没有用很多高难的技巧,但却非常清新优美,淳朴真挚,浑然天趣。其音乐素材来源于闽南民间乐曲,但听起来像是全然超越了地域的局限,代表了人们思乡望乡的普遍主题,又反映了这种思绪背后每个人各自的心曲。有人解读得好:望乡,望乡,君乡在何处?这是超越了一切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的心声,这乡思、乡情已不再是具体的指摘,它直触个人生命底层的渴望——返朴归真。它似曾相识,令人回味,像你、像我、像从每个人心底流溢而出的一首属于自己的歌。

很喜欢这首乐曲的风格,尽管水平有限,吹起来还是感同身受。值此中秋合家团圆之际,遥望神州,魂牵梦萦。思乡望乡聆听乡音,能感受到对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的无比眷恋的由衷的真情。在回忆和憧憬美好的家园,释然些许惆怅乡愁情结的同时,来体悟每个人心底的生命之光。。。

 

     
   

 

 

Remember The Name-视频中有些内容请勿模仿。 



   

 
 
揭秘各國政要隱秘社交圈
 
奧巴馬靠什麼往上爬(圖)
 
 
 
新華網

他成功了。

一個黑白混血兒,一個在沒有父母陪伴的環境中成長的人,一個從名牌院校畢業卻投入貧困社區工作的人,一個在大多數人懷疑目光中走向既定目標的人。

貝拉克‧奧巴馬,已經在美國創造了一個奇跡——接下來還有多少?

籃球場是奧巴馬結識白人密友的地方

與美國往屆總統候選人相比,奧巴馬的身世不同尋常。

他于1961年出生在夏威夷,父親是一名肯尼亞留學生,母親是來自阿肯色州的白人女子,兩人在夏威夷大學念書相識後結婚。但在他兩歲的時候,父親就離開家,前往哈佛求學,隨後返回肯尼亞工作,奧巴馬由母親撫養長大。

隨後,母親再婚,嫁給印度尼西亞一名石油公司經理,帶著10歲的奧巴馬前往印尼生活。在此期間,奧巴馬第一次目睹了第三世界國家的貧困、饑餓和疾病。然而,這段婚姻也沒有維持太久,母親離異後帶著奧巴馬回到夏威夷。但她因工作需要重返印尼,只能把孩子留給她父母照顧。所以,奧巴馬的青年時代就在沒有父親、母親也不在身邊的環境中度過。

750) this.width=750">


奧巴馬

在奧巴馬第一本自傳《來自父親的夢想》中寫道,他的童年生活比同齡人更加混亂,因為他在黑白兩種血液中掙扎,畢竟當時兩種族裔通婚在美國並不常見。也正因如此,他可以理解黑人和白人兩種文化,給他後來的從政生涯奠定基礎。

據奧巴馬的親戚朋友介紹,奧巴馬盡管從小聰明,喜歡閱讀,但絲毫沒有顯露出希望從政的跡象,只是喜歡和朋友在一起打籃球、高爾夫和撲克。他對籃球格外痴迷,經常連續投籃到深夜。作為一個黑白混血的孩子,他在矛盾中尋找自己的定位,而籃球是他最好的心靈避難所。他後來在書中說,籃球場是他結識白人密友的地方,因為在那里,作為黑人不會是一種劣勢。

在這樣的成長環境中,奧巴馬學會了獨自處理問題,就像一個“孤獨的旅行者”。

從基層社區到美國政治家搖籃

奧巴馬在進入加州洛杉磯西方學院後,放棄原來的名字貝里而開始使用現在的名字。他在校園內為人自信隨和,也開始參加政治活動,在反種族隔離集會上講話。其間,他開始考慮一個問題︰為什麼不能從基層做起,給這個國家帶來變革。

為了開拓視野,奧巴馬進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政治學學位,並在紐約工作一段時間。其間,他的父親在肯尼亞發生車禍去世,他也第一次回到父親的故鄉拜祭。

在尋找自己定位和生活方向的過程中,奧巴馬做出了重大決定,辭掉在紐約的高薪工作,遷往芝加哥,在這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內接受了一份收入非常低的社區工作——在南部貧民區發動人們參政,發出他們的聲音。

據當時的同事說,奧巴馬看上去年輕稚嫩,但作風踏實,相當有組織能力,就算有些人相處不來,他也能與他們共事,完成一項工作。他總是說,“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所以不要在工作中摻雜感情色彩。

在芝加哥,奧巴馬學會結盟的力量和發展人際關系的重要性。但遇到不喜歡的事情,他也會變得強硬和咄咄逼人,當然,也會給自己留有回旋余地。此外,在三年社區活動中,他也變得更加實用主義。他感到,這種努力盡管能改變一些人的生活,但不能改變美國社會。因此,奧巴馬決定從政,前往美國政治家搖籃的哈佛攻讀法學碩士。

在哈佛法學院,奧巴馬逐漸成為風雲人物,並擔任知名專業學術月刊《哈佛法學評論》的首位黑人主編。憑借這些資歷,他在畢業後擁有大把選擇,然而他還是決定返回芝加哥,繼續其社區工作。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後來成為奧巴馬夫人的米歇爾。在第一學年暑假打工期間,奧巴馬在芝加哥一家律師事務所結識了當時作為他顧問的米歇爾,並很快與這個同樣出身于工薪家庭的哈佛畢業生相愛結婚,後來還生育了兩個女兒。

這次返回芝加哥,奧巴馬目標明確,要謀求政治前途。他先從事社區基層工作,動員當地百姓注冊選民,成功發展了數以萬計的人。他的同事說,那時奧巴馬非常直率,從不拐彎抹角,有什麼話都放在桌面上講。與此同時,奧巴馬加入了一家擁有政治關系網的小型律師事務所,負責民權案件。此外,他還兼任芝加哥大學憲法學教授。

當時,奧巴馬一家住在芝加哥大學附近一處種族混居的社區,周邊生活著不少持有激進派政治觀點的知識分子。在此期間,他也結識了不少民主黨內有影響力的人和政治捐款者。在他們眼中,奧巴馬具有全面的政治才能,喜歡與人交往,傾听他們的心聲,並且有卓越的能力建立同盟關系。

對于那些不喜歡奧巴馬的人來說,他是一個工于心計的政客,但對于喜歡他的人來說,他是一個聰明和有條理的實干家。

在芝加哥大學12年教書生涯中,在法學院開了3門課的奧巴馬,還有時間參加了5次政治選舉,包括三次伊利諾伊州議員和兩次國會議員競選。據《紐約時報》報道,芝加哥大學的教授們經常在一起討論學術問題,但奧巴馬卻極少參加。芝大法學院的哈欽森教授說︰“我認為他跟誰關系都不好,除了同為憲法學教授的卡斯‧松斯坦。”而松斯坦後來成為奧巴馬競選班子的顧問。

2000年在參選美國國會議員的提名戰中,奧巴馬以一票之差敗給了對手。當時芝加哥大學法學院院長丹尼爾‧菲謝爾找到奧巴馬,委婉地告訴他“你的政治生命已經結束了”,並提供給了他終生教授的職位,但奧巴馬拒絕了。雖然教書可以讓他得到滿足和比議員高得多的工資,但他顯然志不在此。從他後來的競選演講可以看出,奧巴馬一直在芝加哥大學的講台上積蓄力量。

受到克里賞識的政治新星

2002年,奧巴馬決定競選參議員,並成為民主黨政治新星,後來他獲得總統候選人克里的賞識,受邀在2004年民主黨大會上做主題演講。演講中,奧巴馬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口才,用激情和精心雕飾的語言呼吁結束黨派分歧,讓政治給百姓帶來希望。這一晚,他終于走上全國政壇。同年11月,奧巴馬當選聯邦參議員。就任後不久,他就開始籌劃總統競選。

奧巴馬沒有顯赫的政治背景,他所依靠的力量大多來自多年來培養的“關系”,比如他競選陣營的頂級顧問戴維‧阿克塞爾羅德,就是他近20年的好友。1992年,奧巴馬參與前總統比爾‧克林頓的競選,與志願者貝迪魯‧薩爾茨曼共事。薩爾茨曼對奧巴馬印象深刻,牽線讓奧巴馬和戴維‧阿克塞爾羅德會面,兩人一見如故,阿氏被奧巴馬引為知己,成為其“關系圈 ”中重要的人物。而這位專為議員、市長擔任顧問的摯友,在此次美國大選預選的初期,就成為奧巴馬競選陣營的頂級顧問。

奧巴馬的另外一位政壇密友則是已被他宣布為未來白宮辦公廳主任、與他曾同為伊利諾伊州國會眾議員的拉默‧伊曼紐爾。現年48歲的伊曼紐爾曾是前總統克林頓的助手,2002年當選眾議員,目前他是眾議院民主黨黨團會議主席,是眾議院第4號人物。他與奧巴馬一樣,也來自芝加哥。

在長達22個月的競選過程中,奧巴馬對自己的定位把握得很小心,既要作為一個美國政壇的新面孔和局外人,又要為符合總統一職要求而展現出他的才識和勇氣。在競選集會上,奧巴馬有著突出的發動民眾能力。令美國民眾最受鼓舞的是,奧巴馬並非讓他們相信他帶來了變革,而是相信他們自己能實現這種變革。

隨著這種信任的逐漸加深,加入其“圈子”的政治和經濟界人物越來越多,包括為其尋找副總統競選搭檔的前總統約翰‧肯尼迪的千金卡羅琳‧肯尼迪和掌管美國最大對沖基金之一Citadel投資集團的億萬富翁肯‧格里芬。

從在艾奧瓦州舉行的首場總統預選“開門紅”到2月連贏10場預選奪得領先地位,再到6月穩獲總統候選人資格,11月當選總統,奧巴馬作為少數族裔候選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第一,與他的競選團隊成功的策略息息相關

麻生的先輩關系網


750) this.width=750">

9月24日,在日本東京首相官邸,新當選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組閣後的首次記者會上闡述執政理念,並回答記者提問。當日,麻生太郎當選日本新一任首相並組建新內閣

比起其他西方國家領導人按部就班的走馬換任,日本首相走馬燈似的頻繁更迭就顯得十分突兀了。在1955年至1993年的38年里,日本共出現16位首相,而1993年後的15年里,日本更換了包括福田在內的9位首相。在這期間,除了執政5年零5個月的小泉純一郎,日本每年都在更換首相。

然而,比眼花繚亂的首相更迭更具特色的是,日本政治中由來已久且強勢不衰的世襲風格。算起來,從1991年宮澤喜一出任首相起,至今為止的10位首相中只有村山富市沒有家族政治背景,其他的都或多或少的有政治宗親。而這種狀況到了第92任首相麻生太郎,可以說是達到某種極致的水平。透過解析麻生太郎錯綜復雜的宗族關系網絡,不難領悟到日本的政治權力角力當中,那些看似偶然實則必然的取勝玄機。

豪門網絡

麻生太郎有著顯赫的家庭背景,他的外祖父是日本第45任首相吉田茂,他的岳父鈴木善幸是日本第70任首相,麻生的妹妹信子是日本明仁天皇的弟弟寬仁親王的王妃。另外,麻生太郎與日本前首相橋本龍太郎、安倍晉三、宮澤喜一都有點沾親帶故,麻生的祖母夏子的哥哥加納久郎的孫女是橋本龍太郎的妻子,外祖父吉田茂長女櫻子的丈夫是安倍晉三的外祖父日本原首相岸信介的表兄弟,大舅子鈴木俊一的妻子是前首相宮澤喜一的表兄妹(或堂兄妹),等等。

在非常講究人脈和重視家庭背景的日本社會,這些盤根錯節的重要關系是麻生太郎從政最好的資本。非常有意思的是,麻生太郎和外祖父吉田茂都是68歲當上日本首相,是命運的巧合,還是支持者的有意作美,誰也說不清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這就是顯赫家庭背景的耀眼光環,為麻生增了不少光,使麻生在政壇如虎添翼。

顯赫的家庭出生也同時為麻生太郎準備了雄厚的經濟基礎。麻生太郎的曾祖父麻生太吉在明治初期就經營煤礦,成為九州三大煤礦財閥之一,後來又擴展到鐵路、電力、金融等領域,成為大富豪。作為其後輩,麻生在日後的成長歷程頗蒙祖上基業的蔭澤。

麻生太郎1940年出生于福岡縣飯冢市,小學三年級時他來到東京,進入專門針對皇家子弟的學習院上學。1963年,麻生于學習院大學政經系畢業,後來又到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生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留學。1966年他就職于自己的企業麻生產業,1973年成為麻生水泥(現在的麻生株式會社)的總裁。麻生當總裁時很瀟灑,他堅持自己酷愛的射擊練習,而且成績驕人,1976年居然成為日本參加奧運會飛碟射擊的選手,但比賽成績不佳,僅排名第41位。

“亞富”首相

很多實業家在經濟上成功之後都會有政治上的要求,有著政治背景的企業家更是要商而優則仕。麻生太郎也不例外。1979年,麻生當選眾議院議員,一腳邁入政界。

麻生一直是少數最富有的議員之一。2008 年10月日本內閣成員申報資產,麻生的資產為4.0395億日元(約合人民幣2800萬元),是前首相福田康夫的6倍,在內閣中名列第二,僅次于總務大臣鳩山邦夫。此外,麻生在澀谷區神山町有幢三層小洋樓的豪宅,佔地達2400平方米,在寸土寸金的東京,僅這土地就值50多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7億元)。麻生太郎的父親麻生太賀吉在世的時候家里配有專門廚師,為他做法國菜。在其老家飯冢市,更有宅基地2萬坪(一坪為3.3058平方米)。

雄厚的經濟基礎使麻生有充足的活動經費,進入2008年以來,福田康夫的支持率一直下滑,麻生太郎為了取代福田四處尋求支持。有報道稱他經常請議員吃飯。日本人私下請吃飯,嚴禁使用公款,都是自己掏腰包,而日本的物價比較貴,一般人很少請人吃飯。但對于相當富有的麻生太郎就不然了,只要政治上需要,花錢不在話下。10月接替福田康夫就任首相後,屬于小派閥的麻生為了得到更多的支持,經常在帝國飯店、大倉飯店、新大谷飯店等高級飯店的酒吧、高級酒店請人喝酒吃飯。

當有記者認為這“脫離庶民”時,麻生回答說,“飯店的酒吧安全,便宜,所幸的是我自己也有錢”,“去普通的店需要的安全保衛和引來的媒體難免妨礙其正常營業”。同時,麻生以強硬的語氣質問記者︰“你听著,妨礙營業你忍心嗎?回答我!”

麻生當首相後一個月內三次去帝國飯店的“金獅”酒吧,酒吧的入會費為52.5萬日元(100日元約合人民幣6.9元),年會費為12.6萬日元,他每次帶數人一次消費至少超過10萬日元。不僅在野黨對此有非議,執政黨內也有人看不慣,認為“雖然麻生化妝成庶民派,但舉動本身剝去了他的畫皮”。

但不管怎樣,麻生的活動可以拉近與其他政壇人物的距離,關鍵的時候贏得足夠的支持,從這個意義上說,雄厚的經濟基礎為其當首相確實幫了大忙。

因言惹禍

不過,麻生的政治生涯並不算十分順利,除了從政後曾一度在眾議院議員選舉中落選外,他四次沖擊首相的寶座才得償夙願。麻生的前兩次敗北其實無話可說,因為競爭對手小泉純一郎和安倍晉三實在太強,第三次與福田康夫競爭的失敗可以說是煮熟的鴨子飛了。去年9月安倍晉三突然辭職後,各種民意調查表明,麻生當首相的呼聲最高,在競爭自民黨總裁的選舉中黨員票麻生也在福田之上。但是,由于各派閥議員對麻生形成包圍網,力挺福田,最後才使麻生敗下陣來。待到第四次競選自民黨總裁時,反對麻生的人也積極活動,只是由于與麻生對抗的候選人太多,而且其中也沒有眾望所歸的人選,包圍網最終沒有形成,麻生才獲得勝利。

但自民黨黨內反對麻生當總裁的人確實不少,這與他說話口無遮攔的個性有著直接關系。由于這個由來已久的原因,麻生早就有“大嘴”、“毒舌家”的綽號。

2003年5月麻生在東京大學講演時,認為日本佔領朝鮮時,朝鮮人改為日本名字的“創氏改名是朝鮮人自願的”。2006年1月在名古屋講演時,麻生說出“最好是天皇參拜靖國神社”的話。兩個月後,他在參院發言時竟稱中國台灣為“國家”。到了2006年月10月,時任自民黨政調會長的中川昭一因為說應該考慮把核武裝作為一種選擇而受到非議,麻生則表態支持中川昭一,說“鄰國擁有(核武)時,(日本)作為一種想法進行各種討論很有必要”。及至2007年2月,麻生又放言“由日本軍強迫性奴隸化”“完全沒有客觀事實基礎”。

除了在外交上屢屢失言,麻生在日本國內問題上也經常“口誤”。在他1979年選上眾議員時,有記者問他是否能成為“將來的首相”時,麻生火爆地回答說,前提是“必須老議員死一些”。後來,麻生還因為說給婦女參政權是最大的失敗、諷刺老年痴呆癥等等不當言語,經常遭到朝野內外的抗議。盡管麻生也多次為這些失言道歉,但是言為心聲,性格使然,他似乎還是改不了。

麻生的外交之弧

在對外政策方面,麻生主張加強日美同盟,他認為,在打不過別人的時候與強者結盟是小孩都知道的智慧。由于長期當外相,麻生到過很多國家,但他與現美國總統布什的關系比較默契。他推崇布什的價值觀外交,認為與在自由、民主、法制這些方面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容易搞好關系。

麻生本人還“發展”了價值觀外交,這就是他提出的“自由與繁榮之弧”。他認為冷戰時期東西方對立,與日本相鄰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危險之弧,現在這些國家“民主了”,“自由了”,脫離了甦聯,日本要在政府開發援助方面向這些國家傾斜,幫助這些國家繁榮,使危險之弧成為“自由與繁榮之弧”,這其中就有牽制中國的意思。但麻生同時又認為,崛起的中國不是日本的威脅,兩國互相競爭的結果是共同提高,強調兩國的共同利益。

麻生在任外相時因為自己的身份敏感沒有去參拜靖國神社。在這個問題上,他的觀點是反對將靖國神社“政治化”,認為在靖國神社中分祀甲級戰犯就是“政治化”的表現,因而反對這樣做。但他同時又反對建立靖國神社的替代設施,因為靖國神社有日本人的集體記憶,不可替代。麻生主張靖國神社要遠離政治,讓先人遠離喧囂,靜靜地供人參拜,方法是根據政教分離的原則,把靖國神社特殊法人化。這些主張在他的《無可限量的日本》和《自由繁榮之弧》兩本書里寫得很清楚



揭秘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的“隱秘”社交圈

750) this.width=750">

梅德韋杰夫

梅德韋杰夫當選俄羅斯總統之前,曾一度出任總統辦公廳主任,並得了“宰相”這個富有東方色彩的綽號。這不僅表明他多謀善斷,且寓意其為人低調。入主克里姆林宮之後,身處鎂光燈下的他再難成為“隱形人”,其社交圈子在媒體的“挖掘”中也逐漸浮出水面。

同學圈

尚在梅德韋杰夫獲得總統提名之際,就有觀點認為,未來有機會進入克里姆林宮核心圈子的人可能主要來自梅氏在列寧格勒國立大學法律系的老同學,一來是因為他從政資歷尚淺,二來是他不像前任普京可以利用克格勃網絡。梅德韋杰夫本人談起自己的朋友時,也承認他們主要由大學同學構成。

有意思的是,據俄媒體報道,梅德韋杰夫在大學期間幾乎不和“一般”的同學打交道。與他往來的都是像他自己那樣的“不一般”的學生。這個小圈子共有10人,其他同學在私底下把他們戲稱為“官迷”。後來,這10人中的確有不少走上了仕途︰除梅德韋杰夫外,還有現任俄羅斯仲裁法院院長的安東‧伊萬諾夫、聯邦法警署署長溫尼琴科、西北聯邦區副總檢察長古燦。

另外,也有下海經商的同學,如天然氣工業銀行副董事長葉利謝耶夫、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董事崔琴科、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下屬地區天然氣公司法律部主任阿利索夫等。其中,梅德韋杰夫與崔琴科、葉利謝耶夫、阿利索夫的關系格外要好。上大學時,他們冬天經常一道去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郊外的大學生營地滑雪。

不過,梅德韋杰夫在總統選舉前就表示,如果當選,不會單方面要求老同學們更換職位。而崔琴科也曾透露,梅德韋杰夫不是搞裙帶關系的人。曾有列寧格勒國立大學的校友想通過崔琴科去結識梅德韋杰夫,但崔琴科回答︰“如果只是坐一坐,喝幾杯,聊一聊,那是可以的。但如果要求季馬(梅德韋杰夫小名)辦事,那麼想都別想!”

在這些同學之中,安東‧伊萬諾夫特別值得一提。他曾在大學教書及擔任天然氣工業-媒體公司的第一副總經理。2005年,他被作為唯一候選人提名出任仲裁法院院長,一度引起爭論——此前該職位都是由法律系統的“圈外人”佔據。有傳言稱,時任總統辦公廳主任的梅德韋杰夫是幕後推手。不過,安東‧伊萬諾夫上台後不辱使命,致力于法院體系的改革,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獨立性。而且,在梅德韋杰夫就任總統後掀起的“反腐風暴”中,這位老同學也給予了大力配合。

同鄉圈

作為來自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的政治精英,梅德韋杰夫的圈子里自然少不了“聖彼得堡幫”成員,其中尤為需要點到的自然是普京。

作為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校友,梅德韋杰夫和普京通過踏入仕途的老師索布恰克而相識。普京在擔任列寧格勒市政府對外聯絡委員會主任時期,梅德韋杰夫成了他的下屬。據媒體報道,當時,普京一度為緩解市內食品供應不足而忙碌。然而,部分市甦維埃人民代表指出,普京動用發放有色金屬出口許可證的方法來換取食品進口。據他們調查,部分食品並未被運入市內,因此總共造成700萬美元的損失。這些人認定普京行使權力無效,建議將其解職。

危急關頭,梅德韋杰夫和時任列寧格勒市執委會司法局副局長的科扎克(現任副總理)出手相助。他們憑著豐富的法律工作經驗,有力地證明了普京在上述事件中並沒有貪贓枉法,普京最終逃過一劫。此後,梅德韋杰夫進入了普京密友的核心圈。因此,兩人的社交圈存在很大的交集。普京的大力支持,不僅幫助梅德韋杰夫高票當選總統,而且對其順利施政具有決定性意義。

另一位需要提及的同鄉是一度被外界稱作“總統接班人競爭對手”的謝爾蓋‧伊萬諾夫,梅德韋杰夫和他曾同為第一副總理。俄媒體稱普京此舉在于讓兩人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出人意料的是,去年7月21 日,這兩人竟同時出席了一次非官方活動——與青年組織“納什”代表會見。人們驚奇地注意到,他們不但有不少共同點,而且私交也相當不錯。

兩人談話的觀點經常雷同——從贊成盧布應成為世界儲備貨幣,到規勸年輕人做人處世應遵循腳踏實地的原則等。梅德韋杰夫表示,自己同伊萬諾夫在受教育和價值觀等方面相同。他還透露兩人平時听同一類的音樂,曾一同去看喜歡的樂隊演出。伊萬諾夫補充道,“雖然我們不是雙胞胎,但有許多相同的地方”,包括都喜歡甦聯作家布爾加科夫的中篇諷刺小說《狗心》。

人們還注意到,梅德韋杰夫和伊萬諾夫都被普京稱為“具有團隊精神的人”,甚至在脾氣秉性方面都具有隱忍的性格特征,而且對于寡頭干預政治都持堅決否定的態度。據稱,在聯邦政府辦公樓內,伊萬諾夫出入梅德韋杰夫辦公室很隨便,兩人還會長時間地面談。

有了曾出任國防部長的謝爾蓋‧伊萬諾夫這個朋友,梅德韋杰夫無疑能夠籠絡更多的“強力機關”成員,這對于保障權力穩固具有重要意義。


同僚圈

俄羅斯政治行情中心撰寫的一份分析報告曾較為系統地列出了梅德韋杰夫團隊的組成結構。該報告將梅氏團隊成員分為四類,分別是“被提拔者”、“盟友”、“戰友”和“同路人”。

歸入“被提拔者”行列的是那些得到梅德韋杰夫賞識並被從聖彼得堡調任至莫斯科的人,他們大多與司法方面相關。其中除了上述的那一批“同學”外,還包括莫斯科國立法學院院長庫塔芬及現任司法部長科諾瓦洛夫。身高2米的科諾瓦洛夫是1992年聖彼得堡大學法律系畢業生,算得上是梅德韋杰夫的校友,普京時代曾任總統駐伏爾加河沿岸聯邦區代表。梅德韋杰夫之所以大力啟用法律界精英,原因除了本人的教育背景外,也反映了他對于司法改革和反腐敗的重視程度。

被稱作“盟友”的是一些重量級人物,他們不遺余力地支持梅德韋杰夫成為總統候選人。其中包括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總裁米勒、現任副總理索比亞寧、天然氣工業投資股份公司總裁烏斯曼諾夫、俄羅斯前首富阿布拉莫維奇、現任國家納米技術集團總裁丘拜斯、俄羅斯首富杰里帕斯卡、總檢察長柴卡、審計署長斯捷帕申等人。

“戰友”則是那些在梅德韋杰夫競選總統活動中給予幫助的人。其中包括總統辦公廳專家局局長德沃爾科維奇、總統新聞秘書格羅莫夫、總統新聞和信息局局長季馬科娃、現任第一副總理舒瓦洛夫、國家杜馬議員克拉舍寧尼科夫。

“同路人”的成員對梅德韋杰夫的晉升很感興趣,但他們與梅德韋杰夫彼此之間並沒有責任的關聯。其中包括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庫德林、農業部長戈爾杰耶夫、教育和科學部長富爾先科、衛生和社會發展部長戈利科娃、工業和貿易部長赫里斯堅科、經濟發展部長納比烏林娜、自然資源部長特魯特涅夫、麻醉劑和精神藥品監督局長切爾克索夫。

專家認為,上述名單中,“被提拔者”和“戰友”今後的仕途與梅德韋杰夫關系最為緊密。

智庫圈

今年3月18日,作為俄羅斯當選總統、時任第一副總理的梅德韋杰夫主持召開了俄羅斯現代發展研究所的首次會議,議題是當前國際金融市場的危機。梅德韋杰夫在組建自己的競選團隊時開始領導該研究所,它已經吸引了幾百名專家,包括俄羅斯科學院院士、獨立研究人士和外國分析家。該研究所的目的是研究國內外問題並制定對策。

俄羅斯媒體對現代發展研究所的地位產生了濃厚興趣。《導報》直接稱其為“梅德韋杰夫的專家中心”。《生意人報》在對現代發展研究所的首次會議報道時稱,會議的形式非同尋常︰這是首次在克里姆林宮和俄羅斯政府所在地“白宮”之外舉行的類似活動,參與討論的主角也不是政府官員,而是來自投資公司和商業銀行的專家與經理。梅德韋杰夫在會議上請專家們不要奉承政府。他表示,這樣的“討論課”將經常進行,議題將包括各種重要的經濟政策問題。

據《新聞時報》報道,會議討論了俄羅斯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的政策、金融危機的心理因素以及在國際金融市場不穩定狀態下面對的機遇。與會成員包括俄羅斯資本復興公司分析處負責人納什、“三人對話”投資咨詢公司董事會主席瓦爾達尼揚等著名的財經界分析人士。

與會專家認為,俄羅斯財政部和中央銀行目前采取了正確的措施,應該考慮在擺脫目前局勢的情況下將俄羅斯的損失降到最小。對于俄羅斯來說,不應該失去積極對俄投資的投資者,應該保持俄羅斯銀行體系的穩定。《新聞時報》稱,根據會議的結果,梅德韋杰夫將對相關部門提出具體的要求和建議。由此看出,一個專家治國的“智庫”團隊已經形成,並開始運轉。

國外伙伴圈

作為大國元首,梅德韋杰夫的社交圈子自然不能限于國內。而在和外國政要打交道時,親疏遠近、先後順序,則從側面反映了其在外交上的立場。

從梅德韋杰夫當選總統後首次出訪選擇哈薩克斯坦和中國,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俄方“雙頭鷹外交”開始向東看。其中,出訪哈薩克斯坦意在團結獨聯體國家,樹立抵御北約東擴的屏障;而與中國積極交往,則不僅是俄羅斯大國外交的重要內容,而且有助于其搭上亞太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順風車。

值得一提的是,梅德韋杰夫5月22日抵達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後,哈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不顧外交禮節規定,親自到機場迎接到訪的俄羅斯新總統。納扎爾巴耶夫不僅感謝梅德韋杰夫選擇阿斯塔納作為出訪首站,而且還祝賀俄羅斯近來在體育賽事上的一系列勝利——聖彼得堡澤尼特隊奪得歐洲足球聯盟杯冠軍,俄冰球隊贏得2008年世界冰球錦標賽冠軍。梅德韋杰夫則回應說,將繼續發展由其前任總統普京與納扎爾巴耶夫奠定的俄哈良好關系。隨後,兩人原定1小時的閉門會談持續了2個多小時。這次訪哈為梅德韋杰夫建立了與納扎爾巴耶夫的良好私人關系。

而梅德韋杰夫的首次訪華,同樣取得了成功。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在2006年至2007年曾任中俄“國家年”組委會俄方主席,且2007年2月還與中國網民對話,因此雖然第一次以國家元首身份踏上華夏大地,卻已被中方稱作“老朋友”。此外,訪華前夕梅德韋杰夫對四川汶川地震給予的人力、物力、財力支援,也為他與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的交往創造了良好的氛圍。今年,兩位國家領導人已經在各個場合會晤三次。

至于西方國家,因為與俄羅斯在根本利益上存在分歧,因此梅德韋杰夫與它們的領導人的關系大都沒有實質性進展。其中,德國總理默克爾雖然早在梅德韋杰夫剛剛贏得總統大選後就造訪莫斯科,並在3月8日得到了梅德韋杰夫獻上的鮮花,但她無法忽視普京的那句名言——“梅德韋杰夫在民族主義方面不比我差,我不認為伙伴們和他打交道更容易”。而4月,雖然美國總統布什訪俄期間對梅德韋杰夫留下了“坦誠”、“積極”的印象,但事實上兩人難以深交︰不僅因為美俄分歧太大,而且布什已是“夕陽總統”。

不過,梅德韋杰夫倒是與法國總統薩科齊過從過密。特別是格魯吉亞南奧塞梯沖突後,梅德韋杰夫為前來調停的薩科齊送上了大禮包——達成解決沖突的六項原則,該原則被媒體稱作“梅德韋杰夫-薩科齊”計劃。這自然也是為了外交大局服務︰分化西方勢力,避免反俄大軍成勢。

此外,值得一提的還有今年2月梅德韋杰夫尚未當選總統時對遭遇科索沃獨立亂局的塞爾維亞進行了“閃電訪問”。這是梅德韋杰夫首次獨立訪問歐洲國家。梅德韋杰夫展示了其外交能力,尤其是能源外交的思路。作為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經理委員會主席,他出席了該公司與塞爾維亞天然氣公司關于建設過境天然氣管道協議的簽字儀式。由于梅德韋杰夫將該協議簽署的意義提高到為“整個歐洲的能源安全體制打下了基礎”,因此,該項目的深意涉及地緣政治。換句話說,塞爾維亞穩定與否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歐洲的命運,這為支持科索沃獨立的外國勢力敲響了警鐘。

 

奧巴馬夫人家族史

——從奴隸走向白宮(圖)



英國《泰晤士報》11月6日發表文章,題目是“有著美國黑人血統的家族從奴隸小屋走向白宮”,摘要如下。  

    在南加州喬治敦的弗蘭德菲爾德種植園,仍保留著奴隸小屋。在“奴隸街”旁經過粉刷的木屋里,在種植園主房屋後的小沙道上,曾經擠滿受人奴役的非洲勞工。小屋實際上只是棚子,沒有取暖設施、沒有玻璃、沒有室內衛生設備。屋子由磚柱支撐,防止洪水和蛇進入。  

    威瑟斯家族靠300多名非洲奴隸種植桑皮特河旁的稻田賺錢。在19世紀中葉,這些奴隸中有一個名叫吉姆‧羅賓遜的人,他個頭很高、干活賣力、篤信上帝。他或許躺在位于河邊沼澤地的奴隸墓地里,他若不是美國新任第一夫人的高祖父,他的命運很可能與其他許許多多的奴隸一樣,從歷史上消失。  


11月10日,美國當選總統奧巴馬(右一)及其夫人米歇爾(右二)與美國現任總統布什(左一)及其夫人勞拉在美國白宮合影。奧巴馬當日應邀首次進入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見布什,就經濟危機和伊拉克戰爭等問題舉行會談,以確保政府順利過渡。 新華社/法新 


    米歇爾‧奧巴馬的家族體現了非洲裔美國人悲慘卻又輝煌的歷程。奴隸制是一段辛酸的歷史,許多人寧願將其忘記,但它仍給建立在“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人享有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些“不可剝奪的權利”基礎之上的國度蒙上一層黑暗的陰影。弗蘭德菲爾德的最後一間奴隸小屋在上世紀6 0年代被騰空,羅賓遜的一個孫女至今仍居住在種植園邊上一座用煤渣砌塊蓋成、經過粉刷的小平房里。她听父親談起過祖父的經歷。  

    80歲的卡麗‧納爾遜在設想祖父想象自己的後代進入白宮的情形時,幾乎無法控制情緒。“我認為這太美妙了。如果他還活著,我想他會———哦天哪,他會充滿感激。他會非常高興。”  

    曾祖父曾當過“男僕”  

    近4個世紀來,數不清的非洲人被拴在奴隸船上,踏上橫渡大西洋的“中間航線”。雖然沒有確實的數字,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共有1 4 2 7萬非洲人被販賣到新大陸當奴隸。許多奴隸被運往南加州的沿海低地地區。奧巴馬夫人追溯她的家族至這一地區,表明她的祖輩是非洲裔美國人,她可以取代《根》的作者亞歷克絲‧黑利,成為非洲裔美國人經歷的典範。  

    弗蘭德菲爾德種植園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 73 3年,當時約翰‧奧爾德菲爾德得到了桑皮特河邊一片630英畝的土地。歷史並沒有記載吉姆‧羅賓遜是如何來到弗蘭德菲爾德種植園的。《華盛頓郵報》的調查顯示,他出生于1 8 5 0年前後,內戰爆發前一直在種植園當奴隸。他的大兒子名叫加布里埃爾,二兒子弗雷澤———也就是奧巴馬夫人的曾祖父出生于1884年。  

    羅賓遜的孫女卡麗‧納爾遜說︰“他又高又瘦,經常去教堂。父親不經常談起祖父,但他說他很勤勞,很照顧家人,是個基督徒。”她的父親加布里埃爾從沒談起過羅賓遜的奴隸生涯。“他不想說那些。他說談論那些太痛苦了。”  

    在加布里埃爾和弗雷澤小時候,他們的母親就去世了,雖然羅賓遜後來再娶,但他們還是被其他家庭收養。歷史檔案顯示,年紀很小時手臂就遭截肢的弗雷澤是弗朗西斯‧內史密斯家中的“男僕”。卡麗談到內史密斯時說︰“收養弗雷澤叔叔的人是個郵遞員。他在郵局上班。他帶著弗雷澤叔叔一起送信。他喜歡這個小男孩,弗雷澤叔叔也喜歡和他在一起。他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對待弗雷澤叔叔。”弗雷澤通過自學學會了閱讀,他當過鞋匠、賣報員,還在一家木材廠工作過。他的哥哥當過松節油處理工,後來在弗蘭德菲爾德種植園附近買下了一個小農場。兄弟倆的後代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祖父母遷移到芝加哥  

    美國黑人家庭的經歷存在巨大差異,其中一部分人仍留在以農業為主的南方,而另一些人來到了工業發達的北方。1 9世紀初以來,不斷有奴隸逃往北方,但直到內戰後才出現人口大規模轉移,一批接一批的黑人離開南方,尋找工作和更美好的生活。奧巴馬夫人的家族就在“大遷移”大軍之列。美國遭遇大蕭條時,卡麗仍在種植園旁邊生活,但至少有5位堂兄妹搬走了。弗雷澤的3個兒子參了軍,女兒前往新澤西州的普林斯頓給人做保姆。弗雷澤的另一個兒子小弗雷澤以前在鋸木廠干活,後來去了芝加哥。一到芝加哥,他就在郵局找了一份工作。  

    在北方,黑人與事實上的種族隔離抗爭。他們擠在市中心的黑人聚居區生活,只能上窮人學校,不得不接受低收入工作。在芝加哥,奧巴馬夫人的祖父母———小弗雷澤和拉沃恩‧羅賓遜住在用煤渣砌塊蓋的房子里,她的父親弗雷澤‧羅賓遜三世在一家水過濾廠維修鍋爐。然而,北方同時提供了大量機遇。芝加哥吸引了許多黑人活動人士。奧巴馬夫人的家在芝加哥南部,離穆罕默德‧阿里、杰西‧杰克遜以及美國第一位黑人女參議員卡羅爾‧莫斯利-布朗等人物的家不遠。  

  後民權時代長大成人  

    1 9 5 5年1 2月1日民權運動在南方爆發,最終以廢除吉姆‧克羅種族隔離法而告終。但這一時期的種族矛盾在從紐約到洛杉磯的全國各地黑人社區引發了暴亂,與此同時,在南方之外生活的黑人接受更為激進的黑人權利理論。在後民權時代長大成人的奧巴馬夫人穩步走向成功。她先後就讀于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法學院,畢業後成為一名律師,在踏上競選之旅前擔任芝加哥大學醫學院負責社交和外部事務的副院長。值得注意的是,在南卡羅來納州,人們將她的成功視為羅賓遜家族成員努力奮斗的另一個範例。羅賓遜家族的一位朋友、歷史學家邦尼‧羅德里格斯指出,在南方工作的奧巴馬夫人的堂兄托馬斯‧羅賓遜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成為當地小學的首位黑人校長。  

    今年1月,就在奧巴馬在白人佔壓倒性多數的艾奧瓦州取得預選勝利後不久,小時候曾在喬治敦度過夏天的奧巴馬夫人回到喬治敦,與3 1位欣喜的親人團聚。如今,這個祖輩是奴隸的家族正在慶祝首對美國黑人進入白宮。 (新華網編輯︰劉瑞常)

 


上兩條同類新聞:
  • 世界貪污總統:韓國兩任總統成獄友/30年代大蕭條︰那時的美國人/:“詩鬼”李賀
  • 世界周報/对高岗落井下石的同志们(1)/唐闻生:中国开放源头始于1972年